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下有四子,怎麼就扶了個阿鬥敗了整個國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東漢末年,外戚專權宦官參政加上人禍天災不斷,使得百姓民不聊生被迫揭竿而起,皇權傾覆。

自黃巾起義之後,群雄爭霸、各路英雄層出不窮多如繁星,而劉備可以說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明珠之一。

說起劉備那是盡人皆知,奪取西川,聯手孫權,擊敗曹操於赤壁趁機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白手起家一手建立蜀漢,以致天下三分,鼎立而持。

然而這樣的英雄也有令人詬病的污點,那就是立劉禪做蜀國的國君。

後來的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諸葛亮在寫下出師表後,出師不捷而身先死,司馬昭率魏國大軍攻破成都,阿斗卻生來就一副貪生怕死的模樣,立馬便選擇投降以求免於一死,甚至到後來他待在魏國時,還給封了個安樂候的稱號,舒服地弄出樂不思蜀的典故來。

作為劉禪的父親,劉備立嫡長子劉禪為太子時,劉禪已經十四歲了,而劉備也已將近五十歲了,儘管當時劉禪還是個毛孩,但其生性軟弱。

當然,作為父親的劉備不可能不知道自己兒子的德性,那為什麼還要放著四個年輕有為的兒子不立反而立一個親小人遠賢臣爛泥扶不上牆的阿斗呢?其實這才是劉備做為父親最明智的選擇。

其一,相信大家還記得《三國演義》中先主白帝城託孤這一回吧,劉備氣不過孫權襲擊自己的兄弟關羽,不顧諸葛亮的再三勸阻,執意要東征攻打吳國結果被吳國火燒連營,蜀國士兵死傷慘重,致使蜀國當時的境況一舉回到解放前,自己也身受重傷逃回白帝城,在白帝城養傷的那段日子裡,他回憶到桃園三結義那個場景,而想到如今自己的兄弟關羽已經身死,自己恐怕也命不久已;甚至曾經誇下海口許給軍師的榮華富貴也沒有兌現,並且是三顧茅廬請來的,自己卻屢次不聽軍師的良言,才落得如此難以挽回的下場。

由此,他便萌發了這盡人皆知的託孤之意,之所以選劉禪是因為他雖然才幹不足,卻繼承了劉備宅心仁厚,知人待士的性格,能善待諸葛亮這一批一批曾陪伴自己出生入死的老臣。

而且劉備自覺有愧於諸葛亮,諸葛亮足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一旦諸葛亮以蜀國起事謀奪天下不過探囊取物,保劉禪一生平安榮華富貴不是難事。

而劉禪心智不成熟,也不會對諸葛亮有任何的猜忌,更不會起復仇的心理。

另外,劉備也有自己判斷,通過這麼些年來與諸葛亮一起征戰多年,再加上自己對諸葛亮的了解,他堅信諸葛亮並沒有稱王的想法,倘若自己這麼做想必使諸葛亮更加鞠躬盡瘁的為太子賣命、替蜀國的未來著想。

後來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沒有辜負劉備的良苦用心,並且向劉備所想的那樣發展,可惜他沒推算到僅僅憑藉諸葛亮一個人並不可能傾覆三國得大勢,蜀國最終也不能逃脫走向滅亡的命運。

其二,相信大家都不知道其實劉禪是嫡長子,在「嫡長子繼承制」的古代,立劉禪是眾望所歸,符合大義。

而且立嫡長子可以維護皇權穩定,以免出現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悲劇。

劉禪也仿佛是祖上燒了高香,同時符合兩個要求,如果跳過他而立其他皇子甚至還會引起其他幾個兒子兄弟之間出現因分家不均引發內戰的可能,畢竟其他的兒子都是常年跟劉備南征北戰,戰績不俗,而且擁有自己的部下。

只是奈何生不逢時,在出生的時間和出身均落後劉禪。

說起當時其他在位兒子,他們均年幼不堪、心智更不成熟,因此更不能承擔起關係蜀漢未來的大任,倘若將皇位傳給幼子,恐怕到後來大權只會旁落,從而加劇蜀漢的滅亡。

而劉備心裡也明白此時東漢後期的這幾位年幼的皇帝,其權力早已被那些小小宦官們架空,並將其做了傀儡的事都看在眼裡,他決不會不顧蜀國的未來,去走東漢皇室的老路,鬧的天下百姓流離失所。

況且看到孫策也是因為不想朝政被一些圖謀不軌的大臣們把控,才把吳國交到孫權的手上,而不是孫策年幼兒子的肩上。

因此看到這一點的劉備也不會選擇敗在孫權的手上,斷送蜀國的未來。

再三思量與斟酌下,劉備不但佩服孫策而且也向孫策看齊,這才做了當時最明智的抉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白帝城託孤,劉備是否做了除掉諸葛亮的準備?

伯牙子期,知音難覓。在三國這個亂世之中,劉備和諸葛亮不僅是格式化的君臣關係,更是難得的一對知己。然而,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和諸葛亮的融洽關係出現了裂痕。在吃到夷陵之戰的苦果後,劉備在白帝城這...

蜀後主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嗎?

劉禪三國蜀漢的後主,從劉備白帝城託孤到魏國名將鄧艾奇兵偷襲成都,劉禪在位總共在位四十二年。那麼劉禪怎麼會被人稱為扶不起的阿斗呢?主要是因為他有著三國時期非常有能力的諸葛亮輔佐卻成為第一個丟失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