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歷史上,陸遜的軍事水平究竟如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談到三國,我們總是津津樂道,對於那些有能為的將帥更是喜歡了好幾個,可以將他們的事跡背得比課文還熟悉,這就是學習時候的我們,愛看三國的我們。
某一將帥更是能一直被我們崇拜,被我們拿來左比右比。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陸遜,這樣一個將帥般的人物。
陸遜影視形象
事實上,」將「和」帥「是分開來講的,」將「是「將」,「帥」是「帥」,是有區別的,但我們一般都會把它們並列起來稱的。
事實上,如果喜歡陸遜就能從他的經歷中看出,陸遜是這樣一個人,一個由將入帥的人。
三國時期的早期,諸葛亮還年輕的時候吧,吳國能稱得上名將的,除了周瑜,就是陸遜。
而他們有個共同之處,都是一戰成名。
赤壁之戰不用說,周瑜因此成名,周瑜在赤壁戰場上大放異彩,擁有各種人生羨慕的地方,然而史料卻對赤壁之戰描述得很模糊,有各種迷霧。
和周瑜不同的是,史料卻對夷陵之戰記載得比較詳細,尤其是在吳國這方面。
夷陵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
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
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
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陸遜作為東吳前線的最高決策者,善於分析,行事周密,邏輯清晰,真正體現了一個合格統帥應有的優良素質。
GIF
這時候陸遜是一名非常合格的統帥。
東吳求和不成後,孫權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陸遜,因為在此前陸遜的種種表現都非常良好,是一個合格的將領(鎮西將軍),於是就任陸遜為大都督。
夠重視了,事實表明孫權的決策很對。
但是陸遜接到任命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給孫權寫了一封信,說這一場戰役意義非凡,關乎到荊州的歸屬問題。
還非常自信地說到,這次是個大戰場,我陸遜可能會小敗,會丟一兩座城池,但是還是請您(孫權)放心,在大戰場上我肯定會成功。
陸遜就寫了這麼一封讓孫權高枕無憂的信,具體到怎麼行軍布陣,還定好了目標,我(陸遜)一定會贏,就讓孫權不用管了。
孫權影視形象
孫權自己帶兵打仗非常不行,是劉備曹操中最弱的,但是在知人善任方面,在整個三國時期絕對是排在第一第二的,因此他也絕不干預陸遜的行動,正因為這樣,陸遜才完完全全地將自己的才能釋放出來,展示出來。
夷陵之戰前後持續了七八個月,陸遜因為年紀輕、資歷淺,沒少被宿將功臣所質疑。
這些人在孫權那裡打了不少的小報告,但孫權一概不理。
劉備想快點決戰,但是陸遜還是以守為主,拒絕和劉備正面交戰。
陸遜就這樣不計較得失,劉備前前後後占領了七八百多里的地,陸遜這邊的將領都快急死了,但是陸遜還是非常耐得住氣。
就這麼一直耗著,蜀國軍士終於沒了銳氣(打了這麼久,劉備這邊一直在出力,而陸遜則一直在蓄力守衛,這一進一退,兩軍的差距就開始反過來了),終於,陸遜抓準時機,火燒連營七百里。
蜀軍大敗,不得已,劉備只好逃回了白帝城。
劉備因此一病不起,病逝在了白帝城。
而打完勝仗的陸遜接受孫權的詢問後續計劃時再一次證明了他的眼界和預見,陸遜反對乘勝追擊,主張回師,防止曹魏會襲擊,後來的事實表明,陸遜果然料到了。
整個戰役前後,陸遜他完美地做到了由「將」到「帥」的蛻變
三國影響歷史進程的九大名將,張遼排名倒數第一,榜首實至名歸
熟讀三國歷史,諸侯混戰,人才輩出,名將如雲,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關羽、張飛、呂布了,然而,有一些名將的生與死對三國局勢有著巨大影響,甚至改變歷史進程的。那麼三國到底有多少名將影響歷史,改變歷史呢?...
三國最厲害的父子名將:父親大敗劉備,兒子大破晉軍!
俗話說,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歷史上,虎父無犬子,有很多父子均為名將,名留青史。對於三國這一歷史階段,說到最厲害父子名將,每個人幾乎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馬騰、馬超父子,關羽、關平父子,夏侯...
吳國3大名將,第1位堪稱完美,第2位毛主席都稱讚,第3位一戰成名
三國這段歷史本來是沒有的。因為東漢王朝的最後一個年頭,也就是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是曹魏的黃初元年,也就是說,從紀年的角度講,漢魏是緊接著的,漢以後就是魏,哪來的三國呢?但是我們又不能否定三國確實存...
梟雄劉備為何執意進行夷陵戰役 最後潰敗落得託孤白帝城
三國時期,有著名的「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赤壁和夷陵戰役。其中後兩次戰役,都跟荊州有必然關係。可見荊州這個地方,對魏蜀吳三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那麼為何劉備執意進行夷陵戰役呢?最終落得白帝城託孤。
三國貢獻最大的十員上將,張飛倒數第二,第一毫無爭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這個戰亂不斷的年代,湧現出很多忠勇仁義氣節不凡的名將,或許他們不再同一陣營,但是其事跡也被人傳頌,他們在這個時代是最出色的代表人物,對歷史有著巨大的貢獻。那麼三國最出色的十大...
孫權一生最重要的兩人,都是文武雙全,他們死後東吳只能偏安一隅
東漢末年,由於外戚宦官輪流專權,朝廷腐敗無能,廣大老百姓民不聊生。加之自然災害頻發,各地農民起義揭竿而起,聲勢最大的當屬黃巾起義,而這場農民起義幾乎成為了壓死東漢王朝最後的一根稻草。之後的東漢王...
為什麼蜀漢東吳綁一起沒打過曹魏,罪魁禍首是陸遜!
三國時代魏蜀吳,蜀國和吳國聯合對付曹魏,結果打了幾十年,最後還是讓魏(以及繼承魏的晉)給滅了。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
東吳建國路:無路可走的陸氏父子
公元221年,劉備率領大軍氣勢洶洶的殺向東吳。他喊出的口號是為關羽報仇,然而劉備的真正意圖卻也很明顯:吞併東吳,壯大實力。此時呂蒙已經去世,東吳似乎已經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這樣的東吳對劉備來說...
劉備打不過陸遜,狼狽逃到白帝城,陸遜為何不追,原因很無奈
三國中劉備的陣營,從關羽失荊州開始,形勢急轉而下,蜀漢接連出現敗仗,損兵折將,同時又丟了大片先前打下來的領土,關羽死後,劉備發兵東吳,想要為他的二弟關羽報仇,結果卻打不過名不見經傳的陸遜,兵敗逃...
看看劉備打仗有多渣,讓東吳火燒連營大敗而歸,劉備僅以身免
大家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劉備的死因和夷陵之戰有者很大的關係,劉備剛剛稱帝關羽就被東吳給弄死了,荊州也丟了。劉備也就東征東吳,結果還被東吳打敗了,我們看看這一戰的經過。公元219年的時候,孫權...
假如你是劉備,你會舉全國之力討伐渣權嗎?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
三國時期的頂級名將,或許他讓你意想不到!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留名青史的軍事將領也不計其數。可以說,這既是一部三國史,也是一部英雄史,他們創造了一段段不朽的軍事傳奇。然而,真正能稱得上頂級名將的卻是屈指可數。所謂頂級名將必須具備超乎尋常...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如果劉備沒有犯傻為關羽報仇發動彝陵之戰,那麼劉備能統一天下嗎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關羽死後若是諸葛亮帶兵伐吳,定能蕩平江東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
夷陵之戰全面梳理回顧 揭秘劉備慘敗的原因
夷陵之戰,是三國的著名戰役。關於夷陵之戰的細節,大家還記得嗎?夷陵之戰中,劉備又一次痛失領土。如果不懂夷陵之戰,那就不算讀懂三國。今天,小編為大家重新梳理了夷陵之戰的細節和各個階段,夷陵之戰,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