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鷹:備受爭議的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森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來說,羅莎·盧森堡可謂一位思想巨匠,有人也認為馬克思、羅莎·盧森堡和列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三位思想巨頭。
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在今天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雖然她的理論仍然是枯燥的,甚至一些算法甚至是錯誤的。
從列寧對她的評價來看:儘管鷹有時飛得比雞低,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
讓人一下就想去了解她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
羅莎·盧森堡是波蘭、德國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傑出的女革命家, 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著名左派領袖之一, 德國共產黨的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在1871年3月5日,她誕生在波蘭和烏克蘭接壤的一座邊境城市,在1919年連同李撲克內西兩人被慘遭殺害。
在1986年就有一部西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合拍的電影《羅莎·盧森堡》,在電影中蔡特金和盧森堡一塊散步,看見德軍正在作訓,回來跟社會民主黨的戰友說,我們看見了軍事存在。
貝貝爾他們說:「如果他們知道你們是誰他們就會瞄得准一些,那我們現在就在寫你們的墓志銘了。
兩個偉大的社民黨女性長眠於此,她們一生致力於社會進步和公平正義,她們永遠都是我們的榜樣。
」盧森堡說,為什麼不寫她們是社民黨最後的兩個男人呢?其他人啞然失笑,蔡特金倒是笑出來了。
很有意義的一段描寫,也為後來羅莎·盧森堡被非法殺害埋下了伏筆。
羅莎·盧森堡在個人的生涯中,最有名的也是最受攻擊的就是提出了資本積累理論,1913 年,羅莎·盧森堡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論著作《資本積累論》一出版,就在第二國際內部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中央日報《前進報》上發表了多篇評論文章,對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論》一書展開了批評。
為了回擊這些批評,也是為了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資本積累論》的思想,羅莎·盧森堡於1915
年寫了《資本積累———一個反批判》,以更加簡潔、清晰的筆調闡發了她的資本積累理論,但這一努並沒能挽回《資本積累論》的厄運,反而招致了更多、更嚴厲的批評。
羅莎·盧森堡認為,資本主義的生產,不僅是物質形態的商品生產,而且是剩餘價值的生產。
在這兩種生產中,前者只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物質載體,後者才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
作為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剩餘價值的生產必須包含兩個相互銜接的部分: 一個部分是剩餘價值的生產,這裡包含了購買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實際的生產過程;
一個部分是剩餘價值的實現,這是把生產出來的作為剩餘價值的商品轉化為貨幣的過程,也就是資本生產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資本積累。
在這兩個部分中,資本積累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和擴大再生產能否繼續,從而決定著資本主義社會能否生存。
當資本積累進行順利的時候,剩餘價值就能夠轉化為貨幣,資本家就可以用這些貨幣來進行再生產或擴大生產規模,實現擴大再生產,從中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反之,當資本積累無法進行的時候,剩餘價值就不能夠轉化為貨幣,這就意味著先前的剩餘價值生產失敗了,資本家不能得到他用於維持生產的貨幣,更不可能進行擴大再生產,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如果不能從其他的地方找到新的貨幣,他的生產過程就會中斷,這時,就會出現經濟危機。
由此證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爆發點不是在剩餘價值生產這個環節上,而是在資本積累這個環節上,資本積累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有著直接的、內在的聯繫。
由於這一聯繫,資本積累的問題,或者說,總資本的再生產問題,就成了危機理論的研究對象(何萍文)。
如何看待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對於批評者來說,認為她的理論是背離正統馬克思主義的,但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拋開她具體的觀點來看,但是她在這一著作中所闡述並加以具體運用的總體性方法確實值得尊重的,在後來的研究中這種方法也成為她的思想的一種主要的特徵,運用總體性的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
並且在這個資本積累的理論上,實際上也是一種對所謂的馬克思主義修正者的理論的一種批評和指責,所以在這個方面,羅莎·盧森堡也就站在了批評伯恩施坦的最前沿。
其實在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盧森堡在行為上最突出的就是對伯恩施坦的理論進行了批判,伯恩施坦認為,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是以資本主義危機理論為基礎的崩潰論,只要危機論不能成立, 崩潰論也就不能成立了,
因為資本主義經濟崩潰是作為越來越重大的危機的後果而出現的,伯恩施坦否定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危機理論,從而否認了資本主義崩潰的可能性,這種認為資本主義可以通過適應而實現社會的改良與進步。
伯恩施坦在《社會主義的歷史和理論》中提出「我對於人們通常所理解的`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 非常缺乏愛好和興趣。
這個目的無論是什麼, 對我來說都是毫不足道的, 運動就是一切」,對此, 羅莎·盧森堡針鋒相對地指出:「
……為運動而運動, 在我看來等於零, 而最終的目標才是一切。
」 這裡就會看到羅莎·盧森堡對伯恩施坦批評的核心,她批評伯恩施坦割裂社會改良和社會革命的關係, 將社會改良從社會革命的工具變成了整個運動的目的, 走上了改良主義道路。
這不是鬥爭的方式和策略上的差異問題,它涉及到整個運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性質, 關係到「 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存廢問題」。
作為革命家的羅莎·盧堡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作為思想家的羅莎·盧森堡卻並沒有被人們理解和認識,因此,重新研究羅莎·盧森堡的理論,給羅莎·盧森堡以應有的思想史地位。
這裡還想在說一下,關於伯恩施坦的修正主義和盧森堡對他的批判,就是誰更正確。
伯恩施坦在那個充滿階級鬥爭的年代試圖通過改良主義的方法來實現民主社會主義,這在當時是行不通的,也沒有這樣的條件,而羅莎·盧森堡就對這种放棄革命的妥協手段進行了批判,在混亂的時代必須通過暴力才能奪取革命的勝利。
這是世界各國革命能否成功的生動寫照。
但是如果將伯恩施坦的理論放置在一個較為穩定的社會結構中,特別是放在今天的西方資本主義福利國家來看,改良卻是一種不同階層獲取權利的手段。
前人們的思想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什麼?實現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那麼在這個社會中會存在什麼樣的特徵呢?正如馬克思構建的共產主義藍圖一樣,包含了多個的特徵維度。
不過還有一點也很讓我思考,正如以前介紹伯恩施坦一樣,談到過桑巴特的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其實在20世紀後半期,資本主義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仍然還具有一種自我更新的能力。
用正統的馬克思話語來說,就是還沒有到自我滅亡的階段,仍然具有生命力,也就是歷史仍然不會終結。
盧森堡在人生中和列寧的交往構成了她的另一種形象和歷史的記憶。
列寧在他1922 年2 月底寫的《政論家札記》中曾經以鷹和雞的寓言比喻羅莎·盧森堡, 指出, 羅莎·盧森堡雖然犯了許多錯誤, 但她始終是一隻鷹。
列寧列舉的羅莎·盧森堡所犯的錯誤有:「在波蘭獨立的問題上犯過錯誤, 在1903 年對孟什維主義的評價上犯過錯誤, 在資本積累的理論上犯過錯誤, 在1914 年7
月犯過同普列漢諾夫、王德威爾得、考茨基等一起主張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聯合的錯誤, 1918年在監獄裡所寫的著作中也犯有錯誤」。
列寧所列舉的這每一個錯誤都涉及到羅莎· 盧森堡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論觀點:即關於帝國主義時代民族國家的觀點、關於資本積累的觀點、關於社會主義民主的觀點。
列寧認為,羅莎·盧森堡在這些觀點上的根本錯誤就在於她一味地談論帝國主義的經濟和政治, 而忽略了東方國家的特殊性,
沒有看到帝國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給落後民族和國際無產階級鬥爭帶來的新機遇。
列寧和羅莎·盧森堡在帝國主義理論研究出發點上的根本分歧:他的帝國主義理論研究的出發點是世界範圍內的民族解放運動, 而羅莎·盧森堡帝國主義理論研究的出發點卻是資本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為生存和發展所進行的鬥爭。
正是這一不同, 決定了他們在一系列觀點上的對立:在帝國主義時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上, 羅莎·盧森堡認為, 人民自治是民族自治的基礎, 民族自治不利於解決人民自治的問題, 而列寧則強調,
政治、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必須首先取得民族自決權, 沒有民族自決權, 人民自治只是一句空話;在資本積累的問題上, 羅莎·盧森堡主張外部市場, 提出, 資本積累的無止境擴大是資本主義生存的前提和條件, 從而把資本主義的考察視野擴展到世界資本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方面, 而列寧則主張內部市場,
強調資本主義的生產和技術是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方面,強調俄國的資本主義比之西歐的資本主義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就把世界資本主義的研究集中在東方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特殊性的說明上; 在關於社會主義民主的觀點上, 羅莎·盧森堡強調群眾自發性鬥爭的首要性, 而列寧則主張自覺的鬥爭高於自發的群眾運動, 強調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先進的革命理論對於革命運動的能動性;所以,
當列寧批評羅莎·盧森堡在這些觀點上的錯誤時, 實際上是全盤否定了羅莎·盧森堡的理論。
既然羅莎· 盧森堡的理論是全部錯誤的, 那麼, 列寧又在什麼意義稱羅莎·盧森堡是一隻鷹呢? 是在羅莎· 盧森堡作為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主張無產階級革命和對社會民主黨的批評上, 在羅莎· 盧森堡作為勇敢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獻身精神上。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 列寧說, 羅莎· 盧森堡「雖然犯了這些錯誤, 但她始終是一隻鷹,
不僅永遠值得全世界的共產黨人懷念, 而且她的生平和她的全部著作……對教育全世界好幾代共產黨人來說都將是極其有益的」。
和列寧的的這總分歧也使得盧森堡在長時間中遭受批評,特別是認為她的思想和考茨基一樣,資本積累理論實際上表達的資本主義自動崩潰論。
由於蘇聯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功,政治上的成功必然帶來宣傳領域的話語權,盧森堡自然也就成為了向蘇聯靠攏思想家批判的對象。
尤其是盧森堡在獄中的手稿展現出極其富有遠見的色彩,這份文抄件於1922 年以《俄國革命———批判的評價》為題首次發表。
1928
年,在柏林發現手稿原件。
此後,在德、法、美等國曾多次出版過單行本,影響很大。
但是,由於文章涉及蘇聯模式這個敏感的問題,所以,幾十年來,無論對置身於該模式之內的人們還是對處於模式之外但待之以善意和包容態度的西方同情者來說,都對此諱莫如深,儘量避免直接論及它。
在那個時期關於蘇聯模式的文章無論是正確的分析還是惡意的詆毀都處於被高壓的狀態,蘇聯模式作為後來人的我們可以說它是隱藏著必然消亡的因素,但作為身在其中的人來說,更何況在盧森堡的20世紀第二個十年,蘇聯都還沒有正式建立的情況。
但是盧森堡對於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確是對未來蘇聯模式的一種預見或者是對所有社會主義運動的一種思想,民主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關係。
也是因為這些思想,現在的人也將露莎·盧森堡稱作一位民主社會主義者。
對於盧森堡思想緘默的這種狀況,一直延至70
年代中期才開始改變過來。
而且即便如此,社會主義陣營對這一論題的討論也始終只是小心翼翼地展開。
直到1989 年蘇東發生劇變之後,對盧森堡這一論題的探討才徹底擺脫了禁錮,因為人們這時才最為真切地感受到,沒有真正社會主義民主保障的社會主義只能是一種遭到扭曲的、虛弱的社會主義,在發展的道路上不可能持久。
而在中國於2001
年出版的《論俄國革命·書信集》的出版前言中,編者也再次為它正名,指出「這篇至今仍有爭議的著作,不僅是盧森堡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而且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史上最富於理論價值的著作之一」,作為一位思想家來說,不得不說是極富有思想和批判精神。
盧卡奇於1923 年出版了《歷史與階級意識》,《歷史與階級意識》是一部論文集, 收集了盧卡奇在1920 年前後寫的8 篇論文, 而在這8 篇論文中, 就有兩篇是專門研究羅莎·盧森堡的, 即《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羅莎·盧森堡》和《對羅莎·盧森堡〈論俄國革命〉的批評意見》。
他說, 他之所以「 在本書中用這麼大的篇幅來闡述、解釋和討論羅莎·盧森堡的理論」 ,
「不僅是因為羅莎·盧森堡是馬克思的學生中唯一對他的終生著作無論在經濟內容還是在經濟學方法方面都真正有所發展, 並且還將它具體應用於社會的現狀上去的人」,唯一兩個字凸顯了盧卡奇對於羅莎·盧森堡的極高的評價。
這也是盧卡奇思想的一個來源,盧卡奇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在處於同一個帝國主義時代的俄國社會主義革命能夠取得勝利,而在西歐進行類似的革命則流於失敗呢?
盧卡奇是通過閱讀盧森堡和列寧而走向馬克思主義的,因此這兩人的思想自然而然成為他進行理論反思的重要資源。
盧卡奇也認為羅莎·盧森堡和列寧都是與第二國際庸俗實證論鮮明對立的真正馬克思主義者,但二者之間也存在對立,那麼這種區分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盧卡奇以盧森堡的著作為藍本進行了探求,從而得出了答案:
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絕不意味著固守教條,而主要是一種方法。
盧森堡恰恰恢復了這種方法,即將部分置於歷史總體和社會總體之中,總體對於部分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正是這種總體性為作為歷史主體的無產階級與作為客體的歷史發展本身的結合提供了依據和可能。
盧卡奇認為, 在運用分析的方法上並不是一個誰對誰錯的問題, 而是列寧和羅莎· 盧森堡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歷史的新變化, 從不同的方面發展了馬克思的哲學傳統。
所以,他說: 「羅莎·盧森堡的《資本積累》和列寧的《國家與革命》這兩項基本研究都應用了馬克思年輕時候採用的方法, 這兩項研究也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為了保證辯證地看待所考慮的問題, 他們都對這些問題基本上作了歷史的描述,
並分析了針對這些問題所持觀點的變化和改變。
……這就使他們能夠極其清晰地看到作為歷史過程, 他們自己的措施和解決方法就是這個過程的頂點…… 。
為了恢復馬克思、黑格爾理論和方法上的傳統, 列寧把它的問題的歷史轉變到了19 世紀歐洲革命歷史的內部。
羅莎· 盧森堡的理論歷史的探討逐步發展成為對資本主義制度為了生存和擴張而鬥爭的歷史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