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里有哪些不易發現卻很打動人的小細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不論歷史,單講小說。

1、諸葛亮出山flag

離開草廬時,諸葛亮對弟弟諸葛均說:

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

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

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

唉,正是: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星落五丈原之時,諸葛亮是否想到了回不去的家鄉,田園是否早已荒蕪?

2、孫堅藏璽flag

孫堅私藏玉璽被人質問時,他的反應:

堅指天為誓:「吾若果得此寶,私自藏匿,異日不得善終,死於刀劍之下!」

於是——

堅方欲上山,忽然一聲鑼響,山上石子亂下,林中亂箭齊發,堅體中石、箭,腦漿迸流,人馬皆死於峴山之內,壽止三十七歲。

唉,當初立下的flag,遲早要還的。

3、曹操對關羽

曹操對關羽可是愛得深沉啊。

這種「愛」,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嗯,比大家印象中要早很多。

1)關羽溫酒斬華雄,大家只記得關羽的勇猛,以及無雙上將潘鳳,可是,大家都忽略了——當時只是馬弓手的關羽,在天下英雄面前,怎麼就有機會出頭斬華雄呢?

是曹操。

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量一弓手,安敢亂言!與我打出!」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

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試教出馬,如其不勝,責之未遲。

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

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

關公曰:「如不勝,請斬某頭。

操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

是的,溫酒斬華雄,大家只記得喝酒的是關羽,卻忘了,斟酒給關羽的,是曹操。

斬了華雄之後,嘴賤的張飛惹到了袁術,還是曹操幫劉關張三人出頭的。

袁術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謙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曹操曰:「得功者賞,何計貴賤乎?」袁術曰:「既然公等只重一縣令,我當告退。

」操曰:「豈可因一言而誤大事耶?」命公孫瓚且帶玄德、關、張回寨。

眾官皆散。

曹操暗使人齎牛酒撫慰三人。

那時的劉關張,不過一屆小卒,曹操這樣對待他們,完全不是為了圖他們什麼,只是英雄相惜罷了。

2)曹操收張遼,是聽了關羽的話的。

話說曹操舉劍欲殺張遼,玄德攀住臂膊,雲長跪於面前。

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當留用。

」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願以性命保之。

」操擲劍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故戲之耳。

是的,劉備和關羽都勸曹操,曹操最後收了張遼,雖然他自己嘴硬說是本來就知道張遼忠義,但畢竟嘴硬罷了,剛剛開始提劍要殺人的啊,這可真不像在開玩笑。

關羽當時什麼身份?劉備的手下啊,一般情況下就是劉備的跟班,這種場合根本輪不到他說話,可是這裡羅貫中不僅給了關羽戲份,還讓他「跪於面前」說了這麼一番話,肯定不是白寫的。

第一,張遼和關羽之後有戲,這為二人之後的情誼奠定了基礎;第二,側面反映了關羽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3、曹操對龐統

大家還記得龐統為什麼一開始不受劉備和孫權待見吧?長得丑啊!臥龍鳳雛雖齊名,一個因為長得帥,劉備三顧茅廬請來後還捧在手掌心;另一個卻因為長得丑,自己送上門來還被嫌棄。

這個世界終究還是看臉的啊!

吐槽完畢,開始正式說曹操。

曹操第一次見龐統——

操聞鳳雛先生來,親自出帳迎入,分賓主坐定,問曰:「周瑜年幼,恃才欺眾,不用良謀。

操久聞先生大名,今得惠顧,乞不吝教誨。

聽了龐統胡吹了一頓之後,曹操的反應——

回寨,請入帳中,置酒共飲,同說兵機。

統高談雄辯,應答如流。

操深敬服,殷勤相待。

從頭到尾,完全沒有提龐統長什麼樣子啊!從恭恭敬敬迎過來,到恭恭敬敬送走,曹操做得比劉備和孫權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

4、反迷信鬥士孫策

孫策是個反迷信的鬥士啊!

還記得那個裝神弄鬼的于吉嗎?江東上下,從百姓到官員到孫策他娘,全都迷信得不得了,他抓了于吉之後,大臣聯名為于吉求情,他是怎麼說的?

策曰:「公等皆讀書人,何不達理?昔交州刺史張津,聽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紅帕裹頭,自稱可助出軍之威,後竟為敵軍所殺。

此等事甚無益,諸君自未悟耳。

吾欲殺于吉,正思禁邪覺迷也。

有理有據啊!雖然演義完全把這段當成反面來寫,但放到現在,不就是當年本朝太宗面臨的情形嗎?看著輪子功在大江南北興風作浪呼風喚雨,還拉了一票朝廷重臣背書,你要是太宗,不砍他丫的啊?很多人將這段作為孫策的黑歷史,我卻是看了這段之後,更喜歡孫策了。

(只說演義,不談正史)

5、劉備對趙雲

大家只知道趙雲對劉備可謂是忠心耿耿,刀山火海肝腦塗地在所不惜,可是大家有想過為什麼嗎?

看看劉備是怎麼勾搭上趙雲的,就知道了。

1)一見鍾情

早在第七回,那時候趙雲剛跟了公孫瓚混,他和劉備第一次見面。

玄德甚相敬愛,便有了不舍之心。

玄德與趙雲分別,執手垂淚,不忍相離。

雲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玄德曰:「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

」灑淚而別。

相見無日,後會有期。

這才第一面,就看對眼了啊,這時劉備還什麼都不是啊!就好意思說「屈身事之」,真是把自己當個人物了。

2)念念不忘

自打一見到人家趙雲,劉備就一直惦念在心。

第十一回,劉備借兵救徐州,專門提到了一個細節。

玄德曰:「更望借趙子龍一行

」瓚許之。

玄德遂與關、張引本部三千人為前部,子龍引二千人隨後,往徐州來。

徐州打完了,該還給人家公孫瓚兵馬了吧?

趙雲辭去,玄德執手揮淚而別。

說什麼關羽身在曹影身心在漢,人家趙云何嘗不是「恨不相逢未嫁時」。

3)收歸麾下

雲曰:「雲自別使君,不想公孫瓚不聽人言,以致兵敗自焚,袁紹屢次招雲,雲想紹亦非用人之人,因此未往。

後欲至徐州投使君,又聞徐州失守,雲長已歸曹操,使君又在袁紹處。

雲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

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

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雲因殺之,藉此安身。

近聞翼德在古城,欲往投之,未知真實。

今幸得遇使君!」

玄德大喜,訴說從前之事。

關公亦訴前事。

玄德曰:「吾初見子龍,便有留戀不舍之情。

今幸得相遇!」

雲曰:「雲奔走四方,擇主而事,未有如使君者。

今得相隨,大稱平生。

雖肝腦塗地,無恨矣。

都說劉備摔了智障兒子來收買人心,其實,早在一開始,劉備對趙雲就極為用心。

彼以國士待我,我亦以國士事之。

趙雲用一生,踐行了他最開始的承諾。

6、人生若只如初見

三國里大家熟悉的人和事太多了,每個人的結局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但是,故事是怎麼個開始,很多人並不是很清楚。

當你知道這個人的結局之後,再去看最開始的出場,真的會不勝感慨。

1)趙雲

忽見草坡左側轉出個少年將軍,飛馬挺槍,直取文丑,公孫瓚扒上坡去,看那少年:生得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頤,威風凜凜,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

三國演義里,論武力,比趙雲強的人真的不少,但論描寫精彩程度,沒有超過寫趙雲的——老羅畢竟太偏心。

雲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泉涌。

雲大喝一聲,挺槍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那槍渾身上下,若舞梨花;遍體紛紛,如飄瑞雪。

這場面該如何描述?一個字,帥啊!說趙雲是三國人物里最招女生花痴的,羅貫中貢獻了大部分力量。

剛出場時的少年將軍,白袍白馬,銀槍少將,謙遜寡言,沉穩有謀略,是趙雲給我們留下最深的印象。

似乎整本書,他一直是這樣的。

直到——

忽帳下一老將厲聲而進曰:「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

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眾視之,乃趙雲也。

孔明曰:「吾自平南回都,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為折一臂也。

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

」雲厲聲曰:「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

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願為前部先鋒!」孔明再三苦勸不住。

雲曰:「如不教我為先鋒,就撞死於階下!」

這是諸葛亮初次北伐時的情形。

倏忽之間,那個銀槍少年,就變成了「老將趙雲」。

諸葛亮一直是一口一個「子龍」的叫著。

忽然就改口叫他老將軍了——老將軍,明明是黃忠的專有稱號啊。

唉,我們的趙雲,也老了。

2)周瑜

當先一人,姿質風流,儀容秀麗,見了孫策,下馬便拜。

策視其人,乃廬江舒城人,姓周,名瑜,字公瑾。

為什麼喜歡周瑜呢?長得帥啊!三國里儀表堂堂的人大有人在,但稱得上「秀麗」的,似乎只有周瑜一人。

再看周瑜和孫策的關係。

原來孫堅討董卓之時,移家舒城,瑜與孫策同年,交情甚密,因結為昆仲

策長瑜兩月,瑜以兄事策。

策見瑜大喜,訴以衷情。

瑜曰:「某願施犬馬之力,共圖大事。

」策喜曰:「吾得公瑾,大事諧矣!」

……瑜謂策曰:「吾兄欲濟大事,亦知江東有二張乎?」

看到周瑜對孫策的稱呼了嗎?他管孫策叫「吾兄」啊。

這二人,有著八拜之交,還是連襟,同娶江東二喬,周瑜對孫策,該是如何盡心;孫策對周瑜,更是如何器重。

之後對孫權,周瑜一口一個「主公」,一口一個「將軍」,面對這個毫無父兄之英氣的腹黑主子,周瑜依舊忠心耿耿。

但這個忠心,再也不是對孫策那種推心置腹了。

而孫權對周瑜,又何嘗沒有過懷疑和猜忌。

孫策二十六歲而亡,周瑜三十六歲病故,中間這十年,可謂翻天覆地,換了人間。

周瑜對孫家的種種,只不過是當年對孫策的一個承諾而已。

孫策死後,擅長琴瑟的周瑜,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可憐可嘆,孫郎與周郎,江東二才俊,皆英年早逝。

7、隱藏劇情——陸遜

術見策勇,復使攻陸康,今又得勝而回。

這個細節估計沒有幾個人能夠注意到了。

這是第十五回,孫策在袁術部下時,袁術命孫策攻打廬江城陸康。

演義裡面只有一句話,但這句話,並不是完全沒用。

廬江打得很慘烈,孫策圍城兩年才打下,城中糧盡之後仍在苦撐,陸康是個硬骨頭,陸家宗族百人,死傷過半,打完這仗,幾乎已經衰微。

陸康有個兒子叫做陸績,在諸葛亮舌戰群儒里打了個醬油。

他還有個從孫,叫做陸遜,又叫陸議,就是火燒連營七百里打退劉備那個陸遜。

陸家和孫家,是有世仇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代名相陸遜,縱然在演義裡面有著出將入相的雄才偉略,但依舊受到孫權猜忌,最後鬱郁不得志而終。

每每提到這裡,只有一聲嘆息。

三國里曹劉兩家光環太耀眼,誰注意過江東亦有不得志的豪傑。

8、憑君莫話當年事——馬超

梁寬、趙衢立在城上,大罵馬超;將馬超妻楊氏從城上一刀砍了,撇下屍首來;又將馬超幼子三人,並至親十餘口,都從城上一刀一個,剁將下來。

超氣噎塞胸,幾乎墜下馬來。

錦衣馬超,在五虎上將中,戲份不少,但他自從歸降劉備之後,似乎就再沒說過幾句話。

自己的至親之人,被背叛自己的部下從城樓上一個一個砍下來,而自己卻無能為力,只能眼睜睜看著。

三國裡面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不少,但大多都是通過間接消息得知的,真正這樣眼睜睜看著的,只有馬超一個(經評論區提醒還有辛毗)。

馬超的前半生,可謂是光輝而作死的前半生。

坑爹坑友軍坑上司坑下屬,興風作浪鬧騰得舉世皆知,他雖然不是做主公的材料,可從來都沒有屈居人下的心。

但是,他還是降了劉備。

自馬超降了劉備之後,演義里就再也沒寫過他說哪怕一句話,只是安安穩穩地受諸葛亮指揮,指哪兒打哪兒,自己也沒存任何小心眼兒。

後來,更是隻字未提,連他的死,都是諸葛亮轉述的。

演義最後提到他,是第九十二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說孔明率兵前至沔陽,經過馬超墳墓,乃令其弟馬岱掛孝,孔明親自祭之。

其實馬超對劉備諸葛亮,估計是真的沒什麼深厚感情的。

父兄遇難,地盤人馬被打沒了,妻子慘遭橫禍,宗族亦受牽連。

他累了,也心灰意冷了,再也沒力氣作了,不如就此找個靠山,安安穩穩過日子吧。

再看看馬超第一次出場——

只見一位少年將軍,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體猿臂,彪腹狼腰;手執長槍,坐騎駿馬,從陣中飛出。

原來那將即馬騰之子馬超,字孟起,年方十七歲,英勇無敵。

那時的意氣風發錦馬超,初生牛犢無畏天地,何曾料到最後的淒涼結局。

一聲嘆息。

9、一句話戳中淚點——糜夫人

劉備前期的三位夫人,甘夫人和糜夫人主要作用是襯托關羽的忠義守節,三位夫人都多多少少用於襯託過和趙雲的勇猛機智以及開掛(順便插一句,趙雲才是三國演義里真正的「婦女之友」,前期趙雲的主要任務就是護送劉備家小,後來又是趙雲陪著劉備去東吳迎親,估計跟幾位夫人打交道的時間不少於跟劉備打交道的時間)。

第四十一回趙雲單騎救主那回,他救下甘夫人之後,又獨自去尋糜夫人和阿斗。

糜夫人左腿受傷抱著阿斗在枯井旁啼哭,看到趙雲後,說了這麼一番話——

「妾得見將軍,阿斗有命矣。

望將軍可憐他父親飄蕩半世,只有這點骨血。

將軍可護持此子,教他得見父面,妾死無恨!」

將阿斗交給趙雲之後,糜夫人投井而死。

每每讀到這句話,都會忍不住動容。

這是糜夫人對丈夫最後的惦念——可憐他飄零半世。

她追隨劉備一生,都是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

每次發生危難,劉備總是不能親自守護妻子兒女,她和甘夫人,多少次陷入敵營成為人質,多少次在戰亂中輾轉流離,她看著劉備奔走操勞,看著劉備半生飄零不得志,看著劉備年過半百卻依然沒有半寸地盤,被人追著打。

她只是默默承受著,只是默默可憐著她半世飄零的丈夫。

她至死,劉備都沒有讓她過上一天安穩日子;可是即便如此,在生命危難之際,她唯一惦念的,是他飄零半世的丈夫的唯一骨血——儘管不是自己的兒子。

她死了很久之後,劉備稱帝,諡甘夫人為昭烈皇后,糜夫人亦追諡為皇后。

終於得了這個虛名。

10、劉備憶吳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故事,那我考考大家,看有沒有人能一下子反應過來——諸葛亮三氣周瑜分別是那三件事?

好了,你們自己翻書找答案,我直接講第二次氣周瑜——劉備迎娶孫夫人並成功逃回荊州。

中間種種過節不再講,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

我直接講最後。

經過一路私奔似的狂奔,用智用計躲過了吳國的圍追堵截,劉備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地盤,一直懸著的心也放下了。

此時——

玄德俯首沉吟。

趙雲曰:「主公在虎口中逃生,今已近本界,吾料軍師必有調度,何用憂疑?」玄德聽罷,驀然想起在吳繁華之事,不覺潸然淚下。

劉備入吳,面對年齡小自己一輪、經驗閱歷少自己八輩子的孫權,對付起來自然是綽綽有餘。

然而,劉備經歷了太多太多事情,只有一件事,見過大世面的他之前從未經歷過,也遠遠比不上孫權——富貴安逸。

演義裡面,東吳的安逸繁華,可是差一點消磨了劉備的鬥志、讓他都不想回荊州的。

有人覺得羅貫中這樣寫劉備不好,顯得我大昭烈皇帝竟然如此不堪誘惑;而我卻覺得,這樣的細節,才更符合人性,讀起來,才更讓人心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攪局的吳國太

在《三國演義》三氣周瑜中,「賠了夫人又折兵」這一回中,劉備得以活著回來,固然諸葛亮的計謀重要,但大家發現,這全靠有個攪局的吳國太啊!本來周瑜計劃得好好的,誘劉備來吳、扣押劉備、換荊州,即使劉備明知是陷阱,也不敢不來,堪稱萬無一失。

可偏偏跳出來個吳國太,硬生生把假戲真做,罵完孫權罵周瑜,一哭二鬧,唬得吳國一幫謀士能臣束手無策,眼睜睜地放走了劉備。

而且,她每次胡鬧都絲毫不給孫權面子,當著大臣的面指著鼻子罵,就是要讓孫權下不來台。

大家都不太明白,這個吳國太究竟是哪邊的人啊!怎麼這麼幫著外人啊。

估計很多人看著看著就忘了——吳國太不是孫權的親娘,孫權的親娘是吳太夫人,也是吳國太的親姐姐。

三國演義第七回:

卻說孫堅有四子,皆吳夫人所生:長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權,字仲謀;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

吳夫人之妹,即為孫堅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

這基本符合歷史(孫朗別名孫仁,被羅貫中誤用作孫夫人的名字;而且孫朗和孫夫人的母親不詳)。

我們權且不論史實,就按著小說中的設定。

孫朗無論小說還是歷史都沒有過多提及,再加上小說裡面吳國太一直強調自己只有一個寶貝女兒,從來沒有提過那個兒子,我們有理由相信,他估計早逝。

吳氏姐妹是怎樣嫁給孫堅的呢?沒錯,是被逼婚。

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

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慚恨。

夫人謂親戚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

」於是遂許為婚。

從上面可以看出,吳太夫人是一個顧全大局、有胸襟的人。

三國演義中,她也經常參與政事。

第三十八回:

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紹,遣使往江東,命孫權遣子入朝隨駕。

權猶豫未決。

吳太夫人命周瑜、張昭等面議。

張昭曰:「操欲令我遣子入朝,是牽制諸侯之法也。

然若不令去,恐其興兵下江東,勢必危矣。

」周瑜曰:「將軍承父兄遺業,兼六郡之眾,兵精糧足,將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質於人?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連和;彼有命召,不得不往:如此,則見制於人也。

不如勿遣,徐觀其變,別以良策御之。

吳太夫人曰:「公瑾之言是也。

」權遂從其言
,謝使者,不遣子。

孫氏兄弟都是至孝之人,對她也言聽計從。

大臣對她也分外尊重。

而吳國太呢?出場每次第一句話都是:「汝何不記吾姐臨終之語乎?」然後孫權恍然大悟,想起母親死前說的話——吳太夫人留下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也是孫權一直遵循的策略。

吳太夫人還有一句遺言:

又囑權曰:「吾妹與我共嫁汝父,則亦汝之母也;吾死之後,事吾妹如事我。

汝妹亦當恩養,擇佳婿以嫁之。

所以,孫權才會對吳國太如此恭敬吧,甚至有種恭敬到害怕的程度。

而吳國太,估計她對被迫嫁給的孫堅本沒什麼太大感情。

她這輩子最大的指望,就是給她女兒找個好歸宿了。

嫁出去的女兒就算外姓了,所以,孫家的江山,跟她的女兒又有什麼關係,她才不要犧牲自己女兒的前途來給孫權周瑜當炮灰。

她是個自私的人,孫權非她親生,她自然不會為孫權做太多考慮,也不會管孫權到底下得來台下不來,只會每次出場就拿著姐姐死前給她的保護罩,一遍又一遍提醒孫權要如何對待自己。

等到孫夫人嫁給劉備之後,估計對吳國太來說,劉備的江山,比孫家的江山更重要吧。

所以在聽到孫權策劃偷襲荊州時,她會大怒阻止。

理清這一切之後,我們發現,這一切看似不合情理的事情,都是這樣地合情合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中那些虛構的情節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小說,是以歷史為依託,同時加入了作者個人的發揮與創作,今天搜集了一些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不要把小說當成了歷史。這其中大多數資料來源於網上的查找以及與三國志的...

被《三國演義》戲說的二十一個歷史事件

魯迅在《史略》批評《三國演義》「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於關羽,特多好語,義勇之概,時時如見矣。」但芸芸眾生更喜歡看小說,三國演義雖然三分虛構真七分實...

你所不知道的三國那些事:你知道幾個?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他自有自己的魅力所在。但他畢竟是部小說,演義成分比較大。演義里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正所謂「 七分實三分虛 」。但就是因為太過優秀...

三國77大名將死因遭曝光:最慘的竟是他

三國,歷來被很多小說、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因三國演義的關係,很多人物演義化,小說化,那麼,這些真實的三國人物到底是怎麼去世的呢?且看正史記載。 曹操:犯頭風病病死曹操(155年-220年3月15...

三國10大人物真正死因:周瑜不是被氣死的?

三國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時代,歷來被很多小說、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但是,因為三國演義的關係,很多人物被演義化,小說化,而關於他們的死因更是被神話了。那麼, 這些真實的三國人物到底是怎麼去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