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是誰?如何評價趙匡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前一提到大一統,國人就連連感嘆,說始皇威武霸氣,漢高功績千秋,連隋文帝都能成為千古一帝,可是偏偏漏掉趙光義。

趙光義,趙匡義是也,宋太祖弟,為避諱改為趙光義,反正他改過名字不少,記得住的就是趙光義。

說起宋代皇帝,形容他們的都是「軟」、「和親」、「納貢」、「殺功臣」等等字眼,說起來也有點兒冤,開國幾位皇帝沒有點兒將才哪個朝代能長久,宋代也一樣,太祖趙匡胤不能忽視,太宗也就更不能了,因為相對於太祖建國的功績,太宗統一的功績其實還要大一些的。

趙光義歷史上夸的人少,罵的人多,大概是因為三個原因:

一,他疑似謀害兄長篡位,也就是所謂的「斧聲燭影」;

二,準備不足就去征遼國,兩次慘敗還納貢;

三,實際上「重文輕武」的實施者,給後世所有人種下了宋朝「有錢但是軟」的印象。

說「斧聲燭影」和他有關係,這個確實有些證據,主要還是在史書里。

宋代最主要的史書《宋史·太祖本紀》只說「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幾乎沒提繼承人問題,而《宋史紀事本末》中卻詳細提到了太祖駕崩前的情況:「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

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

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

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

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這一段史料大概的意思是這樣的:生病中的太祖召見了當時還是晉王的趙光義,並屏退了侍候的下人,對他囑咐後事,外人都聽不見裡面在說什麼,但是遠遠能夠看到蠟燭下的人影,他們看到趙光義離開了座位,有推辭避讓的樣子,而太祖則拿著配搭的小斧子(宮廷的小配件)對晉王大聲說「好好地完成這件事」。

第二天清晨太祖駕崩,皇后宋氏見到晉王,對他說:「我們母子(宋皇后和太祖子趙德芳),就拜託你照顧了」,晉王則哭著回答:「我會保你們富貴,不要擔心」。

到甲寅月(農曆二月到驚蟄),晉王趙光義繼位,改名為趙炅。

可以看到當時太祖太宗身邊沒有其他人,服侍的人都在外面,看到的情形都是「大概」的樣子,而兩人通過燭光反映出來的樣子非常的奇怪,讓人產生了一些懷疑。

而仁宗時期的野史《續湘山野錄》記載的更加詳細:

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

延人大寢,酌酒對飲。

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

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

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這段描寫和《宋史紀事本末》的情節相似類似,只是加上了事情發生前太祖太宗喝了酒的背景。

這個版本的在民間流傳很廣,特別是其中的語句將一些關鍵的點,都是直接形容,而不是如《宋史紀事本末》里外人遠處看到的模糊場景,這就形成了「斧聲燭影」的傳說。

針對「斧聲燭影」的千古之謎,後世不論官修還是民間,都有很多說法,有的基於趙光義繼位後迫害其弟,不按照朝堂規程著急修改年號,以及幽禁太祖次子等等行為,認定他有謀兄篡位之嫌;

《資治通鑑》的司馬光則認為那就是一次比較平常的布置後事,而且有金匱之盟(歷史君會在近期為大家揭秘),太宗繼位本來就是太后和太宗的約定,不會有什麼謀殺,太祖只是突然暴斃等等。

因為大家眾說紛紜,又沒有確鑿的支撐某一方的證據,而野史的可信度又比較低,因此歷史君認為,按官修史書記載太宗繼位就可以,沒必要深究。

「斧聲燭影」實際上給宋太宗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是的他在歷史上的評價總感覺「碌碌無為」,其實不然,兩敗遼國確實沒有辯解的餘地,但是「統一中原」的功績,是確實不能抹殺的。

宋太宗在大量分封太祖子女及舊部後,將自己的屬臣逐步提拔成為政權的中樞,在穩固帝位後,繼續開始統一中原的戰爭。

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在宋朝的政治壓力下,割據福建漳泉兩府的陳洪進,割據兩浙的吳越錢氏相繼向宋廷納土歸降。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後來又在二月率軍親征,在圍攻過程中又擊敗北漢求自遼國的援兵,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宋朝也經歷兩位皇帝的努力,重新實現了中原統一。

統一中原的宋太宗當然也還是招了罵,他不顧部隊疲憊給養難以為繼,對遼國北伐,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是願望落空,自己負傷,慘敗而歸,在歷史君看來,讓宋朝步兵在華北平坦開闊的地方面對遼國鐵騎,實在也不是什麼高明的策略,這個鍋宋太宗是想甩也甩不掉的。

我們在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特別是評價歷史進程有標杆作用的古代帝王時,也應該擁有一個全面客觀地評價體系。

首先要有放在當時的條件下評價的習慣,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唯物史觀,不能隨意「穿越」,提出什麼「關公戰秦瓊」的奇怪問題。

當然,一定要充分通過史料去將原本的碎片拼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人物,也要分析和感受他們的情緒和話語,使得一個原有的模糊的形象變得生動起來。

這樣才能變成一個懂歷史,也會講歷史的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燭影斧聲什麼意思?燭影斧聲和宋太宗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

斧聲燭影之迷:宋太祖是被宋太宗害死的嗎?

對於北宋初年,留給我們的記憶,除了黃袍加身和杯酒釋兵權之外,還有一幕斧聲燭影的大戲;這齣戲的主角,是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和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匡義。北宋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大宋王朝...

「斧聲燭影」之謎

公元976年十月的一個夜晚,大病中的宋太祖趙匡胤,召弟弟晉王趙光義議事,身旁下人全都退開,不一會兒,有人遙見燭光下趙光義起身離席,像在躲避什麼,接著聽到趙匡胤引柱斧戳地聲,並大喝:「好為之」。第...

趙光義即位疑雲 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嗎

趙光義即位之事頗有疑雲,是為「燭影斧聲」事件,民間也一直傳說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拋出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趙光義穩固統治皇位後,繼續國家統一事業,先是...

斧聲燭影:歷史暗箱中的千古之謎

斧聲燭影:歷史暗箱中的千古之謎葉超英宋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晚,天氣陡變,雪霰驟降。宋太祖召其弟趙光義入大內,屏退太監、宮女,酌酒對飲。遠遠的只見燭影下,光義時或離席,有所謙讓退避的樣子...

燭影斧聲什麼意思?燭影斧聲和宋太宗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召晉王趙光義議事(另有記載說,是召太祖第四子趙德芳進宮商議後事,被晉王知曉後未召進宮),左右不得聞。席間有人遙見...

趙匡胤離奇之死

我們都知道,公元960年,有一個人在開封陳橋驛黃袍加身,做了皇帝,日後被稱為宋太祖,這個人就是趙匡胤。當年,這個趙匡胤就是從後周老柴家把天下拿來的。得了天下之後,他想:我的手下把我擁成皇上,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