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首席謀臣---荀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之前說郭嘉是曹魏第一謀士,嘉黑們的意見很大啊。

都說首席謀士應該是荀彧,那麼今天就分享一下這個官職比郭嘉,又為曹操推薦了無數出名謀臣的曹魏首席謀臣----荀彧

荀彧(xún yù),字文若。

潁川潁陰人(其實曹魏的大多數謀臣都出於此,現在的河南許昌)。

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

荀彧出身潁川荀氏,荀子之後。

其祖父荀淑知名當世,號為神君。

荀淑有八子,號稱八龍。

荀彧年少時有才名,當時的南陽名士何顒見到荀彧,大為驚異,說道:「這是王佐之才啊!」

永漢元年(189年),被舉孝廉,任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物品)。

後董卓立獻帝。

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

於是荀彧棄官歸鄉。

對父老說:「潁川是四戰之地,如果天下有變,那就會經常受到侵略,應該早離去,不能久留。

」但鄉人們多懷戀故土,不願離去。

時冀州牧同郡韓馥派人接荀彧,卻無人相隨。

荀彧只得獨自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

兩年後董卓派李傕等出關東,虜略各地,至潁川、陳留而歸。

荀彧鄉人多數死於戰亂。

到冀州後,冀州已為袁紹所得,袁紹見荀彧來,待之為上賓。

然而本著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的原則,荀彧的弟弟已經在袁紹軍中了。

初平二年(191年),荀彧離袁紹而投曹操。

曹操見荀彧來投,大悅,說:「這是我的子房啊!」於是任荀彧為別部司馬,荀彧時年二十九歲。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東征陶謙,後方的張邈、陳宮乘機在兗州反曹,暗中迎接呂布。

當時荀彧守鄄城,呂布到後,張邈派人詐稱:「呂將軍來幫助曹使君進攻陶謙,應該馬上供給他們軍備糧食。

」眾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計,立即命令軍隊加強防,並急召東郡太守夏侯惇。

而兗州諸城皆響應張邈,投靠呂布陣營。

當時曹操率大軍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與張邈、陳宮勾結。

夏侯惇到後,乘夜誅殺謀反者數十人,軍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貢受呂布煽動,率眾數萬來攻,軍中甚懼。

郭貢要求見荀彧,荀彧準備前往,夏侯惇等人勸說不可,荀彧說:「郭貢與張邈他們,平素並沒有什麼往來,現在來得急,計劃肯定還沒有定下;現在趁他計策未定來遊說,就算不能幫助我們,也可以使他保持中立,如果先懷疑,那他就會惱怒而定計了。

」於是出城會見郭貢,郭貢見荀彧毫無懼意,認為鄄城易守難攻,引兵而去。

荀彧又與程昱定計,保全了范、東阿。

卒全三城。

不久,曹操回師濮陽擊敗了呂布。

興平二年(195年)五月,曹操擊敗呂布軍,殲滅巨野守軍,斬薛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巨野西南)。

此時,徐州牧陶謙已死,曹操獲悉後,打算趁機奪取徐州,再回軍消滅呂布。

荀彧勸阻道:「先攢點糧食,等我們有充足的實力以後再進行攻擊他們,否則必定是欲速而不達。

」曹操採納荀彧的意見,放棄進攻徐州的企圖。

抓緊戰機,收割熟麥,儲存糧秣,積蓄實力。

不久,曹操大敗呂布,呂布連夜棄營撤往徐州。

曹操乘勝攻取定陶城,並分別派出部隊收復兗州各縣,兗州遂平。

此戰的獲勝,對曹操以後統一北方,成就大業,具有重要的意義,荀彧功不可沒。

(荀彧勸曹操原文如下:昔高祖保關中,光武據河內,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進足以勝敵,退足以堅守,故雖有困敗而終濟大業。

將軍本以兗州首事,平山東之難,百姓無不歸心悅服。

且河、濟,天下之要地也,今雖殘壞,猶易以自保,是亦將軍之關中、河內也,不可以不先定。

今以破李封、薛蘭,若分兵東擊陳宮,宮必不敢西顧,以其閒勒兵收熟麥,約食畜谷,一舉而布可破也。

破布,然後南結揚州,共討袁術,以臨淮、泗。

若舍布而東,多留兵則不足用,少留兵則民皆保城,不得樵採。

布乘虛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衛可全,其餘非己之有,是無兗州也。

若徐州不定,將軍當安所歸乎?且陶謙雖死,徐州未易亡也。

彼懲往年之敗,將懼而結親,相為表里。

今東方皆以收麥,必堅壁清野以待將軍。

將軍攻之不拔,略之無獲,不出十日,則十萬之眾未戰而自困耳。

前討徐州,威罰實行,其子弟念父兄之恥,必人自為守,無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夫事固有棄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權一時之勢,不患本之不固可也。

今三者莫利,願將軍熟慮之。

」)

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劉協在楊奉、董承等護衛下,從長安返回洛陽,荀彧則對曹操說:「從前晉文公迎周襄王返回而諸侯服從,漢高祖東征項羽,為義帝穿素服發喪而天下歸心。

自從天子蒙亂,將軍您首先倡導義兵勤王,只是因為山東地區紛擾戰亂,還不能遠赴關右,但還是分派將領,冒險與朝廷通使節,雖挽救國難於朝廷之外,而心無時不繫於王室,這是將軍誠扶天下的一貫志向。

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人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

天下雖有逆節,不能為累,明矣。

韓暹、楊奉怎麼敢為害呢?如不及時扶正朝廷,天下將生叛離之心,以後即使考慮此事,也來不及了。

曹操認為荀彧之言有理,遂應安集將軍董承的秘密召請,親率大軍進抵洛陽,奉迎獻帝遷都許縣。

曹操被封為大將軍、武平侯,荀彧也升為漢侍中,守尚書令。

從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優勢,並為其此後統一戰爭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

自曹操迎奉漢獻帝後,引起了袁紹的不滿。

時袁紹雄居北方。

曹操則東憂呂布,南拒張繡。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張繡,大敗而歸。

袁紹則更加驕矜溢,寫信給曹操,辭語驕慢。

曹操閱後大怒,諸將都說是作戰不利的原故。

鍾繇因此問荀彧,荀彧說:「以曹公的明智,一定既往不咎,還有什麼好憂慮的。

」見到曹操後,曹操將袁紹書信讓荀彧觀看,說:「現在準備討伐不義,但力量無法與之匹敵,該怎麼辦?」荀彧從度量,謀略,用兵,德行四方面對曹操和袁紹進行了詳細的對比,得出了袁紹不如曹操的結論。

曹操聽後非常高興,荀彧又獻計恩德招撫韓遂,馬騰兩部,穩定後方,然後出征呂布。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敗張繡,誅呂布,平定徐州。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部將北渡黃河,斬眭固,占射犬,控制河內郡。

由於曹操在內線作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逐步由弱變強,據有兗、豫、徐等州,為抗擊袁紹集團準備了條件。

此時,袁紹擊滅幽州公孫瓚,成為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六月,袁紹統帶精兵10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

圍繞著是否抗袁的問題,在曹操集團內部又展開了一場辯論。

名士孔融反對與袁紹抗爭,他說:「袁紹地廣兵強,有田豐、許攸等謀臣替他出謀劃策,審配、逢紀等忠臣為他做事,顏良、文丑勇冠三軍,為他統領軍隊,恐怕很難戰勝啊!」荀彧說:「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

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一席話,堅定了曹操戰勝袁紹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

九月,曹軍軍糧將盡,士卒疲憊,曹操寫信給荀彧,準備退守許昌。

荀彧回信說:「眼下軍糧雖少,還比不上楚、漢在滎陽、成皋之間那樣艱難。

當時劉、項雙方都不肯先退,先退的一方必定處於被動。

您以僅及敵之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堅守,扼住敵人咽喉使其不能前進,已經半年了。

敵人的底細已經清楚,銳氣已經枯竭,局面必將有所變化,這正是使用奇謀的良機,不可失去啊!」曹操採納其建議,繼續堅守待機。

不久,許攸家人犯法入獄,許攸怒而投奔曹操,獻計偷襲烏巢。

曹操遂以奇兵襲烏巢,斬淳于瓊等人,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僅帶800騎兵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

曹操最終取得這場戰略決戰的勝利,奠定了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而「審配以許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紹;顏良、文丑臨陣授首;田豐以諫見誅」等,和荀彧所預見的完全一樣。

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勝利,袁紹敗退北走,遣軍屯於倉亭

官渡之戰後,曹操欲南擊劉表,又是荀彧勸誡「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繼續攻擊袁紹,曹操納其計,遂於四月揮軍北進,揚兵於黃河之上;對駐守倉亭的袁紹軍發起攻擊,一舉殲滅倉亭袁軍。

至此,袁紹主力喪失殆盡。

九月,曹操班師返許昌,次年,袁紹病逝。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


此後數年,荀彧很少隨軍出征,而是「居中持重」,曹操雖然在外征戰,但軍國之事都由荀彧調度籌劃。

曹操問荀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荀彧說:「荀攸(荀彧侄)、鍾繇」。

荀彧善於舉薦人才,起初舉薦了戲志才,戲志才死後又舉薦了郭嘉。

此外,還舉薦了陳群、杜畿、司馬懿等人,都是當時名士,只有嚴象和韋康後來因為失敗喪命。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九錫是古代帝王對大臣的九種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武士、弓矢等,這是對大臣的最高禮遇)。

荀彧認為:「(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到譙縣勞軍,荀彧到達以後,曹操乘機把他留在軍中。

曹操軍至濡須,荀彧因病留在壽春,不久憂慮而死,時年五十歲。

諡號敬侯。

次年,曹操進封魏公。

咸熙二年(265年),追贈荀彧為太尉。


事實上他的一生如孫明君博士所說:從理性出發,從現實出發,荀彧清醒地認識到漢不可為,於是他擁護曹操重造天下的大業,並建立了赫赫功績。

同時,他與舊王朝之間在情感上又有藕斷絲連的聯繫,封建倫理綱常禮教的陰影亦籠罩在他的心頭,讓他難以掙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夢三國曹營首席謀士居然不是郭嘉!

可能看到我的題目,很多人有點納悶了,郭嘉用計往往不拘一格,若天馬行空,況且他死時,曹操尚且為之大哭流涕,曹營還有哪個謀士還有這種待遇?確實,郭嘉的確有這種殊榮,然而正史上卻有這麼一個人更在郭嘉之...

三國三大憋屈而死的功勳重臣(一)

封建社會的士人追求的目標是出將入相,認為這是光祖耀宗、福蔭子孫的最高榮譽。然而,不是每一個登上高位的臣子都是那麼風光無限,有的人雖然是功勳卓著,但由於種種原因,最後的結局竟然是憋屈而死。在三國時...

三國時代決定天下走勢的十大謀臣——荀彧篇

中華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智絕於天下的奇人異士。他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輔佐著自己的君主,或稱霸一方,或統一天下。而在三國時期,這些智能之士如同井噴一般,共存於同一時代。他們用自己過人的才華...

曹營里的漢朝忠臣—荀彧

荀彧,他可以說是曹操的首席謀士,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也」。他被曹操如此看重,但仍心存漢室,最後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身亡。就是這樣一個人,可以從他身上看出對漢朝的忠貞,在大義面前不懼死亡,以身了卻世...

曹操帳下首席謀臣!

荀彧(163—212)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東漢末年曹操帳下首席謀臣,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官至漢侍中,守尚書令,諡曰敬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