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為何極大優勢而不勝——官渡之戰真實兵力對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冷兵器吧菲林已拆

據陳壽《三國志》記載,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曹操憑藉過人的智謀與果敢,以幾千士兵戰勝袁紹的十萬大軍,留下一段千古傳頌的佳話。

然而,假使我們對歷史資料詳加分析,很容易發現這誇張的實力對比並不符合事實。

曹操的兵力沒有那麼少,而袁紹的兵力也沒有那麼多。

曹操自起兵到統一北方,主力皆為世族兵,這些世族舉族參軍凝聚力頗強

從曹袁發家史分析雙方的實力差距

曹操自陳留起兵討伐董卓時,就有士卒五千人左右。

公元192年,又「追黃巾至濟北,受降卒三十萬,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事實上,正因為曹操降服了諸多敗軍,並將之收納於自己手中,才有了後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本錢。

如「汝南、穎川何儀、劉辟、黃邵、何曼等部各數萬皆降」,「布將宋憲、魏續等執陳宮,舉城降,生擒布、宮,皆殺之」。

曹操的軍隊在吸收了這麼多兵源後,總規模應達到數萬甚至十萬以上。

而且曹操在收降新兵的同時,也在一步步擴張地盤,先後將淮南、徐州、關中等地收入囊中。

這些新征服的領地加上自己原本擁有的兗、豫二州,曹操的綜合實力在當時的各路軍閥中,已然是數一數二的存在。

回頭再看袁紹。

袁紹在與董卓決裂後掏出洛陽,在冀州發展勢力。

他吞滅韓馥和公孫瓚,兼并了包括冀、青、幽、並四州在內的廣大地域。

不過,雖然袁紹的勢力看似比曹操多出一州,但若要再算上曹操控制的淮南和關中地區,官渡之戰前袁紹的地盤其實還要比曹操小一點。

換言之,二者的實力差距應只在伯仲之間。

袁紹能力絕非酒囊飯袋,卻因官渡之敗的誇大記述而被人視為無能

然而,據《三國志·魏書·荀彧傳》所載:「公(曹操)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

」另有《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載:「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也就是說,按《三國志》的說法,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的總兵力只有不到一萬人。

而袁紹軍的數量則是:「是時袁紹既並公孫瑣,兼四州之地,眾十餘萬,將進軍攻許(《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另有《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載:「(袁紹)以容配,逢紀統軍事,田豐、荀湛、許攸為謀主,顏良、文丑為將率,簡勁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如果單以《三國志》對官渡之戰的直接兵力記錄為準,則曹袁雙方的實力比高達1:10,強弱差距極為懸殊。

相對於充滿對曹魏溢美之情的《三國志》,另一部史料《世語》對雙方兵力給出的數據則更具說服力:「紹步卒五萬,騎八千。

」可惜《世語》原本散佚於宋元時期,只在裴松之對《三國志》的註解中留下了片段內容,因此對曹操軍力的記載並無其他史料支持。

但前文已述,曹袁雙方的實力差距並不大。

而且袁紹是客場作戰,單從動員便利的角度講,反倒應該是曹操占優。

曹操不可能只用不到一萬的兵力和袁紹十萬大軍對峙。

莫說是對抗袁紹,曹操之前平定黃巾、袁術、呂布等勢力時都不可能僅依靠這點力量。

從官渡之戰的過程分析曹袁軍隊數量

官渡之戰在袁紹率大軍抵達黃河北岸後正式開始。

開戰前,曹操派東郡太守劉延守御白馬,于禁率步騎兩千駐守延津,而袁紹則集中兵力從黎陽渡過黃河。

首先,袁紹派遣顏良率先鋒軍渡河攻打白馬,主力隨後渡河。

但此時曹操在白馬西部的黃河南岸,假意要渡河繞擊袁紹軍的後方。

袁紹主力被假動作吸引,沿黃河向西行進,與顏良的先鋒軍分散開來。

曹操抓住機會,掉轉方向直奔白馬,大敗顏良部,並將顏良斬於馬下。

隨後,曹操帶著斬獲的輜重撤回官渡。

袁紹主力渡過黃河攻打延津,卻沒成功。

曹操見狀讓樂進率領五千軍隊攻打袁紹的一處營地,並渡過黃河攻克嘉獲縣。

袁紹因此離開延津,並讓劉備、文丑率幾千兵馬追擊曹操帶著輜重回撤的部隊。

然而劉備、文丑又被曹操擊敗,致使曹操順利地撤回了官渡。

在官渡之戰的初始階段,曹操就能分出兵力駐守延津、白馬,還有多餘兵力讓樂進對袁紹營地和領地進攻。

而且,分散了兵力的曹軍在面對文丑、劉備追擊的軍隊時還能將其擊敗。

這些現象都說明曹操在官渡之戰時不可能只有幾千傷殘之師。

從官渡之戰過程看,曹方分兵還能遊刃有餘,完全看不出兵力劣勢的樣子

曹操回到官渡後不久,袁紹主力也來到官渡並展開進攻。

曹軍在官渡長達數十里的戰線上布置了許多營寨,在與袁紹進行了一次野戰後,因為戰況不利而回到營地與袁紹展開陣地戰。

袁紹軍雖想通過挖地道和造箭塔的方式攻下曹軍據點,但均被曹軍破解。

在被攻打的半年間,曹操也沒有一昧固守。

為打擊袁軍的後勤補給和對抗官渡南部的敵對勢力,曹操命曹仁率軍離開官渡攻打在汝南的劉辟(黃巾殘黨)和劉備率領的袁軍,以及在故市的袁軍糧草據點。


直至兩軍相持了半年後,曹操才漸感糧草不支,於是決定對袁軍實施決戰。

許攸的叛變給曹操製造了奇襲袁紹的機會,他率領五千步騎夜襲袁軍糧草大營烏巢。

袁紹見烏巢被襲,不僅沒有全力救援,反而派主要兵力進攻曹軍大營,只遣輕騎援救烏巢。

導致烏巢失守,糧草盡失,曹營也沒能攻下。

同時,因被郭圖誣陷,張郃與高覽率攻城的士卒投降曹操。

曹軍趁機展開反攻,「圍擊紹三十餘里營」,大敗袁軍,坑殺七萬餘人。

官渡之戰由此以曹軍大獲全勝收場。

很明顯,任何一個了解官渡之戰過程的人,都不會相信《三國志》里記載的數量差距。

如果真如陳壽所記,那區區數千人是怎麼在數十里的戰線上跟十萬袁軍士兵僵持長達半年之久的?曹軍又怎麼會有多餘的兵力攻打劉辟、劉備?怎麼會在五千兵馬夜襲烏巢的情況下,還能擋住袁紹對官渡大營的攻勢?怎麼能以幾千之眾坑殺七萬降卒?以上種種,都清楚地表明官渡之戰中,曹袁兩軍的兵力差距沒有那麼誇張。

三國魏晉時期的騎兵和步兵

那麼,曹軍和袁軍真實的軍隊規模可能是多少呢?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僵持時,還能派出軍隊四處出擊,這說明袁紹的軍隊沒多到能壓制曹軍的地步。

《世語》記載的「紹步卒五萬,騎八千」,應該就是袁軍的真實數量。

這樣算來,被坑殺的袁軍也不可能有七萬人。

再看曹軍,不僅能與袁軍在官渡對抗半年之久,最後反擊時還能「圍擊紹三十餘里營」,說明官渡之戰曹軍參戰的兵力起碼在數萬左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東漢三大戰役之一的官渡之戰

在1818年前的今天,0199年6月1日 (農曆四月二十),官渡之戰。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