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陸遜,為什麼不聯手伐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北伐時間為公元228——234年。
此時東吳發生了以下大事情:
1 公元228年,吳將周舫詐降,陸遜大破曹休於石亭
2 忙著作稱帝的準備。
大勝後,孫權於公元229年正式稱帝,蜀漢派陳震慶賀,兩國約定平分天下
3 航海活動
公元230年,遣衛溫、諸葛直出海尋找夷洲(台灣)及亶洲(日本),次年虜了台島幾千人而回
公元232年,遣周賀、裴潛出海遼東,被魏將田豫砍了;公孫淵派使者稱臣
公元233年,再派張彌、許晏、賀達回訪;公孫淵砍了三人,獻給了曹魏
4 同年,孫權氣憤,於是打了次合肥,無功而回
次年,孫權與諸葛亮約定,三路進兵,敗退。
該年諸葛亮病逝前線
根據這些資料,作下分析。
一個很大的方面,就是吳蜀兩國的關係。
吳蜀兩國,表面上屬於盟國,明面上和暗中的較量還是不少的,爭鬥的很大一方面,則在荊州問題上。
首先說明,歷史上沒有借荊州一說。
要說借,也是東吳出於無奈,狐狸沒抓著還惹得一身騷,(赤壁之戰東吳出血比較大,卻被劉備鑽了空子,而劉備占領的幾個郡稍微靠後,東吳則要直面來自於曹魏的威脅,蛋糕劃分不均,分的少的人當然有意見。
)
而劃給劉備南郡一部分用來讓劉備直面曹操。
在諸葛亮和魯肅的撮合下,吳蜀關係這時候還是比較融洽的,而到了魯肅一死,東吳裡面搞起了動作,由於劉備集團對於零陵,武陵,桂陽等幾個郡的防守較為忽視,東吳趁機拿下了這幾個郡
,劉備當然不干,回來就要打,而東吳也不放手,這是北邊曹魏有了動作,雙方只能和解,劃湘水而治,劉備損失三個郡。
個人認為,這個時候蛋糕就應該分的差不多了,但是,後面就有關羽大意失荊州,呂蒙白衣渡江,至此,蜀漢勢力就徹底退出荊州勢力,蜀漢損失的不僅僅是荊州這塊戰略要地,還有關羽的蜀漢「惟一」名將。
而再後,劉備大舉伐吳,結果打的大敗,劉備自己也不久後撒手人寰。
吳蜀的關係,可以說降到了冰點,雖然後面諸葛亮又繼續撮合兩國關係。
但是問題是,鏡子破了,你拿膠水粘起來,不管怎樣也難以恢復到以前的狀態,何況對於蜀漢來說,還是這麼一個在背後經常捅刀子的盟友了。
所以,從客觀上講,吳蜀聯盟同時出軍北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不少,就算是一起出力,也不過太盡力,吳蜀兩國也一直在邊境防著對方,蜀國滅國時孫吳又暴露出了這樣的嘴臉。
第二個方面,就是看吳軍的戰鬥力了,經常有人說「孫十萬」,一個大經驗包。
吳軍的陸軍戰鬥力,確實是不怎麼樣的,陸遜大破曹休確實是拿的出手的戰績,後面曹休也給氣死了。
縱觀吳國的北伐,總是感覺有一種雷聲大雨點小,往往是動作大,而後草草收場,取得勝利不會再去擴大勝利戰果,失敗了也不會大敗。
東吳也一直做著聯合遼東和其它地方的努力,但由於各種因素的阻撓,收效甚微。
第三個方面,則可能要從蜀漢北伐的收效來講了。
事實上,在蜀漢的內部,特別是來自於較為保守的益州本土派的反對聲也是不絕於耳的,原因則與北伐的成績不無關係。
而東吳方面很可能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北伐畢竟難度太大,看不見成績
很可能使人泄氣,從而不見兔子不撒鷹。
而對於孫權來講,這時候的孫權也幾乎沒有了年輕時候的那種雄才大略,天下英雄誰敵手的氣概了,反倒是有些昏匱了,他也已經稱帝,好像該自己能拿到的也都差不多了。
還有一個小方面就是感覺吳蜀兩國畢竟不是要面對赤壁之戰時不聯合起來就要被雙雙滅亡的燃眉之急,三國鼎立之勢已成,哪個不想出力也是有情可原的。
這樣分析下來,可能有一點問題,主觀方面難免有時候有偏見,歡迎指正。
蜀漢東征孫權,為何不帶上他?
劉備,不得不說其是一位德才兼備的雄主,雖然早期顛沛流離,但最終還是成就了大事,占有三分之一的天下,最終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名留於青史之中,劉備的成敗有一人占有很大因素,此人便是蜀漢丞相諸葛亮。眾所...
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
陸遜有一鳴驚人,一飛沖天之說,捉關羽敗劉備,四次伐曹無敗績
陸遜,字伯言,今蘇州人,父親陸駿是東吳九江都尉。陸遜是一介墨客,在三國時期,他本可以作為孫權的入幕之賓,為其出謀獻策,排難解紛,渡過餘生。但陸遜歷來就不想做文官,他以墨客身份投效東吳,臨時成為了...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白衣渡江,真乃吳蜀之禍,夢三國呂蒙所犯的罪孽
東吳的前三任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都是死於壯年,周瑜、魯肅的早逝確實很可惜,如果他們晚死幾年,一定會有更多作為,或許會改變三國的歷史也說不定。而呂蒙的死卻實在是太晚了一點,那怕他早死一年,三國的...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
蜀漢和東吳塑料兄弟般的結盟史,詮釋了一句什麼真理?|地圖帝
蜀漢和東吳的關係,最能詮釋那句真理: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曹操進攻荊州,諸葛亮建議劉備找孫權求救。諸葛亮隻身過江,和孫權講大道理。其實諸葛亮不過江,魯肅也把孫權勸明白了...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三國名將系列之「防守反擊之王」
三國東吳立國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當屬「江東四英」:周瑜、魯肅、呂蒙、陸遜。決定三國最終格局的三場戰役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猇亭之戰),有兩場是他們其中的人幹的。「赤壁之戰」,周瑜自導自演,魯
陸遜到底有多牛,捉關羽,敗劉備,四次伐曹無敗績!
陸遜,字伯言,今蘇州人,父親陸駿是東吳九江都尉。陸遜是一介書生,在這動亂的年底,他本可以踏實的作為孫權的入幕之賓,為其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度過餘生。但陸遜從來就不想做文官,他以書生身份投效東吳,...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
看看劉備打仗有多渣,讓東吳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僅以身免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的死因和夷陵之戰有者很大的關係,劉備剛剛稱帝關羽就被東吳給弄死了,荊州也丟了。劉備也就東征東吳,結果還被東吳打敗了,我們看看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