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獻就是把文獻讀一遍?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又是一年開學季。

如何更高效地閱讀學術文獻?怎樣建立理想的讀書生活?

石頭君在其著作中分享了他的學習和研究體會。

石頭君本名王雨磊,1988年出生,2018年破格任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本文摘自《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指引》,王雨磊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版。

一、讀文獻為何對寫作至關重要

陸遊說,功夫在詩外。

寫論文也是如此,寫論文的關鍵是論文之外的功夫,其中一套功夫就是讀書的功夫。

讀書為什麼對寫論文至關重要?道理很簡單: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沒有前期的輸入,哪有後期的寫作?通常我們都有一個體驗,把書讀好了,寫起來就下筆如有神;而相反,如果書沒讀好,總是會覺得文思枯竭,不知如何下筆。

對於學術研究者和研究生來說,進行大量的文獻閱讀是從事科學研究或論文寫作的前期階段和必要儲備。

通過閱讀文獻,閱讀者可以了解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了解目前研究進展到什麼程度了,別人都在做什麼研究、用了什麼方法、有什麼主要的觀點——同時為自己的研究打基礎。

閱讀文獻,也就是掌握學術的研究語境。

很多時候,作者寫一篇文章,如果不熟悉文獻,往往會犯一些常識性錯誤,重新討論一些前人已經說過多遍的老問題,而且還不一定能夠說清楚。

在做應用研究的時候,這些觀點是直接可以採用的,而在做學術研究的時候,既要熟悉和掌握這些文獻的基本觀點,又要對這些文獻進行超越,在這些文獻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研究的邊際位置,以此確立自己的研究的邊際貢獻。

二、如何讀文獻

(一)一定要讀一手文獻

為什麼要讀一手文獻?其實說白了,讀書就像吃飯,咀嚼人家的二手飯菜,不僅吃不飽,而且也沒營養。

二手文獻總是經過壓縮、選編和處理過的,而且這些文獻都是服從於它們原文的表述需要的,並不是原原本本的文字,也就不是原汁原味的原典。

要想了解道家的思想,你就直接讀《道德經》《莊子》,要想獲取儒學知識,你就直接讀《論語》《孟子》,儘管原典讀起來費力,但正是因為費力,才能夠吸收到原著最本初的營養。

反過來說,經典是被時間檢驗過的文本,是優秀的作品,隱藏其中的思考方式、思維習慣、發問角度都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揣摩和模仿的。

不親自接觸這些文本,我們就無從學起。

(二)要學會英文閱讀

不可否認,英文文獻是當今世界上最廣泛的學術語言。

儘管我們經常提倡學術本土化,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英文世界的科學研究基礎的確更為紮實,他們開展社會科學的時間比我們早,他們的研究體系比我們完善,因此,在進行文獻梳理的時候,不能省略對英文文獻的檢索與閱讀。

當然,這並不是說唯英文為上,而是要辯證地看待英文文獻,善用他山之石,通過閱讀英文文獻,提升你研究的層次,讓你更具開闊的國際視野。

讀英文文獻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毅力。

一開始肯定比較費力,可能讀半天都不明白作者在說什麼,這是文獻閱讀必經的階段。

怎麼辦呢?繼續堅持讀。

萬事開頭難,就像上坡一樣,一開始總是最吃力的,因為啟動需要足夠的馬力,而當上了一定坡度之後,出於慣性,再往前走也就容易多了。

有研究顯示,任何文獻最初的15%是最難讀的,但是你只要讀懂這15%,後面篇幅的閱讀速度就會變得非常快。

所以,要堅持讀英文文獻,平時就養成閱讀英文文獻的習慣。

(三)讀書與思考結合

讀文獻,必須與思考結合起來,邊讀文獻邊思考。

誠如孔子所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思考有助於加深閱讀,反思閱讀是否有效。

邊讀書、邊思考,至少有兩重好處:第一,這些思考就是你將來進行寫作、提出研究問題的基礎,由於是你讀出來的第一體會,因此它是最鮮活的,當然也就是獨創性的;第二,這些思考一旦系統地提出來,即通過一個表述脈絡將這些思考書寫出來,其實也就是以後寫文章時的文獻回顧,可以直接拿來用。

如何邊讀書、邊思考呢?這裡有幾條建議。

第一,帶著問題閱讀。

你從研究問題的角度出發,綜合考量這篇文章,你會注意到這篇文章是否有效回答了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過程是怎麼樣的,有什麼創新和不足,有哪些值得你進一步學習和借鑑。

第二,建立聯繫。

要把新閱讀到的內容與以前的知識進行對接。

就像一棵知識樹一樣,你要讓新閱讀的知識嫁接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之上,同時批判性地進行知識重組:哪些補充了新的知識脈絡,哪些修正了原來的知識結構,等等。

這樣一來,你的知識才不是零碎的,而是系統的。

第三,複述你的文獻。

如何才能算是真正讀懂文獻呢?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你能夠複述這篇文獻,同時能夠以自己的話進行評述。

只有如此,所讀之書才會成為你的知識。

複述文獻的一個好方法是寫讀書筆記,通過撰寫讀書筆記,可以促使你更準確地描述你的閱讀內容,只有寫明白了,才說明你真正讀明白了。

(四)精讀與泛讀

為什麼要精讀文獻?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經典文獻。

這些經典文獻,說白了,就是前人在同樣的研究領域,問了哪些經典的問題,做了哪些經典的回答。

不僅他們的提問與回答值得學習,他們的提問方式也非常值得後來者學習,因此,只有精讀,才能學習到這些文章背後的治學路徑。

精讀其實並不單純是為了獲知文獻的觀點,同時也是在學習做學問、寫文章的方法。

通過精讀,可以模仿、學習作者的治學路徑,從而為自己的學術之路奠定基礎。

泛讀往往是在開題之前,研究者需要熟知自己即將研究的領域的大致範圍、主要學術觀點、基本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的進展,以便進一步確立自己的研究創新和學術貢獻。

這些文獻並不是現成的,不像精讀文獻那樣,基本上是學界熟知的,泛讀文獻一般都需要閱讀者進行海量檢索、廣泛閱讀。

廣泛閱讀是所有學術研究的基礎,只有如此,你才不會重複前人的勞動,才能發現自己研究的邊際貢獻,從而進行必要的學術創新。

具體來說,廣泛閱讀的順序可以是先讀問題,後讀導論,再讀結論,然後根據結論確定是否需要通讀研究過程。

當然,在泛讀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了一篇好的文獻,也可以轉為精讀,尤其是那些引用率高、被學者廣泛討論的文章,特別需要精讀。

(五)做讀書筆記

閱讀的同時,必須配合記筆記,邊思考,邊記錄,甚至要摘抄那些經典的句子,然後再進行單篇文章的綜述。

隨記與摘錄便於深入了解文獻,而綜述則便於總體性地把握這篇文章,兩者結合起來,基本上就可以吃透這篇文獻了。

寫單篇文獻綜述,需要將研究者的研究問題、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和研究貢獻等問題進行簡要說明。

這個綜述、提煉的過程非常考驗研究者。

為了把這些問題寫清楚,研究者必須反覆認真閱讀這些文獻,因為讀不清楚,就寫不清楚,一旦寫不清楚,就反過來推動研究者再次認真閱讀,而寫清楚之後,就會發現,再來閱讀時,也更加順暢了。

其實這些讀文獻、做筆記的功夫要在平時就做好,等到真正進行寫作的時候,往往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去精讀,所以「功夫在平時」。

當你把一篇一篇的文獻各個擊破之後,進行文獻綜述的時候你才會下筆如有神;否則,不吃透文獻,寫文獻綜述就會磕磕絆絆,不僅不能夠用恰當的語句將這些文獻的內涵與價值進行準確描述,甚至會犯一些常識性錯誤,導致只能幹脆摘抄其他文獻回顧者的語句,這樣的文獻回顧當然是很不成功的了。

前面扎紮實實地做了精細閱讀和讀書筆記,後面再去閱讀其他相關文章,你的文獻閱讀的效率也就跟著提上來了。

三、建立讀書生活

人是很脆弱的,單靠短時激情和即興發揮,很難有效完成系統而艱巨的閱讀任務。

如果希望有一個好的讀書效果,就必須建立一個系統的讀書習慣,構建自己的讀書生活。

(一)建立閱讀習慣

不管你是否需要從事學術研究的職業,假如你有一項研究或寫作任務的話,那麼,你應該儘早建立閱讀習慣,越早越好。

首先,你要固定地進行文獻閱讀,因為文獻閱讀是一個系統工程,有時甚至需要進行地毯式檢索與閱讀,很難一蹴而就。

其次,你要有集中的大塊時間閱讀文獻,因為閱讀是一項需要專注、沉浸的工作。

閱讀的效率在專注之後才會提高,只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粗淺閱讀,儘管也會有所收穫,但是很難藉此完成創新性的學術研究。

同時,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必須固定地跟蹤閱讀一些好的文獻,跟蹤文獻可以讓你一直站在學術前沿,保持學術的敏銳度——尤其是專職的科研人員。

要保證前沿閱讀,一是要跟蹤最前沿的期刊,比如《社會學研究》。

一般來說,最好要有幾個常看的期刊,儘管這些期刊不一定全部精讀,但是最好瀏覽一下它們的目錄和摘要,然後挑選那些與自己研究相關的文章進行專門研讀。

不僅要跟蹤期刊,還要跟蹤前沿的學者,跟蹤那些高引用率和傳讀率的文章。

順著期刊、學者和文章,就可以順藤摸瓜,建立一個文獻系統,最終就能把主要的研究文獻基本囊括,甚至一網打盡。

(二)開讀書會

所謂獨學則無友,孤陋而寡聞。

一個人讀文獻,通常會有盲點、死角,往往容易陷入死胡同。

讀書會的好處在於:一方面,對方可以檢驗你的閱讀成果。

假如對方認可你的閱讀結論,說明你倆都對了;假如不是如此,你們之間出現分歧,要麼是你們之間有對有錯,要麼就是你們的研究視野出現錯位,但不管怎麼樣,這些分歧都有助於釐清閱讀思路,甚至通過解決分歧,找到一個學術創新、理論推進的研究議題。

另一方面,讀書後的研討可以激勵你再閱讀,然後形成一個良性的「閱讀—研討—再閱讀」循環。

開過讀書會的讀友一定會發現,在討論的過程中,讀過文獻與沒讀過文獻,有霄壤之別:假如你沒有閱讀相關文獻,你心裡會很沒有底氣,不知道怎麼開口;而假如你閱讀甚至仔細閱讀了相關文獻,你會特別有表達欲。

如果你閱讀了,卻沒有說清楚,要麼是你閱讀不到位,要麼是你表達不到位。

當需要把你知道的東西說出來的時候,你就得逼著自己進行表述,而這個過程是特別容易催動自己思考的。

不管怎麼樣,讀書會是一個非常好的激勵機制,它會催促你進一步閱讀和表達。

建議選修一些精良的理論課,跟著專家一起閱讀,開讀書會,寫書評。

這個過程可能看起來進步很慢,但是一旦你掌握了讀書的竅門,你的進步會很大,你的學術境界也會再上一層樓,其後,撰寫文獻綜述、提出研究問題等工作當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本文摘自《學術論文寫作與發表指引》,王雨磊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版。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

社科學術圈

35萬+社科學者關注

學術路上 · 與你同行

長按掃碼可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SCI寫作發表常遇問題詳解

我們總說SCI寫作發表難,那麼究竟難在哪裡呢?難就難在英文寫作,不知道何從下手?SCI寫作表達不清,又該怎麼說清楚道明白?SCI投稿的時候,需要準備哪些東西?

我不是不讀文獻,只是不知道怎麼讀!

常言道茂陵不見封侯印,為有文獻活水來;此地無銀三百兩,文獻裡面有的是;日暮鄉關何處是,不讀文獻使人愁;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讀文獻;不知江月待何人,等待文獻來更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讀文...

SCI論文寫作發表遇到難題怎麼辦?

  SCI論文寫作發表是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會遇到的課題,而難也是每個科研工作者在嘗試探究科研工作之後得到的結論。SCI論文寫作發表難在哪裡?面對這些SCI寫作發表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文獻綜述怎麼寫?

社科學術圈微信上最好的學術資源平台!學術資訊、學術資源、論文寫作投稿經驗、基金申請書共享、學術期刊介紹、學術會議發布!作者丨王琳博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一文教你搞定C刊文獻綜述:原則、結構和問題

文獻綜述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撰寫的基礎環節,在整個學術研究過程中占據十分重要和關鍵的地位。文獻綜述的質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相關學術研究的總體水平以及研究者個人的學術發展。本文對於文...

如何寫作護理綜述論文

護理綜述論文簡稱綜述(review),是指圍繞護理學某一專題收集、查閱大量的近五年的護理文獻資料,並對其進行整理、歸納、分析、整合後所撰寫而成的綜合性護理學書文章。 護理綜述的內容可以使多種多樣...

「乾貨」開題報告?文獻綜述?安排~

文獻綜述作為開題報告的最重要的部分,有很多技巧和雷區,這一切揚華君都會在這篇文章中告訴你。 文獻綜述屬於三次文獻,是對學術觀點和理論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獻綜述是評論性的,因此要帶著作者本人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