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魚說三國」對曹操來說,他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小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歷史上有幾個很重要的分水嶺,比如說曹操和袁紹展開決戰的官渡之戰。
這一仗開打之前,除了曹操陣營之外,幾乎所有人都相信袁紹是一統天下的種子選手。
甚至就連曹操的陣營中,也有不少臣僚暗中跟袁紹方面勾勾搭搭。
曹操在官渡大爆冷門擊敗袁紹之後,繳獲了一大摞自家文武大臣發過去的郵件,不過他並沒有打開看,就按了Shift+Delete一鍵刪除了。
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不追究這幫牆頭草的責任時,曹操笑著說:連我自己都沒有把握能打贏,更何況你們這些人呢!真不愧是研究政治心理學的大師,輕而易舉就消弭了這些人心中的不安和猶疑,更展示了自己的寬宏大量,讓人不由得納頭便拜。
不過這個故事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那就是這些郵件當中有一些不能見光的秘密,所以曹操才著急把它們銷毀。
是什麼秘密呢?我們可以試著從官渡之戰前荀彧說的一番話講起。
當時的情況是袁紹率領二十萬大軍壓境,孔融這個非暴力不合作分子趕緊上來說風涼話:「袁紹勢大,不可與戰,只可與和。
」幸好這時候曹操的心腹謀士荀彧站了出來,為主分憂,把袁紹手下文武大臣的缺點巴拉巴拉說了一遍,才把孔融鎮住,也給曹操吃下一顆定心丸。
提到袁紹那一大幫謀士的時候,荀彧是這麼說的:「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
此數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變。
」一連數出了四個人的缺陷最後總結道:我不是針對你,我是說在座諸位都是垃圾。
荀彧是人不是神,沒有千里眼順風耳,他是怎麼知道袁紹陣營里這幫人都是什麼脾氣秉性,能夠做到鐵口直斷的呢?就算他曾經短暫給袁紹打過工,也不至於對同事們這麼了解吧?
如果你對袁紹陣營稍微了解得深一點的話,就會發現,其實荀彧老師這個點名漏掉了三個重要人物,首先是袁紹的首席謀士沮授,另一個是後來作了個大死的郭圖,還有一個是郭圖的好朋友辛評。
為什麼會這樣呢?沮授還有可能是實在太完美無缺,連荀彧都說不出缺點所以乾脆不說;另外兩位能力上固然並不比審配、田豐等人強多少,品德上更乏善可陳,荀彧為什麼不肯說他們壞話呢?
我們翻開兩個人的履歷表就一目了然了,原來郭圖和辛評都是潁川郡的人,和荀彧是同鄉。
另外袁紹的謀士裡面還有一位潁川籍的謀士,就是荀彧的哥哥荀諶。
其實在三國時代,一個大家族同時押注好幾家諸侯的情況很多,最著名的當然是諸葛家族,諸葛亮在蜀漢,諸葛瑾在東吳,諸葛誕在魏朝。
荀家兄弟這種兩頭下注卻有點微妙,因為荀諶在官渡之戰完全沒有表現,後來也籍籍無名,倒是他的兒子後來在魏朝毫無心理壓力地做了個官兒。
荀彧說袁紹的謀士們「勢不相容,必生內變。
」也沒說錯,因為這幾個潁川人結成了團團伙伙,還拉攏到了南陽人許攸,和審配、逢紀這幾個河北人向來不大對付。
在他們看來,我們潁川幫是袁紹起家的老班底,幫他幹掉了公孫瓚,可是現在袁紹卻對他們很疏遠,反而去親近那些河北佬兒,真是可恨!
把上面這些信息綜合起來,我們可以有一個奇妙的猜想:用書信聯繫袁紹方面的,正是曹操的首席謀士荀彧,而他也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是把自己的哥哥和同鄉當成了無間道。
這樣一來,我們也就知道為什麼荀彧能夠對袁紹方面的情報一清二楚了。
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但是在泰山壓頂般的絕對實力差距下,情報工作做得再好,有時候也不管用。
就像《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儘管知道對手下一招有哪些套路,但是自己絲毫武功都不會,只能被動挨打。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軍事上沒吃太大的虧,但是很快後勤就跟不上了。
軍中宣傳是還有一個月的口糧,實際上只剩下最後三天了。
在這一危機時刻,袁紹手下的無間道們決定走一步險棋。
許攸這個邊緣人物藉口自己的親屬被河北幫的審配抓了,趁夜叛逃到了曹操的大營中,帶來了前線最重要的消息。
一粒小小的砝碼,左右了天平的平衡。
許攸是什麼人呢?是曹操和袁紹青梅竹馬的老朋友、老同學。
史書上說他年輕時候就善於作死,曾經聯合一群鄉下的「豪傑之徒」,妄想把漢靈帝給廢了,最後當然沒能成功。
曹操從那以後就疏遠了許攸,許攸也上了袁紹的船,和曹操好久不見了。
得知老朋友叛逃而來,曹操激動得「跣出迎之」,也就是連鞋子都沒顧上穿,光著腳丫就跑出去迎接。
他當然不是顧念老同學的感情,而是把許攸當成了翻盤的救命稻草。
許攸也果然不負期望,給曹操出了一條毒計——火燒烏巢糧倉,後來果然一戰取勝,袁紹反而變成了沒有糧草的那一方,最後只得落敗而逃,戰局就此逆轉。
不過袁紹儘管打了敗仗卻並沒有立刻完蛋,在河北老家還有不少家底,所以曹操也不大敢暴露荀彧給自己安排的內線。
後來袁紹死了,小兒子袁尚繼位,郭圖和辛評卻擁立大兒子袁譚,兩邊大打出手,讓曹操漁翁得利,有可能也是無間道的又一次作用。
這個按下不表,我們繼續說許攸的結局。
正如荀彧所說,許攸是一個「貪而無智」的小人,或許有幾分小聰明,大智慧是一絲也欠奉。
孔夫子在《論語》裡面說,小人的特徵就是「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意思就是如果你對他親近一點,他就蹬鼻子上臉看不起你;你對他疏遠一點,他就怨恨你。
許攸在袁紹那裡不受重用所以叛逃,是典型的「遠之則怨」。
那在曹操這裡呢?幫助曹操打敗袁紹以後,曹操對他非常客氣,到哪兒吃飯都帶著。
許攸也儼然把自己當成了救世主,不管什麼場合都裝得人五人六。
最過分的是,許攸甚至還經常在公眾場合調戲曹操:「阿瞞,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儼然夢回高中時代了。
可是啊,領導的小名那是你能叫的嗎?儘管曹操每次都臉上笑嘻嘻,肚子裡不知道罵了多少句「媽賣批」。
許攸越來越膨脹,有一次跑到袁紹故都鄴城東門那裡坐著,見人就跟精神病一樣說:如果沒有我,你們誰都進不來這道門!正好趕上大老粗許褚經過,看著他沐猴而冠的樣子十分生氣把許攸一刀砍了。
曹操知道以後,表面上責怪許褚,心裡卻不免感激他為自己出了一口惡氣,甚至許褚本身就是他指使的也說不定。
不管你做了多大的貢獻,也千萬別覺得可以騎在領導的脖子上,不然就是許攸的下場。
田豐、沮授,袁紹手下6大謀臣誰更厲害?
在《三國演義》里袁紹雖然不是主角,但在漢末的那個時代,袁紹無疑也是個非常優秀的青年,他敢反董卓,還是十八路諸侯的首領。其分量無需多說。我們同時可以看出,曹操之所以能在後來的三國爭霸中一直處在優勢...
袁紹廢長立幼,導致死後二子相爭,他到底該怎麼做?
在這個話題中存在這樣的一個誤區:史書上確實有很多「廢長立幼」最終走向失敗的案例,導致很多人只糾結於袁紹「廢長立幼」是個必敗的錯誤,我覺得這只是問題根源之一,而不是問題全部。例如漢靈帝託孤事。漢靈...
三國歷史中官渡之戰的慘敗是因為袁紹的參謀部混進了姦細嗎?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一場經典戰役,戰爭前袁紹坐擁河北冀、並、幽、青四州之地,麾下有十多萬精兵,文有沮授、田豐、郭圖,武有顏良、文丑、張郃等一干人才,可是為什麼偏偏...
官渡之戰:袁紹是如何把一手好牌一步步打爛的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決定三國時期歷史形勢重要轉變的三場大戰。其中,官渡之戰決定了曹魏一統北方的基本局面,為魏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官渡之戰的參戰雙方分別是袁紹和曹操,在開戰前,袁紹相比曹...
有謀無斷但愛好養士,袁紹手下八大謀士,到底誰忠誰奸?
袁紹因廢帝問題與董卓決裂,逃往渤海,被董卓封為渤海太守,受韓馥節制。韓馥也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袁紹不甘久居人下,於是他手下謀士便獻計於他,奪得素有「天下之重...
南北謀士瘋狂的內鬥,最終葬送了袁紹10年辛苦建立的基業
官渡之戰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一場大決戰,這是知道一點三國歷史都了解的事情。這次戰役是袁紹全面失敗的轉折點,在經過這次失敗之後,袁紹再也無力南下。其實早在官渡之戰爆發以前,袁紹的敗局就基本確定了。袁...
袁紹輸給曹操,並不是因為官渡之戰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戰,袁紹大敗於曹操。此後,袁紹一蹶不振,其子袁譚和袁尚的勢力最終也為曹操蕩平。為什麼實力首屈一指的袁紹集團會徹底覆滅?官渡戰敗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但袁紹麾下不同地域士人間的長...
官渡之戰模擬題,歷史再現,如果你是袁紹能擊敗曹操嗎?
袁紹是東漢腐朽王朝的掘墓人又是三國盛世的揭幕者。家中四世三公無人不敬,聯盟之主無人不服。但是在官渡之戰中,袁紹比曹操兵多將廣,前面大軍壓境打的曹操抱頭鼠竄,後面卻被抓住機會,被曹操一擊必殺,一潰...
其實袁紹也很不容易,手下四大謀士全是坑貨,還能雄踞一方
三國里為主公出謀劃策爭奪天下的優秀謀士有很多,如曹操麾下的郭嘉、荀彧、荀攸、程昱、戲志才等;劉備麾下也有諸葛亮、法正、龐統等;孫權麾下的謀士基本都是文武全才;但是也有實力坑主公的謀士,關鍵這幾個...
袁紹慘敗(二):袁紹帳下謀士有哪些?
袁紹屬於汝南袁氏,這個家族在東漢中後期人才濟濟,有「四世三公」的美稱。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天下。當袁紹吞併韓馥的冀州時,韓馥曾經表示自己也是袁氏門生,讓個冀州又何妨。東漢末年,天下動盪,更多的名士...
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
袁紹的謀士集團還是很強大的,個人能力相當優秀,由於歷史一貫的尿性,死的早的由於事跡不多,都會被不同程度的低估,所以袁氏集團並沒有表面上那麼不堪,私以為重點還是放在了對方人物的缺陷上,但人無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