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司馬懿最會裝病,最後為何會奪得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懿是一個裝病的高手,是漢末三國把裝病作為政治鬥爭手段的第一人。

良好的心態,強大的內心,讓他能「忍不可忍」。

十年磨劍、最後一擊,他取得了成功,成為三國群雄里最長壽的一位。

一、不想應徵裝風痹

司馬懿出生於179年,比諸葛亮大2歲,屬於公元二世紀的「70後」,與「40後」的袁紹、「50後」的曹操、「60後」的劉備等人相比他是小字輩。

董卓進洛陽時司馬懿才10歲,曹操迎天子到許縣時司馬懿才17歲,官渡之戰時他21歲。

《晉書》說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面對亂世,他常常心懷感嘆,以天下為憂。

建安六年(201年),司馬懿的家鄉河內郡已經成為「曹統區」,22歲的司馬懿這時才參加工作,被推舉為本郡的上計掾,相當於郡政府駐京辦主任,處級幹部,因而每年都要去首都許縣出差。

這個時候曹操正四處網絡人才,他聽說司馬懿有點小名氣,於是徵召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職。

由地方抽調到中央,而且工作在曹操的身邊,前途自然不可限量,這是別人打著燈籠也不好找的美事,但卻被司馬處長拒絕了。

據《晉書》記載,司馬懿拒絕曹操徵辟的理由是「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這種想法在當時並不是主流,即便如荀彧、孔融那樣內心裡十分忠誠於漢室的人此刻也都在許縣為官,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弟弟司馬孚也都在曹營做事,且事業一帆風順,而他卻特立獨行,非要耍點酷,讓人有些不解。

但司馬懿還要酷到底,據《晉書》記載,司馬懿以自己患風痹生活不能自理為由拒絕曹操的徵辟。

曹操有點懷疑,認為可能有詐,就派人夜裡到司馬懿家看看,結果發現司馬懿果然躺在那裡一動不動,於是就信以為真,不再強迫他應徵了。

風痹就是風濕病,從現代醫學的觀點來說,風痹既包括普通的關節痛、關節炎,也包括強直性脊柱炎、骨性關節炎、風濕熱、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風濕性心臟病等嚴重的疾病。

司馬懿說自己得了風痹,且嚴重到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那就不是普通的病了。

大概司馬懿並不精通醫術,也不是一名老資歷的公務員,對於如何編理由請病假毫無經驗,也就那麼一說,並沒有多想,可是這未加思索的藉口竟然把他害慘了,因為他必須就此一直裝下去,給自己的生活帶來了大麻煩。

據《晉書》記載,有一天他們家在院子裡曬書,突然來了暴雨,司馬懿一著急,忘了自己在裝病人,起身跑過去收書,這件事恰巧被家裡的一個婢女看到了,司馬懿的老婆叫張春華,她很厲害,不僅親手把這個婢女殺了滅口,並且「親自執爨」。

「爨」的意思是燒火做飯,表面看來似乎是說婢女被殺之後,家裡沒人做飯,張春華親自做飯。

這有什麼好寫的呢?司馬懿那時候是個20多歲沒有工作的小青年,在外人眼裡還是個重病在身不能動的殘疾人,老婆下廚房做個飯也值得寫進史書里嗎?仔細看看,這幾個字里恐怕隱藏著令人恐怖的事情。

「爨」的意思還有燒和煮,張春華把人殺了,怎麼藏屍滅跡呢?乾脆把人弄到鍋里煮了,她親自燒火!

但是司馬懿並沒有酷到底,他還是出來做事了。

據《晉書》記載,曹操當了丞相後又想起了司馬懿,征他到丞相府任職,當文學掾,相當於文教處處長。

這一次曹操不客氣了,命令說:「若復盤桓,便收之。

」意思是,這小子要再敢得瑟就抓起來!司馬懿害怕了,乖乖出來就職。

上面講的這些事大部分記載在《晉書》里,《晉書》是唐代名臣同時也是著名史學家的房玄齡所主編,這部書以司馬氏為寫作主體,中間有不少對司馬氏的歌頌和吹捧,對於上述描寫不能說其全無,但也不能信其全有。

如果司馬懿真的在曹操面前裝過病,倒不一定說明他與曹操「道不同不與為謀」,而只能解釋為在做秀,通過「拒曹」抬高身價,增加知名度,目的是更好地「事曹」。

從後面的事情看,司馬懿的目的也基本上達到了,同時這些故事還起到了一個作用,就是說明司馬懿早就有「反曹」情結,可以用來解釋司馬氏最後取代了曹魏的合理與合法。

二、麻痹對手裝痴呆

司馬懿來到了曹氏父子身邊,不管是被逼而來還是自願而來,總之是在人家手下混飯吃。

據說曹操做過一個夢,夢見「三馬同槽」,讓曹操懷疑與「馬」有關的人對自己這個「曹」不利,這個說法聽起來不太靠譜,但卻記在史書里。

還有一個說法,曹操聽人說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就是脖子轉動得特別靈活,別人要回頭必然先扭轉身子,而司馬懿不用,他可以像狼一樣在不轉動身體的情況下將頭扭到後面,有這種本領的人一般都很陰險,曹操親自試了一次,在司馬懿後面突然喊他,司馬懿果然像狼一樣回頭看人。

上面兩件事也記載在《晉書》里,但傳說的成份更大。

不過,曹操對這個世家大族出身的年輕人一直抱有警惕之心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對所有世家大族都不放心,司馬懿在這種環境下做事,只有小心謹慎不行,還要會裝,於是他開始裝虔誠,主攻目標是曹丕,儘管曹操不怎麼喜歡他,但曹丕喜歡他,他成了「太子黨」,曹丕後來當了皇帝,司馬懿裝出了成效。

司馬懿在曹丕、曹睿父子手裡逐漸掌握了兵權,隨著忠於曹氏集團的重要將領們一個個死去,到曹睿臨死前司馬懿已經成為軍中最有權勢的人,他完全可以公開叫板曹氏集團,但他沒有那麼做,他仍然裝作很虔誠。

他做的是慢功課,要一點一點地來。

曹睿死後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表面囂張,內在里卻很虛弱,但司馬懿仍然沒有硬碰硬,而是裝可憐。

任憑曹爽如何排擠打壓他,他都不反抗,有人在他跟前說曹家的壞話,他也不附會,讓大家覺得這樣一位德高望眾、為曹魏江山立下赫赫功勳的人,居然受到那些不公平待遇,都開始同情他,慢慢站在了他的一邊,而這正是他要達到的效果。

當時司馬懿已經抱病不出,客人來了也很少接見,有人告訴曹爽這裡面可能有詐,曹爽一夥的人里有個叫李勝的將赴荊州任刺史,按照規矩應該向太傅及三公辭行,曹爽就派他藉機去試探試探。

李勝來到司馬懿府上,說明來意,家人把他讓到客廳,過了好半天,司馬懿被2名婢女攙扶著進來,李勝看到司馬懿嚇了一跳,覺得他一下子老了很多,人瘦了,背也徹底彎了,目光呆滯,不說話都氣喘吁吁。

司馬懿披著件衣服,想伸出手扶一下衣服,結束反而把衣服弄掉到地上。

坐下後,司馬懿似乎說不出話來,指口言渴,婢女拿來粥讓他喝,司馬懿拿不動碗,靠婢女喂,結果「粥皆流出霑胸」。

見此狀,李勝道:「聽說太傅只是舊風發作,不想尊體竟然如此!」司馬懿好像這時才打量了李勝一下,連喘帶咳地說:「我已老了,疾病纏身,……死在旦夕。

你屈尊去并州上任,……并州與胡人……很近,平時當妥善準備。

今天一別,……恐怕今後難以見面了,……今以犬子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相托,請為照顧!」

李勝說:「我要去荊州,不是并州。

」司馬懿好像仍未聽明白,反問道:「君才到并州?」李勝大聲說:「此去荊州!」司馬懿不好意思地說:「年老意荒,不解君言。

這次你回歸本州,願早建功勳!」李勝見狀只好告退。

李勝回來向曹爽報告:「司馬懿已尸居餘氣,形神已離,不足為慮。

」曹爽等人一聽心胸大寬,對司馬懿「不復設備」。

其實李勝看到的又是假像,他不知道司馬懿是最有名的裝病高手,年輕時尚能一裝幾年,現在老了更錘鍊到了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在司馬懿眼裡李勝是典型的不速之客,登門拜訪的原因不問自明,所以就給他演了一齣戲,偏偏李勝又很容易騙。

不久,趁著曹爽等人放鬆警惕之機,司馬懿和2個兒子在洛陽發動了高平陵政變,一舉消滅了曹爽及其一黨,掌握了政權。

三、好心態,助長壽

司馬懿73歲時去世,在三國群雄里是活得最久的一位。

他20多歲來到曹操手下做事,40多年裡不僅與敵人作戰,還與曹氏幾代人鬥爭。

在曹操、曹丕和曹睿祖孫三代時期司馬懿過著如履薄冰的生活,曹家的人既用他又防他,他不得不處處小心,把自己隱藏起來。

數十年明爭暗鬥的生活培養了司馬懿強大的忍耐力,他一忍再忍,低調做人,不與強手爭高下,與對手拼耐力,最後一個個強勁的對手被他的耐力打跨,他成了笑到最後的人。

忍耐是司馬懿勝利的法寶,他有一句名言:「忍,不可忍。

」別人看不開的,他能看得開;別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通過隱忍,司馬懿還巧妙地引導了民心向背,他奪權雖然是以流血政變為開始的,但有著深厚的民意基礎,所以能取得成功。

民心的變化固然是曹氏集團衰落、奢華腐敗造成的,但也是司馬懿長年如一日運籌的結果,他巧借民意,悄悄拉攏反曹勢力,樹立自己被打壓、受排擠的形象,爭取最大的支持,時機差不多時奮起一擊,在他的面前,貌似強大的曹魏帝國瞬間便土崩瓦解了。

歷史上司馬懿的形象並不太好,也許這是因為他長時間作為諸葛亮對手而存在的結果,這有點不公平。

其實,如果說諸葛亮是做事的高手,司馬懿就是做局的高手,在別人的地盤上能開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慢慢地發展,悄悄地壯大,最終取而代之,這個過程居然長達數十年,除了司馬懿,在歷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

歷史揭秘:毛澤東為何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資料圖:司馬懿劇照

毛讚賞諸葛亮的治國之才,但對其武略卻頗多非議。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之時向劉備提出的謀取天下、復興漢室的戰略建議。

諸葛亮為劉備策劃的戰略目標是恢復漢室,統一天下。

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占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兵分兩路,進取中原。

但毛說:「蜀漢滅亡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

這也是毛慣用的策略。

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毛把劉備集團失敗的原因歸結到隆中對身上,一語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獨步古今。

諸葛亮戰略上的失誤與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關係。

諸葛亮未出茅廬即受到劉備的禮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獨上高樓,沒有經歷過大的人生磨難。

反觀毛,當年幾乎被開除黨籍。

秋收起義失敗後,在幾千起義官兵中願意再跟他走的只有七十二人。

他在人生曲折磨難的礪進中日積月累,才領悟到中國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干出了一翻震撼世界的事業。

失街亭、斬馬謖是一件亦悲亦壯的歷史事件,評書中說,京戲中唱,都以此來頌揚諸葛亮愛惜人才、執法嚴明。

毛則對此有獨到的見解。

毛評點道:「初戰亮宜自臨陣。

」認為街亭之戰諸葛亮應大軍挺進,臨陣調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於街亭之敗,而在於諸葛亮用兵無法,調度失略。

張合圍困馬謖之時,諸葛亮當北進街亭,策應馬謖,與張合展開決戰,戰勝張合。

諸葛亮卻以馬謖、王平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軍駐足祁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攻取,把本已相對強勢的蜀漢兵力進行分散,變強勢為弱勢,致使馬謖兵敗街亭。

這就是毛評點中所說的「亮宜自臨陣」的關鍵所在。

馬謖,劉備之謀臣,諸葛亮南中平叛,問計於謖,謖籌策征服南人之心。

亮採納馬謖之策,縱孟獲而南方平定。

及馬謖被斬「十萬之眾為之垂涕」。

馬謖是一位難得的智士謀臣,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命令馬謖為先鋒直接領軍,這是任人不當;又令其孤軍深入敵境,導致馬謖上山是敗,守城亦敗,這是裁定失中;事後斬馬謖,則親者痛仇者快。

司馬懿是三國中被醜化的人物,毛卻認為他遠比諸葛亮高明。

明帝青龍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今陝西省眉縣西南),築防於渭水南原。

明帝命司馬懿抵禦蜀軍。

諸葛亮大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司馬懿堅守不出。

諸葛亮多次挑戰,諸將欲與亮戰,司馬懿皆不從,按兵不動,靜待其衰。

亮無奈派人送給司馬懿「巾幗婦人之飾」,以激怒司馬懿出兵應戰。

司馬懿知亮計已窮,佯裝大怒上表朝廷請求決戰,朝廷不允,並派骨鯁之臣辛毗杖節監軍,不許魏軍出戰。

司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諸將是其智略的顯現。

司馬懿更大的智略還在於不戰,使亮自敗。

因此,毛評點時說「司馬懿敵孔明之智」。

毛曾說,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

諸葛亮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私下說,「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為什麼司馬懿又當眾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呢?其實,這跟當時百姓所說的「死諸葛走生仲達」都是司馬懿釋放給曹魏集團的煙幕。

曹操察覺司馬懿有雄才大略,又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因而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內心裡戒備司馬懿。

司馬懿對曹氏的戒心有所洞察,因此他盛譽葛氏並且用兵不求急進的目的是,在與諸葛亮的戰爭中保全司馬集團的政治軍事實力,發展壯大自己。

這才是毛評點中所說「司馬懿敵孔明之智」深層次的思想所在。

雖說歷史是人民寫的,但在大多數時候,執掌史筆的還是文人學士,裡邊自然少不了預設的立場與偏見,上述對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褒貶就是一例。

我們在讀歷史的時候留點神,不要輕易上文人的當。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三次巔峰對決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司馬懿在戰場上斗得不亦樂乎。

然而這畢竟是小說家言,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在其歷次北伐過程中,與司馬懿的正面交鋒對決,僅有兩次。

當然,這不包括諸葛亮死後的一次對決——

1、第一次對決

公元231年二月,諸葛亮第四次率軍攻魏,包圍了曹魏部署在祁山地區的賈嗣、魏平部,並用木牛運輸糧草,以保障其後勤供給。

當時,曹魏的國家安全形勢比較嚴峻,東南方向要防備東吳,西北方向還要防備鮮卑。

而恰恰在此時,主持對蜀漢作戰的大司馬曹真生病(歷史上真實的曹真絕不是三國演義寫的那麼無能),於是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從荊州調來,讓其坐鎮長安,統一指揮張郃、費曜、戴陵、郭淮等部,主持抵禦蜀軍。

對於這次軍事行動,魏明帝對司馬懿給與了高度信任,稱「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晉書·宣帝紀》)。

司馬懿接受重任後,即以主力救援祁山。

鑒於當時的軍事態勢和蜀軍特點,司馬懿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食有限,於是將此戰的戰略目標定位為:憑險堅守,不與蜀軍主力決戰,逼退蜀軍就算完成任務。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進軍的消息後,留下一部繼續進攻祁山,自己則親自率軍迎戰司馬懿。

起初,司馬懿部將郭淮、費曜等抄襲諸葛亮,但被諸葛亮擊敗,蜀軍乘機收割了上邽的麥子。

隨後,魏、蜀兩軍主力在上邽以東遭遇。

此時,司馬懿在初戰不利的形勢下,立即收兵據險防守,不與諸葛亮交戰,諸葛亮只得率軍退回。

而司馬懿也尾隨諸葛亮到達鹵城。

此時,老將張郃建議:「彼遠來逆我,請戰不得,謂我利不在戰,欲以長計制之也。

且祁山知大軍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於此,分為奇兵,示出其後,不宜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

今亮孤軍食少,亦行去矣。

」(《資治通鑑》)主張分出一支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不應該只尾隨而不敢追擊。

對於張郃的建議,司馬懿並不聽從,還是繼續尾隨諸葛亮,追上蜀軍後,司馬懿還是不與諸葛亮交戰,而是選擇在山上紮營,繼續據險不戰。

司馬懿此舉令眾將極為不滿,甚至說出了「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資治通鑑》)的話。

到了這年五月,司馬懿派張郃攻擊圍祁山的蜀軍,自己則親自率中路軍與諸葛亮正面對峙,在部將的紛紛要求下,司馬懿率軍與諸葛亮蜀軍正面交戰,不料魏軍大敗,被俘三千人。

於是司馬懿隨即退軍保衛大營,繼續堅守不出。

至當年六月,蜀軍後勤補給困難的致命問題再度凸顯,全軍糧盡,諸葛亮只得退軍。

司馬懿令張郃追擊,但張郃在木門被諸葛亮設置的伏兵射殺。

縱觀兩人的第一次巔峰對決,司馬懿戰略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利用蜀軍遠道而來、糧草不濟的弱點,將其逼退。

不過司馬懿雖達到了戰略目的,但在戰術上卻沒有占到半點便宜。

而諸葛亮雖然取得了戰術上的勝利,但還是沒有解決後勤補給這老大難問題,還是沒有達到戰略目標,被迫退軍。

2、第二次對決

諸葛亮退軍後,曹魏很多大臣都估計諸葛亮在明年麥熟時還會入侵,建議調運糧草,以備再戰。

而司馬懿並不這麼認為,他指出:「亮再出祁山,一攻陳倉,挫衄而反。

縱其後出,不復攻城,當求野戰,必在隴東,不在西也。

亮每以糧少為恨,歸必積穀,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動矣。

」(《晉書·宣帝紀》)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的再次伐魏籌備了三年。

234年二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口,開始了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

這次北代,諸葛亮準備充分,設計了稱為「流馬」的運輸工具,並與孫權約定同時舉兵伐魏。

面對吳、蜀兩國同時舉兵,魏明帝一方面自己率軍抵禦東吳,一方面繼續以司馬懿主持西線防務,對陣諸葛亮。

從曹魏的軍事部署來看,魏明帝顯然更在乎東吳的軍事行動,並要求司馬懿沿用上一次的禦敵方針,「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掠無所獲,則必走矣。

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大軍進至渭河南岸。

司馬懿也率軍渡過渭河,背水立營與蜀軍對峙。

此時,司馬懿對將領們說:「亮若出武功(今陝西武功縣),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

」(《資治通鑑》)。

不出司馬懿預料,諸葛亮果然駐軍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寶雞56公里。

五丈原高四十餘丈,南北長有七里左右,東西寬約二里,南依秦嶺,北傍渭河,東西兩面為河流沖的深溝,形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選擇在五丈原紮營並在此處搞起了屯田,顯然意在持久作戰。

那麼,司馬懿為何害怕諸葛亮出武功呢?從地圖上看,武功是曹魏關中地區的交通要道,距離長安很近,諸葛亮若沿著渭河,取道武功,則可直接威脅長安。

如果這樣,司馬懿就不得不與蜀軍主力展開決戰。

這是與司馬懿的戰略初衷相背離的。

而諸葛亮之所以不出武功,是因為出武功要經過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狹長的河谷地帶,而司馬懿大軍又近在咫尺,諸葛亮不願意冒這個險。

這與他第一次北伐不走子午谷如出一轍。

從純軍事角度來說,不敢冒險,往往已失戰略先機。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同時,還派兵進攻北原。

北原位於渭河北岸,若蜀軍攻取北原,則將切斷長安與隴西的通道,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但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看出了北原的重要性,他對司馬懿說:「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

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很多人對此不以為然,但司馬懿很重視這個建議,派郭淮駐防北原。

郭淮的營壘還沒有築成,蜀軍已到,「淮逆擊卻之」。

這樣,司馬懿卡住了諸葛亮的進軍路線後,堅決據險不戰,迫使諸葛亮不得不在五丈原與魏軍對峙。

這顯然是蜀軍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同年七月,東吳在東線作戰失利,魏軍進一步獲得戰略主動。

曹魏群臣認為司馬懿與諸葛亮在西線正相持不解,建議明帝西幸長安。

但魏明帝則輕鬆地說:「權走,亮膽破,大軍足以制之,吾無憂矣。

此時,魏、蜀兩軍在五丈原已經相持了一百多天,儘管諸葛亮想盡辦法刺激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終不為所動。

逼得諸葛亮派人送給司馬懿一套女人的衣服試圖激怒司馬懿。

司馬懿為平息眾怒,乃上表請戰。

心知肚明的魏明帝乃派遣大臣辛毗執持符節支持司馬懿堅守不戰的策略。

諸葛亮得知此事後,無奈地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到了這年八月,諸葛亮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歿於軍中。

從而結束了與司馬懿的第二次巔峰對決。

3、死後的對決

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整軍後退。

司馬懿派兵追擊,蜀將楊儀返旗鳴鼓,做出回擊的樣子,司馬懿以「窮寇莫追」為名撤退,從而留下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笑談。

對此,司馬懿說:「吾便料生,不便料死也」,並贊諸葛亮「天下奇才也」(《晉書·宣帝紀》)這其中是否有惺惺相惜的意味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老讀三國:司馬一生唯謹慎

微信ID:sanlianshutong『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最近熱播,因「狼顧之相」而留名於史的軍政大佬司馬懿又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這個在外人眼中怕老婆的「耙...

諸葛亮北伐的經過:諸葛亮五次北伐的過程

第一次北伐①子午谷之計228年春天,蜀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計,據魏略記載:魏延建議由其率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進...

我看到的司馬懿跟你的不一樣

清人王鳴盛在談及司馬懿時,說「(司馬懿)少壯則為魏畫篡漢策,及老又為子孫定篡魏策,興亡若置棋,亦可嘆矣」。與「臥龍」、「鳳雛」等飄逸雅致的綽號不同,司馬懿的外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冢虎」。隱忍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