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將元宵節突襲險關 卻遭文臣彈劾憂憤而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

北宋時期,廣西的儂智高率部眾反宋,名將狄青就在上元節假裝設宴席慶祝,中途藉故離席,發兵突襲要地崑崙關,出其不意,一舉取得戰場主動權,最終成功平亂。

反映狄青夜奪崑崙關的連環畫作品

不過,戰功卓著卻給狄青帶來了大麻煩。

1052年,宋仁宗任命狄青為樞密使(相當於國防部長)為,北宋的文臣集團就開始對狄青進行輪番彈劾,其中包括曾推薦狄青做官的龐籍、狄青的老上司名相韓琦、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甚至還有清官包拯!(當然古典小說里可不這麼寫)。

描繪北宋名將狄青的美術作品

為何這麼多不同派別的文臣對狄青群起而攻之,原因很簡單:宋朝重文輕武,對武將掌權十分忌憚。

經過太祖、太宗幾朝的訓練後後,文臣集團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一有武將掌大權,不用皇帝操心,自己就會跳出來。

名臣文彥博彈劾狄青,連皇上宋仁宗都說:「可知狄青是忠臣。

」文彥博居然說:「太祖(趙匡胤)豈非周世宗(柴榮)的忠臣。

」拿趙匡胤「陳橋兵變」當皇上說事。

圖為歐陽修的繪本畫像,作為文臣集團的代表人物,他成為彈劾狄青的主力。

文官多次彈劾,比較清醒的宋仁宗卻並不為所動。

結果,歐陽修被逼急了,竟然說「狄青篡位的危險」是「未萌之患」(就是:還沒有萌生的隱患,簡直和秦檜的莫須有異曲同工)。

文臣輪番轟炸,宋仁宗最終罷免了狄青,後者憂憤而死,年僅47歲。

而百年後,岳飛的悲劇再次發生。

功臣武將屢屢被彈劾甚至陷害,是宋朝政治體制的結構性缺陷,最終導致政權崩壞。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是狄青悲劇的根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他是北宋第一名將,晚年竟被活活嚇死

「北宋缺將,南宋缺相」歷史學家是對兩宋文武集團體制畸形發展的一種戲謔,事實上北宋王朝並不缺乏作戰能力突出的名將,只是朝廷一貫地限制武人的發展,導致無能者居高位而有能者受排擠。所以到了北宋末年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