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人物法正評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法正(公元175-220年),字孝直,右扶風郿(今陝西眉縣)人,劉備最得力的謀主之一。

史稱他「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法正死的時候令劉備十分感傷,連哭數日。

被追諡為翼侯,是劉備時代唯一一位有諡號的大臣。

法正善於奇謀,被陳壽稱讚為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是三國時期一位難得的智士。

三國勢力圖


一、避難蜀地,思得明主

法正是名門之後,能「料世興衰」。

建安初年,中原地區兵荒馬亂,生靈塗炭。

法正與同郡孟達一道入蜀避難,投靠益州牧劉璋。

過了很長時間,法正才做了新都縣令,官小位卑,鬱郁不得志。

後來劉璋雖然提拔他為軍議校尉,參予議論軍事,謀劃籌策,但是,劉璋才非人雄,不能知人善任,虛置官位,並沒有充分發揮法正的聰明才智。

而那些深得劉璋倚重、有權有勢的東川集團人士又鄙簿、誹謗和排擠法正,使他徒有鴻鵠大志,恨世不遇。

只有益州別駕張松是法正的知己好友。

他們志同道合,經常在一起縱談興亡,抒發壯志,但恨劉璋闇弱無能,乃平庸之輩,不足使他們得以馳騁風雲,施展抱負。

二人憂憤悲嘆,思得明主。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張松作為劉璋的特使去拜望曹操,卻受到冷落,他懷恨返蜀。

回到成都後,張松在劉璋面前譴責曹操不義,勸劉璋及早與曹操斷絕往來。

同時又把劉備稱頌一番,認為劉備是劉璋的同宗親戚,完全可以信賴,與之深交。

並且推舉法正去結好劉備,共圖大業。

劉璋接受了張松的建策,任命法正為使節東赴荊州。

法正久慕劉備英名,早就盼望有幸相識,但是,法正以政治家的機智,不露聲色,佯裝推辭再三,最後做出迫不得已的樣子勉強受命。

劉備非常殷勤地接待了法正,他們一見如故,志氣相投。

法正敬佩劉備的霸主之略和為人,劉備器重法正的奇才睿智。

為此,法正決心竭力輔佐劉備,成就大業。

回到蜀地後,他和張松都為劉備的雄才大略所折服,私下密謀,誓將共同舉戴劉備,實現宏圖大志。

當時,只是苦於沒有機緣。

三國演義書籍


二、棄暗投明,陰獻妙計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得知曹操將派鍾繇伐漢中,討張魯,頓時驚恐萬分,六神無主。

法正與張松見時機已到,立即行動起來。

張松勸說劉璋迎劉備入蜀伐張魯,奪取漢中,安定北方危局。

而且再次推舉法正為使者去迎接劉備。

於是,法正銜命出行,又一次與劉備相聚。

法正向劉備詳細地介紹了蜀地的山川地貌及經濟、軍事等情況,暗地向劉備獻策道:「以將軍的英才,乘劉璋的懦弱無能,有益州肱股張松在內響應,而後攻取益州,憑藉天府之富饒險峻而成就大業,易如反掌。

」劉備欣然從之,立即沿長江溯水西上。

劉璋親自到涪城(今四川綿陽)恭候劉備。

張松急於求成,又暗地裡讓法正轉告劉備:目前會於涪城,可以順勢擒拿下劉璋,將軍不費一兵一卒,便可坐定益州。

劉備老謀深算,因初入異地,民心不服,所以不願意倉猝從事。

從此以後,法正成為劉備的心腹顧問,不離左右,「是訓是諮」。

第二年,曹操出兵孫吳,劉備擬回兵相救。

張松慌忙寫信給劉備和法正,問道:「今大事唾手可立,如何棄此良機而去呢?」張松的兄長張肅得知此事,怕事情敗露後禍及於己,竟不顧手足之情,將事情披露給劉璋。

張松被殺,劉備失去了內應,法正失去了知己,無不悲痛惋惜。

從此,法正為劉備肝腦塗地,屢建奇策。

劉備自葭萌(在今四川廣元)南征,多次擊敗劉璋的部隊。

在這緊要關頭,廣漢鄭度向劉璋獻策:堅壁清野,遷徙全部巴西、梓潼人到涪川以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

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至,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劉備得知消息後非常憎惡不安,向法正問策。

法正胸有成竹,斷定劉璋終不能用此計,勸劉備不必擔心憂慮。

果然,劉璋不聽鄭度計謀,反而對部下說:「我只聽說拒敵以安民,沒聽說過要動民以避敵。

」於是,劉備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兵臨雒城(今四川廣漢),這時法正致信劉璋,分析形勢,曉明利害,奉勸劉璋識時務,「旦夕偷幸,求容取媚,不慮遠圖,莫肯盡心獻良計耳。

若事窮勢迫,求各所生,求濟門戶,輾轉反覆,與今計異,不為明將軍(指劉璋)盡死難也,而尊門猶當受其憂。

正雖獲不忠之謗,然心自謂不負聖德,顧惟分義,實竊痛心。

左將軍(指劉備)從本舉來,舊心依依,實無薄意。

愚以為可圖變化,以保尊門。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攻取成都後,以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主謀」,並賜予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恩寵至深。

三國人物法正


三、薦賢獻策,好施報復

劉備非常倚重法正,對其奇謀畫策言聽計從。

劉備兵圍成都時,劉璋部下蜀郡太守許靖欲踰城投降,此舉使劉備感到厭惡。

奪取益州後,劉備廣攬人才,拜官授職,「皆處之顯位,盡顯器能」,卻獨獨不用許靖。

法正遠見卓識,勸說劉備:「許靖是天底下最有名而無實的人。

現在初創大業,可借許靖之名望來廣泛傳播您的英名。

如果對他不禮,天下人就要說您賤賢。

對許靖應該加以敬重,像昔日燕王優待郭隗那樣,做個姿態給大家看,以表示您對人才的厚愛,廣攬人心。

」劉備立即以許靖為左將軍長史,後又任他為太傅、司空,位至三公,深受蜀國人士敬重,連諸葛亮也敬仰三分。

初定益州,群下勸劉備取劉瑁之妻,以示團結東川集團。

劉備嫌與劉瑁同族怕遭人議論。

法正進言:「晉文公是子圉的叔叔,尚且娶子圉之妻;而您與劉瑁僅僅是遠房宗室,娶他的妻子有什麼關係呢?」法正這麼一說,劉備就接受了,解決了當時的一個政治難題。

當法正感到躊躇滿志時,一些惡習也有所膨脹。

他好施報復,計較個人恩怨得失。

史書記載他,「一湌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

因而引起部分人的反感和不滿。

他們紛紛在諸葛亮面前說,法正作為蜀郡太守驕橫無理,希望諸葛亮能夠稟報劉備

,抑其威福。

然而在當時,法正的地位並不亞於諸葛亮,又是劉備的謀主,頗得劉備的垂青。

況且時值風雲之際,劉備在荊州,北畏曹操的強悍,東懼孫權的威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進退狼狽,形勢緊迫。

多虧法正的輔翼,才使劉備取了益州,翻然翱翔。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也就不願去管這樁閒事,聽憑法正出出胸中怨氣。

儘管如此,法正身為政治家和軍事家,以其過人的才幹和機智,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瑕不掩瑜。


四、建功漢中,智絕當代

漢中是益州的天然屏障,環山抱水,土地肥美,物產豐富,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輕易收降張魯,平定漢中,事後卻不因勢進攻巴蜀,而是留下夏侯淵、張郃戍守漢中,自己卻班師北還。

法正以他敏銳的政治嗅覺,極其準確地估計了形勢,及時向劉備獻策道:曹操不因勢以圖巴蜀,「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憂偪故而。

今策淵、郃才略,不勝國之將帥,舉眾往討,則必可克」。

還進一步分析了占有漢中之利。

法正說:若據有漢中,「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劉備大加讚許,旋即帶著法正,親率大軍進兵漢中。

在戰爭中,法正善於把握戰機,克敵制勝,最後以火燒曹營,刀劈夏侯淵,奪取漢中,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後來曹操了解戰況,對法正洞察形勢的能力和作戰智術欽佩不已,禁不住嘆息道:「我料定劉備沒有這麼高的策略,殺我大將夏侯淵,原來是法正教他的。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他權傾內外,地位顯赫。

不僅劉備寵信雅愛法正,諸葛亮也「每奇正智術」。

不幸的是法正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病故,時年四十五歲,正值他年富力強,大有可為的年華。

劉備痛心疾首,「為之流涕者累日」。

後來劉備伐吳失敗,諸葛亮還不勝惋惜地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會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由此可見法正的卓絕才智在蜀漢的影響。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三法正和劉備的蜜月期不長

繼《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一趙雲沒有被「人盡其才」》和《三國憾事之蜀國篇其三龐統「掛」得太早》之後,筆者的第三篇來了,時間間隔比較久,小夥伴們見諒哦,有不足之處,請批評指出。說到法正法孝直,你的第一...

人物|劉備身邊第一謀主!

謀主乃政治、軍事、戰略、治民等諸方面的綜合掌權之臣,三國時期,曹操手下以荀彧,荀攸為謀主,東吳則以張昭、張紘為謀主,而蜀漢則以法正為謀主。法正(176年-220年),字孝直,扶風郿人,東漢末年謀...

三國秘史之法正與諸葛亮:年表

[東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天下大亂,法正與同鄉孟達入蜀避難,投靠劉璋。[東漢獻帝建安年間]公元197年——207年過了很長時間,法正才做了新都縣令,後來又回成都擔任代理軍議校尉。既不受重用...

三國雜論之劉備最信任的寵臣非諸葛亮也

法正字孝直,關中人氏。說來有意思的是,法正效力的主人是劉備劉玄德,而法正的祖父法真號玄德先生。法正(176—220),右扶風郡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東漢末年劉備部下重要的謀士。

法正是誰?諸葛亮為什麼不敢惹法正?

法正(176—220),字孝直,右扶風郡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東漢末年劉備部下重要的謀士。建安初,法正與同郡孟達入蜀投靠劉璋,久為新都令,後召署軍議校尉。與益州別駕張松交好,常暗嘆璋之不足法正...

劉備手下第一謀士竟不是諸葛亮?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人。漢末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第一謀士。初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屢獻奇策,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

劉備手下第一謀士竟不是諸葛亮?

法正(176-220),字孝直,扶風郿(今陝西省眉縣東北)人。漢末三國時期劉備手下第一謀士。初為劉璋部下,劉備入蜀時歸於劉備帳下,屢獻奇策,深受劉備信任和敬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