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讓人認識自己,更好地生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記得語文課本上,有這樣一篇文章,題目是孫權勸學。

講的是三國時期,東吳名將呂蒙聽從孫權的建議,讀書學習的故事。

剛開始,他以軍中事務繁忙為藉口,企圖逃避讀書。

孫權便拿自己和漢武帝為例,勸告他,大忙人都有時間讀書,更何況呂蒙還沒有他倆忙呢。

自此,呂蒙發奮讀書。

孫權勸學

當魯肅到潯陽,和呂蒙商量國家大事時,見他說得頭頭是道。

魯肅不禁暗自佩服他淵博的學識,並感慨他已不再是當時的吳下阿蒙。

之所以發生如此明顯的轉變,原因是讀書。

讀書前,他是吳下阿蒙,有勇無謀;讀書後,他是才將呂蒙,智勇雙全。

不誇張地說,他也因此被賞識重用,得以升官,事業登上新台階。

這是讀書帶來的蝴蝶效應,也是讀書最直觀的好處。

那麼,作為普通人的我們,該如何讀書呢?讀什麼書?不妨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一書中,尋找答案。

其作者茂木健一郎,是一名腦科學家。

《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是他用科學的思維講述閱讀與大腦的關係,並結合自己的經驗,分享的讀書方法。

簡單來說,本書側重從鍛鍊大腦的角度,來講閱讀的重要性。



這是一本非常基礎的閱讀書,適合不知道如何閱讀的新手。

大體內容可概括為選書方法、閱讀方法以及實踐方法,都是屬於比較實用,簡單易上手的。

只要在讀書過程中,稍稍改變閱讀習慣,就能看到明顯的進步。

全書共五大章,最後一章是,茂木健一郎推薦的10本經典好書的書評,有尼采的《悲劇的誕生》、理察·費曼的《別鬧了,費先生》、夏目漱石的《玻璃門內》等等,從中能看到,他對人生與世界的思考。

這也是他寫這本書最重要的原因。

叔本華說,獨立思考才是一個真正的靈魂。

當人缺乏這種能力時,容易人云亦云,容易見識淺薄,容易格局不高。

而讀書,恰恰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最佳途徑。

門檻低、成本低、性價比高,只要識字的人,都能讀書。

但同時也要說明的是,讀書並非西藥,見效快、療程短;而是中藥,見效慢,療程長,卻能從根本上改變思維方式,治標又治本。

如輔以寫作輸出,很好地形成讀書輸入-寫作輸出的閉環,對此能力的形成大有裨益。

這樣看來,《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的書名,可解釋為,讀書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人的思維方式,培養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一、大腦適合「雜食」

茂木健一郎說,讀書越多,看世界的角度越高。

這是「雜食」最好的解釋。

換言之,我們要廣泛閱讀不同領域的書,才能站得高,看得遠。

可以使用主題閱讀與橫向閱讀結合的方法。

容易形成個人知識體系,讓知識更立體化。

以閱讀類的主題閱讀為例。

去年5月,我剛開始讀書時,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技巧,或者說讀書習慣可言。

所以挑選的第一本書奧野宣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也是閱讀基礎書,但側重點在於讀書筆記的重要性。

後來又入手原尻淳一的《高效能閱讀》、大岩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以及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三本書。

雖然書的精華內容大同小異,但側重點都不同,有側重閱讀習慣的,也有側重實踐方法的。

由於每個作者的專業領域不同,他們更擅長從本專業著手去講閱讀方法,從而一定程度上,忽視他們所不熟悉的知識。

不過,當你在一本書里,對某個方面有困惑時,可能下一本同類型的書就能完美地解決問題。

這就是主題閱讀的好處,讓你360°、全方面、無死角地了解每個知識。

另外,一般來說,每本書的最後,都有參考書、相關圖書推薦,所以書單也就有了。

除了閱讀領域,我還看了寫作、親子、心理、人物傳記等領域的書。

只是這些領域,沒有進行主題閱讀,就單純地橫向閱讀,目的是擴大現有知識的範圍,提高眼界。

2019年的讀書計劃,其實也是「雜食」計劃。

現有的書單是溝通領域的,《溝通的藝術》有在看,比較慢,因為知識點多,書厚,需要慢慢消化;其他領域的,有什麼書就看什麼書。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麼書,我建議從喜歡的領域看起,再一點點延伸到其他領域。

當然你也可以像我一樣,選擇想要學習領域的書,然後做筆記、寫書評,把書里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這就是書帶來的最大價值。

閱讀領域中,我用得比較多的方法是,大岩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里說到的兩種思維導圖法和SAMRT法則。

前者幫我解決了書評大綱的問題,後者幫我確立了行動目標和實際步驟。

其實,我是把在主題閱讀中學到的內容,用到了橫向閱讀里。

或許,這也是「雜食」帶來的意外驚喜吧。

二、閱讀領域經典書

有兩個原因。

牛頓

其一,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

牛頓曾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好處是撿現成的來用,輕鬆不費力。

其二,經典書的價值得到認可。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里說,經過時間檢驗的經典書籍,通常在文章表達方面堪稱巔峰水準。

我在看的《溝通的藝術》便是如此。

它是人際溝通入門教材,出版暢銷40年,再版15次。

每次再版,都增加新的內容,做到了經典書的與時俱進。

那麼,我們該如何給「領域經典書」下定義呢?去年我在上魔雲獸老師寫作課時,專門問了這個問題。

他給出兩點建議,一是參考多方意見,尤其是專家意見;二是搜索相關評價,比如銷售網站的評論區。

於是,我用老師說的方法去嘗試,的確有用。

我一般參考意見比較多的是,閱讀類公眾號和豆瓣閱讀達人

他們清楚每本書的內容、適合閱讀的人群,及閱讀的難度。

這樣我們在購書時,不容易盲目,也更準確地買到適合自己的書,避免造成金錢的浪費。

至於評價,我關注比較多的是豆瓣閱讀,尤其是只打了1-3顆星的評價。

這就好像買衣服時,我會先關注差評,如果差評的內容,是自己能接受的,那就買,反之則不買。

而且,當你看完了書後,再去看那些低分評價,你就能明白原因了。

大多數是因為,買到了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

拿《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舉個例子。

上文也說了,這本書就是很基礎的閱讀入門書。

對不知道如何閱讀的人來說,實打實有用。

但對早有自己閱讀習慣的人來說,頂多引起共鳴,其他就沒用了。

說完經典書購買原因和怎麼買後,最後說怎麼看。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從最基礎的書看起比較好。

萬丈高樓平地起,只有基礎打好了,才能有更深入的學習。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閱讀領域的經典書了。

如果閱讀理解能力不高的人,讀起來會有困難。

倘若之前就看了幾本基礎書,再去看這本書,讀起來比較快,知識點也更容易吸收。

重點是,你能得出一個規律。

基礎書,其實是經典書的注釋本,它常常對經典書里的某個觀點,以更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詳細講解。

當你不了解某個觀點,或經典書僅對該觀點一筆帶過,那麼,基礎書絕對是你的好幫手。

三、用書指導生活

韓劇《請回答1988》里,有這樣一個情節。

《請回答1988》

德善哭著控訴父母,偏心姐姐和弟弟,疏於對她的照顧。

德善爸爸在商店門口,向德善道歉,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希望做女兒的她能體諒一下。

我記得當時看到這一幕,哭慘了,太明白德善的感受了。

但冷靜想想,這從側面反應出為人父母這堂必修課,很多父母其實並沒有上。

有人說,只有經歷了,才會有經驗。

但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樣樣都經歷。

倘若沒有經歷過,就沒有經驗了嗎?我想不是的。

茂木健一郎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里說,對於不了解的事,要主動提前了解,這就是讀書的「預防針作用」。

通過讀書,我們能全面地了解一件事,明白事情發生的來龍去脈,以更好的心態生活。

而不是完全不了解,或一知半解,給自己造成恐慌和焦慮,這就有點自己嚇自己了。

當然,未必所有的經驗都要從書中來,旅遊、電影或其他方式能填補經驗的不足也是可以的。

但我覺得在重要的事情上,如果沒有經驗,讀書肯定是最佳選擇。

尤其是如何為人父母這件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在很大程度上,我們仍然靠感覺和本能去嘗試,用父母曾經教育我們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有些方法的確是好的,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方法是不好的,這些方法可能就來自父母的父母,代代相傳後,於是造成了有問題的原生家庭模式。

比如父母的操控欲太強、忽視你、甚至虐待你。

所以,當我們第一次為人父母時,就可以做功課,有意識地進行改變。

從自身和伴侶的家庭教育情況出發,看看哪些方法是好的,繼續保留;哪些方法是不好的,那就不用;哪些是需要學習的,那就學習;同時,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再學習其他知識。

這樣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重蹈原生家庭的覆轍,給孩子一個有愛的家庭。

不過,也要說明的是書並非萬能的。

更多的時候,書是作為一個參考意見的角色存在。

我們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四、寫在最後

很多人問,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的意義是,消遣、獲取信息和學習知識。

不論哪種,都不是為了所謂的虛榮心,也不是為了裝點門面,而是為了豐富人生,改變思維模式,來認識自己,更好地生活。

不知道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人,不妨從《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開始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閱讀改造大腦?是的,你讀的築成你的思想

看了幾季的奇葩說,我最喜歡的是史航老師。他其貌不揚,但很沉穩從容,話語之間能看出文化底蘊和胸中丘壑。對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他讀過很多書,並且家中到處都是書。每次搬家,書都會成為他最重的「負擔」...

讀書,是改變一個人認知層次的最好方法

說到讀書,就不得不提愛閱讀的德國人。在德國,讀書是一種國民文化。無論是在車站,路邊的咖啡館,還是公園的草坪上,隨處都能見到正在讀書的人。作為一種文化地標,德國的書店、報亭或者借書亭也是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