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死,第五次北伐成功率有多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背景: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糧盡退兵,李嚴被貶黜,益州本土情緒不滿;魏國損失精銳部隊近萬人,大將張頜戰死,華歆去世;吳國第三次以詐降計賺取魏將王凌,王凌警覺未受損失;232年諸葛亮在黃沙休整軍隊,建木牛流馬,修養整兵;魏國曹植曹洪去世,政治開始洗牌;孫權藉機由海路遣使遼東,公孫淵同意向孫吳稱臣;233年諸葛亮運米至斜谷,遣馬忠平南夷;魏國曹睿多行善政,政治洗牌結束,派秦朗平步根度軻比能;孫權二度遣使遼東,公孫淵斬使降魏,孫權出兵合肥使全宗功六安,未克。

234年2月,諸葛亮由斜谷出兵,並以流馬運糧,同期聯絡東吳發兵。

《三國志•諸葛亮傳》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由於山道難行,且此次蜀國幾乎是傾國而出,故雖然2月出斜谷,4月才全師到達郿縣附近。

由於第三次北伐蜀漢已經建立好完整的漢中防禦,諸葛亮不再以占領魏國領地為戰略目的(政治需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嘗試以殲滅魏國有生力量為戰略目的,結果魏國指揮官司馬懿雖然戰術失敗但戰略上並沒有大錯,而己方益州本土派在糧草上頻繁搞小動作,所以大兵團殲滅戰難以實現。

那麼第五次北伐,諸葛亮是不是還想找曹魏進行大兵團決戰呢?我認為不是,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再次改變策略,以分兵屯田久駐渭水附近(渭水附近是魏國遷移武都陰平的原居民以及周邊少數民族的聚集地),以持久戰消耗魏國國力,並通過聯合孫吳,讓魏國兩線作戰難以應對。

《晉書•帝紀第一》二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

天子憂之,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度。

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

」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

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在魏國眾將糾結怎麼對付諸葛亮的時候,司馬懿渡過渭水,背水紮營。

兵家都知道背水紮營,除了韓信比較犀利的玩了一回背水一戰,其餘背水紮營能獲勝的不多,司馬懿這個架勢擺出來,更多的是求戰——我就背水紮營了,諸葛亮你快來打我啊。

這個時候《晉書》對司馬懿又進行重點刻畫:司馬懿說諸葛亮如果不是膽小鬼就應該從武功方向沿山往東出兵,如果往西邊走五丈原,根本不用擔心。

對照地圖明顯看到武功是在哪裡,要按照司馬懿說的往武功方向走,諸葛亮就得一頭扎向司馬懿紮好的營地——雙方打了這麼多年水平如何都很清楚,雖然硬打諸葛亮能贏但肯定要損失不少。

而且第四次北伐已經驗證了,魏國損失一部分軍力算不得什麼,更何況這次渭水南岸紮營的都是雍涼地方軍力,魏國中央直屬機動兵力只有秦朗的兩萬步騎——本身也不什麼好肉,還有那麼大的一塊鉤子。

諸葛亮這次本來就是打消耗戰,準備一步步蠶食,如果魏軍按耐不住出戰,那效果就更好了,直接在渭水南邊無損傷的把雍涼地方軍吃掉,怎麼可能渡過渭水直接往腹地沖。

《三國志•郭淮傳》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

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暫壘末成,蜀兵大至,淮逆大至,淮逆擊[走]之。

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

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這個時候諸葛亮並非找魏國速戰的行動,被郭淮看出來了:率先屯兵北原,防止諸葛亮拉攏當地原居民和少數民族,然後在陽遂布防。

小編能力不足,未能查出陽遂在哪裡,但根據《三國志》魏國三路伐蜀過程中記載,諸葛亮派遣魏延入羌中然後在陽遂與費曜郭淮交兵的事件,預計陽遂在羌人聚集地和涼州交界處;根據「後數日,亮盛兵西行」以及此處語境,暫時判斷陽遂在北原西邊,洮陽附近。

看地圖還是很明顯:諸葛亮依然想「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也就是說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短期目標還是為了「搖盪民、夷」。

這只是戰術上的失利——不能遷當地民眾回武都陰平郡開發也不能給渭水南岸的軍屯提供民夫,但並不影響根本戰略——消耗魏國糧食並等候吳國伐魏。


《三國志•吳主傳》夏五月,權遣陸遜、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孫韶、張承等向廣陵、淮陽,權率大眾圍合肥新城。

《三國志•明帝紀》六月,征東將軍滿寵進軍拒之。

寵欲拔新城守,致賊壽春

5月,孫吳看到諸葛亮浩浩湯湯的出兵,認為明帝曹睿無暇東顧,孫權稱帝後,首次親自帶兵十萬圍合肥新城,吳國名將齊出,準備一舉拿下合肥。

戰爭一度讓魏國名將滿寵覺得失去控制,希望放棄新城收縮防線到壽春。

前景看起來很好,仿佛漢室可興近在眼前。

可惜曹睿也是英主,同時孫吳雖然稱帝,但依然一股小家子氣——撿便宜我就全家出動,硬對硬立馬轉身就走。

《三國志•吳主傳》權謂魏明帝不能遠出,而帝遣兵助司馬宣王拒亮。

自率水軍東征。

《三國志•明帝紀》秋七月壬寅,帝親御龍舟東征,權攻新城,將軍張穎等拒守力戰,帝軍未至數百里,權遁走,議、韶等亦退。

曹睿果斷派秦朗二萬機動兵力幫司馬懿,然後任由雍涼地方軍隊對抗蜀漢,並親自帶兵東征。

聽到魏國主力部隊到了,孫權也不想硬碰,直接退兵。

《三國志•明帝紀》髃臣以為大將軍方與諸葛亮相持未解,車駕可西幸長安。

《三國志•明帝紀》遂進軍幸壽春,錄諸將功,封賞各有差。

八月己未,大曜兵,饗六軍,遣使者持節犒勞合肥、壽春諸軍。

辛巳,行還許昌宮。

其實到這裡,戰爭並沒有結束,諸葛丞相依然在五丈原和魏國相持,甚至有人建議回兵長安幫助司馬懿。

事實上直到丞相去世前,曹睿既沒有返回長安也沒有返回許昌,可以說曹睿對孫吳還是很了解的,一旦回兵,吳國又會出來搞事情,乾脆待在壽春防守——這從某種意義上講,丞相的兩線作戰疲憊魏國消耗魏國國力的戰略已經達到,可惜天不假年,八月份病逝於五丈原。

諸葛丞相一死,曹睿立馬回了許昌。

有意思的是,《三國志•明帝紀》里有一句「帝曰:權走,亮膽破,大將軍以制之,吾無憂矣。

」,怎麼不見當時就回許昌慶功啊。

《晉書•帝紀第一》關東飢,帝運長安粟五百萬斛於京師

對魏國來說,這次北伐吳蜀兩國幾乎都是傾國之兵,但實際上只是在局部上進行了戰鬥,最終結束戰爭的原因是敵方諸葛丞相病逝。

如果諸葛丞相不病逝,魏國確實岌岌可危:諸葛亮在渭南僅僅實行7個月的軍屯(食敵之糧),魏國的消耗就不足以支撐關東的正常耕作所需,次年關中地區大面積糧食緊缺。

如果丞相不病逝,這次北伐魏國肯定會大耗國力,說不定丞相就能占領涼州,蠶食關中。

附註一些矛盾的橋段,多為亮黑證明諸葛急於求戰,司馬宣王智珠在握坐觀其敗的證據。

《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

宣王見亮使,唯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

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升。

」宣王曰:「亮體斃矣,其能久乎?」

《漢晉春秋》(建興十二年二月,伐魏。

)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使辛毗持節以制之。

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至,賊不復出矣。

」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一個說諸葛亮屢次挑戰無效後,甚至寄婦人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反問來使,見微知著,淡定的看諸葛亮急死。

一個說諸葛亮屢次挑戰無效後,很冷靜的知道司馬懿不會出戰。

這兩段記錄,可以說諸葛亮數次挑戰是真,但是不是急於和司馬懿決戰還是得兩說,以諸葛丞相的為人,對手又是熟知甚深,不會做出這等無用之事,魏氏春秋應該是黑了諸葛或者是拿下屬行為掛到諸葛頭上,以示丞相技窮。

前面分析諸葛亮並不想打司馬懿的防禦工事,求戰只是為了減少野戰損失,不能因為多次求戰就說丞相技窮。

《晉書》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

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

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

」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晉書》很明顯的把這兩段矛盾的內容揉在一起,並增加了司馬懿的演技描寫,成功的將姜維和諸葛亮的冷靜判斷變成一個捧逗二人組對偶像的崇拜,這皮裡陽秋的做法真是無話可說。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如果沒有死在五丈原,即使不作寸進,只要多堅持6個月到第二年春耕,魏國涼州必定不保,至少急著求戰的是司馬懿大將軍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到底是大勝還是大敗?

背景:230年9月曹魏三路伐蜀因大雨退軍,同期為應對曹魏三路伐蜀,諸葛亮掌控了李嚴江州軍隊,蜀國軍事力量空前強大;12月蜀國以魯梁之地在吳,改封魯王梁王,吳蜀聯盟信號進一步加強。231年2月,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