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託孤遺言中, 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劉備逞最後的虎威

劉備這一生非常勵志,從草根起家,百折不撓、越挫越奮,終成一代帝王。

公元221年,已60歲的劉備,在當上蜀漢皇帝後,還沒三個月呢,便不顧年事已高,執意發起了著名的「夷陵之戰」,劉備御駕親征,討伐東吳,卻大敗而歸……

劉備為何要發起夷陵之戰,至今還眾說紛紜,但其中比較公認的是:此戰是劉備拚死而做的最後一搏,因為丟失荊州,是蜀漢不可承受的損失,等於宣布蜀漢勢力被封死在西川!這對於一心想恢復漢室榮光的劉備來言,是絕不可接受的。

所以劉備此戰的最低目標,是要拿回荊州,至於替關羽報仇,其實更多的算是藉口。

但劉備卻敗了,且敗的非常慘,但出人意料的卻是,劉備雖慘敗,卻兵退到永安後,竟然決不後退了!

永安(今奉節縣),位於益州東部,離東吳非常近,此刻東吳氣盛正盛,為何劉備敗退這裡後,就決不後撤了?顯然這裡也是危險異常的。

除了因為有趙雲的援軍到來後,其實,更要贊一下劉備!

歷史上真實的劉備,是一位性格剛烈的人,非《三國演義》中,動不動就哭鼻子的形象,之所以他到達永安後就不再後退,是因為劉備清楚,自己若再敗退下去,就等於是引領著吳兵全面進攻蜀漢,如此一來,蜀漢就危險了。

而他身在永安,相當於發出這樣一個信號:君王誓死守邊界。

自然整個蜀漢的力量,會跟隨著他集結在邊界,即可避免全面潰敗,又能對吳國起到威懾、遏製作用。

果然,正是由於劉備在永安,使得整個蜀漢的力量,再次集結在蜀、吳邊界附近,再加上曹魏趁機襲擊東吳,讓孫權驚恐了,這種態勢對東吳來言也是難以承受的,所以連忙修書劉備,派特使前來,表示兩家應再次結盟,共同對付曹魏。

由勝利方,且是完勝方,向慘敗方首先提出議和,這種現象在歷史上是很罕見的,究其原因,既是當時魏、蜀、吳,三國間彼此克制,又環環相扣的歷史大背景所致,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備於慘敗中,以君王身份,守備邊界的虎威所致。

劉備終於長出一口氣,表示可以考慮,先兩家停戰吧。

劉備最後的虎威,終於鎮住了局勢,但此刻的劉備,也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刻……

(二)劉備託孤遺言

公元223年,諸葛亮跪在劉備的床榻前。

其實在諸葛亮到來前,即公元222年,已經有一位蜀漢重臣到過這裡,他就是李嚴,當時是被劉備封為「尚書令」。

諸葛亮是第二個,來到這裡的蜀漢重臣。

但這一次卻跟李嚴那次完全不同,因為李嚴那次是屬於,朝政的人事任命等,而這次卻是託孤。

史載: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即,劉備清清楚楚地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華、能力,勝過曹丕十倍,有你在,必能使我蜀漢國泰民安,完成恢復漢室榮耀的歷史責任,要是我兒子劉禪能否輔佐,就盡心輔佐,要是他不成器,你就自己定奪,選取對蜀漢最有利的方案!

其中:取並非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上。

因為近來,這種荒謬的說法大行其道,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一則是不負責者為博眼球,二來便是沒搞清楚,此話的邏輯關係。

(三)劉備託孤遺言的邏輯關係

其一,肯定諸葛亮的才能,之所以拿曹丕來說事,不是「敲打或試探諸葛亮,是不是想學習曹丕」,因為後面還有「終成大事」這四個字跟著。

對劉備來言,什麼是終成大事?顯然就是恢復漢朝的榮光!而曹丕對劉備來言,就是篡漢的逆臣!他不說曹丕,說誰?

其二,對諸葛亮的終極信任。

所謂知子莫若父,劉備這一生驚濤駭浪,什麼場面沒見過?自然清楚劉禪的才德和缺點等。

劉禪就不是一個敢於進取、搏擊的人,故而「終成大事」這等任務,劉禪是完成不了的,這點劉備清楚。

所以劉備才對諸葛亮說「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個「可輔」和「不才」,都是圍繞著「終成大事,即恢復漢朝的榮光」來言,那麼這個「取」,怎麼就變成了「諸葛亮可以取得劉禪,當皇上了」?所謂劉漢,劉漢——劉邦開創的漢朝江湖,自然皇上必定姓劉!

其三,通過前面兩點可以清楚看出,劉備這句話的中心,是「終成大事」這四個字,一切都要圍繞這四個字來分析。

因為,劉備他的身份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蜀漢皇帝。

從他不顧年高,執意發動夷陵之戰,要奪回荊州,兵敗後逞虎威,以君主的身份守備蜀漢邊界,全都是圍繞著這個「終成大事」,自然臨死前也念念不忘這事,這是劉備一生的「主題」。

劉備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致力於「興漢室」,這是他的旗幟!無論關羽、張飛、趙雲,還是諸葛亮等,都因認同他這面旗幟,才聚集在他身邊,才致死奮鬥!所以劉備死前,他怎麼可能,丟下這個主題,砍倒這面旗幟呢?

這也是為何蜀漢滅亡時,蜀漢出現的誓死不屈的英雄,比魏和吳都要多許多的真正原因,雖蜀漢最弱小,但若論為信念而戰,蜀漢卻又是最堅定的,因為他們認同自己代表的是「漢」!

(四)為何成為難解的「歷史謎團」

那麼為何,劉備清清楚楚的這句話,卻成了難解的「歷史謎團」,各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呢?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因為任何一位熟知歷史的人,都不會被這些奇談怪論影響,因為他們清楚,在三國時期,東吳的孫策在臨死前,也曾對張昭說過這等話。

在《三國志》裴松之所注引《吳歷》中,孫策臨死前對張昭這樣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那麼問題來了,那些發出奇談怪論者,為何不對孫策的這句託孤遺言,來幾句,說道說道?同樣是「君便自取之」!想來,一則是劉備和諸葛亮在歷史中的名望,要高出孫策和張昭。

第二,其實也是最重要的,誰讓劉備的兒子是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而不是曹操所言的: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才是關鍵!

由於蜀漢代表著漢的正統(曹丕篡漢後),可卻出了一位功蓋三國、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和一位「此間樂不思蜀」的劉禪,在這種奇妙的組合下,自然便會產生出一種假想,要是諸葛亮當了皇上,也許蜀漢就會一統江湖了……

偏偏劉備託孤中,又出現了這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故而出於有心也好,無心也罷的進行歪曲,尤其是加上《三國演義》的渲染,這種情緒便成為了一種現象,故而形成了這種「歷史謎團」的假象。

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的別有用心,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故事典故——白帝城託孤

三國演義中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若劉禪無才諸葛可以取而代之。《三國志》中記載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

劉備臨終給諸葛亮戴上緊箍咒

劉備夷陵之敗後退守白帝城,氣急之下一病不起。一年後劉備感覺自己就快不行了,便召集諸葛亮等人趕來囑託後事。《三國演義》如此描寫,「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

扶不起的阿斗?劉阿斗其實不平庸

三國時期天下三分,蜀漢劉備憑藉自己的個人魅力成為三分勢力的一家。可他的兒子卻常常為人詬病,那麼,劉禪究竟是個什麼人呢?熟讀三國的朋友,一定知道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過這樣的話:「君才...

劉備諸葛亮君臣典範 但劉備臨終前的話能當真嗎

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自古被視作君臣關係的典範,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這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的士人們夢寐以求的兩代「帝師」稀世之遇。能夠達到這...

劉備託孤並非讓國 成全了諸葛亮美名

白帝城(永安)託孤爭議很大,甚至有人演繹想像出不亞於斧聲燭影的故事,除了讓人腦洞大開之外,與事實可能相去甚遠,對於當時史書記載的情況,有必要重溫一下,分析「取」是否有「取代」的意思。

三國陰謀論:劉備的託孤遺言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

為了這句話,諸葛亮恪盡職守、奮鬥到死!

公元221年5月15日,剛剛當上皇帝的劉備一點也高興不起來,一年前,結拜兄弟兼愛將關羽,被本是同盟陣營的東吳大將呂蒙、陸遜設計殺害,隨之失去的是荊州大片已經歸蜀的領土!兩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