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輝與您聊聊東周那些事(七十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我來歸納一下楚國初創縣制的一些特點。

以下內容有點教科性質,不喜歡看的童鞋可以略過哈,呵呵。

喜歡研究的童鞋可以一起來切磋下。

一是建立大城。

楚靈王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

一個縣的田賦,能郵兵車千乘,可見其人口之眾多,生產之發展了。

在這些大城周圍,還築有許多衛星城以作拱衛。

明周聖楷《楚寶》說:「楚方城之外,別有萬城,是時楚爭霸中,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

」他又引楚唐勒的話:「我是楚也,世霸南土,勿越以至葉垂(葉縣),宏境萬里,故號萬城是也。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楚國的強盛,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啊!

二是選拔優秀官員,擔任縣公縣尹。

春秋楚共王時,任命德才兼備的鐘儀為鄖公。

楚靈王時,任命曾經用劍追趕過他,且直言不諱,性格剛強的穿封戍為陳公;楚平王任命公忠不私的奮揚為城父司馬;楚惠王任命名臣沈諸梁為葉公。

戰國時期,楚悼王任命吳起為宛守,楚考烈王任命荀卿為蘭陵令。

這些地方長官,除了竭盡所能治理縣政外,還對楚國的穩定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是規範縣、郡的權力範圍與工作職能。

戰國時,楚國還設過郡,郡設在邊境。

郡是在邊事緊急的情況下臨時設置的,如改處於秦楚邊境的新城縣為郡,如改封春申君,因原封地「淮北十二縣邊齊,其事急」,便聯十二縣為郡。

郡的權力與職能和縣有所區別。

縣尹的權力有限定,必須聽命於代表楚王行使中央政府權力的令尹。

如《淮南子》里說:「子發為上蔡令,民有罪當刑,獄斷論定,決於令尹前。

」楚國的縣邑之獄,令尹親斷;邑官之責,令尹親察。

可見楚國的中央地方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行政管理機構與管理措施。

郡守雖然不用聽令尹的,但是郡守也是楚王親自指定的,所以也脫離了分封制的桎梏。

四是加強郢都與各縣城的水陸交通建設。

楚國志在中原,為了便於車馬行進,在楚文王縣申息後,就修建了從郢至申的馹道,到楚靈王時,郢都已有驛道通到豫皖交界處,即楚國在淮北一帶的中原防線,陸路貫串了各大城邑。

楚懷王時,鄂君啟節的商船,也溯流達河南安徽境。

五是將滅國之民向縣邑大城遷移,這種做法我並不贊成,因為每次政府強制的大規模的遷徙都會導致很多家破人亡的情況,比如康熙時的禁海政策,將福建人民遷離海邊,造成很多老百姓流離失所,但是有其弊必有其利,楚王的這種做法可以達到方便管理、防止造反、擴大兵源的目的。

如楚靈王滅賴,遷賴於鄢,遷許於賴,其間公子棄疾遷許於城父,靈王又遷許,胡、沈、房、道、申於荊。

楚昭王時,申公壽余、葉公諸梁遷蔡於負函,遷方城外之人於繒關。

在遷人的同時,還進行益田,如許人遷城父後,還「益以州來之田」。

楚人對各縣遷人益田的目的,是要解決從郢都到前線兵站線太長的困難。

以就地解決組建大兵團的兵源和就地解決糧秣供應,使中原防線更為鞏固。

這種措施,可能對後來的「屯田」、「戍邊」政策有所啟示。

它既可以免除師旅長途跋涉之苦,又減少了輜重前後轉運之勞。

且能對邊警作快速反應,使縣真正成為懸於國門之外的軍事基地。

楚國為什麼強大?王翦為何對秦始皇說:「滅楚,非六十萬不可」?這正是因為楚國重視縣的建設,成功地實現了中央的統一與集權。

在經過幾百年的治理之後,楚國方圓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這個泱泱南方大國,沒有出現像三家分晉,陳區代齊,三孫主魯的分裂局面。

他不僅統一了南國山河,更融合了東夷、南越、百濮、三苗等數十個部族,為華夏的大一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尊王」政策的誕生

公元前682年,宋國內亂,南宮長萬弒殺宋閔公,宋國眾大夫擁戴宋桓公即位,消息很快傳到了齊國。

當時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國富民強,已經嶄露頭角,齊桓公便將稱霸一事提上議程。

他認為宋桓公是公爵,現在名分不定,正好可以橫插一腿。

如果像他老爹當年一樣,通過會盟的方式來確立宋國國君的位置(當年齊僖公等會盟確認了宋莊公的君位),那麼自己必將揚名天下。

於是他向管仲請教會盟稱霸一事。

管仲說:「主公不可操之過急。

當今諸侯,比齊國強大的太多了:南有荊楚,西有秦、晉,但是這些諸侯國都不懂禮貌,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成就霸業。

周雖衰微,但仍然是天下共主。

周天子東遷以來,諸侯不朝,不貢方物。

後來鄭莊公射桓王之肩,事態更加嚴重。

熊通僭號稱王,宋、鄭弒君,已經習以為常。

這種情況是很不正常的。

如果我們齊國能夠尊周天子為尊,做諸侯表率,那麼諸侯就會感到慚愧,必然會對主公尊敬有加了。

如今周天子剛即位,宋國遭遇南宮長萬之亂,公子御說沒有經過周天子冊封,名分未定。

正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啊!」齊桓公深表贊同。

管仲接著說:「主公可以派使者到周天子那,請旨大會諸侯,定立宋君。

宋君一定,然後奉天子之命號令諸侯,內尊王室,外攘四夷。

然後各諸侯國裡面,有弱小的就扶持他,有強橫的就抑制他,不聽王命的,就趁機討伐他!如此一來,海內諸侯,都知道我們齊國大公無私,就算不動兵車,也可以成就霸業了!」齊桓公大悅。

這場理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尊王攘夷」政策之一——尊王。

尊王理論的誕生是東周歷史上偉大的轉折點。

可能有人會問了:我去,有這麼誇張嗎?那麼我來給大家解釋下,周厘王的時候,楚國已經打到了周天子的家門口,二十年後,晉國也打到了周天子腳底下。

如果沒有尊王政策,周朝能再苟延殘喘一百年,我都覺得算多了。

齊桓公九合諸侯,尊王攘夷,給春秋的霸主做了良好的表率:如果你要稱霸,就必須尊奉周天子。

這是成為霸主的先決條件。

春秋五霸,都是君子霸業,這是齊桓公留給歷史最大的財富。

於是,齊桓公派使者到洛邑朝賀周厘王,並進貢許多財寶。

周厘王受寵若驚,便讓齊桓公代自己會盟各國,定立宋公,行使盟主職權。

齊桓公將周厘王的命令布告宋、魯、陳、蔡、衛、鄭、曹、邾諸國,約定來年三月,共盟於北杏。

公元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舉行了盛大的會盟,齊桓公聽從管仲的勸告,只帶了兩名將軍,沒有帶一輛兵車前去,宋、陳、蔡、邾等國家本來是帶著兵來的,他們見齊桓公如此風範,都慚愧不已,紛紛將兵車退在二十里之外。

這次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確定宋桓公的國君地位。

齊桓公親自主持了這次會盟,並被推為盟主。

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

《論語》稱齊桓公九合諸侯,這是他的處女會。

有詩為贊:

濟濟冠裳集五君,臨淄事業赫然新。

局中先著誰能識,只為推尊第一人。

北杏會盟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成功的。

可是會盟還沒結束的時候,宋桓公卻帶著自己的兵馬連夜回國了,這讓齊桓公感到非常無趣:「尼瑪啊,老子會盟還不是為了給你名分啊,給你臉不要臉!沒打招呼就特麼走了!什麼意思!」原來宋桓公這個人承襲了自己老祖宗仁慈的特點,特別討厭霸權,他見齊桓公一副霸主嘴臉,又安排這個又布置那個,對幾個小國國君頤指氣使,感到非常不爽,於是也不告辭,直接回國了。

這可把齊桓公給惹生氣了。

而且,這次會盟還邀請過魯、衛、鄭、曹等諸侯國,但是這些國家的國君都沒來。

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以「遂國國君拒絕入盟」為藉口,吞滅遂國。

各諸侯也都沒有話說。

攻滅遂國之後,正好打到魯國邊境了,齊桓公又準備拿老冤家魯國開刀了。

未完待續……

龍輝說歷史,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侯爭霸之九合諸侯的中原領袖齊桓公(三)

在上一篇文章中,管仲因在齊桓公歸國的途中企圖將其殺害,結果齊桓公不但沒死,還先行一步回到齊國當上了國君,齊桓公命令魯國國君將管仲押送到齊國,要親手宰了他。管仲的囚車被到達齊國後,齊桓公是恨不得將...

春秋首霸齊桓公,最終卻因昏聵活活餓死

隨著西周豐鎬二京被遊牧部落犬戎洗劫,諸侯們打退了犬戎之後,立原來的太子宜臼為天子,也就是周平王,然後就回各自的封國了。平王東遷都到洛邑,並沒有遷徙豐、鎬二京的百姓,因此在洛邑建國的時候,只能依靠...

尊王攘夷——齊桓公

上次我們講到莊公箭射王肩小霸春秋,天子威嚴掃地,諸侯列國不再朝貢。至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又一位霸主齊桓公在歷史的進程中留下了絢麗的一筆,與莊公不同的是,前者挑戰天子權威開啟亂世之端,小霸春秋,...

春秋首霸齊桓公之二: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齊國本來就具備得天獨厚的客觀條件,桓公任用管仲為相之後,齊國的潛力迅速被激發出來。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申侯因為自己的女兒、王后申後及太子被廢,勾結犬戎攻破鎬京,導致西周王朝滅亡。周平王決定向...

「春秋五霸」之齊桓公秘史

從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此時,王室衰微,諸侯不再聽從天子的命令,周天子號令天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擁有雄厚實力的鄭、宋、魯、齊、楚、諸國為爭奪土地、人口和對他國的控...

典故說春秋29:「北杏會盟」,齊桓公霸業初成

「北杏會盟」是春秋史上的一個重要典故,它不僅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由諸侯代表天子主持的會盟,也是齊桓公在自己稱霸之路上邁出的第一步。上回說到,齊桓公在軍事上屢次受挫之後,向管仲請教該如何改變這種局面,...

你知道誰是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嗎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首。於公元前685—643年在位。在位期間,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