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五代為什麼多數都是「河東節度使」反叛當皇帝?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李唐王朝藩鎮割據的延續和擴大,自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至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黃巢之亂平復的一百多年間,李唐王朝為剿滅叛亂急於求成,以節度攻節度、以藩鎮平藩鎮,摁下葫蘆又起瓢,最終導致地方軍政財大權落入節度使之手,藩鎮勢力越來越強,造成了外重內輕的統治格局。

唐哀宗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中國歷史進入到梁唐晉漢周五代更迭的亂世時期。

熟悉五代史的人大概都知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以前朝藩鎮之姿得以立國。

後梁和後唐都是李唐王朝的藩鎮(朱溫為宣武軍節度使、梁王,李克用父子為河東節度使、晉王),後晉是後唐的藩鎮(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後漢是後晉的藩鎮(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後周是後漢的藩鎮(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

藩鎮之中又以「河東節度使」們立國最多,學界稱之為「河東集團」。


河東即黃河之東,大致範圍在今山西省境內。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李克用因鎮壓黃巢之功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從此,李克用父子以河東為基地展開了他們的霸業。

李克用雖未及創建王朝,但卻後唐王朝的奠基人,後來他兒子李存勖建立後唐,石敬塘建立後晉,劉知遠建立後漢,乃至劉崇建立北漢,都屬於李克用河東集團的勢力。

這個集團經歷了勝利與失敗的多次考驗,特別是頂住了唐王朝和朱全忠的數次大規模的進攻,凝聚在李克用的周圍。

這個集團是李克用爭奪霸業依靠的主要力量,也是李存勖建立後唐所利用的基本力量。

後晉和後漢王朝,亦是以這一集團為核心和支柱建立起來的,甚至後周和北宋王朝,也都與這一集團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


因此,後唐、後晉、後漢得立,皆賴此集團之力,所以三代均以本集團勢力(自己人)駐守河東這一根據地,一國消亡、一國建立,必然是河東集團捨棄和擁戴的結果。

據史籍記載,後唐、後晉、後漢均是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又稱「沙陀三王朝」,以及後漢滅亡後宗室劉崇在河東建立的北漢,沙陀政權共計存在57年,也就是說河東集團勢力從後唐建立開始存在了57年(923年後唐建國到979年北漢滅亡)。


公元951年,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開國,後漢宗室劉崇以河東節度使的身份在太原建立北漢。

十年後(960年),宋太祖趙匡義黃袍加身,建立北宋。

隨著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推行,於979年消滅北漢,河東集團這一以騎射武藝為主要特長的軍人政治集團,終因失去生存環境而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析:千古遺恨——石敬瑭

中華上下五千年,他的晉王朝實在小的可憐,也很短暫,他這個開國帝王卻因為一個稱謂而傳承萬載。不是流芳百世,是真正的遺臭萬年。

回眸歷史,帶你了解五代十國之五代風雲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後梁(907~923年),即朱梁...

這個官職目的是抵禦外族!最後被外族霸占

中國歷史上的兩次大分裂時期,無不跟外族入侵有這千絲萬縷的關係,不說南北朝時期,北方大片土地都戰慄在外族人的鐵騎之下,就說五代十國時期,除了開啟五代十國歷史的後梁太祖朱溫和五代最後一代後周太祖郭威...

五代十國之後漢

後漢(947年-951年)是五代的第四個朝代。由後晉的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建立,都城開封。後唐滅亡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世居太原。947年,契丹滅後晉後占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

太原歷史之五代晉陽城

五代十國時期,群雄並起,社會動盪,政權更迭,此時期的晉陽城是各方勢力角逐的中心。唐末,沙陀族酋長李克用占據晉陽,唐王朝封其為晉王。李克用南取昭義(今山西長治),北取雲州(今山西大同),割據河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