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徐攸是如何被自己害死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發生在公元208年的官渡之戰,兵強馬壯,處於鼎盛時期的袁紹敗給了勢力弱小的曹操,一戰之勝,從而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基礎。

但在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許攸的背袁投曹,對曹操最後贏得這場意義深遠的戰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

作為謀士,許攸的確是個人才。

就這場戰爭,許攸在袁紹那裡是出過可以打敗曹操的計策的,可惜袁紹非但不用,還由於審配的一個內部傾軋的報告,說許攸在冀州做官時「嘗濫受民間財物,且縱令子侄輩多科稅,錢糧入己」,審配將許攸的子侄打下了大獄。

袁紹不問真假大罵一通,使得許攸跑到曹操那裡去了。

因而就有了曹操跣足迎友的典故。

曹操的確不比袁紹,聽說許攸深夜「來訪」,竟高興得鞋也來不及穿就跑出來迎接。

當時的曹軍糧草不濟,除非速戰速決,否則就難以曠日持久地把仗打下去。

許攸一到曹營,果然就解了曹操的大難題。

他一共給曹操獻了兩條計,首先是建議曹軍假扮袁紹大將蔣奇的部隊去燒毀其烏巢的屯糧,使曹操最後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再就是提出決漳河灌城,使曹操進而奪得了袁紹的老巢冀州。

要說,許攸的這兩計之功還是大的。

可是,很不幸的是在攻下冀州後,他就居功自傲,大翹尾巴了,於是竟然死在了許褚的劍下。

細想起來,許攸的死還是可悲的,也給人們留下了經驗和教訓。

曹操愛才是不假,因為他懂得人才的作用。

世人都知道曹操用人不在意德行如何,任是殺妻盜嫂的、不忠不孝的、雞鳴狗盜之徒,反正「唯才是舉」標準就是一條,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就用。

就像許攸,剛從袁紹那裡跑過來,他就熱烈地歡迎。

然而,在曹營中,許攸過於無原則的居功自傲,居然在曹操還沒有對他的謀臣文士開殺戒之時很快就把他自己的性命葬送了。

冀州打下來了,他就老是想著是他的那個引水淹城之計才大功告成的。

入城時,他沒大沒小的,一時興起,躍馬曹操之前不說,居然還要揚鞭大嚷什麼「阿瞞,汝不得我,安能人此城來」?

曹操倒只是大笑,但「眾將聞言,俱懷不平」,已經引起眾怒了,他一點不覺得,後來遇到許褚走馬人東門,還要執迷不悟去討死,說:「汝等無我,安能人此門乎?」他遇上的偏是一位敢於赤膊上陣大拼大殺的大將,許褚反駁道:「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汝安敢誇口?」人家把話都說到這份上了,他還不知趣,仍然要補上那麼一句真是討死的話:「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如此輕視人的話,徹底把許褚激怒了,就一劍砍去,他終於就一命嗚呼,傲氣全無了。

看看許攸的居功自傲,很有些像毛遂,那個戰國時做平原君的食客,自薦跟隨平原君出使楚國的毛遂。

在談判的關鍵時刻立了功,平原君曾稱讚他說:「毛先生一至楚,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

」他在說服楚王,歃血為盟時,也曾傲氣十足地說過「公等碌碌,因人成事」的話,但是比起許攸來,那點驕傲卻就差得遠了。

許攸是把一言之功加於曹操和眾文武大臣之上的,這是很有些不明智了,他犯了幾大禁忌:其一,他把軍國大事的政治舞台當作了一般的娛樂場所,特別是身處封建社會,他把嚴肅的上下級關係跟朋友關係混為一談了;其二,他禍從口出,觸犯了眾怒;其三,是他不懂得「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道理,以謀士之身去激武將之怒,這不是老鼠戲貓,自取滅亡嗎?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居功忌逞能

發生在公元208年的官渡之戰,兵強馬壯,處於鼎盛時期的袁紹敗給了勢力弱小的曹操,一戰之勝,從而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基礎。但在這場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中,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許攸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