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陽明心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中國古代有兩個半完人,半個是曾國藩,一個是孔夫子,另一個則是王陽明。
在談陽明先生之前,我必須得表明我的立場:吾一生俯首拜陽明。
我想寫王陽明是因為我讀《刻意練習》一書看到這樣一個論調「通過後天的刻意練習人人都可成為某一領域的大師」這使我突然想到了陽明先生所說的通過致良知純天理」人皆可以為堯舜「,陽明先生在五百年前就有如此驚天之論使我很想在今天與大家談談陽明先生的心學思想。
王陽明(又名王守仁),幼名雲,字伯安,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生於明憲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於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
其幼時,私塾先生問其為何要讀書,幼小的王陽明抬頭望著先生說」天下第一等事,不是科舉功名,是做聖賢 「。
就像周總理的」為中華名族之崛起而讀書「一樣,小而有壯志。
陽明先生的哲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並不是傳統的程朱理學,所以陽明心學剛提出的時候很受排斥。
明中期本就是一個思想逐漸固化的時期,距其最近的一次思想變革已有幾百年,老舊的傳統理學已經不能適應逐漸發展的封建社會,此時陽明心學便應運而生。
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看,每次的思想變革都是意識形態的改變,都是製造少部分人控制大部分人的思想武器,從秦焚書坑儒到漢的罷黜百家無不如此,但陽明心學在我的理解看來其並不完全是發展意識形態,他更加強調的是人應該怎樣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有崇高品格的人。
《傳習錄》中有一段對話弟子問他「何為天理?」陽明回「去得人慾,便識天理。
」正所謂純乎天理便是聖,我上面說心學是導人往好的方向發展的,而好的極端便是成聖,所以心學是教人去人慾而成聖,凈化心靈的一門哲學思想。
我覺得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傳習錄)中記載的一件事,王陽明一個弟子的兒子死了,該弟子悲痛欲絕,陽明得知這件事以後對弟子說了一句話「七情之所感,多只是過,少不及者。
天理本體,自有分限,不可過也。
」這句話有點佛老之學的意味,陽明先生通過這句話是想告訴弟子悲情有度不可因其而致身心受損,這也是凈化心靈的一個有效方法,我現在便時常以這句話來告誡自己,使得心有本體而不常以外界事物的意志來轉移。
心學有兩個大方向一是致良知一是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使人拋卻外在慾望的隱蔽而追求心的本體,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出自本心的孝順父母,便是致良知,正所謂不慮而發之,孝順父母這件事不需要你仔細去思辯然後才得出結論應該去孝順父母,因為你心的本體便知道孝順這件事,這便稱為良知。
致良知的本質是去除人的私慾雜欲而不遏制人的正常情感,使人成為一個非現實世界中的理想好人。
所以在當今世道這種哲學思想便越值得提倡。
至於知行合一我把他總結為一種學習方法行事準則,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調查》便是充分吸取了知行合一的思想,我們如果分析王陽明先生的履歷便能發現,他並不是一個完全的道統意義上的仁慈哲學家,他非常善用權謀詭計是一個十足的戰略家軍事家也是一個老到的政治家,這便是其哲學體系中知行合一思想的威力,在福廣平賊患,在江西平寧王反叛,這些事跡都透露著深深的知行合一理論。
王陽明是近千年來在立功立言立德三方面都無可挑剔的完人,我自己在讀其著作時常告訴自己的一句話便是「承蒙先生教誨,弟子定當盡力而為之。
」然自己在心學這方面連門都未入,很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人能讀讀陽明心學,能對我指點一二。
本文參考書目資料:
《明史》——王陽明傳
王陽明《傳習錄》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
秦東《知行合一:王陽明》
《中國通史》——王陽明心學
老鍋教你讀書--《知行合一·王陽明》
王陽明火了。準確地說,王陽明又火了。【法平】誠如本文所示,王陽明「良知心學」博大精深。其實,最應該強調的是,心學之「良知」非僅指道德意義之良善,更在於傳承儒家之不屈不撓的入世精神,關注蒼生百姓,...
明朝至今唯一的聖賢王陽明,其所創心學因何淡出歷史舞台?
中國儒家四聖,孔子、孟子、朱熹、王陽明!孔孟不必多說,千百年後,後世世人聞之依舊如雷灌耳,而朱熹、王陽明之名,世人大多是從教科書的寥寥幾語中知道。朱熹「存天理,滅人慾」,君王最愛,以至魯迅怒罵:...
陽明心學到底講了些什麼,讓後人如此追捧?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人,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王陽明是中國著名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