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已證明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確與偉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年是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是蘇聯和蘇共消亡25周年;明年是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

在此時刻,認真總結十月革命的經驗,結合汲取蘇聯亡黨亡國的教訓,對於加強我黨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應當不無裨益。

近100年來,對十月革命是好得很還是糟得很的爭論從來就沒有止息過。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相對來說,當社會主義處於興盛之時,連法西斯希特勒也要把自己稱之為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處於低潮了,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便對十月革命造謠、誣衊、攻擊。

受此影響,對十月革命誤解的人也會多起來。

但歷史事實和科學真理的本身並不會因罵聲高低多寡而改變。

十月革命有著科學的理論基礎

有人說,十月革命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教旨主義。

有人還說,十月革命是一個偶然事件,是個「早產兒」,不符合歷史發展的規律,因而導致了後來蘇聯的亡黨亡國。

馬克思恩格斯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生產日益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的對抗性矛盾出發,得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歷史總趨勢。

這裡講的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原因和歷史的必然趨勢,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

與此同時,他們根據當時的情勢,又對社會主義革命發生的時間、地點等做出過預言,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具體結論。

比如,恩格斯在1847年10月底至11月寫成的《共產主義原理》中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將不僅是一個國家的革命,而將在一切文明國家裡,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

」《共產主義原理》是恩格斯受託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綱領的初稿,恩格斯本人並不滿意,後被他在1847年12月—1848年1月間同馬克思起草的《共產黨宣言》所代替,而《共產黨宣言》中沒有再使用「同時發生」的提法。

在這以後他們也再沒有重提無產階級革命同時發生的設想(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的注62)。

恰恰相反,在1848年革命,特別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後,馬克思、恩格斯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世界的東方,特別是俄國。

他們認為在19世紀80年代的俄國「已是歐洲革命運動的先進部隊了」,說「只要俄國一發生革命,整個歐洲的面貌就要改變。

我們知道,列寧所處的時代和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相差半個世紀。

當時的資本主義已經進入帝國主義時代。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有關資本集中和壟斷的思想,根據帝國主義時代表現得更加明顯和突出的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的絕對規律,從而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任何個人、政治派別或階級政黨都不能單憑自己的「意志」製造出一場革命。

十月革命決不是由列寧等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強加給俄國的,而是資本主義內部矛盾發展的必然產物。

由於十月革命前的俄國統治階級的反動壓迫,內部政治矛盾異常尖銳,外部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激化,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造成了列寧所講的那種革命形勢:「『下層』不願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維持下去」。

結果使社會主義革命在俄國這個世界資本主義統治體系的「薄弱環節」中首先發生並獲得了勝利。

歷史已經證明十月革命道路是完全正確的。

社會主義的蘇聯,從一個十分落後的農業國,迅速地實現了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實現了農業的集體化,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科學和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成為打敗法西斯的主力。

蘇聯亡黨亡國的根本原因,決不在於十月革命道路本身,而恰恰在於從赫魯雪夫直到戈巴契夫逐漸脫離、背離和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所致。

我們決不能因為後來的蘇聯解體而譴責為人類開闢嶄新道路的十月革命本身。

通過造謠攻擊列寧進而否定十月革命同樣站不住腳

二戰結束,冷戰開始。

美國中央情報局慷慨資助有關研究機構設計了一個專門打掉蘇聯人民長期以來在實踐中形成的對列寧、也包括史達林情結的「哈佛方案」。

赫魯雪夫領導集團上台後,首先遭到攻擊的是史達林;到了戈巴契夫集團執政後期,列寧也成了國內外敵對勢力攻擊的目標。

他們捏造出很多謊言,所謂「列寧是德國間諜」就是其中之一。

他們說:十月革命「是一個巨大的陰謀,是在西歐一小撮陰謀家和冒險家的情報機關幫助下,由『德國姦細』列寧和『英美』特務托洛茨基密謀組織、挑唆完成的一次『政變』」([俄]《莫斯科新聞》,2007年6月1日)。

讓我們來看看歷史的真相。

首先,列寧回國根本不是德國政府的「指示」,而是俄共(布)中央的決定。

在蘇聯國家政治書籍出版社1957年版的《列寧回憶錄》中,記載了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的回憶:1917年3月底,「中央局經過加涅茨基轉來了一封電報,內稱:『烏里揚諾夫(列寧)應當立即出發!』」這就是鐵證。

再有,列寧回國前確實也答應了德國政府的某些條件,但這完全不等於是充當德國的間諜。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德國與俄國是交戰國。

德國政府允許列寧一行40餘人途經德國回國時,曾設立了這樣兩個條件:一是回國者必須在俄國展開「反戰鼓動」,二是歸國者要爭取俄國釋放與其同等數目的奧地利或德國戰俘(克魯普斯卡婭著,哲夫譯:《列寧回憶錄》,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1頁)。

關於「反戰鼓動」:反對參加一戰一直都是布爾什維克黨的戰略策略。

列寧和黨組織早就認為,當前的戰爭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進行爭霸的非正義戰爭,這樣的交戰只能給俄國和德國人民帶來痛苦。

因此,布爾什維克黨與德國政府的「反戰鼓動」出發點和目的也截然不同。

關於「爭取釋放戰俘」:雙方的協定里只是註明「爭取釋放」,並非必須做到,而返回國內的40多名俄國人絕大多數都是布爾什維克黨的領袖人物和骨幹力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列寧開創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邏輯

作者簡介:賈建芳(1963- ),女,湖北黃岡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 100091 內容提要:在蘇聯模式形成之前,還有一條列寧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列寧開創的...

關於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幾個問題

[內容提要]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列寧當今最具爭議的思想之一。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概括起來看,在他的思想里,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布爾什維克領袖利用手中的政權對整...

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生存與發展之需

作者簡介:葉書宗,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234) 內容提要: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制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和過渡時期社會的某些理論,以及...

實踐已證明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確與偉大

今年是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是蘇聯和蘇共消亡25周年;明年是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在此時刻,認真總結十月革命的經驗,結合汲取蘇聯亡黨亡國的教訓,對於加強我黨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應當不無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