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民:論五代時期山西的歷史地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簡介

李裕民,著名歷史學家,宋史大家。

1940年3月生,浙江省桐鄉市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任山西大學歷史所副所長,山西省政協常委兼山西省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理事,山西省高校古籍整理小組組長,《山西文史資料》主編、《北朝研究》主編,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特邀編審,杭州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等。

主要研究宋史,兼及古文字、古文獻等。

在《歷史研究》《考古學報》《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300篇。

1991年在日本發現了失傳已久的司馬光日記。

出版《宋史新探》《宋史考論》《宋人生卒行年考》等各類著作20多部,其中《四庫提要訂誤》1993年獲山西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981年,譚其驤先生髮表過一篇重要論文《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①,概括地論述了山西從遠古到明清的歷史地位。

然具體到五代時期,篇幅過簡,有必要作更詳盡、深入的研究。

一、以山西爭天下的三大沙陀族勢力

  五代時期是群雄紛爭時期,此時的山西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即誰擁有它誰就可能坐天下。

  從後梁開平元年(907)朱全忠建後梁,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到宋建隆元年(960)後周被宋取代,更換五個王朝,歷時53年。

但從群雄紛爭的角度說,時間還要長,前可上溯到後唐中和三年(883)李克用任河東節度使,實際上進入與朱全忠勢力(晉梁)爭天下時期,下至宋太平四年(979)北漢被宋滅亡,十國的歷史完全終結。

時間長達96年。

在這近百年的歷史中,先後掌控山西的是沙陀族的三股勢力:李氏(朱邪氏)、石氏、劉氏。

(一)李克用、存勖父子在山西(晉、梁爭天下時期)

後唐乾符四年(877),黃巢農民軍占領唐都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組織、調動各方兵力鎮壓,其中最有力的兩支軍隊,便是朱全忠軍與李克用的沙陀軍。

中和三年(883),大軍收復長安。

次年,黃巢死。

中和三年(883),晉、梁兩大勢力形成,是年朱全忠受封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

汴州,今開封,戰國時為魏都大梁。

後唐光化四年(901),朱進封為梁王。

中和三年(883),李克用受封為河東節度使,占有以太原為中心的山西大部分地區。

山西為古代晉地,乾寧二年(895),克用封為晉王。

故朱、李之爭可稱為梁、晉之爭。

  從中和三年(883)至後梁龍德三年(923)晉與梁爭天下,可分3個階段:

1.中和三年(883)至乾寧三年(896)。

雙方各自忙於消滅周邊割據勢力,擴大地盤。

朱向今河南、山東、皖北、蘇北、鄂北一帶擴展,這一帶割據勢力較弱,進展頗順。

李向山西北部之雲州、東南之澤潞、晉南之河中以及河北中部等地擴展。

2.乾寧三年(896)六月至後梁開平元年(907)。

梁、晉兩軍為爭奪相鄰地區而直接交鋒,雙方發生十來次大戰,晉軍勝少敗多。

梁地盤比晉大,人力、物力比晉充足,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占有京畿地區,其實力勝於晉。

3.後梁開平元年(907)至龍德三年(923)。

開平元年(907)四月,朱全忠逼唐帝退位,建梁朝,以開封為東都,洛陽為西都。

此時的梁,是五代中疆域最小的王朝,與之並存的勢力除晉而外,尚有河北的燕、趙,陝西的岐、定難。

開平二年(908),李克用死,子存勖為晉王,整頓吏治、訓練士卒、嚴明軍紀,實力大增②,滅燕、並魏博,敗契丹,在與梁的多次交戰中,逐步占據上風,於龍德三年(923)四月建唐朝(史稱後唐),都洛陽,十月滅梁。

梁朝歷三帝(太祖、朱友珪、末帝),凡16年。

923—936年,後唐奪取天下後,其疆域遠大於梁,歷四帝(莊宗、明宗、愍帝、廢帝),凡13年,為契丹所滅。

(二)石晉在山西

  石敬瑭(892—942),沙陀人,為唐明宗李嗣源之女婿。

勇力善斗③。

長興三年(932)十一月為河東節度使。

清泰元年(934),唐愍帝即位,三月將他調離山西,出任成德軍節度使。

五月復鎮太原。

但朝廷對他心存疑慮,二年七月,任命張敬達為北面行營副總管,屯兵代州(今山西代縣),以分石敬瑭之權。

三年(936)五月調任他為天平軍節度使,而以宋審虔為河東節度使。

石與親信商量,劉知遠說:「明公久將兵,得士卒心,今據形勝之地,士馬精強,若稱兵傳檄,帝業可成。

」桑維翰說:公明宗之愛婿,今主上以反逆見待,此非首謝可免。

契丹素與明宗約為兄弟,今部落近在雲、應,誠能推心屈節事之,何患無成④。

於是抗命不遵,朝廷派張敬達率大軍攻打太原,並處死石敬瑭二子、一弟。

石知自己力量單薄,難以抵抗中央,決心投靠契丹,請其出兵援救。

令桑維翰草表稱臣,以父禮事契丹主,約事捷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劉知遠諫曰:「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許以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

」敬瑭不從。

九月,契丹主將五萬騎趕到太原城下,大敗唐軍,唐軍死者近萬人,敬達等收餘眾5萬保晉安寨。

十一月石敬瑭稱帝,建立晉,史稱後晉。

割幽、雲十六州與契丹,歲輸帛三十萬匹。

唐派趙德鈞率大軍援救張敬達,趙到達太原附近,屯兵不前,反而請求契丹立其為帝,未達目的,淪為契丹階下囚。

張部孤立無援,副手楊光遠殺死張敬達,向契丹投降。

契丹將戰馬五千取走,以投降之兵將全歸於石敬瑭,石部與契丹軍長驅直入,攻占洛陽,後唐王朝滅亡。

石晉以開封為首都。

  天福七年(942)六月,石敬瑭死,子出帝重貴繼位,上表於契丹,只稱孫而不稱臣,又將契丹來晉貿易的商人處死,並沒收其財產。

還讓人傳話給契丹主,若不滿意,想動武,晉不怕,有十萬橫磨劍,足以相待⑤。

契丹大怒,一心想取代石晉稱帝的趙延壽極力鼓動契丹伐晉。

後晉開運元年(944)正月,契丹命其為前鋒率兵5萬南下,契丹軍與晉軍交鋒二年,互有勝負。

三年(946)六月,契丹軍南下。

十二月,晉軍三大將杜威、李守貞、張承澤投降,張率軍攻入開封,後晉滅亡。

後晉王朝僅傳二世十年。

(三)沙陀劉氏在山西

  劉知遠(895-948),沙陀人,世居太原,石敬瑭部將、親信,助石得天下。

石以知遠為馬歩都指揮使,隨後升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馬歩軍都虞候、侍衛馬歩都指揮使。

天福六年(941)七月,為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復以遼、沁隸河東。

次年,出帝繼位,猜忌知遠,不予實權。

知遠廣募士卒,又得吐谷渾財畜,於是河東富疆冠諸鎮,歩騎至五萬人。

成為當時最有實力爭天下的武裝力量⑥。

  契丹主耶律德光滅晉後,曾想入主中原,但其打草谷、野蠻掠奪人民財富的做法,完全喪失民心⑦。

劉知遠看準這一時機,於開運四年(947)二月,在太原稱帝。

三月,契丹主耶律德光北歸,四月卒於欒城。

六月,知遠自晉、絳南下,順利進入開封。

次年正月改元干祐,沒過幾天,即去世。

子隱帝承祐即位。

肆意處死元老重臣。

後周廣順元年(951)掌握軍權的郭威趁機發動兵變,逼死隱帝。

後漢滅亡,僅傳4年,成為五代壽命最短的王朝。

劉崇建北漢(951—979)。

  郭威在兵變成功時,並沒有立即建立後周政權。

考慮到有多個問題需要解決。

劉知遠之弟劉崇為太原尹(開運四年(947)三月任命),掌控著山西後院,實力相當強。

另一弟劉信為忠武節度使(在許州),其子贇(崇子,知遠養為己子)為武寧節度使(948年4月任命,在今徐州)。

如果這三股勢力聯合起來,郭威的政變最終可能會失敗。

他設計,請立贇為帝,這樣就能穩住三人的心。

在騙得劉贇離開徐州赴京後,再將他貶官、處死,同時派人逼死劉信。

這一招很靈,當劉崇得悉郭威稱帝、二人被害,為時已晚,只能在太原稱帝,建漢國(史稱北漢或東漢)了。

  此後,還有一次機會入主中原,只是愚蠢的劉崇沒有抓住。

那就是954年郭威死,養子柴榮即位時。

劉崇聯合契丹一萬餘騎兵南下,在高平巴公原與柴榮軍決戰。

當時柴的後軍尚未趕到,劉看到其兵力單薄,後悔請契丹軍來,說:「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

」⑧兩軍對壘時,他派大將張元徽攻後周右軍,幾個回合下來,周將撥轉馬頭逃跑,步軍千餘投降。

此時本應命令全軍壓上,可以乘勝擊敗周軍,卻再次命張元徽進攻周的中軍,自己在一旁觀看,不幸張元徽馬失前蹄被殺,周軍壓上,而契丹軍因為他的輕敵,按兵不動。

於是本應勝利的一仗卻轉為敗局,劉崇狼狽逃回太原,元氣大傷。

而周軍卻接受教訓,處死敗將,整頓軍紀,戰鬥力大大增強,雙方差距拉大,從此,北漢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了。

儘管如此,在十國之中,北漢還是最難啃的骨頭,堅持到宋太平四年(979),歷經柴榮、宋太祖、太宗三帝20多年的猛攻,才畫上句號。

二、造就山西特殊歷史地位的原因

  以上簡單地勾畫了近百年的政局變化,山西可以起到塗改政治版圖的巨大作用,原因何在?

  首先看自然環境,山西是山多、平原少,與黃河中下游平原比較,農產品要少得多,在和平時期,它的重要性就差,地位相對比較低。

但是戰爭時期就不同了,黃河中下游平原成了群雄爭搶的肥肉,頻繁的戰爭使那裡變成屠宰場,唐末,官軍與黃巢農民軍連年戰爭,當農民軍攻下長安後,長安的面貌完全變了,韋莊《秦婦吟》云:「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

」從黃河中下游到長江中下游,一片慘象。

人煙斷絕,荊榛蔽野,以人為糧,甚至將人醃成乾糧⑨。

戰爭是人力物力的較量,光有地盤,缺乏人力物力是不行的。

山西有太行山、王屋山、黃河環繞,地勢險要,受戰爭影響較小,誰占有山西,就擁有較為充足的人力物力,就有爭奪天下的本錢⑩。

  再看山西以北,便是草原,它可以就近得到良馬。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決定因素,隋末,李淵就依靠北方突厥提供的精騎,從太原起兵,直下長安,戰勝群雄,建立唐王朝。

第三,政治地理因素。

唐末政治中心在長安至洛陽一線。

五代至宋初,東移到洛陽至開封一線。

山西的心臟在太原,它離政治中心最近,南下越過黃河,向西便到長安,向南是洛陽,向東南則是開封。

也就是說,誰占有山西,誰就有條件隨時襲擊中央,奪取政權。

  第四,人的因素。

掌控山西近百年的李、石、劉三大家族都是沙陀人⑪,唐末原本住在草原地帶,他們驍勇善騎射,比農耕民族更會打仗。

唐朝在調動各路大軍收復長安時,首先攻進城的就是李克用的沙陀軍。

  綜上因素,山西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成為舉世矚目的地區,雄踞山西的勢力掌握著改變政治版圖的畫筆,左右國家的政局,因而在近百年的動亂時期,它成了歷史舞台的主角。

  當宋朝削平群雄,時代跨入相對和平時期之時,山西不再充當歷史舞台的主角,但還是一個重要的配角。

此時,政治中心在開封,而經濟重心已向南移至江淮、兩浙。

山西的自然環境未變,而在此唱主角的人群完全變了,曾經叱吒風雲的沙陀人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它幾乎成了被人民遺忘的歷史名詞。

原因究竟在哪裡?

  沙陀人善戰,但是文化素養不高,他們在馬上得天下,卻又在馬上治天下,政治、經濟搞得一團糟。

第一代剛打下江山,到第二代繼位,往往猜忌元老、親屬,內鬥不已,外戰頻繁,因而得天下易,失天下亦快。

後唐、後晉、後漢三王朝總共不過27年,換了8個皇帝,到北漢建立,只占有今山西的三分之一的土地,與後周、宋抗衡28年,人數本來不多的沙陀族,很快消耗殆盡。

宋太平四年(979)北漢主劉繼元降宋後,到了開封,整個沙陀人群到底去了哪裡?沒有任何記載。

此後的宋、遼、金、元人多已不清楚沙陀是個族稱,以致將它與李克用混為一談,直接稱其為「李沙陀」⑫。

關於沙陀族的來歷,《新唐書》卷218《沙陀傳》云:「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

」它到底與突厥的主體有何區別,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24「五代有沙陀部人米至誠」,是「西域米國胡人」之後,則其除突厥之外,尚有其他民族血統混入,到底沙陀族的人種特點如何?尚待考古證明。


注釋:

①譚其驤:《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晉陽學刊》1981年第5期

②(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66),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開平二年(908)五月,「晉王歸晉陽,休兵行賞,以周德威為振武節度使、同平章事。

命州縣舉賢才,黜貪殘,寛租賦,撫孤窮,伸寃濫,禁奸盜,境內大治。

以河東地狹兵少,乃訓練士卒,令騎兵不見敵無得乗馬;部分已定,無得相踰越,及留絕以避險;分道並進,期無得差晷刻。

犯者必斬。

故能兼山東,取河南,由士卒精整故也。

陶岳:《五代史補》(卷2),中華書局1956年版,「莊宗能訓練兵士」「莊宗之嗣位也,志在渡河,但恨河東地狹兵少,思欲百練其衆,以取必勝於天下,乃下令曰:凡出師,騎軍不見賊不許騎馬,或步騎前後已定,不得越軍分以避險惡,其分路並進,期會有處,不得違晷刻,並在路敢言病者皆斬之。

故三軍懼法而戮力,皆一當百,故朱梁舉天下而不能御,卒為所戮,良有以夫!」

③(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79),「潞王」下,清泰元年五月丙午,「帝與石敬瑭皆以勇力善斗,事明宗為左右。

④(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80)

⑤(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卷935),中華書局1960年版,「(景)延廣乃奏令契丹圖運使喬榮告耶律氏曰:『先帝則北朝所立,今上則中國自冊,為鄰為孫則可,無稱臣之理。

』且言晉朝有十萬口橫磨劍,翁翁要戰,蚤來,他日不禁孫子,則取笑天下,成後悔矣。

繇是與虜立敵。

⑥(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86),天福十二年春正月乙卯,「初,晉主與河東節度使、中書令、北平王劉知遠相猜忌,雖以為北面行營都統,徒尊以虛名,而諸軍進止實不得預聞。

知遠因之廣募士卒,陽城之戰,諸軍散卒歸之者數千人,又得吐谷渾財畜,由是河東富疆冠諸鎮,歩騎至五萬人。

⑦(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86),天福十二年春正月乙卯,「趙延壽請給上國兵廩食,契丹主曰:『吾國無此法。

』乃縱胡騎四出,以牧馬為名,分番剽掠,謂之打草谷。

丁壯斃於鋒刃,老弱委於溝壑,自東、西兩畿及鄭、滑、曹、濮,數百裡間,財畜殆盡。

契丹主謂判三司劉昫曰:『契丹兵三十萬,既平晉國,應有優賜,速宜營辦。

』時府庫空竭,昫不知所出,請括借都城士民錢帛,自將相以下皆不免。

又分遣使者數十人詣諸州括借,皆迫以嚴誅,人不聊生。

其實無所頒給,皆蓄之內庫,欲輦歸其國。

於是內外怨憤,始患苦契丹,皆思逐之矣。

⑧(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卷291),顯德元年三月癸巳,「北漢主見周軍少,悔召契丹,謂諸將曰:『吾自用漢軍可破也,何必契丹!今日不惟克周,亦可使契丹心服。

』諸將皆以爲然。

楊袞策馬前望周軍,退謂北漢主曰:『勍敵也,未可輕進。

』北漢主奮髥曰:『時不可失,請公勿言,試觀我戰。

』袞黙然不悅。

⑨(後晉)劉昫:《舊唐書》(卷200下),中華書局1974年版,《秦宗權傳》:「中和三年,巢賊走關東,宗權逆戰不利,因與合從爲盜。

巢賊既誅,宗權復熾,僭稱帝號,補署官吏。

遣其將秦彥亂江淮,秦賢亂江南,秦誥陷襄陽,孫儒陷孟、洛、陝、虢至於長安,張眰陷汝、鄭,盧塘攻汴州。

賊首皆慓銳慘毒,所至屠殘人物,燔燒郡邑。

西至闗內,東極青齊,南出江淮,北至衛滑,魚爛鳥散,人煙斷絶,荊榛蔽野。

賊既乏食,啖人爲儲,軍士四出,則鹽屍而從。

關東郡邑,多被攻陷。

唯趙讐兄弟守陳州,朱溫保汴州,城門之外,爲賊疆場。

(宋)歐陽修:《新唐書》(卷166),5102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令狐楚傳》:「(龐)勛還,果盜徐州,其衆六七萬。

徐乏食,分兵攻滁、和、楚、壽陷之,糧盡,啖人以飽。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42),455頁,中華書局1975年版,《李罕之傳》:「罕之奔晉,晉表罕之澤州刺史,使李存孝以兵三萬助罕之攻言,言求救於梁,罕之敗於沇河,乃歸太原,李克用延之帳中,罕之留其子頎事晉,乃之澤州,日以兵鈔懷孟間,啖人為食,居民屯聚摩雲山,罕之攻殺之,立柵其上,時人號曰李摩雲。

⑩(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8),中華書局1974年版,天福元年五月,「(石)敬瑭……曰:『……太原地險而粟多,吾當內檄諸鎮,外求援於契丹,可乎?』桑維翰、劉知遠等共以為然。

」資治通鑑(卷284).9275.開運元年八月辛丑朔,「郭威見知逺有憂色,謂(劉)知遠曰:『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此霸王之資也,何憂乎!』」

⑪(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卷4),《唐本紀》:「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其先本號朱邪,蓋出於西突厥,至其後世,別自號曰沙陀,而以朱邪為姓。

唐德宗時有朱邪盡忠者,居於北庭之金滿州。

貞元中,吐蕃贊普攻陷北庭,徙盡忠於甘州而役屬之。

其後贊普為回鶻所敗,盡忠與其子執宜東走,贊普怒,追之,及於石門關,盡忠戰死,執宜獨走歸唐,居之鹽州,以隸河西節度使范希朝。

希朝徙鎮太原,執宜從之,居之定襄神武川之新城。

其部落萬騎,皆驍勇善騎射,號沙陀軍。

⑫(元)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卷五),《五言絕句——戰沙陀》(李沙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⑬李克用墓在山西代縣已經發掘出土,但考古報告至今未發表,不知是否對遺骨作了鑑定,有何結論

作者:李裕民

來源:太原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個不被人提起的國度!

經常看到電視劇、電影提到東漢、東漢末年,很少有人提到這個國度,那就是 後漢!後漢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

「五代十國」到底是哪五代?哪十國?

公元907年至959年(共計53年),史稱「五代十國」。在這50餘年間,中原地區共有五個王朝前後交替,而南方地區則前後存在十餘個割據政權。接下來我們依照王朝更替順序來介紹「五代」:

你不熟悉的五代十國皇帝列表

後梁太祖朱溫簡介 建立後梁,史上最流氓的皇帝朱溫(公元852—912年),原名朱溫,歸唐後賜名朱全忠,稱帝後又改名朱晃,原豐縣(第)一鄉艾村裡午溝集人。但這是一個籍貫尚存爭議的人物,現行史書中多...

中國歷史上均為開國皇帝的兩兄弟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多少個王朝?有多少位皇帝?又有多少位開國皇帝?答案因統計口徑和角度的不同,認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約略地說有83個王朝;559位帝王(一說494位),包括397個"帝"和162個...

太原歷史之五代晉陽城

五代十國時期,群雄並起,社會動盪,政權更迭,此時期的晉陽城是各方勢力角逐的中心。唐末,沙陀族酋長李克用占據晉陽,唐王朝封其為晉王。李克用南取昭義(今山西長治),北取雲州(今山西大同),割據河東,...

唐朝末期之「五代十國」的崛起與覆滅

公元907年,朱溫廢唐哀帝 稱帝 建都開封,國號 梁 史稱「後梁」自此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大唐帝國,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中國開始進入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所謂的五代十國, 一般是指從朱溫滅唐,到趙匡...

回眸歷史,帶你了解五代十國之五代風雲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後梁(907~923年),即朱梁...

史說太原|五代曇花,三秀太原

公元907年,朱溫滅唐稱帝,建立後梁,至公元960年趙匡胤代周建立北宋止,這段時期稱五代十國,歷時五十四年。此時,中國北方相繼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相互更迭的朝代,史稱五代。因其名稱和前...

五代十國之後漢

後漢(947年-951年)是五代的第四個朝代。由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立,都城開封。後唐滅亡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契丹滅後晉後占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