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智慧型手機,古人怎樣看新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早在一千多前的中國古代,已經開始出現了以文字作傳播媒介的報紙,還是一門有價有市的生意。

常言道︰「山高皇帝遠」,怎樣把中央政府的決定準確地傳送到各地方政府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一項任務,但也正因如此而成為了早年「報紙」面世的最大推動力。

自先秦以來,各諸侯國也派人到京師置館舍,稱為「邸」,就像今天的各地駐京辦事處。

在秦代以後,則由諸侯國代表變為郡地方代表的居所。

最大爭議在於漢代「邸」的功能,《西漢會要》中認為這批「駐京辦」代表會把朝廷中的消息抄下並傳達給所屬的群國,成為最早型的報紙——「邸報」。

可是,一來徐天麟在《西漢會要》中對史料中的演繹有所懷疑,二來也沒有其他史料證實漢代已有邸報的出現。

因此,此說法仍有商榷的餘地。

要找到報紙出現的確切證據,就要去到唐代。

唐代韓愈學生、曾任官職的孫樵,在《讀開元雜報》一文中說到《開元雜報》在形式上是每天發行,分條報導事件(當然,是沒有報頭、插圖、評論) 。

至於內容則為宮廷狀態,如「某日皇帝親耕籍田,行九推禮。

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

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十刻罷」。

這種報紙聽起來也悶得不想看,但它的性質就像今天政府新聞處的那種公報性質吧(也是一樣的沉悶)。

而雜報只是官報的其中一個名稱,在古籍中,也有「邸報」、「邸抄」等的名目。

《讀開元雜報》記錄了唐代開元年間的報紙。

除了官報外,進奏院狀也是另一種的原始報紙。

如前文所言,地方政府及中央政府的資訊交流是極為重要,因此便形成了由進奏官按報狀抄寫的「進奏院狀」,把中央的消息及地方情報寫在上面。

而現今存放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圖書館、「發行」於一千二百年前的《敦煌進奏院狀》,內容大要為報導某一地方勢力希望向唐朝政府爭取為他「加官」的情況,該是現存最早的報紙實物證據。

值得留意的是,不論官報還是進奏院狀,它們的「發行」對象只限於官場及相關人士,大多都不是對公眾發行的報紙,而且當中的內容亦具有半官方甚至官方的性質。

要找到與現代報紙更為相似的古代報紙,就要去宋朝走走。

宋朝一方面把官報的發行加以制度化,並訂立了「邸報」的名稱,在不少史籍中也記載了宋人對邸報發行情況的描繪。

蘇東坡就曾很寫意地「坐觀邸報談迂叟,閒說滁山憶醉翁」。

而且在內容及發行日期上,也制訂了更詳細的規定。

另一方面,民間的「小報」、「新聞」也開始出現。

主要是在開封和杭州發行,刊期不定。

《靖康要錄》載︰「凌晨有賣朝報(民間的小報)者。

」看來古今報業都是要很早開工,很命苦。

而小報的內容多是「內探、省探、衙探」回來的時政消息,看來當時的記者就是要長期在京師、政府機關中打聽各種小道消息。

除了有「撰造之命令、朝廷之差除、台諫百官之章奏」,還有相當於今天社論的「意見之撰造」。

清代的「邸報」

小報在民間很受歡迎,「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報為先」,亦使小報成為專業的營運系統。

宋代小報就曾揭發朱熹私生活不檢點、有官員上奏「斬秦檜以謝天下」但不被接納等轟動一時的新聞。

這種打破官方壟斷話語權的小報,還涉嫌把「國家機密」泄露於人民,自然被當局所打壓。

但人民對小報的愛戴,使小報「雖禁而不死」,在南宋更為盛行。

看來,不聽從政府的報章,不論古今中外,也有著相似的命運。

總括來說,中國古代報紙最遲出現於唐代。

當時的報紙有官報及進奏院狀這類官方的公報,主要報導宮廷及地方政府事宜,而且只在官場中流通,小市民很難會接觸到。

到了宋代,除了加以制度化的邸報外,民間小報也逐漸興起,並成為市民接收社會資訊的主要渠道。

文章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揭秘古代的官府是如何管理「小道消息」

在唐代,有「邸報」和「進奏院狀報」兩種不同的載體,前者是朝廷辦的,後者則由地方州府駐京辦私下裡采編的。也就是說,後者具有了樸素的信息取捨和窺評的特點。宋代對此進行整合,將各路(省)駐京辦(進奏院...

揭秘古代的官府是如何管理「小道消息」

在唐代,有「邸報」和「進奏院狀報」兩種不同的載體,前者是朝廷辦的,後者則由地方州府駐京辦私下裡采編的。也就是說,後者具有了樸素的信息取捨和窺評的特點。宋代對此進行整合,將各路(省)駐京辦(進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