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滅蜀之戰: 鄧艾贏得僥倖, 姜維輸得冤枉, 鍾會有理由不服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由鍾會,鄧艾和諸葛緒率領三路大軍伐蜀,司馬昭的具體部署是鄧艾和諸葛緒在沓中拖住姜維,同時鐘會從漢中進軍,以達到三路合圍在關城和陰平以北一帶圍殲姜維大軍的戰略意圖。

鍾會和鄧艾進展順利,但是姜維從三人中最薄弱的諸葛緒那裡跳出了包圍圈,在漢中,關城和陰平一線以北失守的情況下,姜維大軍退守劍閣意圖阻止鍾會和鄧艾大軍。

按正常的戰役進展,鄧艾和鍾會大軍應該是會師於劍閣和姜維對峙,如果真是是這樣的話,司馬昭滅蜀之戰能否成功還是兩說。

關鍵時刻鄧艾繞過姜維重兵把守的劍閣,奇兵偷渡陰平奇襲江油,占領涪城和綿竹從而兵臨成都導致姜維救援不及,劉禪在外有重兵的情況下率先投降。

實事求是的說,如果沒有鄧艾奇兵偷渡陰平小道,司馬昭滅蜀之戰絕不可能如此順利,很有可能會陷入苦戰或者是徒勞無功。

從這點來看,鄧艾是居功至偉,滅蜀第一功當屬鄧艾毫無爭議,他因此而位列「武廟七十二將」也說得過去。

但是回過頭來看,鄧艾偷渡陰平其實是一場軍事大冒險,不說一路上的艱難險阻,鄧艾之所以能成功有不少偶然的因素,其中只要有一兩個起了作用,等待鄧艾的就是全軍覆沒的結局,我們來分析下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的原因,從中看得出來鄧艾贏得其實有點僥倖。

第一,姜維退守劍閣,姜維主力大軍和伐蜀的鐘會主力對峙於劍閣,劍閣以北包括陰平蜀漢已經沒有一兵一卒了,沒有後顧之憂這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的先決條件,這也是日後鍾會不服伐蜀首功歸於鄧艾的原因之一。

第二,鍾會大軍在劍閣和姜維對峙,鄧艾偷渡陰平是孤軍深入,沒有後援,路上也不可能帶有攻城器械,如果失敗了那將是死路一條,這和韓信背水一戰,項羽破釜沉舟有點類似,只能向前後退無路,在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鼓舞下,鄧艾軍中士氣也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三,要怪劉禪。

諸葛亮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本來姜維就建議由廖化率軍在陰平橋設防,而且諸葛亮在的時候對陰平小道很重視,在一處險要關隘駐有一千士兵,但姜維的建議劉禪置之不理,諸葛亮在陰平關隘的守軍也被撤走。

可以預知的是,如果有廖化駐守陰平,鄧艾要麼很難攻下(陰平地勢易守難攻),要麼就只能棄陰平和鍾會大軍在劍閣會合,也就根本沒有偷渡陰平一事。

即使是沒有安排廖化駐守陰平橋,但是如果陰平關隘那一千兵馬未撤,以鄧艾兩千疲憊之師對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守軍,只能是被殲,至少是絕無可能可以通過陰平小道,也就不可能奇襲江油,拿下涪城。

第四,涪城在大後方,守軍根本不會想到魏軍會從天而降一樣到來,鄧艾出現的很突然,防守不足的同時驚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姜維和劉禪沒有在涪城放一得力守將。

其實當時鄧艾走出陰平小道的只有區區兩千多人,更關鍵的是他們輕兵突進,沒帶什麼糧食,又經過這麼久的跋涉,哪有什麼大的戰鬥力。

涪城守將只要抵抗,鄧艾絕無可能破城,被殲滅的可能性更大。

可是涪城馬邈居然不戰而降。

鄧艾得到涪城,不僅得到休整和補給,而且後續大軍也陸續而來,到此時局勢已經是不可挽回了。

所以說,鄧艾偷渡陰平雖然後方無憂,軍心士氣可用,但是贏得實在是有點僥倖,廖化守陰平橋,陰平關隘駐軍未撤,涪城守將不降,三個因素只要有一個起作用,鄧艾要麼不會走陰平,要麼就是吃不了兜著走,失敗的一方那就不是蜀漢而是鄧艾了。

從這一點來說,大軍退守劍閣的姜維就這樣被鄧艾抄了後路,在外有重兵的情況下蜀國滅亡,姜維敗得冤枉;而對於鍾會來說,沒有他在劍閣拖住姜維,鄧艾也不可能這麼順利偷襲成功,所以對於滅蜀第一功歸了鄧艾,鍾會也確實有理由不服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名將鄧艾克蜀,魂歸綿竹大沙包

相傳,三國時綿竹就有一條茶馬古道通往藏羌地區,這是一條繁忙而又熱鬧的商貿通道。東通綿陽,南通德陽、廣漢,直達成都。西通什邡、彭州、都江堰,向北綿竹可通安縣睢水,阿壩茂縣、松潘,並達西藏。在通往...

三國名將之鄧艾(二)功成身死

滅蜀漢戰爭發生在景元四年是263年。當時司馬昭執政。他在為自己取代曹魏政權走出突破性一步。當時司馬昭估計蜀漢不過九萬人兵力,他出動了十八萬大軍,相當於曹魏兵力一半。分作三路,一路三萬多人馬,由鄧...

立下滅蜀大功的鄧艾,為何死得這麼窩囊?

鄧艾之死,緣於其政治能力低下。鄧艾偏師偷渡陰平,出其不意能夠滅掉蜀國,離不開鍾會的支持,更離不開鍾會大軍在劍閣對姜維的牽制。此前掌握魏國軍政大權的大將軍司馬昭,因魏帝曹髦之死,政治上陷於被動,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