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孰強孰弱一比便知,袁紹為何極大優勢而不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壓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河內的張楊、兗豫的、徐州的、揚州的、江東的、荊州的、幽州的、南陽的張繡等。

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壯大起來。

196年(建安元年),曹操迎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勢大增。

他先後擊敗呂布、袁術,占據了兗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隸。

199年(建安四年),袁紹最終戰勝公孫瓚,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

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勢所難免。

起初形勢袁強曹弱。

袁紹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四面受敵,除了北方的袁紹,關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也是貌合神離。

儘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還在張繡麾下的,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劣後,認為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於曹的方向變化。

建安三年(198年)十一月,呂布被曹操消滅,建安四年六月,袁術病死,十一月張繡投降曹操。

劉表中立,孫策保守江東。

局勢變得更加明朗。

官渡之戰,是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

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軍與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

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官渡,位於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不到200里,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現在在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在鎮壓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爭,造成中原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悽慘景象。

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楊、兗豫的曹操、徐州的、揚州的、江東的、荊州的、幽州的、南陽的張繡等。

形成群雄並起的局面,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展壯大起來。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並四州之地。

建安元年,曹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勢。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

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名,進討袁術並將其消滅。

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楊部內訌取得河內郡。

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從而與袁紹形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

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於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漢建安五年(200),曹操統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擊敗袁紹軍隊進攻的一次決戰。

東漢末年,豪強擁兵割據,逐鹿中原。

時袁紹擁有冀、青、幽、並四州,自恃兵多糧足,圖謀相機消滅僅據兗、豫二州的曹操。

建安五年一月,袁紹率精兵10萬南下。

在此之前,曹操為避免腹背受敵,已先擊潰與袁紹聯合的,並進駐易守難攻的官渡。

四月,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於白馬(今河南滑縣境)擊斬袁將,敗袁軍。

袁紹初戰失利,銳氣受挫,改分兵進擊為結營緊逼。

兩軍對壘於官渡,相持數月。

其間曹操因兵疲糧缺,一度欲回守許昌(今河南許昌東)。

謀士認為,曹軍以弱敵強,此時退兵必為所乘;反之,袁軍輕敵,內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將有變,正可出奇制勝。

曹操納其言,派兵襲燒袁軍糧車;又親率精銳5000奔襲袁軍烏巢(今河南境)糧屯,全殲袁軍,燒毀全部囤糧。

消息傳來,袁紹所部軍心動搖,紛紛潰散投降。

曹操乘機全線出擊,殲敵7萬餘,袁紹父子僅率800餘騎北逃。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袁紹則從此一蹶不振。

官渡之戰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有名戰例。

官渡之戰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一的一次關鍵性戰役,對於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此戰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爭,雖屬於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鬥,但實現地區性的統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願望。

戰役地點

官渡,位於許都(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離許昌有200里之遠,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衝之地,因為發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而聞名。

現位於河南鄭州市中牟縣城東北2.5公里官渡橋村一帶。

官渡戰役雙方實際參戰兵力對比

 官渡戰役是名副其實的以少勝多之經典戰例。

袁、曹軍在官渡直接作戰的兵力對比為10.5萬比3.3萬(兩軍兵力對比為3.2比1)。

如果加上未直接參戰的後軍和運輸部隊,雙方兵力對比為12萬比3.4萬。

袁紹軍:兵力基本沒有什麼爭議:《三國志》、《資治通鑑》均有比較明確的記載參加進攻的為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估計兵力為11-12萬人,其中騎兵1萬多。

另外,《世語》記載為袁軍步兵5萬,騎兵8千,合計5.8萬。

在《三國志》注引中孫盛評曰:"紹之大舉,必悉師而起,十萬近之矣。

"而張璠《漢記》云:戰後曹操"殺紹卒凡八萬人。

"也證明袁紹軍在10萬以上。

曹操從許昌親自帶到官渡的有1萬人的中央精銳部隊(包括徐晃、張遼、許褚、關羽),《三國志——武帝紀》所說的"曹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就是指的這部分軍隊。

原來在河水(即今黃河,但與現黃河位置有一些差別)一線駐守的部隊是:

白馬劉延軍1千人,原武于禁軍2千多人(後來增加到4千),樂進軍估計也有4千人在延津一帶(其中騎兵1千人)。

這樣在官渡一線的曹軍總兵力應為1.9萬人。

參戰人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官渡之戰雙方相差甚大 為何曹操最後能勝利

東漢末年,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連年征戰中的背景下,官渡之戰,這場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由此爆發。東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

解析三國著名戰役官渡之戰的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漢朝地主階級的統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

袁紹本來有一手好牌,被他自己作死了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古代高富帥是也,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

建安五年,一場改變群雄格局的世紀大戰

建安四年,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後來改變天下大局。這一年二月份,河內太守張楊被殺了,行兇的人是他的部下,叫楊丑。楊丑殺了張楊沒多久,又被張楊的另一個部下眭固給殺了。這不是普通的兇殺案,有其深刻的歷...

曹操軍事生涯最會輝煌的一戰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