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去世這一年 三國還發生了3件大事 第2件徹底改寫劉備關羽命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歷史的女人——第452期)周瑜去世的這一年是公元210年,這一年對於三國歷史而言,可謂是變數頗多,原因是兩年前本該在荊州新野被曹操搞死的劉備,從曹操的虎豹騎下逃脫,還作為東吳的盟友一塊在赤壁打敗了曹操。
三國最有實力的梟雄遇挫後,就給其他人更多的機會,這樣歷史變數的幾率就難以預料地增多了。
這一年,周瑜躊躇滿志,已經計劃好出兵西川,吞併張魯,奪取益州漢中之地,孫權也非常認可並且十分支持周瑜這個方案,然而就在周瑜二分天下之計將要實施的時候,他卻在巴丘病逝,終年36歲。
周瑜去世,對於東吳來說是一巨大損失,然而周瑜去世,也間接改變了歷史命運,甚至一些人物的命運。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周瑜去世這一年,三國還發生了哪3件大事,為何第2件徹底改寫了劉備和關羽的命運。
第1件大事:修建銅雀台。
周瑜去世這年,赤壁敗退的曹操也並沒有閒著,他做了兩件比較突出的事,第一件是這年年初下令招賢,要求是唯才是舉。
第二件事是在鄴城修建了一座在古代史上非常有名的建築,叫銅雀台。
銅雀台非常高大,高10丈,房屋百餘間。
實際上,當時曹操並非單修銅雀台一座,乃是三個建築,還有金鳳、冰井二台,此二台與銅雀台合稱「鄴城三台」。
曹操修建銅雀台,主要是用來辦公,同時還有與文人們吟詩作賦,因此,銅雀台也被稱為建安文學的發源地。
因為建安文學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地位很重要,所以銅雀台的價值和意義也顯得與眾不同起來。
第2件大事:借荊州。
不過在曹操吟詩作賦招聘人才的時候,南方也發生了重大的事情,一點也不比曹操幹的事小。
同樣是周瑜去世這年,而且南方發生的事情跟周瑜的去世也是密切相關的。
那就是當時最看不到未來的流浪軍閥劉備。
劉備雖然在赤壁之戰中,藉助孫吳的勢力存活了下來,但是劉備偏縮一隅,要地盤沒地盤,要兵馬沒兵馬,是沒法談發展的,沒有發展,那就更別提什麼未來了。
但劉備是梟雄,世上沒有哪個梟雄願意做池中龍的。
所以劉備就想謀發展,他在這一年來到了京口,拜見孫權。
目的很直接,那就是想給孫權「借荊州」。
周瑜還沒去世的時候,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中認為劉備是梟雄,留下必是禍患,請殺之。
實在因為不方便殺掉,那麼也該將其留在東吳軟禁起來。
但是孫權沒有聽從,儘管如此,劉備後來回去得知這個信息後,還是嚇得一頭冷汗。
他還說了一句話,說:「天下的大智之人,看法大略相同,當初諸葛亮勸我不要去,實在是擔心的很有必要。
」不過劉備此行,雖然冒著掉腦袋的風險,但是終歸還是有所收穫的,後來孫權考慮到曹操強大,還是把荊州借給了劉備。
劉備集團「借荊州」意義非凡,他為劉備的事業轉折提供了一個最好的跳板,劉備也正是藉助借得荊州的機會,招兵買馬,迅速發展,打造隊伍。
同時,在荊州這個跳板上,又謀求到了進入西川的機會。
實際上,這正是周瑜的謀劃,不過讓劉備來實施了。
劉備入駐西川,憑藉手段奪取了劉璋的地盤,接著又一鼓作氣攻下了曹操的漢中,至此,劉備的事業規模基本形成。
可以說劉備的事業飛升極快,不過他的事業發展如此迅猛,卻是離不開荊州那個至關重要的跳板。
所以說,劉備在周瑜去世這年的京口之行意義重大。
不過荊州在改變劉備命運的同時,還改變了他二弟關羽的命運。
劉備以荊州為根基,發展,然後取益州,稱帝。
但是劉備在離開荊州的時候,就把這塊命根子地盤留給了自己最信任的人,關羽。
於是,荊州和關羽的命運也從此緊密相連了起來。
關羽從此再沒離開荊州,他為大哥劉備守護這塊地盤,他做的不錯,不管是東吳還是曹魏方面,都沒人敢主動來從他手中奪荊州。
但是互相不奪,三方才能互相牽制,可是關羽卻忽視了這個至關重要的關係,率先發動了樊城之戰,結果讓東吳有機可乘,從後方襲取荊州,搞得關羽走投無路,被俘,被殺。
第3件大事:龐統被重用或者叫鳳雛展翅。
龐統很有才,但是一直默默無聞,直到周瑜去世這年,他才總算等來了出頭之日。
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後,龐統離開東吳,投奔劉備。
一開始,劉備只是讓龐統做了一個小小的耒陽縣縣令,但是龐統明顯瞧不上,也不好好工作,搞得政務荒廢,結果官也被免了。
不過有兩個人知道情況後,就給劉備進一步介紹龐統,這兩人一人是東吳魯肅,一人是諸葛亮,劉備不傻,一看這兩個人都極力推薦龐統,想來龐統應當是有些水平的吧,於是就親自召見龐統。
結果劉備和龐統一聊,龐統縱論天下大事,那水平、見識和謀略一點不比諸葛亮差,劉備高興壞了,這簡直是第二個諸葛亮嘛,真是上天厚愛啊!劉備對龐統格外看重,就讓龐統和諸葛亮共同擔任了自己的軍師中郎將。
以後,入西川奪益州,劉備還要全賴龐統之謀。
結語:總的來看,公元210年真是不尋常的一年,三國局勢更是風雲變幻,改變全在瞬息之間,一人一謀一個決定的事。
周瑜之死,讓東吳痛失一柱石,二分天下大計也夭折,但卻讓劉備順利從孫權那裡借得荊州,以徹底改變劉備的事業發展。
此外,周瑜之死,也促成了龐統的離開,龐統離開東吳加入劉備集團,對劉備而言可謂是如虎添翼。
但是這些事態似乎都對劉備有利,都在促成劉備的事業轉機,然而月滿則溢,此時的快速促成,也為劉備以後埋下了禍患,不過荊州之禍的承受者是關羽。
可以說,劉備借得荊州,徹底改變了他和關羽的命運,是有道理的。
對於劉備或蜀國而言,可謂是成也荊州、亡也荊州。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大英年早逝智囊軍師的實力,哪個最強最可惜?
東漢末年,三國之初,各個集團都在爭奪地盤、錢物、人才,在這三者中,人才尤為重要,得到了擁有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的劉備就可以靠著他們占有一隅之地,進而三分天下。不過,三國時期最主要的三大集團,...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卻犯下這一大失誤,直接埋葬了蜀國統一夢想
陳老師趣說三國第四十五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記載道:「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麼一句話,大家都經常用在形容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身上,但是,客觀來說...
大軍師司馬懿最佩服的人
#沐心堂*談古論星# 181.8.20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出生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少有逸群之...
明知劉備不可能還荊州,魯肅為何還堅持借給他這戰略觀絕了!
三國演義中「借荊州」這一橋段,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耳聞,劉備和孫權,也因此事,結為更可靠的盟友關係。 不過,稍微了解詳細的人都知道,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地盤如此重要,有點常識的人都能猜出,劉備借了荊州...
盤點三國:造成龐統英年早逝的三大性格弱點
龐統,字士元,荊州襄陽人。略知《三國》者,自然知道此人,所謂「臥龍鳳雛」,臥龍是諸葛孔明,鳳雛就是龐統。世外高人水鏡先生曾言: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龐士元之才可窺。當然,你也應該知道,...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損失最大?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英年早逝的豪傑,往往讓後人嘆息不已。就三國這一歷史時期,大小戰爭不斷,促使各大諸侯非常重視武將和謀士。不過,不管是曹操一方,還是孫權、劉備一方,都有不少英年早逝的人物。其中,具...
周瑜提出了一個計劃,他若不死,三國變兩國,劉備靠邊站
如果要從三國眾多風流人物中找出幾位可以影響大局卻英年早逝之人,估計孫策,周瑜,郭嘉,龐統四人一定可以入選,巧合的是有一人的命運都和這四人有所關聯,此人就是劉備。為何這麼說?先說孫策,只要孫策能...
劉備若有諸葛亮曹操的氣量,三國鼎立鹿死誰手未可知也!
劉備不好讀書(比曹操讀的書少,曹操能詩善詞,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劉備好像沒留下什麼詩詞),喜結豪傑之士,善籠人心,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後得鳳雛龐統和孝直法正相助,據荊州、取益州、得漢中,...
劉備、諸葛亮以知人善任聞名,可在留誰守荊州的問題上卻犯了大錯
《三國演義》中,劉備、諸葛亮都以知人善任聞名,而在用誰留守荊州的問題上,卻都犯了任人唯親的大錯誤。當劉備以龐統為軍師去奪西川時,特意留下劉備寸步不離的軍師諸葛亮守荊州,可見劉備也認識到了荊州對...
徐庶不走,龐統不亡,中國或再出現一個漢朝?
人才有多重要?葛優有一句名言深入人心,那就是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其實哪只是21世紀?任何時代之中,人才都是最寶貴的!讀三國,這句話更顯得有價值,假使徐庶不走進曹營,龐統不亡於徵西川,那麼劉備...
劉備取西川, 隨行的為何是龐統黃忠魏延三人? 其實這裡面大有文章
赤壁之戰時,劉備趁勢奪取了荊南四郡,終於有了自己的地盤,但是仍有隱患,孫權時不時就會跟劉備說荊州是他的,這是其一,其二,按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下一步應該是西取西川奪得益州之地。可是劉備素有仁名,...
龐統如果沒有戰死,他的地位會不會超過諸葛亮?
我們知道諸葛亮和龐統齊名「臥龍」「鳳雛」,號稱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的才能在三國後期得到了充分體現,對內政治安定,經濟發展,對外平定南中,以益州一州之力打的坐擁天下七州的曹魏十萬大軍龜縮不出,...
六位足以改變三國歷史的奇才,卻都英年早逝,你最為誰惋惜?
(加盟作者龍七公子原創作品,請勿轉載)詩聖杜甫有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流傳於世,用以形容蜀相諸葛亮壯志難酬的缺憾之情。.事實上,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時,已是五十有四。相比於三國時期四...
本是周瑜身邊小弟,卻成劉備手中王牌,若非死於意外劉備必成大事
(一)周瑜身邊的小弟公元210年,一代將星,東吳的第一英雄周瑜,在巴丘病逝,年僅36歲,東吳上下一片悲哀。但當周瑜的靈柩回到吳國後,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們一面隆重追憶周瑜,而同時許多東吳的...
本是周瑜身邊小弟,卻成劉備手中王牌,若非死於意外劉備必成大事
公元210年,一代將星,東吳的第一英雄周瑜,在巴丘病逝,年僅36歲,東吳上下一片悲哀。但當周瑜的靈柩回到吳國後,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人們一面隆重追憶周瑜,而同時許多東吳的名士,卻又來紛紛來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