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有效閱讀,你想要的答案都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an書叔&一年好時光
1
我2018年的計劃是與讀書死磕。
口號是喊得響亮,但剛開始並不知道如何操作,以至於遲遲沒有行動。
後來看了一本書,知道書的作者每年要看300多本書並且堅持了10年後,心中的震驚和凌亂無法言表。
震驚是想像不出一年看300本書的效率,凌亂是這麼棒的主意我居然想不出來,半肚子墨水估計都是摻了水的。
不過,人笨一點沒關係,可以用行動來彌補。
我每天利用下班後、睡覺前的時間看完一本書並且輸出一篇短評,還在豆瓣和朋友圈打卡。
你可能要問,每天一本書,又是業餘時間,能做到嗎?負責任說,當然能。
我不僅咬著牙堅持了100天,還成功養成了熬夜的小習慣。
看完100本書,猶如生了一場大病,自我感覺有一種化繭成蝶的美麗,但也留下了兩大明顯的後遺症:一是拿起書就不得不與瞌睡作鬥爭,二是書看完後只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這種死磕有意義嗎?還是方法不對呢?取得階段性勝利後,我暫停了計劃,開始終日反思。
幸好,吸引力法則再次發生了作用,我遇到《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我想要的答案都在裡面。
2
《實用性閱讀指南》的作者大岩俊之是Role Job
法人、研討會培訓指導。
在走向獨立創業的道路上,他發現了「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的觀點,於是開始嘗試一年閱讀300本以上的書。
他在學習各種速讀法的過程中,逐漸達到了所有速讀法的極限,因此致力於開發誰都能掌握的、並且絕不會遭遇瓶頸的讀書法「緩速」讀書,並作為開發讀書法、思維導圖、各種記憶術等能力的講師,開展了更多的讀書、講座活動。
2013年起,大岩俊之成為指導教學的講師。
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就是大岩俊之長期摸索閱讀經驗的「武功秘籍」。
看完書後,對照100天的閱讀之旅,眼前一片豁然開朗。
書中看似短短的三步,解決了那100天來困擾我的三大難題。
一、如何提高閱讀速度?
關於閱讀速度的技巧,很多書都介紹過,但是在閱讀初期,很多技巧運用起來並不熟練,像我一直練習的眼睛跳躍幾次掃完一頁,效率是夠高,但看完大腦的運轉速度跟不上眼睛的節奏。
什麼意思呢?大部分時候,你看了也是白看,因為沒理解也沒記住。
若是不經過長期艱苦訓練,所謂速度就會變成徒具形式。
大岩俊之的方法相對而言簡單多了。
根據他的閱讀經驗,一本書的重要內容只占整本書的20%,這20%中最重要的僅有4%。
打個比方,一本200頁的書,重要內容大概有40頁,其中只有8頁是最核心的。
大岩俊之的觀點是,與其泛泛讀完一本書,不如集中火力找到那4%的核心內容。
我在100天看的100本書里,雖然也運用了一點速讀技巧,但實際上還是一頁一頁讀下去的。
一邊看,還要一邊做筆記。
這樣就造成了一種比較尷尬的局面:那些比較薄的書,如像日本作家寫的書,比較適合輕閱讀類,不到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快速搞定收工,但有些厚達三、四百頁的書,耗費的時間就比較多了。
一般的情況下,我看完一本書後,寫好短評,再上傳到各個平台,然後再分享到朋友圈,時間剛好卡在午夜時分。
如果凌晨一、兩點才在朋友圈打卡的,說明當晚讀的就是大部頭書。
如果按照大岩俊之的經驗來做,我完全可以先訂下一個閱讀目標,看看到底想從這本書里學到什麼,然後帶著這些問題,迅速在書中尋找答案。
而那些與問題無關的內容,則可以忽略不計。
問些什麼問題呢?舉幾個例子。
哪些內容對我達成目標是有用的?哪些內容可以用在我的演講或培訓上?哪些內容有助於我做好人際溝通?怎樣解決我目前遇到的棘手問題?本書最重要的三點是什麼? ……
通過這種向自己發問的形式,就能把焦點集中在「目的」和「問題」上,看書的時候更容易集中精力,屏蔽無效信息,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這種做法,是不是有點像日本比較流行的「斷舍離」?對於一本書來說,你也要像對生活物品或心情進行「斷舍離」一樣,去蕪存菁,學會對書中的內容進行「斷舍離」,只看其中對你最有用的一小部分。
二、如何記住書中的內容?
相對於以前看完一本書就沒有然後了,100本書計劃至少還留下了一堆摘抄下來的筆記。
這算是一種安慰嗎?可能吧,因為看完之後我沒有再翻筆記,書中的內容自然也快忘得一乾二淨了。
做筆記當然是學習的一種方式,但筆記記錄的只是書中的一些零散片斷,也可以說是書中的一個點。
就算你有時間翻看筆記,可能也難以想起整本書講了些什麼。
要想記住並把握書的整體結構和重點內容,畫思維導圖是最好的方法。
怎麼畫思維導圖大家應該都知道,不過大岩俊之的方法又稍微有些不同。
我想大家都見識過一種思維圖,就是一張紙密密麻麻全是內容。
關於這種思維導圖,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可能會更有感覺。
但即使你沒有密集恐懼症,恐怕也會對它敬而遠之吧。
大岩俊之的方法是分開做導圖。
一種是目錄法。
把目錄呈獻出來,甚至各大章節的小標題也可以收錄進來。
這樣做,很容易看清楚一本書的結構層次。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結合4%或20%讀書法,只把最重要的內容做成思維導圖。
這類思維導圖相對簡單,只需要注意幾個重點項目:
1.書的簡單介紹:書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等;2.閱讀本書的目的:可以是大而化之的目的,也可以是具體的目的;3.精華內容:對解決你的問題最有價值的部分內容;4.總結:從中得到的感悟、收穫。
一本書無論有多少乾貨,對你而言最有用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個點。
如果把書比做吃東西,每個人需要補充的營養元素不一樣,能夠吸收消化的東西也不一樣。
根據自己需要補充的知識點來畫思維,是一種高效率的消化知識的方式。
從求全到求精,不僅是閱讀方法的改變,也是閱讀觀念的升級。
與其花時間看完一本馬上就會忘記的書,不如好好歸納、整理其中重要的若干知識點。
帶著升級一個認知、解決一個空白知識點的目的,用精簡高效的思維導圖,留下你對這本書最好的紀念。
另外,對於你辛苦挑選出來的關鍵詞,畫完思維導圖後,你也可以運用作者提供的故事聯想記憶法或便利貼記憶法,將它們牢牢鎖定在腦海里。
三、如何把知識轉化為行動?
你在看書時是不是有過這樣的經歷?書中的內容對你很有啟發,你也非常激動地暢想了一番這本書帶來的改變。
但是,當你把書放下之後,所有的想像、所有的衝動,最後又還給了書,那些充滿魔力的文字重新變回了方塊字。
你知道把書里的知識用到生活中會有好處,可就是各種懶各種拖,最後不了了之。
光讀書不行動,只能說明你在意識里只是把閱讀當成閱讀,認為只要是讀過就好了。
大岩俊之認為,儘管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你,但是通過採取與作者相同的行動,或者說按照書上所寫的方法加以嘗試,總能得到一些收穫。
從書本內容里發現行動目標並實踐一番,大岩俊之自己就收穫良多,所以總結出了一套「行動目標」的方法。
所謂行動目標,就是讀完書後具體想要做些什麼?這一目標,是開始行動之前的必要準備。
你可以試著把自己的目標寫下來,有多少寫多少,然後將這些行動目標以「何事、何時、多少」具體用數字表現出來。
按照SMART法則,目標一定要具體可衡量。
比如,你看完一本講創業的書,設定了兩個目標,一個是「想創業」,一個是「半年內成為閱讀方法推廣人」。
你覺得哪一個更好呢?
大岩俊之在看完《不用辭職照樣年收入翻倍》這本書後,就定下了這樣的行動目標:三個月之內不收取任何費用,以研討會講師的身份出道。
當然,如果你想要做的事情太多,就要按照四象限法則分出優先順序。
尤其要關注「不緊急但重要」的事情,比如搭建人際關係網絡、健身計劃等,往往對你的目標有著更深遠的影響。
有了目標,接下來當然是朝著目標行動了。
怎樣才能讓目標不至於死在半路上呢?大岩俊之的目標分解法很有意思。
你可以先估量目前在某方面能力所處的位置,按照百分比打個分,比如現在你給自己打40%。
然後再想像一下,如果加上10%,會是什麼樣子。
當你經過努力達到50%的水平後,再想像下一個階段的樣子。
就這樣一步一步朝著目標前進。
當然,你還可以用「達成目標是什麼心情」的「五感」法來強化持續的行動力。
比如問自己:
達成這個目標後會看見什麼?達成這個目標後會聽見什麼?達成這個目標後會感覺到什麼?……
這個方法被大岩俊之稱之為「VAK模式」。
有了明確的想像畫面後,達成目標的動力就會高漲。
3
看完這本小冊子,我大概明白了,大岩俊之的閱讀方法,其實是遵循了我們常說的「輸入、輸出、活化」規律,也就是如何把閱讀轉化為個人能力的過程。
比照大岩俊之的經驗,回頭看看100天的閱讀經歷,我發現我可能誤打誤撞做對了第一步,也稍微摸到了第二步的一點竅門。
不過,因為輸出的是短評,效果自然比不上思維導圖。
至於第三步,我想我也有點收穫,但不是看了一本書,而是看了100本書的收穫。
因為我知道自己的閱讀興趣在哪裡,知道了自己今後要做什麼。
剩下的就是努力了。
感謝大岩俊之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幫我梳理出了閱讀這件事情的脈絡。
這本書特別適合一種場景,就是你通過努力後發現了很多問題,然後照著它的方法自我解惑。
它讓我明白了,看完一本書不是結束,恰恰相反,你只是站在了下一步的起點之上。
把閱讀力轉化為行動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終身學習者。
不會活學活用,讀書可能送命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之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軍事理論張口就來。公元前259年,秦趙兩軍對峙長平,廉頗派趙括領軍作戰。趙括自認軍事知識豐富,一到長平就改變廉頗的作戰方案,死搬兵書,導致40多萬趙...
考證達人不會告訴你的四個通關方法
曾經大學裡有一個同學,他考過了號稱最難的司法考試,註冊會計師,英國認證會計師(ACCA),還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對於這樣的大神基本上像我們這樣的學渣只有膜拜的份,我曾經問過他,你是怎麼...
功利化閱讀的正確打開方式
什麼!閱讀居然還要功利化?當你看到這個標題,估計要火冒三丈朝我扔磚頭了。閱讀怎麼能夠變得功利化呢?這大概和為了五斗米折腰一樣讓人感到羞恥吧,更何況我還是這麼明目張胆的大肆討論如何功利化地閱讀,你...
三個步驟,讓你的知識變成能力
以前常常在跟朋友聊天的時候,說到讀書,我都會說,嗯,這些年其實也讀過不少書。但要講到書中的內容,卻會發現很多都想不起來,就算能想起某些細枝末節,還常常張冠李戴,把這本書里的情節當成那本書里的內容...
讀100本書,不如用好1本書!
當面前有一桌豐盛的菜餚時,你光看能飽嗎?不吃飽能有力氣幹活嗎?讀書也一樣,光看書但不用書中所傳授的知識,即使你一年讀300本書也沒用。道理就跟吃飯一樣,光看著好吃的食物我們不會飽,讀書後不能將知...
做學生16年,你知道怎麼把書里的知識變成自己的嗎?
從上小學開始,我們跟著老師學習教科書里的知識,相對順利地通過各種各樣的小考、大考,以及後來的中考與高考,直到大學畢業。十六年的學習生涯,表面上看,似乎獲得了很多知識,比如語文課知道如何更好地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