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三次巔峰對決,誰更厲害?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三次巔峰: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在戰場上斗得不亦樂乎。
然而這畢竟是小說家言,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在其歷次北伐過程中,與司馬懿的正面交鋒對決,僅有兩次。
當然,這不包括諸葛亮死後的一次對決。
1、第一次對決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率軍攻魏,包圍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區的賈嗣、魏平部,並用木牛運輸糧草,以保障其後勤供給。
當時,曹魏的國家安全形勢比較嚴峻,東南方向要防備東吳,西北方向還要防備鮮卑。
而恰恰在此時,主持對蜀漢作戰的大司馬曹真生病(歷史上真實的曹真絕不是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無能),於是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從荊州調來,讓其坐鎮長安,統一指揮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禦蜀軍。
對於這次軍事行動,魏明帝對司馬懿給與了高度信任,稱「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接受重任後,即以主力救援祁山。
鑒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
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
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此時,司馬懿在初戰不利的形勢下,立即收兵據險防守,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只得率軍退回。
而司馬懿也尾隨諸葛亮到達鹵城。
此時,老將張郃建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
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
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資治通鑑》)主張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不應該只尾隨而不敢追擊。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並不聽從,還是繼續尾隨諸葛亮,追上蜀軍後,司馬懿還是不與諸葛亮交戰,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繼續據險不戰。
司馬懿此舉令眾將極為不滿,甚至說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資治通鑑》)的話。
到了這年五月,司馬懿派張郃攻擊圍祁山的蜀軍,自己則親自率中路軍與諸葛亮正面對峙,在部將的紛紛要求下,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蜀軍正面交戰,不料魏軍大敗,被俘三千人。
於是司馬懿隨即退軍保衛大營,繼續堅守不出。
至當年六月,蜀軍後勤補給困難的致命問題再度凸顯,全軍糧盡,諸葛亮只得退軍。
司馬懿令張郃追擊,但張郃在木門被諸葛亮設置的伏兵射殺。
縱觀兩人的第一次巔峰對決,司馬懿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利用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的弱點,將其逼退。
不過司馬懿雖達到了戰略目的,但在戰術上卻沒有占到半點便宜。
而諸葛亮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還是沒有解決後勤補給這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達到戰略目標,被迫退軍。
2、第二次對決
諸葛亮退軍後,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計諸葛亮在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調運糧草,以備再戰。
而司馬懿並不這麼認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
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
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晉書·宣帝紀》)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的再次伐魏籌備了三年。
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
這次北代,諸葛亮準備充分,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並與孫權約定同時舉兵伐魏。
面對吳、蜀兩國同時舉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軍抵禦東吳,一方面繼續以司馬懿主持西線防務,對陣諸葛亮。
從曹魏的軍事部署來看,魏明帝顯然更在乎東吳的軍事行動,並要求司馬懿沿用上一次的禦敵方針,「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
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大軍進至渭河南岸。
司馬懿也率軍渡過渭河,背水立營與蜀軍對峙。
此時,司馬懿對將領們說:「亮若出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
」(《資治通鑑》)。
不出司馬懿預料,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
五丈原高四十餘丈,南北長有七里左右,東西寬約二里,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紮營並在此處搞起了屯田,顯然意在持久作戰。
那麼,司馬懿為何害怕諸葛亮出武功呢?從地圖上看,武功是曹魏關中地區的交通要道,距離長安很近,諸葛亮若沿著渭河,取道武功,則可直接威脅長安。
如果這樣,司馬懿就不得不與蜀軍主力展開決戰。
這是與司馬懿的戰略初衷相背離的。
而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為出武功要經過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狹長的河谷地帶,而司馬懿大軍又近在咫尺,諸葛亮不願意冒這個險。
這與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轍。
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不敢冒險,往往已失戰略先機。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時,還派兵進攻北原。
北原位於渭河北岸,若蜀軍攻取北原,則將切斷長安與隴西的通道,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對司馬懿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
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重視這個建議,派郭淮駐防北原。
郭淮的營壘還沒有築成,蜀軍已到,「淮逆擊卻之」。
這樣,司馬懿卡住了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後,堅決據險不戰,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
這顯然是蜀軍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同年七月,東吳在東線作戰失利,魏軍進一步獲得戰略主動。
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西線正相持不解,建議明帝西幸長安。
但魏明帝則輕鬆地說:「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
」此時,魏、蜀兩軍在五丈原已經相持了一百多天,儘管諸葛亮想盡辦法刺激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終不為所動。
逼得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試圖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為平息眾怒,乃上表請戰。
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執持符節支持司馬懿堅守不戰的策略。
諸葛亮得知此事後,無奈地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歿於軍中。
從而結束了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巔峰對決。
3、死後的對決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整軍後退。
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為名撤退,從而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
對此,司馬懿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這其中是否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呢?
諸葛亮與司馬懿之軍事才能大PK:誰更厲害一些?
諸葛亮與司馬懿誰更厲害?公元231年的二月,諸葛亮(時年51歲)率軍第四次北伐,並再次選定以祁山為攻擊方向。這次蜀軍遠征,大約呈現出了三個亮點:一是,諸葛亮採用了「木牛」(經改良過的帶有前轅的...
諸葛亮大戰司馬懿之詳情
五丈原之戰是中國的三國時期發生的一場戰役。魏蜀兩方在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縣城南約20公里五丈原鎮的黃土台原)發生,交戰雙方為曹魏及蜀漢,時為蜀漢後主劉禪建興十二年(234年,魏明帝青龍...
諸葛亮不死,第五次北伐成功率有多高?
背景: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糧盡退兵,李嚴被貶黜,益州本土情緒不滿;魏國損失精銳部隊近萬人,大將張頜戰死,華歆去世;吳國第三次以詐降計賺取魏將王凌,王凌警覺未受損失;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整...
司馬懿不同場合對諸葛亮的評價,有何不同?
司馬懿對諸葛亮有過兩次評價,第一次評價多謀少決,是和諸葛亮兩軍對陣之時,第二次評價天下奇才,是在諸葛亮死後,蜀漢退軍之時。司馬懿對諸葛亮兩次不同的評價,矛盾嗎?有什麼不同呢?
諸葛亮北伐的經過: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
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計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據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
諸葛亮6出祁山而無功最終歿於軍中是遺憾,還是軍事能力不足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諸葛亮,蜀漢丞相、軍師,歷來被民間看做神仙一般的人物,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輔佐...
諸葛亮司馬懿誰更厲害?諸葛亮號稱臥龍,但司馬懿的號稱更嚇人!
諸葛亮,蜀漢丞相、軍師,歷來被民間看做神仙一般的人物,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輔助草根劉備三分天下。司馬懿,和諸葛亮智斗多次,直到斗死了曹操,斗死了諸葛亮,斗死了曹丕、曹叡,自己還活著。
大軍師諸葛亮司馬懿虎嘯龍吟,臥龍冢虎之間的巔峰對決
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在戰場上斗得不亦樂乎。然而這畢竟是小說,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在其歷次北伐過程中,與司馬懿的正面交鋒對決,僅有兩次。
三國時期司馬懿最會裝病,最後為何會奪得天下
司馬懿是一個裝病的高手,是漢末三國把裝病作為政治鬥爭手段的第一人。良好的心態,強大的內心,讓他能「忍不可忍」。十年磨劍、最後一擊,他取得了成功,成為三國群雄里最長壽的一位。一、不想應徵裝風痹
別光王者農藥,來聽聽真實的孔明與司馬懿
諸葛亮,蜀漢丞相、軍師,歷來被民間看做神仙一般的人物,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輔助草根劉備三分天下。司馬懿,和諸葛亮智斗多次,直到斗死了曹操,斗死了諸葛亮,斗死了曹丕、曹叡,自己還活著。
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兩次對決:一方贏在戰術,一方贏在戰略
說起三國,很多人都不陌生,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奇人,經過演義版的藝術加工,兩人的對決,更顯得精彩絕倫。但是,真實的歷史上,兩人是否有過真正的對決過?有,而且有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