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開創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邏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簡介:賈建芳(1963- ),女,湖北黃岡人,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北京 100091

內容提要:在蘇聯模式形成之前,還有一條列寧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列寧開創的十月革命道路呈現出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特殊性,而他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則把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統一起來了,即既正視蘇維埃俄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性,根據特殊的情況選擇特殊的道路,迂迴過渡到社會主義;又遵循世界歷史發展一般規律,強調落後國家發展並趕超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水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重視以人的現代化尤其是執政黨的高度現代文明素養推進國家現代化。

列寧領導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並開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列寧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思想或因沒被了解或因沒被正確理解而未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於一些人認為列寧埋下了蘇聯模式失敗的種子,從否定蘇聯模式或否定史達林進而否定列寧;或者把蘇聯模式等同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等同於社會主義,認為蘇聯模式失敗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失敗,是社會主義的失敗。

還有一些人認為列寧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異端,應當把列寧主義從「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刪除;如此等等。

這些錯誤認識從反面說明一個問題,即今天仍需要正確認識列寧開創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從世界歷史發展規律一般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視角來研究列寧開創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和初衷,對於我們準確理解列寧開創的新路及其與蘇聯模式的區別、深刻把握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規律、不斷創新社會主義都具有重要啟示。

一、世界歷史發展規律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共(布)掌握了政權,取得了引導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政治前提。

但是,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革命是一國首先勝利,面臨著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建設社會主義的基礎、環境和條件都不同於科學社會主義的設想。

這樣,比較落後的國家能否先於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有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前提、能不能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面臨著這些新問題。

這樣的問題也容易引起疑慮和非議。

列寧思考和探索了這些問題,也回應了各種非難和質疑。

(一)十月革命具有歷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殊形勢下俄國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是當時主客觀歷史條件合力作用的結果。

列寧說「這是和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相聯繫的革命。

」[1-1]一戰爆發後,世界形勢、第二國際情況、參戰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各種矛盾更加尖銳。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危機頻發,最後名存實亡。

本來處於弱勢的布爾什維克黨因提出結束戰爭、分給農民土地等主張而得到人民擁護,還通過民主鬥爭逐步贏得了莫斯科、彼得格勒和地方蘇維埃的多數,最後通過十月武裝起義取得了革命勝利。

十月革命是已經取得了勝利的人民革命,無論是對俄國歷史發展還是對世界歷史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可是,當時第二國際和俄國一些頗有影響的理論家如考茨基、普列漢諾夫、蘇漢諾夫等人指責十月革命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違背了世界歷史發展規律。

他們認為,俄國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在不夠發達的俄國推行社會主義是冒失行為,註定發生危機,註定要失敗。

列寧批評他們行動上怯懦,理論上迂腐,把馬克思主義中的一些詞句當成金科玉律,把個別結論當成萬古不易的公式,拘泥於所謂馬克思的「西方固定道路」,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

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中有決定意義的東西,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辯證法,他們一點也不理解。

」[1-2]。

列寧運用唯物辯證法研究俄國實際,根據時勢造成的合力和力量對比,判斷要不要革命、怎樣革命,從而不失時機地領導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不僅沒有違背馬克思主義,而且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二)十月革命顯示出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特殊性

第二國際和俄國一些理論家所說的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就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勝利後建立資產階級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當資本主義現代文明高度發達而社會基本矛盾不可克服、出現嚴重社會危機時,無產階級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奪取政權,進而實行社會主義。

列寧指出:「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

……俄國能夠表現出而且勢必表現出某些特殊性,這些特殊性當然符合世界發展的總的路線」[1-1]。

俄國革命的特殊性就在於在現代文明水平不高的時候先奪取了政權。

列寧指出:「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後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我們為什麼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然後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1-3]這是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特殊性。

列寧預計:「在東方那些人口無比眾多、社會情況無比複雜的國家裡,今後的革命無疑會比俄國革命帶有更多的特殊性。

」[1-4]

列寧的這個思想創新度極高,極為深刻。

其含義:一是揭示了十月革命的特殊性,即在現代文明水平比較低的特殊條件下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二是強調十月革命只是「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顛倒一下,而不是要跳過或取消現代文明發展的歷史階段;三是強調要利用已經取得的前提條件補上現代文明發展的課,並且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現代文明,才能取得社會主義最後勝利;四是預見到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革命會帶有更多的特殊性。

列寧遵循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並發現了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特殊性,強調世界歷史發展規律是一般性與特殊性的統一,既不能像那些理論家那樣以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來否定蘇維埃俄國呈現出來的特殊性,又不能在奪取政權以後忽視或違背了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性。

列寧正是從世界歷史發展的總路線和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前景的高度開創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

是否深刻理解並在實踐中始終貫徹落實列寧的理論邏輯,是20世紀社會主義國家得失成敗特別是蘇聯模式失敗的最深層原因。

今天,我們仍然要深刻反思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是否始終堅持了這個理論邏輯。

二、正視社會主義建設的特殊性

蘇俄先革命後建設,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社會主義建設又因其特殊性而具有艱巨性、複雜性和長期性。

列寧深知「我們的革命是開始容易,繼續比較困難」[2-1]。

他把開創社會主義新路比喻為「假定有一個人正在攀登一座還沒有勘察過的非常險峻的高山」[1-5],強調只能從實際出發開拓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一)情況特殊

俄國的現代文明水平低。

十月革命前,俄國是一個資本主義中等發達、經濟文化落後、專制傳統深厚的小農經濟大國,「到處都是宗法制度、奧勃洛摩夫精神和半野蠻狀態占優勢」[1-6]。

十月革命後的蘇維埃俄國經濟文化仍然落後且遭到戰爭嚴重破壞。

列寧說它是「一個落後的、被反動和不幸的戰爭嚴重破壞、又遠遠早於先進國家開始社會主義革命的國家」[3-1],「在文明程度方面,在從物質和生產上『實施』社會主義的準備程度方面,卻比西歐最落後的國家還要落後」[1-7]。

這種落後首先表現為物質文明水平遠遠低於歐美已開發國家,前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在農村中占絕對優勢並保持著巨大的慣性;其次表現為文化落後,工農階級中文盲眾多,整個國家仍處於「不文明狀態」。

這種文明落後狀態不僅遠離社會主義,而且影響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進程。

蘇俄一國單獨建設難。

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曾把蘇維埃俄國最終勝利的希望寄託於「共同勝利」。

1918-1923年,歐洲一些國家在十月革命影響下相繼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有的取得了勝利並建立了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列寧由此認為社會主義在全世界的勝利為期不遠,因而提出了建立「世界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設想,並為此建立了世界性的共產黨組織即共產國際。

可是,歐洲革命很快就失敗了,西歐資本主義局勢穩定,列寧預計的俄國革命開始由德英法繼續完成的世界革命前景並沒有出現,蘇維埃俄國面臨著被資本主義勢力聯合顛覆、征服的危險。

在這種形勢下,列寧晚年十分憂慮:「在我國這種小農和極小農的生產條件下,在我國這種經濟破壞的情況下,我們能不能支持到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那一天呢?」[1-8經過對一戰後東西方革命形勢的分析,列寧對社會主義勝利滿懷信心。

他說:「世界鬥爭的最終解決將會如何,是不可能有絲毫懷疑的。

在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是完全和絕對有保證的。

」然而,「我們關心的並不是社會主義最終勝利的這種必然性。

我們關心的是我們俄國共產黨,我們俄國蘇維埃政權為阻止西歐反革命國家扼殺我們所應採取的策略。

」[1-9]俄一國單獨建設社會主義應當採取什麼樣的戰略策略?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都未曾預料的新問題。

現實危機和問題嚴重。

列寧領導蘇維埃俄國剛開始探索,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和白軍的叛亂就使「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機中」。

蘇俄不得不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其主要內容是實行強制性的「餘糧徵集制」、工業企業普遍國有化、高度集中統一管理、嚴禁自由貿易、國家壟斷外貿、統一供應消費品、推行實物經濟、實行「星期六義務勞動制」等。

這個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了一切資源保證了革命戰爭的勝利,卻使廣大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困苦不堪。

到1920年秋後,繼續實施這個政策加重了戰後病態綜合症,引發了全面危機,嚴重威脅到俄共(布)的執政地位。

嚴酷的現實引起了列寧的反思。

他接待來訪者,進行調查研究,重新認識俄國國情,坦率地承認「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1-10]。

俄共(布)十大決定實施新經濟政策。

可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落後性就越來越充分地暴露出來,執政黨和蘇維埃政權機關普遍不適應新國家新社會建設。

這些現實情況顯與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環境、條件和基礎,反差極大。

在蘇俄特殊的國內外條件下,怎樣過渡到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可供借鑑的先例和思想材料。

(二)道路特殊

列寧認為,蘇俄首要的是化解國家和社會危機,使新生國家能夠自救並且堅持下去,而且逐步展現社會主義的偉大力量和光明前景。

列寧為解決這個全新的難題而殫精竭慮,思考和探索蘇維埃俄國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提出了俄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權應該採取的自救措施和戰略策略。

列寧總結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經驗教訓,分析了世情、國情和當時面臨的現實問題,深刻認識到蘇俄不可能直接過渡到純而又純的社會主義。

他指出:「向純社會主義形式和純社會主義分配直接過渡,是我們力所不及的」[1-11],不能期待歷史會順利、平靜、輕易、簡單地產生出「完整的」社會主義來,不能只「關心」共產主義的純潔性;「在一個小農生產者占人口大多數的國家裡,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過渡辦法」[1-12],不能用「直接」「強攻」的方式。

經過深入研究、分析,列寧得出一個重要結論:「為了使『我們』能順利地完成我們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就必須懂得,需要經過哪些中間的途徑、方法、手段和輔助辦法,才能使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關係過渡到社會主義。

關鍵就在這裡。

」[1-6]在列寧看來,落後國家向社會主義過渡,關鍵是使前資本主義關係過渡到社會主義,因此,必須通過中間環節迂迴過渡。

這是列寧根據特殊條件創造性地提出來的一條特殊道路。

所謂「中間環節」主要是指國家資本主義。

「國家資本主義,就是我們能夠加以限制、能夠規定其範圍的資本主義。

」[1-13]列寧認為,「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是歷史階梯上的一級,在這一級和叫做社會主義的那一級之間,沒有任何中間級。

」[3-2]俄國存在著大量前資本主義的東西,因此,應當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

列寧指出:「同社會主義比較,資本主義是禍害。

但同中世紀制度、同小生產、同小生產者渙散性引起的官僚主義比較,資本主義則是幸福。

既然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作為小生產和交換的自發產物的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要把它納入國家資本主義的軌道)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

」[1-14]列寧闡明了國家資本主義的四種形式,即租讓制、租借制、合作制和代銷代購制,他對租讓制和合作制尤其重視。

租讓制是列寧擬定的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方法等的主要形式。

他說:「蘇維埃政權『培植』租讓制這種國家資本主義,就是加強大生產來反對小生產,加強先進生產來反對落後生產,加強機器生產來反對手工生產,增加可由自己支配的大工業產品的數量(即提成),加強由國家調整的經濟關係來對抗小資產階級無政府狀態的經濟關係。

」[1-15]合作制是列寧逝世前終於找到的把小農逐步引向社會主義的最好形式。

列寧認為,在小農經濟占優勢的國家裡向社會主義過渡,關鍵是找到社會主義經濟與小農經濟的結合點,「必須以同農民個人利益的結合為基礎。

」[1-16]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合作社,是「千百萬小農與大工業之間唯一可能的經濟聯繫」。

列寧計劃用「一二十年」「使全體居民人人參加合作社」。

列寧充分估計了合作化的「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意義」。

他說:「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條件下,在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取得勝利的條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會主義的制度。

」「要是完全實現了合作化,我們也就在社會主義基地上站穩了腳跟。

」[1-17]

經濟上,實行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是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糾偏,意味著退卻,即「不是直接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而是要在許多經濟領域退向國家資本主義;不是實行強攻,而是進行極其艱苦、困難和不愉快的長期圍攻,伴以一連串的退卻。

」[1-18]新經濟政策的首要措施是糧食稅制,其目的是通過同個人利益相結合來提高農業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恢復大工業;其意義在於「使我們開始建設的新經濟……同千百萬農民賴以為生的農民經濟結合起來」[1-19],最終戰勝資本主義。

列寧設想國家通過「稅收」和「交換」兩個手段獲得糧食和其他農產品。

可是,春天實行的「商品交換」到秋天就失敗了。

「所謂失敗,是說它變成了商品買賣。

……商品交換沒有得到絲毫結果,私人市場比我們強大,通常的買賣、貿易代替了商品交換。

」在這種現實面前,列寧說:「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退得還不夠,必須再退,再後退,從國家資本主義轉到由國家調節買賣和貨幣流通。

」[1-20]退到這一步就意味著引入商品貨幣關係,意味著市場活躍。

列寧曾說:「共產主義與商業?!這是兩種風馬牛不相及、毫不相干、相去甚遠的東西。

」但是,現在社會主義革命還沒有世界範圍內取得勝利,商業正是我們「必須全力抓住的環節」[1-21]。

因為這是蘇維埃俄國「唯一走得通的道路」。

列寧指出:「不管我們怎樣覺得商業領域距離共產主義很遙遠,但正是在這個領域我們面臨著一項特殊任務。

只有完成這一任務,我們才能著手解決極其迫切的經濟需要問題。

也只有這樣,通過一條比較漫長然而比較可靠的,也是目前我們唯一走得通的道路,我們才能保證大工業有恢復的可能。

」[1-22]

政治上,只能先實行間接民主。

因為經濟、文化條件不具備,不可能實行直接民主。

間接民主即由無產階級政黨代表人民當家作主,並且領導、組織、支持、幫助人民當家作主。

這種間接民主形式在實踐中容易產生官僚主義等嚴重問題,影響到國家政權性質、執政黨的地位和社會主義建設。

列寧晚年提出了變革政治制度的建議,希望有效地改善政權機關,「建立名副其實是蘇維埃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1-23]。

因此,他晚年在一些文章、文稿中提出了改善國家機關、加強黨內團結的建議,闡發了黨的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的新思想。

列寧強調鞏固工農聯盟,夯實執政黨的社會基礎。

他說:「在我們蘇維埃共和國內,社會制度是以工人和農民這兩個階級的合作為基礎的……我們共和國的命運歸根到底將取決於農民群眾是和工人階級一道走」[1-24]。

因此,要鞏固工農聯盟,這樣才能體現工農政權的民主性質,同時鞏固執政黨的社會基礎。

蘇維埃俄國實行新經濟政策、在黨的中央機關中增加幾十到一百幾十個工農黨員和優秀分子,均是為此。

列寧還強調對國家權力進行檢查監督。

他指出:改善國家機關,主要是按照「寧可數量少些,但要質量高些」[1-25]的原則改組工農檢查院,然後把改善了的工農檢查院與中央監察委員會結合起來。

「把工農檢查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這樣結合起來,對於兩個機關都有好處……我們的中央委員會就會同中央監察委員會一起最終走上變成黨的最高代表會議的道路。

」[1-26]這就是實現兩個委員會平位、平權。

列寧設想,工農檢查院和中央監察委員會的監督工作應當非常廣泛、非常靈活、非常嚴格,不應當有不受監督的人、機關和工作。

這樣才能清除官僚主義和其他弊端,保證人民政權的性質。

文化上,先掃除落後文化,再建設無產階級文化。

列寧根據落後國家先革命後建設的特點,從建設社會主義新型文明的高度,從經濟、政治、文化相互關係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的任務,闡明了無產階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思路和措施。

他提出了發展國民教育、吸收借鑑優秀文化成果等措施。

列寧認為,文化革命的首要任務是掃盲。

他說:「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1-27]「在一個文盲的國家裡是不能建成共產主義社會的。

」[1-28]同時,要不斷提高國民文化水平,這就要大力發展國民教育和文化事業。

其措施主要是大力增加教育經費;關心教師並提高教師的地位,「應當把我國國民教師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裡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

」[1-29]列寧強調了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對於建設無產階級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他說:「當我們高談無產階級文化及其與資產階級文化的關係時,事實提供的數據向我們表明,在我國就是資產階級文化的狀況也是很差的。

」「對那些過多地、過於輕率地侈談什麼『無產階級』文化的人,我們就不禁要抱這種態度,因為在開始的時候,我們能夠有真正的資產階級文化也就夠了,在開始的時候,我們能夠拋掉資產階級制度以前的糟糕之極的文化,即官僚或農奴制等等的文化也就不錯了。

在文化問題上,急躁冒進是最有害的。

」[1-30]他還說:「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

」「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

」[1-31]。

只有吸收和借鑑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才能建設無產階級文化。

如此等等,列寧提出的基本思路充分體現了落後國家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迂迴性」,也蘊含著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

三、遵循世界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列寧精通馬克思主義,是忠實的馬克思主義者,始終遵循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歷史發展規律。

馬克思曾經指出:「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

」[4]「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

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5]列寧強調蘇俄發展的特殊性只能是「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顛倒一下,而不能跳過或取消現代文明發展的歷史階段。

因此,在奪取政權後,必須遵循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性,全力以赴發展現代文明。

(一)現代文明發展階段不可逾越

現代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這個階段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對應的是資本主義社會。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的解放和發展的學說。

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和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制約。

馬克思提出過經濟社會發展「三個階段」論,即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產品經濟、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個階段相適應,人的解放和發展也經歷三個階段,即人的依賴關係占統治地位——以物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人的能力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的三大經濟社會形態也可視為前現代社會——現代社會——後現代社會。

現代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文明發展,是實現人的現代化和人的解放和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

因此,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奪權後必須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文明現代文明水平,正是堅持和運用了馬克思主義。

奪權後重在建設。

列寧強調,無產階級奪權後必須及時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文化建設上,為社會主義文明奠定雄厚的基礎。

他說:「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對社會主義的整個看法根本改變了。

從前我們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應該放在政治鬥爭、革命、奪取政權等等方面,而現在重心改變了,轉到和平的『文化』組織工作上去了。

」[1-17]這首先是指工作重心的轉變。

列寧為此做出巨大努力,如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就是為了以空間換時間,贏得和平的喘息之機,儘可能快地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和平建設上,集中力量發展現代文明,以便使蘇俄堅持下來並且發展起來。

列寧力主簽訂這個代價巨大的和約,集中反映了他對發展現代文明的緊迫感。

列寧特彆強調蘇維埃俄國發展生產力和實現工業化、電氣化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列寧承認:「俄國生產力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的高度」是個「無可爭辯的論點」[1-32]。

因此,「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

」[1-33]而關鍵的問題、最大的希望是使俄國從落後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大國。

為了用當時的高新技術即電氣化武裝工業,列寧組織了200個最優秀的科學家制定了一個為期10-15年的電氣化計劃,並且稱之為「第二黨綱」,還說:「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1-34]。

奪權後必須全力以赴趕上和超過資本主義現代文明。

這就要求更快更好地發展。

列寧說:新社會制度取得最後勝利的「力量的最深源泉」「牢不可破的唯一保證」「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歸根到底,只能是創造新的更高的社會生產方式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

要更快更好地發展,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

列寧重視同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交往,致力於建立和發展國際經濟關係。

他說:「社會主義共和國不同世界發生聯繫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況下應當把自己的生存同資本主義的關係聯繫起來。

」[6]要更快更好地發展,就必須學習、利用資本主義。

列寧曾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樂於吸收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2-2]。

列寧還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了發展現代文明的一系列戰略策略、政策措施。

(二)執政黨必須提高現代文明素質

列寧從蘇俄落後的基礎和趕超資本主義現代文明的需求出發,要求國家機關吸納和培養「具有真正現代素質的人才,即同西歐優秀人才相比並不遜色的人才」[1-30];要求通過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設把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農民培養成歐洲那樣的「文明商人」「文明人」。

這是要求提高蘇俄領導幹部和人民群眾的現代文化素養,以便能夠承擔現代化建設的重任。

這對於落後國家趕超西方現代文明水平是至關重要的。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英格爾斯認為,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現代化制度與經濟賴以長期發展並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

他在研究西方已開發國家現代化進程並考察了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發展問題後發現,一個國家可以從國外引進或者移植科學技術、工業管理方法及政府機構形式等現代文明的東西,但「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一種能賦予這些制度以真實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心理基礎,如果執行和運用著這些現代制度的人,自身還沒有從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方式上都經歷一個向現代化的轉變,失敗和畸形發展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

再完美的現代制度和管理方式,再先進的技術工藝,也會在一群傳統人的手中變成廢紙一堆」[7]。

列寧在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提出迂迴過渡基本構想的同時,對執政黨的素質和能力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列寧想通過政治教育委員會對全党進行政治教育和把「欺騙分子、官僚化分子、不忠誠和不堅定的共產黨員」清除出黨[8]等途徑加強黨的建設,推動執政黨全面轉型。

在思維和行動方式上,列寧要求從激進主義轉為改良主義和漸進主義。

他說:「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國革命在經濟建設的一些根本問題上必須採取『改良主義的』、漸進主義的、審慎迂迴的行動方式。

這一『新事物』無論在理論上或實踐上都引起了許多問題和疑慮。

」「所謂改良主義的方法,就是不摧毀舊的社會經濟結構——商業、小經濟、小企業、資本主義,而是活躍商業、小經濟、小企業、資本主義,審慎地逐漸地掌握它們」[1-35]。

在工作作風上,列寧要求堅決克服黨政機關的官僚主義作風和因循守舊習氣。

他說:「我們國家機關的情況,即使不令人厭惡,至少也非常可悲」,「官僚不僅在蘇維埃機關里有,而且在黨的機關里也有。

」[1-36]「共產黨員成了官僚主義者,如果有什麼會把我們毀掉的話,那就是這個。

」[9]列寧強調割除黨和國家肌體上的這個毒瘤。

他希望機關工作人員說實在話、多做實事。

「少爭論些字眼吧。

……多積累一些各種各樣的實際經驗吧,多研究研究這些經驗吧。

」他要求黨員幹部不要「只是『關心』共產主義純潔性,只是為國家資本主義和合作社起草規章、條文、細則」,而要「想方設法活躍工業和農業間的流轉」[1-37]。

在執政能力上,列寧要求全黨不僅要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而且要從只會領導指令性計劃經濟的黨轉變為領導發展商業的黨。

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是通過發展商業建設社會主義。

因此,「無產階級國家必須成為一個謹慎、勤勉、能幹的『業主』,成為一個精明的批發商」[1-10];「國家必須學會這樣經營商業,即設法使工業能滿足農民的需要,使農民能通過商業滿足自己的需要。

辦事情應能使每一個勞動者都拿出自己的力量來鞏固工農國家。

」[10-1]共產黨員必須向國內外資本家學習經商,「和狼在一起,就要學狼叫」[1-38],但是,身居領導地位的共產黨員不能跟著資產階級隨波逐流。

列寧特彆強調執政黨要有過硬的本領,贏得與資本主義、資本家的競賽。

「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樣的競賽,這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這就是新經濟政策的關鍵,並且我認為也是黨的政策的全部實質。

」[1-39]

在人的素質上,列寧強調增強文化力量。

列寧深感文化落後對經濟建設和政治建設造成的困難。

他說:「我們深深知道,俄國文化不發達是什麼意思,它對蘇維埃政權有什麼影響;……這種文化上的落後卻限制了蘇維埃政權的作用並使官僚制度復活。

」[3-3]「由於我國文化落後,我們不能用正面攻擊來消滅資本主義。

」[1-40]列寧預感到共產黨員面臨著文化上被征服的危險,「從文化上來說鬥爭也沒有過去」1-41]。

他深感執政黨「缺少文化、缺少本領[11-1]。

他說:「我們所缺少的主要的東西是文化,是管理的本領。

……問題『只』在於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的文化力量。

」[11-2]「現在全部關鍵在於,先鋒隊要不怕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要不怕公開承認自己素養不夠,本領不大。

」[1-42]改革黨和國家機關,要求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關鍵是培養、吸納「具有真正現代素質的人才」。

「目前的關鍵在於人才,在於挑選人才。

」[1-43]「為了革新我們的國家機關,我們一定要給自己提出這樣的任務:第一是學習,第二是學習,第三還是學習,然後是檢查,使我們學到的東西真正深入血肉,真正地完全地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1-25]。

列寧要求大力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

他說:這是無產階級政黨面臨的兩個劃時代任務之一,是「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困難任務」[1-44]。

「這是我們的責任,這是執政的工人階級的基本任務之一。

」[1-45]

在思想方法上,列寧重視社會運動的辯證法。

他說:「不言而喻,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會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條件的和可變動的,沒有任何一種現象不能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

」[12]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列寧要求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列寧曾說:「我們沒有從理論(一切書呆子的理論)所規定的那一端開始」[1-17]。

「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才會單靠引證馬克思關於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複雜的問題。

」[10-2]列寧強調認識和評價社會主義建設的路徑和措施要根據實踐而不是理論、根據經驗而不是本本、根據實效而不是原則。

他在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就指出:「現在一切都在於實踐」[3-4],「現在工人和農民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社會主義」,「對俄國來說,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綱領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我深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今天只能根據經驗來談論社會主義。

」[2-3]「生氣勃勃的創造性的社會主義是由人民群眾自己創立的。

」[13]列寧一方面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經驗。

另一方面善於從失敗中總結經驗。

「我們這樣試試,那樣試試」[1-46]。

「我們準備忍受幾千個困難,準備作幾千次嘗試,而且,我們在作了一千次嘗試以後,準備去作一千零一次嘗試。

」[2-4]列寧不僅要求大膽探索,勇於承認錯誤、改正錯誤,而且還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

列寧關於執政黨提高現代文明素質的思想,是在蘇俄剛開始發展現代文明的時候針對俄共(布)的現狀提出來的,顯然是一些起碼的基本要求。

顯然,列寧的這些思想為共產黨領導的後發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這就是共產黨人必須懂得現代化規律並且有能力領導現代化建設。

這是遵循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直接體現,關係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

綜上所述,列寧把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一般性與特殊性統一起來,在世界歷史上開創了一條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且昭告了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邏輯和方法,彌足珍貴。

遺憾的是,這條道路及其理論邏輯在列寧去世後基本上被放棄了,後來形成了蘇聯模式,並且一直沒有根本性的突破,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思路僵化了,導致蘇聯模式連同蘇共、蘇聯都被拋棄。

這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失敗。

列寧開創的道路及其理論光芒仍然是世界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燈塔。

(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4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

[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

[6]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1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67.

[7][美]阿列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2.

[8]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3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2.

[9]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5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300.

[10]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全集:第43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2]中共中央編譯局.列寧選集:第2卷[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國兆文化——歷史人物精編之蘇聯(上)

列寧(1870------1924) 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偉大的領袖和導師,列寧主義(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的主要締造者。生於西姆...

實踐已證明十月革命道路的正確與偉大

今年是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是蘇聯和蘇共消亡25周年;明年是紀念十月革命100周年。在此時刻,認真總結十月革命的經驗,結合汲取蘇聯亡黨亡國的教訓,對於加強我黨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應當不無裨...

百年紀念|說說十月革命那些事兒

一百年前的11月7日,俄國爆發了在列寧和托洛茨基帶領下的武裝起義,並由此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因為發生在俄歷10月25日,也叫「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在19...

關於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幾個問題

[內容提要]無產階級專政思想是列寧當今最具爭議的思想之一。列寧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隨著革命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概括起來看,在他的思想里,無產階級專政實際上是布爾什維克領袖利用手中的政權對整...

十月革命:東方大國崛起的序幕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一個劃時代的偉大革命——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在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俄羅斯發生,它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由此...

改革:社會主義國家生存與發展之需

作者簡介:葉書宗,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 200234) 內容提要:由於歷史和時代的制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國家和過渡時期社會的某些理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