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該不該歸還荊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不應該,我的理由很簡單: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
――《隆中對》
自從遇到諸葛亮後,劉備終其一生的奮鬥目標就踐行諸葛亮的隆中對,荊州和益州是劉備集團成就霸業的基石,荊州的丟失,使得這個計劃徹底流產,也是蜀漢帝國最終走向滅亡的根本原因。
不該還荊州的原因很簡單,但我更想談談劉備、關羽為何失荊州?
再進一步論述這個話題之前,我要先給大家說明一下我個人的歷史觀。
我認為,歷史是有絕對的真相。
真實的歷史是客觀唯一存在的(這塊先不考慮平行宇宙理論)。
但在錄像技術發明前,我們不可能找到某一件事情絕對的真相。
為什麼?因為這本身就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你不可能完整的記錄一個人說過的全部的話語,做過的全部的事情,總有所疏漏的。
第二就算你真的做到了,但只要你一表達,大腦就會對其進行加工,而每一次加工都會使其離真相更遠了一步。
所以我們得不到歷史真相併不是說有哪些心懷不軌的人為了一己私利篡改歷史,其實根本就不用刻意篡改,僅僅因為信息不全面,記錄不完全客觀,就可以讓完整客觀記錄真實的歷史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此基礎上,我對歷史的態度就是:我不在乎這個歷史事件是不是絕對真實的,我只在乎它是否符合在內在的邏輯關聯。
我學歷史有兩個目的。
第一個目的是出於興趣,第二個目的是希望能夠從歷史中學習到某些智慧,對自己生活有所幫助。
那麼只要這件事情它在邏輯上是講得通的,我就承認它是真實的,這就足夠實現我這兩個目的了。
因此,我絕對不會說類似於「我講得事情是真的,你講的是假的」這樣的話,大機率上咱們都和真實的歷史有偏差,沒有人說得是完全符合歷史事實的,計較這些沒意義,我只和你談這件事情邏輯上是否連貫。
比較巧的是,歷史學家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不同歷史版本中,找出來最接近事實的版本或者推理出最真實的情況。
他們的工具之一也是邏輯。
所以一個好的歷史學家通常也是個邏輯大師,看他們的歷史著作,分析的也是相當嚴密精彩,鞭辟入裡。
當然了,歷史觀這種東西它就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一個性質,都是具有非常大的個人主觀性。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這玩意兒也沒有什麼簡單的對錯之分。
所以你不認可別人的歷史觀這很正常,很自然,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如果有必要的話,我會對其進行補充和進一步論證,但我這樣做並不是為了說服別人,而只是為了使其本身更加的完善。
現在進入正題,接下來我的論述都建立在一個我認為符合邏輯的真實歷史情景之上。
當然它和真實的歷史情況肯定是有出入的,我只是儘可能的保證邏輯上的正確。
如果你要質疑我,就指出你發現的邏輯上的錯誤。
如果你要進行自己的論述,就也建立一個你認為符合邏輯的真實歷史情景,在這之上進行論述。
結論我先放在這,荊州之戰,關羽不敗,東吳不勝,天理不容。
先交代一下事情發生前的歷史背景。
赤壁大戰後,劉備占居荊州,隨後進軍益州。
經過一番苦戰,取得了益州的統治權。
與此同時,曹操擊敗馬超,討伐張魯,占領了漢中,居高臨下直逼益州。
但可惜他並沒有聽從司馬懿的建議繼續進攻,而是班師回朝留下張頜和夏侯淵來鎮守。
三年後,劉備法正進攻漢中,黃忠奇襲定軍山,斬夏侯,敗張頜。
漢中從此成為劉備的地盤,守住了益州的咽喉。
這一戰的意義在於徹底粉碎了曹操想要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的大業。
至此到死,曹操都沒有再主動去進攻和擴張。
而是回頭繼續奪取權力,稱魏王,為曹丕後來的篡位做鋪墊。
在劉備取得漢中之後,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劉備法正再次起兵進攻曹操,出兵祁山,走得是和後來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樣的進軍路線。
而且又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劉封、孟達占領上墉,咬下了曹操一大塊肉。
在這個時候劉備才命令關羽北上進攻樊城,如果把這些地方全部拿下的話,劉備和關羽就可以合兵一處直取中原,隆中對的願景離實現就剩一步之遙了。
故事到此正式展開……
先說直接原因:在於「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失敗,導致關羽被南北兩線同時夾擊,這是兵家大忌。
這是關羽失敗的最直接的一個原因。
根本原因分三塊講:
1、劉備集團方面。
當時的劉備集團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巔峰時刻,取得了荊州和益州,又由於曹操的失誤,連克漢中。
此時對《隆中對》的踐行已經到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最後一步。
關羽就是這個上將。
劉備法正他們他們從漢中進軍,劉封孟達進軍上墉,關羽從荊州進軍直逼許昌,把曹操逼的差點要遷都。
在水淹七軍之後,關羽繼續進軍。
有人說,關羽為什麼不見好就收?那是因為關羽的戰略目標是要和劉備合兵一處,一旦退兵不僅之前的戰果全丟,而且劉備也會陷入險境之中。
後來的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
而且就算東吳不出兵,關羽若戰敗退兵,荊州也許還能保得住,但上墉三郡也肯定要失守。
此時最危險的敵人出現在了荊州的後方……
在這之前,東吳已經發動奇襲奪取長沙三郡,這為後來全面奪取荊州打下了一個跳板。
由於當時剛取益州,立足不穩,曹操又占據漢中,兵威壓境。
受形勢所迫,劉備方面暫時沒有能力把這長沙三軍給奪回去。
為了對抗曹操,只能再次和孫權結成同盟。
這是沒辦法的事,但劉備諸葛亮也對防守荊州做了充足的準備。
首先是定下「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條戰略方案。
關羽對此沒有擅自決斷或更改,他只是負責執行的,不否認在落實方面確實有很多問題。
但這些其實都不重要,魯肅執政時期他也這個樣子啊。
重要的是孫權奪取荊州的時機已經到了,結果是孫權單方面撕毀條約發動戰爭。
這不是關羽單面想不打就不打的。
其次對於荊州方面的保護,除了派重兵把守之外也留給關羽大量的人才輔佐,其中最厲害的是荊州馬良馬季常。
馬良,荊州人士,諸葛亮的同學。
當地人們這樣形容: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而且馬良不僅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還是公認的未來諸葛亮的接班人。
所以你看諸葛亮劉備都把這麼重要的人物放到關羽身邊輔佐,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了。
只可惜關羽不怎麼聽馬良的話,這就很尷尬了。
儘管如此,呂蒙偷襲荊州時還是挑了個馬良不在的時候下手。
在後面的戰鬥中,呂蒙試圖封鎖荊州和益州的聯繫,但被馬良給阻止了。
如果讓呂蒙成功,所有人一塊完蛋不說,到時候荊州全部淪陷了劉備都不會知道。
所以因為馬良的英勇,不僅給荊州守軍留好了退路(雖然關羽沒走),更及時通知劉備讓其撤軍,防止徐晃回兵夾擊劉備造成更大的損失。
後來在夷庭之戰中,馬良捨命救主,命喪火海。
諸葛亮感念其人,把他的五弟馬謖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培養。
可惜馬謖之才智遠不及他的二哥,最終也兵敗被斬。
最後在外部也做了增援的準備。
劉備在命令關羽進軍前,已經派劉封、孟達占據上墉,擁有數萬兵力,隨時可以前往荊州支援。
但沒想到,雖然劉封和關羽不合,但劉封居然背叛了關羽,侄子把叔叔給出賣了,這個任誰也想不到。
而且關羽戰敗,荊州一丟,上墉隨即就會失守。
這完全是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沒有人會想到劉封竟如此義氣用事。
劉備在這次用人方面確實有所疏忽,只考慮了戰爭因素而沒有考慮人際關係,但事情的結果還是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
2、孫權集團。
剛剛說了劉備集團有哪些失誤導致了荊州的失守。
現在再說一下,孫權集團憑藉哪些優勢取得了荊州。
長期以來,東吳孫權謀取荊州之心不死。
算上這次,與荊州方面一共打了五戰。
第一次是在赤壁之戰前,劉備還客居在荊州劉表門下,孫權閃擊夏口,斬殺黃祖,在荊州的東邊門戶上咬了一個血淋淋的大口子。
而劉表此時已經一病不起,荊州已危在旦夕。
如果再多給孫權一點時間,把荊州拿下也是沒有問題的事。
不巧的是,這時在北方有一個像太陽一樣的男人把目光投向了荊州。
於是孫權第一次奪荊州就失敗了。
第二次是赤壁大戰之後,乘勝追擊曹操進取荊州。
只不過周瑜被諸葛亮忽悠,去和曹仁硬剛,結果損兵折將,然後劉備集團撿了便宜。
第三次是劉備集團剛剛站穩荊州,準備謀取益州的時候。
當時還在東吳的龐統,給周瑜獻計假道伐虢謀取荊州,著名的一花開三朵的毒計。
最後還是被諸葛亮給破了,雙方差點展開大戰。
周瑜死後就到魯肅執政時期,魯肅和劉備集團一直往來友好,沒什麼衝突。
第四次是魯肅死後到了呂蒙執政時期,採取積極進攻策略。
先禮後兵,奇襲長沙三郡,打開了荊州的門戶。
這時劉備剛剛站穩益州,馬上率大軍從益州回來與孫權決戰。
只不過當時漢中和江南同時受到曹操的大兵壓境,兩家只能暫且罷兵。
但長沙三郡的丟失也為後來關羽丟荊州埋下伏筆。
第五次就是關羽丟荊州的那一次。
東吳方面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把隊手關羽也給摸透了,而且還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時機,那豈有不勝的道理。
3、曹操集團。
最後在提一下曹操集團。
對於曹操來說,當時已經進入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雖然遭遇了水淹七軍、于禁被擒的慘劇。
但曹操集團仍然決定要把戰鬥進行到底。
在以文臣司馬懿,武將徐晃的領導下,集結大軍力戰關羽。
打得昏天黑地,日月無光,但就是硬生生的拖住了關羽的前進,並消耗其大量的有生力量。
而關羽軍團的士兵的身體和精神也已經到了極限,很快就在荊州失陷了消息面前徹底崩潰。
所以我說,荊州之戰,關羽不敗,東吳不勝,天理不容。
至於說劉備為什麼沒發兵增援關羽?這個問題看看地圖就行了。
當時劉備的軍隊是分兩路進軍曹操,一路是劉備本人在漢中,現今的甘肅地區。
一路是關羽在荊州,現今的湖南湖北地區。
他們兩個正好把河南、陝西這些地盤夾到中間。
但問題是孫權是從江蘇、安徽那塊過來的,這讓劉備怎麼救?根本沒法救。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劉備和諸葛亮為了保護荊州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事情的發展可以說確實超出了他們的控制範圍。
不過雖然荊州保不住了,但不代表關羽的命也保不住。
關羽本來是可以逃的,劉備也是命令他馬上回益州。
但關羽沒有逃,選擇了以命相博。
對他來說,這個世上有很多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比方說信仰,兄弟情誼,忠誠等等。
關羽沒有逃,他轉身沖向死亡和勝利。
所以說,關羽並非戰敗而亡,是為他一生所追求的事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贏得朋友和敵人的尊重。
當關羽拿到劉備送來讓他回來的命令時,他淚流滿面,說道:「大哥,雲長怕是要第一次不聽你的話了。
」
蜀漢風雲事件8——失荊州
荊州之重,在於它的地理位置、經濟、人口等多方面的優勢,那是三國必爭戰略要地,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那更不必說,有它才有隆中對,沒有,從此蜀漢無力回天。換而言之,荊州也像燙手的山芋,換誰,都不...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差不多20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癥結早被某人點出
由於劉備不久虎口拔牙,硬是從曹操手裡奪得漢中,此次荊州之爭的負面影響就容易被忽略。但我認為,這一輪博弈深刻地改變了三國風雲的走勢,讓諸葛亮「隆中對」只有上半場,卻難以延續下半場,「出師未捷身先死...
關羽北伐是擅自做主的錯誤行為嗎?
關於關羽丟荊州這件事大概連小學生都會說是驕兵必敗吧?因為丟荊州這個問題,把關羽黑得一無是處者有之,大搞陰謀論者有之。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關羽因為發動北伐而丟荊州的真相。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諸葛亮一生料事如神,卻犯下這一大失誤,直接埋葬了蜀國統一夢想
陳老師趣說三國第四十五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司馬遷記載道:「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麼一句話,大家都經常用在形容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身上,但是,客觀來說...
關羽攻樊城失敗的幕後陰謀
一、劉備命令關羽攻取樊城(一)劉備、諸葛亮的殺機214年,劉備取得西川;219年,劉備攻取漢中,進位為漢中王。探子來報,曹操聯結東吳,準備取荊州。諸葛亮的計策是把封關羽為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