宋朝:中央集權的利與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人們眼中,不管是小說還是電視劇,相對於唐朝的繁榮,元朝的野蠻,明朝的開明,宋朝總是那麼的讓人覺得不夠爭氣,雖然在經濟上爆發了蓬勃的生機,但是在軍事上,除了偶爾幾個閃光的戰役,其他大型戰役幾乎都是賠款的結局,然而,這是有原因的。

這個原因就是宋朝的中央集權,他比以往的朝代都更注重中央的權力,在各方各面都有限制地方和藩王的條條框框。

這得益於宋太祖趙匡胤的經歷。

宋太祖趙匡胤,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

於是,他掌握了兵權,大大的兵權!在其後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

然而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在部下的擁護下,趙匡胤黃袍加身(個人感覺他還是想當皇帝的),隨後稱帝,這就是著名的陳橋兵變,隨後趙匡胤立即返回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一個偉大而又略顯無奈的帝國翻開了屬於它的一頁。

背景介紹完了(相信大家都知道,慣例還是講一講),大家也都知道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因為趙匡胤本身就是靠禁軍造反的,所以他深知擁兵自重的將軍或者藩王對中央的危害有多大,所以在杯酒釋兵權之後,他還出了很多政策來加強中央的權力,削弱地方的權力。

最重要的就是軍事上的政策,為了防止出現唐末藩鎮割據的重演,避免成為五代十國之後的第六個短命的王朝。

經過杯酒釋兵權之後,由趙匡胤本人直接統帥禁軍,並把禁軍分為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部分,又設樞密院,行使調兵權,使「三帥」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形成互相牽制的作用。

而且他還為了防止將帥專兵的情況出現,更是頻繁更換各個軍隊的將領,弊端顯而易見,將軍不了解部將,部將質疑將軍,這仗確實沒法打!而宋朝前期精銳部隊禁軍的二十萬人中,有十萬人護衛京師,看來趙匡胤做得很徹底。

在經濟上,做得也很絕,地方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

其後又設置地方轉運使,直接負責地方財務好給中央,這樣做雖然使節度使和地方官沒權過問地方財政。

使藩鎮沒有了割據地方的經濟基礎了。

但也給地方造成積弱的狀況,使金軍南下沒受到有力的阻擊。

在政權上,中央大幅削弱相權,宋雖沿唐朝制度設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但其主要職權被置於內庭的政事堂所控制;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

而且宋朝皇帝直接對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負責,宰相不得過問設三司行使財權。

其結果「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想知」。

又設諫院,以彈劾大臣,使宰相難以在處理朝政中施展作為。

最後是人才選拔上,舉人禮部試之後,必須通過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才算合格,成為「天子門生」。

提高了被錄取人的待遇,一旦登第即授官職。

這措施擴大了統治基礎,使龐大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成為皇帝的忠順仆臣和統治人民的得力工具(陽謀啊)。

而且宋朝是出了名的重文輕武,更有一句宋太祖不殺士大夫的口號,在這種情況下,名將幾乎沒有好結果,結合軍事上的政策,不難看出宋朝軍事對外上很難有好的作為。

總之,宋朝初年,各種有助於中央集權的政策,達到了「以大系小,絲牽繩聯,總合於上」,這從基本上消除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弊端,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但從另一方面看,宋朝過分集權,也帶來了嚴重的惡果:政權過分集中,使機構重疊,職責不清,互相掣肘、推諉,無所作為。

軍權過分集中,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指揮不靈,戰鬥力下降;地方上武裝力量薄弱,不堪一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後把兵權都交給了誰?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杯酒釋兵權呢?這是為了避免走五代時的老路,防止武夫亂國,武夫手握重兵,容易坐大,然後順便就把江山給奪了。為此,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採取了一系列的舉措,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

杯酒釋兵權的真相

宋朝開國之初的軍隊可以說繼承了五代時期軍隊的所有陋習,以樞密院和禁軍系統為代表的驕兵悍將們不僅處處耀武揚威,還經常要干涉一下朝政,這些將領有時候甚至連趙匡胤的面子都不給。親眼看這些武將你方唱罷我...

歷史上的今天: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宮廷劇中經常會上演眾皇子爭奪「九五之尊」的劇情,似乎每個野心勃勃的男人都想要坐上那把龍椅。過往的歷史中,也不乏一些非皇家血統的人通過手段坐上那個位置。北宋開國皇帝就是其中一位。趙匡胤,原為後周禁...

宋太祖趙匡胤創立領先世界千年的軍事制度

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征南唐,多有功績。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