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設計殺魏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誅魏延,終究誰人之過
魏延謀反,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關於這一段歷史,有不同的說法,有人說魏廷忠心耿耿,無故受害;也有人說魏延是亂臣賊子,死有餘辜。
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一手籌劃的圈套,那麼哪一種說法更接近歷史的真實?魏廷究競有沒有謀反?
「謀反」過程回放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永安宮,他死後,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首先是馬謖被斬,然後是李嚴被廢,接下來的魏延謀反更是震動了蜀漢當局。
魏廷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勇將,多次委以重擔。
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繪,說他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而謀反也在意料之中。
那麼魏延謀反是子虛烏有,還是確有其事?諸葛亮和魏廷謀反有什麼關係?魏延謀反為什麼會觸及到諸葛亮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最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據《三國志·魏廷傳》的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機密的榻前會議,參與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離的時分,讓魏廷斷後,姜維次之。
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意即假如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本人開拔。
做了這個布置後,諸葛亮就病故了。
費禕向魏延傳達了丞相的命令,果真魏延一聽就跳起來:「讓我斷後?不對吧。
丞相逝世了,可我魏廷還活著,還能夠率領部隊繼續北伐,為什麼由於一個人死了就把天下的大事都耽擱了?再說,我魏廷憑什麼要給楊儀斷後?」堅持要跟費禕繼續部署北伐,費禕藉口要去勸說楊儀,跳上馬,掉頭就跑。
魏延才知不該放走費禕,趕快派探子去刺探,探子報楊儀準備依照諸葛亮的部署,先帶著部隊撤回成都。
魏延怒火萬丈:你撤我也撤!於是魏延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而且還走一路燒一路,把橋、路都給毀了,不斷撤到了南谷口。
楊儀帶著部隊往回撤的途中,發現路橋都被破壞了,兩個人的積怨更深,於是都上書朝廷告對方謀反。
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兩封告狀信前後送到了劉禪的御前。
劉禪看不明白,就把董允、蔣琬找來磋商:到底誰反了?董允和蔣琬說:「陛下,臣等敢擔保,楊儀是不會謀反的,而魏廷謀不謀反,不好說。
」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北上攔截魏廷,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廷,兩路軍隊把魏延堵在南谷口。
魏廷帶著幾個心腹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
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廷的首級送到楊儀的面前,楊儀把魏廷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踩,然後誅殺魏延三族。
叛變實為內訌
對此易中天的見地是無緣無故,查無實據,不合邏輯。
為什麼說無緣無故呢?軍人以服從為天職,既然諸葛丞相下令魏延斷後,就該服從,怎能擅自行動,揮師南下呢?是撤回成都還是想回去推翻蜀漢政權呢?百口莫辯。
而且為什麼要斷掉楊儀的路?這樣很容易被人誤解為魏廷謀反,為避免楊儀救駕才破壞沿途的路橋。
所以魏延被誣無緣無故。
不合邏輯是說以魏廷當時的才能、實力缺乏以自立山頭稱王稱帝,他要造反只要一條出路就是投誠曹魏,假如他要投誠曹魏的話,應該就近投誠,沒有理由南下。
所以陳壽就揣測,魏廷的本意不是去投誠曹魏,而是想誅殺楊儀。
以魏廷當時的位置、聲威、功勞,假如殺了楊儀,接諸葛亮班的應該就是本人:這樣就能夠繼續北伐了。
據此能夠判別,魏延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江,是魏延和楊儀的內部矛盾。
楊儀撤回成都後十分自得,他以為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平安地帶回來了,還除掉反賊魏延,勞而無功,應該給他加官進爵。
但是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資歷比他淺的蔣琬,楊儀被閒置起來,沒有任何權利也沒有軍隊,所以他怨言滿腹,費禕去撫慰他,楊儀就大發怨言,說:「早曉得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造反算了。
」費禕將此話照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而已官。
楊儀卻還不安分,在放逐的中央還是繼續發怨言,誹謗朝廷最終自殺身亡。
所以楊儀和魏廷內江的結果是兩全其美。
魏延一案到底是誰的義務呢?
歷史學家的見地多半傾向於是楊儀的義務,楊儀出於個人的恩怨,殺了蜀國一員大將.他的罪比魏廷的罪還大。
況且魏廷畢竟為蜀漢政權立下豐功偉績,有大功無大錯,蒙大冤遭大誣,何至誅滅三族?量刑如此之重完整是楊儀的緣由。
可是楊儀也冤枉,楊儀是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撤離。
那麼,是魏延的義務?依據《三國志·魏廷傳》裴松之注引《魏略》,諸葛亮還下了一道密令給魏廷,讓魏廷代理他的職務,扶喪回成都。
義務就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諸葛亮兩道命令一下,不是居心要讓他們內訌嗎?所以就有歷史學家以為,魏廷的冤案是諸葛亮一手籌劃。
但是易中天以為,《魏略》的說法不牢靠,裴松之也說「此乃敵國風聞之言」,敵方的行動是不可信的,由於魏延不在諸葛亮身邊,魏延怎樣能夠扶諸葛亮的靈樞往南走呢?而且《魏略》記載,魏延到了南谷口以後,楊儀上疏說魏廷準備向北投誠曹魏,投誠曹魏往北走,魏廷為什麼要往南行呢?因而,不能說諸葛亮一手籌劃了這個冤案。
魏延謀反一案到底是怎樣回事,我們還得把視野再次回到諸葛亮的遺命上,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一個讓魏延斷後的遺命呢?有人又提出說是由於諸葛亮與魏廷在軍事道路上有分歧。
魏延曾經向諸葛亮倡議過子午谷奇謀,這個子午谷奇謀是一項極具應戰性的北伐戰略,跟當年韓信的暗渡陳倉沒有區別,全都風險萬分,但是打仗貴在出奇,出奇才幹制勝。
但是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諸葛亮最終卻沒有採用。
北伐,是劉備死後諸葛亮最重要的事業。
但是他的北伐,正如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所言,是「積年無成」。
易中天先生以為,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不可能勝利的。
緣由有三個: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
關於這三個緣由諸葛亮心知肚明,他堅持北伐是想把蜀國內部的矛盾轉移到戰爭上,然後靠北伐來振奮蜀國的士氣,更重要的是諸葛亮不斷對他的政管理想耿耿於懷,不肯罷休。
而作為蜀國後期獨一的猛將魏廷,很可能就是他死後的北伐繼承人。
魏延是個堅持不懈的抗曹分子,諸葛亮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
而且諸葛亮很理解魏廷,他自高自大,自視很高,諸葛亮在世的時分,他總覺得不得志,但是礙於諸葛亮的聲威。
他也不敢膽大妄為,如今諸葛亮病故,楊儀等人哪裡還鎮得住魏延?沒有方法,只能隨他去了。
由於此時最重要的事情是趕快把大軍撤回成都,捍衛蜀漢政權。
只要保住了蜀漢,未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才有希望。
這就是諸葛亮的一片良苦用心。
他臨終時想到的就是保住蜀漢,但是,諸葛亮逝世30年後,蜀漢還是亡了。
都是蜀漢名將,小說中趙雲很牛,貴為蜀漢五虎將,又是劉備的盟兄弟,人稱四千歲。
叫桃園三結義,後續趙子龍。
事實上,魏延比趙雲更優秀。
劉備善於識人,正在創業的劉備一定會重用開拓性的將領,魏延正是如此,而趙雲性格很謹慎,善於守城。
下面從劉備在世時,二人的升遷來說明:趙雲建安五年參加劉備軍,直到建安十四年當了9年偏將軍,同年升牙門將軍,五年後建安十九年升翊軍將軍。
而魏延建安十九年參加劉備軍,牙門將軍。
只過了五年,建安二十四年躍升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按理說,趙雲是老資格的將領,魏延只是小字輩,和趙雲的資歷沒法比,劉備卻慧眼識英才,可見魏延不是一般的有本領。
想起魏延做漢中太守的那句話: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於沔陽自稱漢中王,並定治所於成都,於是當留大將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並將魏延從牙門將軍升為鎮遠將軍。
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
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
」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讚其雄豪。
這就是魏延,如果趙雲,肯定沒有如此豪氣。
趙雲是個很謹慎的人,人品上沒有瑕疵。
因此當同姓趙范把自己的嫂子美女樊夫人介紹給趙雲,趙雲死活不答應,而且因此翻臉。
這事在劉備身上沒話說,劉備可以娶小蘿莉孫權的妹妹,可以娶別人的老婆劉璋的兒媳,可以把女人當衣服,每次戰爭劉備比兔子跑得還快。
可趙雲不行,他是一個重視操守的人。
魏延有膽識,有謀略,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依《三國志》補註《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敢冒險,趙雲不冒險。
因此趙雲不建議劉備攻打東吳,當時魏延是漢中太守,把守著蜀漢的邊塞。
魏延是名將,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也就是士兵們喜歡為他賣命。
趙雲循規蹈矩,就是劉備父子身邊的忠誠侍衛,最後又被向寵取代。
魏延在蜀漢官至前軍師、征西大將軍,持節領涼州牧,進封南鄭侯,屬於國家和軍隊的首席領導人之一,而趙雲終其一生不過是鎮東將軍,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慘敗,趙雲降三級貶為鎮軍將軍,一氣之下病倒第二年病亡,追封順平侯。
喜歡趙雲的是諸葛亮,可惜趙雲不是帥才;喜歡魏延的是劉備,可惜劉備死的早。
假如魏延也在保衛蜀漢的戰役中早逝,魏延一定屬於和關張齊名的將領。
魏延比趙雲更優秀,這是大將,要的是上陣殺敵,自己當統帥,魏延和曹魏名將郭淮交手,書上說: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就是這個郭淮,卻讓諸葛亮的繼承人家姜維束手無策,還是資料:八年,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戈、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
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
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
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渢中,轉南迎霸。
維果攻為翅,會淮軍適至,維遁退。
進討叛羌,斬餓何、燒戈,降服者萬餘落;姜維出石營,從強川,乃西迎治無戴,留陰平太守廖化於成重山築城,斂破羌保質。
淮欲分兵取之。
諸將以維眾西接強胡,化以據險,分軍兩持,兵勢轉弱,進不制維,退不拔化,非計也,不如合而俱西,及胡、蜀未接,絕其內外,此伐交之兵也。
淮曰:「今往取化,出賊不意,維必狼顧。
比維自致,足以定化,且使維疲於奔命。
兵不遠西,而胡交自離,此一舉而兩全之策也。
」乃別遣夏侯霸等追維於沓中,淮自率諸軍就攻化等。
維果馳還救化,皆如淮計。
不過有本事的人都有脾氣,諸葛亮不喜歡有脾氣的,比如關羽還有魏延,因此會打仗的魏延最後慘死,如果劉備還活著,肯定會對魏延大加封賞,可惜歷史不能假設。
解讀蜀漢「反賊」魏延,其歷史謎團,有一條至今無解!
魏延是蜀漢政府僅次於五虎將的大將之一,深得劉備器重,替蜀漢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勳卓著。然而,諸葛亮死後沒多久,魏延卻以謀反罪被誅。那麼魏延謀反了嗎?魏延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有...
劉備和諸葛亮-蜀國名將魏延人生遭遇的冰火兩重天
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掌軍國大權,魏延沒有了劉備的支持和偏護,噩夢漸漸逼近。十幾年的浴血沙場,無數次的建功立業,並沒有讓諸葛亮對魏延的看法有所改變。借「居安平五路」之機,諸葛亮把身處重點崗位的漢中太...
背叛成性?我真不是那樣的男人!
說起《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許多歷史名人被羅貫中大大黑得很慘,比如曹操、曹真。但就是在這部以「崇劉抑曹」為主基調的作品中,有一位蜀國大將卻同樣被黑得要死要活。這位蜀漢大將能力不比關羽、趙雲差,卻...
劉備麾下兩大猛將,絲毫不弱於張飛、趙雲,結果都被小說給黑了
一直看著《三國演義》里的五虎上將表演,真的有點倦了,其實劉備麾下真的不止五虎上將,至少有兩人,能力不遜於五虎上將;但是卻都被《三國演義》給黑了,來看看這兩人是誰吧。
別再被騙了,魏延被殺的真實原因並不是有反骨,而是因為他的離去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都知道,在諸葛亮去世之前,看出了魏延有「反骨」。他在的時候,還能壓制住魏延,如果他一旦死了,手握兵權的魏延必將謀反。於是,諸葛亮給馬岱留下了一個錦囊,一旦魏延造反,就讓馬岱...
三國時期的魏延真的要造反嗎
讀過《三國演義》或者看過《三國演義》電視劇的人肯定都曉得這麼一位人物,蜀國大將——魏延,不是張飛,關羽哈。為什麼今天要說他呢,因為最近我,又重溫了一遍三國演義這部劇,我發現,魏延謀反的事必有蹊蹺,
他懷才不遇,能力勝過五虎將,死得極其冤枉
三國時候蜀國曾有這樣一員大將,他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能文能武,武力值不下於五虎上將,隨諸葛亮多次北伐建功,擔任涼州刺史,漢中太守多年,曾對劉備說出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
《小劉說三國》魏延真的必須死嗎?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里,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
劉備手下第一軍事奇才,才能遠勝關羽張飛馬超,諸葛亮卻這樣對他
三國的那段精彩的歷史,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在三國前期出彩的武將舉不勝舉,可是到了後期出名的將領就不太多了,蜀漢到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在諸葛亮執政期間,蜀國有一個大...
【致三國】探案: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