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這麼厲害,為什麼在三國的前半部幾乎從沒出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裡面,司馬懿一直被認為是個很神秘的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沒有看見他出場。
然而在魏蜀吳立國之後,曹操、劉備相繼去世之後,手握魏國重兵的大將軍司馬懿便盛裝出場,而且一出來就說連諸葛先生都對他忌憚三分。
這樣一個謀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隱藏,讓人深思。
在一部小說的前半部沒有著墨的人,一般是因為其事跡與小說線索無關才略過。
三國中重要的人物,除劉備、曹操、孫權這樣的一等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諸葛亮等各方的首席謀臣,也均未在先前作詳細的交代,恐怕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畢竟要給主角讓位。
因此前半部分未出場不等於司馬懿先前沒有什麼作為。
諸葛亮、周喻一開始不出場或是因為年輕沒有什麼戰功,或是因為隱居在下,但司馬懿一出場就已經是重臣,他為什麼要遲遲等到三國演義的後半部分才登場亮相?其地位之高,不亞於諸葛亮之於蜀,周喻之於吳,為什麼偏要等到曹操過世,曹丕登基稱皇之後才出場呢?
真實的歷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
小說裡面沒有說的並不等於沒有,而且可能更為驚心動魄。
讓我們試著用史料去揭開這個智者的一生。
正確的規劃人生之路
司馬懿剛步入青年時代就對東漢末年「綱紀崩摧,群雄亂國」的社會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意識到國家需要的是亂世之雄才大略,不是治世之文才。
他為自己確定了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培養並發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和謀略。
因此,青少年時代,他沒有象其他世家子弟一樣,只讀四書五經等儒家著作,而是在飽讀詩書之後,精研兵法,深鑽棋譜等。
《晉書》上記載:「帝(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泛聞,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這為後來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應對複雜的政治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懿孝敬父母,大行善事,廣交天下名士,很快更展露德才,獲得社會認可,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被河內郡推舉為孝廉,從而走上了仕途。
在河內郡,他小試牛刀,連破奇案,屢建奇功,政績斐然。
曹操對小有名氣的司馬懿早有耳聞,他要網盡天下賢才,凡不能為他所用,即為他所殺,豈會放過司馬懿?可軟硬兩次徵召,司馬懿都堅辭不應。
《晉書》:「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痹。
」他也許是瞧不起曹操的宦官出身,也許是看不慣曹操的飛揚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習氣,他還要等待時機,擇明主以圖建功立業大展宏圖。
曹操作了丞相之後,第三次召司馬懿,敕行者曰「若復盤桓,便收之」。
至此,司馬懿已是身不由己,他深知「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之不能成」的道理,所以儘管與自己的規劃有悖,儘管有著不能左右自己命運的悲哀苦楚,他還是「懼而就職」。
屈節曹操後,司馬懿隨機應變,調整自己的計劃,要在曹操身邊作個「隱於朝」的大隱,繼續等待時機。
他即不能拒絕合作,招致孔融之禍,也不能毫無建樹,遭曹操冷落,更不能鋒芒畢露,蹈楊修復轍,他委曲求全隱匿在曹操身邊,憑藉自己高超的權術和略謀,不即不離地周旋在曹操左右,一次次避過兇險。
在隱忍中,他經過仔細觀察和周密思考,重新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藍圖——第一步:投效曹丕,放棄在曹操面前立功,這也許就是作者沒有在三國前部分提及司馬懿的原因。
第二步:輔助曹丕上台,獲得舉國兵權,鞏固勢利。
第三步:進一步鞏固勢力,把握軍政大權。
為什麼要如此規劃呢?因為曹操用人一向多疑,曾經帶劍睡覺,夢中殺人,種種事例不勝枚舉——本無反心,聰明過人的楊修被砍頭,這就是絕好的教訓。
像司馬懿這樣極具心計的人,更應深藏不露。
司馬懿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護自己,才不至於走上楊修的悽慘路。
與此同時,隱忍的司馬懿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隨機應變,及時調整了自己的規劃,就象諸葛亮在草廬完成他的隆中對一樣,司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遠大計劃,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來皇帝的門下之徒。
這有一定的賭博性質,在那樣的情勢之下,放棄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韜光養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準了誰將是未來的主子,放棄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勞的機會,而為曹丕出謀劃策。
《晉書》上記載,司馬懿在曹操那裡有五次頗有見地的進言,其中兩次未被採納,而在曹丕那裡,則「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
因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功高蓋主會掉腦袋的。
而曹丕絕對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長子繼承法統的地位,但他的幾個弟弟也不是好惹的角色,一個擁有兵權,一個因為才華深得曹操賞識,曹丕的地位看起來岌岌可危。
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導致他對自己的兒子們沒有流露出某種傾向性的偏愛,子弒父的先例他絕對是一直忌憚的,這就必然造成幾個兒子對自己的前程也沒有把握。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被曹操安排到了曹丕身邊,兩個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馬懿自然達成了合作意向。
只是司馬懿的眼光還更加長遠,他要依靠這個太子提高自己地位,做到像曹操那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然後再行逼宮,獲得國家的統治權。
可以這樣說,在三國裡面,最為用心計的人是司馬懿,沒有人象他那樣為自己規劃出了如此長的路子,一步一步地去實現,並且最後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國歸晉。
曹操也許和他有一拼,兩個人的篡權經歷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權勢才發家的,但是曹操的魏國最後卻被司馬家族搶走了的,這說明曹操的規劃只在於自己,而司馬懿卻考慮得更加長遠,起碼考慮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也安排好了將來如何奪權。
投靠曹丕後,司馬懿一方面保全自己,一方面鞏固家族勢力,空城計就是他保全自己,同時迷惑世人的最高明的手段,是最高智慧的表現。
司馬懿的「空城計」
原來都把「空城計」看成諸葛亮一個人奇謀的成功,其實這是兩個智者的攤牌。
因為諸葛早就看出了司馬懿的竊國計劃,他明白如果司馬懿殺了自己,蜀國立刻就會亡掉,那麼擁有魏國全國兵權的司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這將直接導致司馬懿全盤計劃落空。
此時的司馬懿羽翼尚未豐滿,三國實現和平,或魏統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馬懿的死期。
有了諸葛亮這位強大的對手,才有司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後發家的資本。
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大膽賭上一把,果然司馬懿放了諸葛亮這位老對手也是老朋友,可惜後人只看見諸葛亮的空城計,卻不知道空城計背後的玄機。
作個簡單的推理,就算是滿城軍人,帶兵的人也是絕對不會輕易放棄攻城的,哪次歷史上的攻城會是這樣?況且司馬懿的探子怎麼就不能給他起碼大致描繪一下蜀軍的兵力分布?就算諸葛亮在城內埋伏了兵馬,其數量也應該不可能太多。
司馬懿統率的正是其主力部隊,就算是硬碰硬也應不落下風的,更何況面對對方的空城之勢,就算犧牲相當部分人員,又何妨呢?這既能攻城,又能俘獲對方的精神支柱——諸葛孔明,更不用說滿城的蜀國精英了。
越是明白這一點,司馬懿就越清楚,此戰必勝,蜀國也必然因此立刻滅亡,他自己也自然劫數難逃。
因此,他要保全自己,就得放棄攻城。
可以說,司馬懿絕對不是害怕中諸葛亮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麼回事情,知道這就是諸葛的攤牌,司馬懿是有自己的底線的,他選擇退兵再做打算,寧願自己背負失誤的責任,並不惜貽笑天下,遺臭萬年。
一個人能夠如此隱忍,確實非常不簡單。
空城計是專屬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是兩個智者聯袂演出的一出真做的假戲,雙方互相心知肚明,只是時人智力不及,無法真正理解,而後人又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片面褒揚諸葛亮,貶抑司馬懿。
從戰術上看,諸葛亮死裡逃生,是勝者,而從戰略上看,放諸葛亮一馬,對司馬懿更為有利,司馬懿才是勝者
這樣看來,整個三國倒象是司馬家族的發家史,只不過這個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後。
小時候看那套三國連環畫的都記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標題,最後一則就是「三國歸晉」。
誰也不知道,自己在書里看見的那些英雄好漢,最後到底是怎麼輸給了那個一直沒有露面的「晉」,心中頗是不甘,但是仔細推理下來,卻發現,真正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卻是司馬懿。
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族,運用一種謀略,算計出了天下,不象三國那麼短命,開創了後世300年的風流。
大智之「忍」
司馬懿的智表現在一個「忍」字上。
不論是在刀光劍影的軍事鬥爭中,還是在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和權力鬥爭中,他都能處變不驚,隱忍求全,韜光養晦。
第一次「忍」是曹操第二次召司馬懿出山,司馬懿以「風痹」相辭。
為探真假,「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即司馬懿)堅臥不動」他眼睜睜看著利劍直刺下來,竟然一動不動,裝得太象了,騙過了刺客,騙住了曹操。
這是大智帶來的大勇,因為他知道這是曹操的奸計。
第二次是曹睿中了諸葛亮的離間計,以「謀反」貶司馬懿駐屯苑城,他父子三人又「忍」住了。
不但沒有沮喪,反倒更忙了,舞劍演兵,下棋談陣。
養精蓄銳,待機東山再起。
始終充滿信心,保持樂觀開朗,變壞事為好事,反敗為勝。
這是大智慧帶來的豁達。
第三次是在五丈原,諸葛亮使激將法,激司馬懿出戰,送他一件紅色織錦女衣,羞辱他,他又忍住了。
並且「身著紅裝,簪花敷粉,不怕三軍吐舌,陣前嬉笑」,這反倒讓諸葛亮哭笑不得,心驚肉跳,一病不起。
司馬懿轉敗為勝,這是大智產生的大度。
第四次是在曹芳即位後,大將軍曹爽專權,極力排斥司馬懿的勢力。
他又念起了「忍」字經。
司馬懿假裝年邁多病,表示謙讓,暗地裡卻積極進行奪權準備。
終於在249年,乘皇帝和曹爽離開洛陽掃墓之機,發動政變,完全控制了魏國。
其後十餘年,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又陸續消滅了親曹勢力,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曹奐自立為帝掃清了障礙。
在司馬懿一生中,以「忍」制勝的事例不勝枚舉。
「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是智慧性情錘鍊的最高境界。
司馬懿是智慧的化身。
「智」使他高瞻遠矚,處世得心應手;「智」使他隱忍大度,逢凶化吉,轉敗為勝。
不論是以成敗的結局還是以鬥智的過程來論英雄,司馬懿都不愧為三國時代第一智者。
註:一家之言,難免偏頗,如有高見,理性發言!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你以為他真不如諸葛亮嗎
在廣為流傳的《三國演義》中,作者對於司馬懿的的著墨其實並沒有太多,前半部分基本上沒有看見他出場過。而到了後半部分,魏國的兵馬大將軍司馬懿才隆重出場。《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和諸葛亮等各方的著名人物,...
三國真正最聰明的人,隱忍謀劃數十年,玩弄諸葛亮於股掌之中
三國時期的風雲故事,無論是真實的歷史,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都是讓人痴迷的一個時代,那個時代,猛將如雲,謀臣如雨,只要有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三國群英:司馬懿是中了空城計?其實他有鮮為人知的秘密
三國時候,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他是曹魏的三代託孤的重臣,權力可以足以憾動朝綱,戰功卻不怎麼樣。不過,他對魏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很突出的貢獻,為司馬家後來奪取天下...
徐庶一生舉薦了兩個人,這兩人關係到兩個國家的生死
三國時代,可以說人才輩出。不僅出現了三個有帝王風範的人,還出了若干武力強大的大將,更是有可以算破天機的謀士。蜀國魏國吳國,三個國家相互制衡,不僅僅拼的是軍事上的力量,更多的是各個國家腦力的較量。...
司馬懿臨死前,留下了十七字遺言,直接說出了空城計的真相
相信大家都讀過《三國演義》這本書,也看過很多和三國有關係的電影,電視劇。可以說無論是十幾歲的青年還是五六十歲上了年紀的人,都很喜歡三國這個題材。三國這所以這麼受歡迎,我覺著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
亂世三國合於晉,到底是天意還是個人努力結果?答案讓人詫異非常
晉朝,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其中西晉為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王朝之一,東晉則屬於六朝之一,兩晉共傳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司馬家族在東漢和三國時期就是顯赫的世家大族,如:司馬朗、...
堪稱是三國的四大智囊人物都有誰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一個智者輩出的時代,有智慧謀略,敢於站出來指點江山、運籌帷幄的人,不是三五個十個八個,而是一划拉一大把,不可盡數。歷史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哪一個聰明的腦瓜願意坐失良...
司馬懿為何能勝過諸葛亮,成最大贏家,毛主席一語道破
提到司馬懿,我們對其印象比較差。認為他是一個有野心,有反骨的一個人物。曹操在世時,見到司馬懿,知道他很有才華,但看他有狼顧之相,未敢輕易重用他。到曹丕代漢建魏時,司馬懿才開始真正大放光彩。後歷經...
司馬懿真的害怕諸葛亮的空城計嗎?他死前說了這十七個字
想必各位都知道司馬懿,這個人可以說軍事造詣十分地高超,可以說在三國時期是數一數二的人物。大家也都看到過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他和諸葛村夫兩軍陣前對話的著名場面。司馬懿不僅聰慧而且很有謀略,特別...
三國中誰是最大的智者?三國最智者不是諸葛亮,而是他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神機妙算,天文地理無所不通,沒有他擺不平的人,擺不平的事。草船借箭,空城計等事件更是把諸葛亮的形象神話。雖然《三國演義》是根據三國中的人物所寫,但小說畢竟是小說,裡面不免含...
三國時最能忍的3大梟雄,其中第三位發明了一種隱忍的套路,勾踐也比不上他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大漢王朝陷入到軍閥割據的局面,湧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文人武將,其中有3個人,是三國當之無愧的「隱忍大王」,而且每個人最後靠著「忍」這種秘訣獲得各自的成功,其中還有一個人,發明了一...
有些套路你不懂——空城計,不過是一場司馬懿與諸葛亮的精彩合謀
在歷史上,有一幕無疑是驚心動魄的。即使是近兩千年後,透過歷史的塵埃乍看那場對壘,我們一樣的,驚心動魄——那就是諸葛亮對司馬懿的空城計。話說當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勢如破竹,大潰馬謖,直奪街亭。又...
揭秘:智謀遠超諸葛的仲達,為何在曹操面前卻甘心埋沒被人誤解?
【原創保護:未經授權允許,嚴禁轉載。】導讀:現在的三國智將排行中,諸葛亮、郭嘉、周瑜等人名列前茅,其實還有個人的能力並不比他們差,但是一直被後人誤會和鄙視,那個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即晉宣帝,字仲...
大軍師之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計謀到底誰更厲害,一件事立見分曉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演義》開篇就給我們來了這麼一個定位,還舉例為證:戰國列強紛爭被秦所統一,秦末楚漢之爭被漢統一。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又輪迴到紛爭的亂世,又會被誰統一呢?在三國時代,...
司馬懿為什麼是三國時期笑到最後之人
最近看了熱播劇: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最重要的人物——司馬懿。傳說此人有鷹視狼顧之相,有此面相者,必有狼子野心,帝王之志。三國時期,是能人輩出的年代,論名氣和對後世影響最大莫過於諸葛亮、關羽、曹操、劉...
誰是三國第一智者,司馬懿竊國不能算,諸葛亮未得其時也不算
三國其實那段歷史可謂時人盡皆知,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謀士如雲。小編今天就來品品三國的幾大謀略家,歡迎補充。作為一個偉大的謀略家,不僅要懂謀略、能治世,還要審時度勢,保全自己。像如許攸,雖然有 滿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