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1

東漢末,曹操扶持漢獻帝,為了什麼呢?

這是道送分題。

自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嘛!

然而,這裡還真有個錯處。

這句話,還是羅貫中在小說里安給曹操的。

按正史,乃是袁紹謀臣沮授,首先跟袁紹說:

「您家祖輩都侍奉天子,大家都知道您忠義;如今朝廷宗廟塗炭至此,沒人去扶保天子,體恤百姓。

您就去把天子迎到河北來,挾天子而令諸侯,蓄養士卒去討伐不聽話的,誰能擋啊!」

是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袁紹麾下沮授的主意。

曹操呢?他的口號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侍奉天子,號令諸侯。

——事實上,對外說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對內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一回事。

天子就是個玩具而已。

2

但本文不是為了玩「挾天子」、「奉天子」這個文字遊戲。

問題是:既然都知道天子是個玩具,挾他有個鳥用呢?諸侯又不是白痴!

袁紹當時沒聽沮授的話,去迎漢朝天子,好拿來挾一挾,是因為他的其他手下郭圖、淳于瓊說話了:

「漢朝完蛋許久啦,興復他幹嘛!而且如今軍閥割據,群雄逐鹿,講究先發制人。

如果咱們保了天子,動輒要上表等他下指示,聽還是不聽呢?」

的確如此。

曹操保了漢獻帝,自己掌握漢朝朝廷名義大權,諸侯也並沒屁滾尿流,望風而降。

本來嘛,漢獻帝又不是機關槍,拿出來嚇唬誰啊?曹操後來以漢朝丞相身份,南下找東吳,周瑜跟孫權說了句名言,所謂曹操:

「託名漢相,實為漢賊」。

一句話就給否了。

因為漢獻帝自己是董卓所立,董卓在漢末的聲名,著實不算光彩;諸侯又是赳赳武夫,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漢朝已經凋零,你個天子出詔書,奈何咱不聽,你能怎麼樣?

當年八國聯軍侵華前,李鴻章們為首的漢人封疆大吏,就機智地抱團,大搞其「東南互保」,說朝廷下來的詔書都有問題,不奉令。

天高皇帝遠嘛!

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到底有個什麼鳥用呢?

答:事實是,曹操挾天子以令的,不是諸侯,而是諸侯的手下人。

宋朝時,趙匡胤搞杯酒釋兵權,有句話說得厲害極了:

「人誰不想要富貴呢?一旦有人強行給你們來個黃袍加身,你們想不當皇帝,還由得你們?」

就是這個意思。

在亂世中,許多時候,諸侯不是愛聽自己手下的,而是不得不聽。

3

曹操征定四方,當然很能打;但有三個軍閥,是被手下人哄投降的。

曰南陽張繡,曰荊州劉琮,曰漢中張魯。

——張繡因為與曹操有殺子之仇,對曹操很忌憚,在袁紹和曹操之間權衡,他手下謀士賈詡,乃是三國數一數二的人精,跟張繡說了: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很在意信譽;你跟他有仇,去投靠他,正好讓他彰顯自己寬厚大度嘛!」

於是張繡去了。

曹操果然對張繡厚待,不計前嫌,還拉著賈詡的手說:

「使我信重於天下的,就是你啊!」

——劉琮的父親劉表一死,劉琮的媽媽蔡氏、舅舅蔡瑁,加上荊州原有的名流蒯越等,都勸他投降。

於是偌大的荊州,直接歸了曹操。

——張魯在漢中時,覺得自己在山窩窩裡,無人能左右,一度想自稱王,被麾下謀士閻圃勸阻;後來曹操打將過來,張魯打不過,意圖直接投降,閻圃勸他別趁著危急時投降,先走到四川去,談判之後再投降。

張魯都乖乖聽話了。

曹操南下東吳時,東吳有過著名的戰與降論爭。

張昭與諸文臣主降,魯肅與周瑜主戰,這段子後來被敷衍成「舌戰群儒」、「智激周瑜」,天下皆知。

如果乍看這個,會很奇怪:孫權年輕氣盛,二十六七歲的年紀,要戰要降,自己一句話的事,跟大家討論那麼久幹嘛?結合一下前面,就明白了。

4

曹操挾天子,令的不是孫權、張繡、劉表、張魯這些諸侯,而是他們手下的人。

而漢末群雄,還真得被手下人掣肘著。

——劉表是朝廷委派的荊州大當家,沒有兵卒,匹馬到荊州。

完全是蒯越、蔡氏這些士族派系,幫著劉表定了荊州。

所以劉表一死,荊州戰與不戰,完全是蒯越和蔡氏說話。

——孫策剛定東南時,手下沒讀書人;張昭是彭城名士,南下之後,江東若干大族都對他敬服。

所以後來孫權都不爽,跟張昭吵架時說:「吳國士人,進宮拜我,出門就拜你。

我也算給你面子了!」

魯肅勸孫權戰曹操時,說過句大實話。

這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真意:

「如果我魯肅去跟了曹操,曹操還會讓我當官;孫權您如果跟了曹操,那是什麼下場?!」

諸侯們當然都知道,一旦跟了曹操,未必有什麼好下場;但架不住自己麾下的讀書人士族,心向朝廷。

仔細想想,也正常:你是個私企打工的,有政府過來招安;私企老總也許不樂意,私企打工的卻願意去編制里,多好啊!

曹操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全稱是:「挾天子以令那些諸侯手下非常得力的士族,逼得諸侯沒法不服氣。

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一個天子,對士族影響力那麼大呢?

本文真正的主角來了。

5

曹操麾下有一個名謀士,叫做荀彧(音通「玉」),字文若。

《三國志》列次敘傳,將他、他侄子荀攸和剛才提到的賈詡,合傳列為曹操首席三大謀士。

荀彧何許人也?曹植說他「冰清玉潔」;司馬懿說他「書傳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來,我見過的賢人,沒超過荀令君的」;曹操直接說他「吾之子房」,比作張良。

但細讀正史,很是微妙:荀彧並不怎麼跟曹操上戰場,而是常在後方,跟曹操通信。

著名的官渡之戰,曹操跟袁紹相持,比較困難,寫信給荀彧問怎麼辦,荀彧跟他說:

「扼其喉而不得進已經半年了,應該用奇了。

看似就是個書信鼓勵,給個大方針而已。

那荀彧究竟是幹什麼的呢?曹操的後方第二中央?主持日常工作?寫信鼓勵鼓勵曹操?

非也。

6

東漢的士族,多出汝南潁川。

汝南幫是袁紹家為尊,代代都要進中央;荀彧則是潁川幫的大家,在迎了漢獻帝後,荀彧成了尚書令,即天子的秘書。

他等於是漢獻帝與曹操之間的一道橋樑。

他舉薦了大批人物給曹操,諸如郭嘉、鍾繇、陳群、司馬懿、荀攸等,妙在這批人大多是潁川士族,於是就形成了一個潁川士族集團。

由於荀彧的緣故,潁川是曹操最關鍵的後台。

官渡之戰,荀彧可不止寫信鼓勵曹操。

後來曹丕登基,很快就給潁川郡許多福利,理由是:官渡之戰時,曹操其他地方都不聽命令了,只有潁川,老弱都幫忙輸送糧食。

真是大魏國的根本啊!

當然,荀彧與潁川士族集團,還不只是幫忙輸輸糧。

曹操征定天下,有武的一手,那就是他自己能打;也有文的一手,那就是荀彧為首的士族集團。

本來曹操在讀書人那裡,不算有面子:父親曹嵩是投托宦官門下的,很沒面子;但因為荀彧與他手下那批人,與漢朝天子一結合,形成了一個士族班子。

這對其他諸侯門下那些讀書人,誘惑極大。

所以某種程度上,荀彧高風亮節、世家公子的儒雅形象,是曹操真正的招牌;而他善於推薦人,至少在前期,令曹操大大受益——至於後期,荀彧的影響也對曹操產生了掣肘,那是後話了。

事實上,東漢末年,挾過天子的軍閥,不止曹操一家。

董卓立了漢獻帝,之後呂布王允、李傕郭汜,都多少把持過漢獻帝,但從未有如曹操般成功者,就在於他們雖然各有本領,到底還是土鱉軍閥,手握著天子,卻沒把天子用到位。

漢末士族了得,袁紹靠著四世三公的號召得人心,劉備靠著宗親血統和個人魅力奔走天下,東吳得靠朱顧步陸等宗族,加上張昭這些北方士大夫鎮場。

曹操所以獨出眾,在於荀彧為首的潁川士族集團,加上漢朝天子,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核心。

這個士族核心對土鱉軍閥也許沒有震懾作用,但對軍閥手下那些辦事的讀書人,卻大有感召力。

所以曹操平了北方後,錄前後功勞,要給荀彧封萬歲亭侯,表章的第一句就是:

「思慮智謀應該首先受賞,戰爭的功績抵不上朝堂國家的勳勞啊!」

荀彧當然要推辭,但曹操給他寫信:

「我和你共事以來,創立朝廷,你幫著匡弼,幫著舉薦人才,幫著出謀劃策,也真太多了。

——某種程度上,荀彧已經不是曹操的謀士,而是曹操的合伙人。

他不只是日理萬機處理日常工作,他還為曹操團結著一個能感召士大夫的中央。

沒了他,曹操奉立天子,怕也沒什麼用。

當然,荀彧後來死得,比較微妙,《三國志》里明寫:

「曹操要當魏公,荀彧不贊同;

之後曹操南征,把荀彧留在壽春,荀彧憂死;

次年,曹操就當了魏公。

——其中意味,不難明白。

各色注引與《後漢書》,更是八卦:

「曹操給荀彧送了個空盒,暗示他自殺。

但這裡面,也有派系的問題。

曹操平定北方後,勢力當然姓曹,但都城許昌是荀彧管事,軍師參謀長是荀攸,管冀州的也是荀家的人,曹操一定覺得不爽了。

之後曹操就出了求賢令,要求各色人等,無論品德,只要有才,就能當官。

如果考慮到先前朝廷的幹部,都是荀彧的人,曹操這麼做的目的不難明白。

所以荀彧自盡,動機其實也不難解釋:他與曹操彼此扶持的關係,到盡頭了。

當然,那是另一個故事了。

7

《三國志》里,荀彧是魏的謀臣,《後漢書》里卻是被當漢臣對待的。

他是魏國第一謀臣還是漢朝最後的謀臣,歷代史家爭論不休。

也許他終究知道漢朝不可復興,只是輔佐曹操,為漢朝延了二十幾年命,解決了一些軍閥,最後以身殉了漢朝。

在敵對方看來,曹操這個大奸臣確實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但至少在荀彧活著時,漢朝還有點尊嚴。

終荀彧一世,本來已經被郭圖們判了死刑的漢朝,名義上又續了二十多年命。

連曹操自己也吹噓過,如果天下無他,不知多少人稱孤稱王。

至少在荀彧活著的時候,漢朝還在,天子還被奉立著;除了曇花一現的袁術外,沒有人稱帝稱王;到他死時,亂世也算收拾得差不多了。

以荀彧自己的身份,他與那些被他感召的士族,確實也算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了。

他為漢獻帝點了漢朝最後一盞燈,感召了軍閥屬下各色人等,至少在名義上,又回到了漢朝羽翼之下。

所以曹操與他失和,也是必然:他的存在感太強了。

如前所述,荀彧不只是曹操的謀士、曹操的總理,還是曹操的合伙人。

蕩平天下時,他和曹操,利益共同;到曹操露出野心時,利益就有衝突了。

他死後,曹操稱公稱王,三國各自稱帝,那是他無法控制的事了。

蘇軾如是說:

「以仁義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將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

及操謀九錫,則文若死之,故吾嘗以文若為聖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張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那些追隨他的士族,也是因為相信了他,而投身於曹氏的。

荀彧就這樣奉著漢朝,到奉不下去了,就像伯夷叔齊那樣,在一個時代即將結束時,選擇不食周粟,死去了。

但直到死去的那一刻,他至少還是「奉天子」的。

本文由作者 張佳瑋 授權羅輯思維獨家首發。

羅胖曰:

信仰是經不住追問的。

但這恰恰是信仰的好處。

它意味著——

所有的追問到此為止。

為什麼信上帝?因為上帝就是主宰啊。

為什麼要爬山?因為山就在那裡啊。

為什麼要忠君?因為皇帝就應該是皇帝啊。

在某一條線上停止追問的人,最能彼此認同。

他們之間的協作成本也最低。

繼續推薦薛兆豐老師腦洞大開的經濟學課程。

關注 羅輯思維 微信公眾號獲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讀三國︱曹操為何逼死他的首席謀士?

曹操能蕩平北方群雄,一個關鍵因素是人才。他麾下謀臣武將之盛,其他軍閥難望項背,荀彧是其中功勳最著的一個。荀彧如何輔佐曹操成就大業?又為何與曹操關係破裂,竟致自殺?荀彧,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

曹操迎天子

曹操迎天子,即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先前事件。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皇權低落。因為皇帝喪失軍事力量,徒有皇帝之名,加上董卓火燒雒陽遷都長安,使到雒陽殘破。因此各方霸權都不希望接收皇帝。而曹操的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