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贊華(五代)作品欣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李贊華自畫像
李贊華是後唐的著名畫家,又是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長子。
那麼,他為何不在契丹當皇帝,反而跑到中原當畫家?他的經歷,一言難盡———
公元931年的一天,後唐皇帝李嗣源(死後廟號明宗)接到登州官員的報告,說是契丹耶律阿保機的長子耶律倍(契丹名圖欲、突欲、托雲)離家棄國,放棄東丹王之職,由遼東偷渡登州,請求後唐予以保護。
明宗當即下令:「著人嚴密保護,火速送至京城。
」在洛陽,明宗以天子禮儀歡迎耶律倍,為其賜姓東丹,名慕華,稍後又賜國姓李,名贊華,並封為懷化軍節度使,還不時到府上看望慰問。
遼代的統治者很重視繪畫。
《遼史·本紀》載:太祖九年(915年)畫《君基太一神像》,神冊六年(921年)畫《招諫圖》,太宗會同元年(938年)「建日月四時堂,圖寫古帝王之事於兩廡。
」遼設有翰林圖畫院,《遼史·聖宗紀》載:開泰七年(1018年)「詔翰林待詔陳昇寫《南徵得勝圖》於上京五鸞殿。
」又《遼東行部志》載:翰林待詔田承制在宿懿州嚴寶寺畫《二十八宿》。
興宗好儒術,工丹青,以畫鹿著名,重熙九年(1040年)遣使於宋,自畫《千角鹿圖》為獻,宋仁宗掛之於太清樓,召君臣觀賞,成為宋遼友好美談。
遼的貴族畫家有東丹王耶律倍(後改名為李贊華)、世宗耶律阮(倍長子)、耶律題子、蕭瀜,還有著名畫家胡壤、胡虔、高益,都是契丹人。
遼代的繪畫曾有很多的創造與成績,由於歷史上曾重視不夠,記載簡略,傳世捲軸畫及少,且多有爭議。
流出海外的遼代捲軸畫以傳為李贊華的《東丹王出行圖》(上圖為局部)最著名。
這是一幅表現人物鞍馬內容的畫,與現藏於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稱南宋陳巨中臨《東丹王還塞圖》卷的構圖人物極似。
畫中繪有六人騎在駿馬上,他們各具姿態,衣冠、服飾、佩帶皆因身份的不同而各異。
馬則矯健、豐肥、左右顧盼,慢跑前行。
東丹王在馬背上手把韁繩,面帶憂鬱,若有所思,情緒正和他棄遼投後唐的處境吻合。
人物及馬的線條描繪細膩精良,賦色華麗,盡顯宮廷繪畫之特色,構圖布勢前後照應,疏密相宜。
整個畫面人物和馬的動態形成一種行進的韻律。
卷末有無名氏題「世傳東丹王是也」,書風近宋高宗趙構。
李贊華自投後唐明宗後,長期居住在中原,其畫風對後人影響很大,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劉道醇《聖朝名畫評》均有著錄與評價。
從文獻著錄來看,此卷是接近李贊華畫風的一件精品。
李贊華客居他鄉,雖說官至節度使,但這「懷化軍」乃為他臨時設置,遙治遼東,並不在後唐實際控制範圍之內,他又如何實施「節度」?終日養尊處優,無所事事,日子當然寂寞無聊。
好在他熟讀詩書,多才多藝,於是便以讀書、繪畫打發時光。
或許是因為思念家鄉,又或許是因為繪畫風格已然確定,他畫的多是家鄉的人物與景致,「多寫貴人、酋長」,「至於抽戈挾彈、牽黃擎蒼,服皆用縵胡之纓,鞍勒率皆瑰奇,不作中國元冠」。
在中原人士看來,李贊華筆下的契丹風物,有十足的番族風味,中原人很難畫出風格如此強烈的少數民族畫來。
當時就有人說,只有出身番族(少數民族)的人,才能畫出典型的番族風味來。
這話不無道理。
李贊華的畫能夠被後世長期保藏,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民族風味」獨特而強烈。
到了金代,大詩人元好問對李贊華的畫作十分欣賞,曾為其所作的《射騎圖》(見下圖)題詩說:「意氣曾看小字詩,畫圖今又識雄姿。
血毛不見南山虎,想得弦聲裂石時。
」這樣評價李贊華畫作的特色,應該是比較中肯的。
據《宣和畫譜》記載,北宋末年李贊華畫作被收藏於皇宮秘府的尚有15幅,內容多為番族、騎射之類,比如《雙騎圖》、《射騎圖》、《雪騎圖》、《番騎圖》、、《女真獵騎圖》等等。
「耶律倍」變成了「李贊華」,其實也是人生際遇中無奈的選擇。
耶律倍是從海上投靠他國的。
他所治理的東丹國,「辦公地」處在近海,偷渡中原比較方便。
當日,上船之前,他在海邊立一木牌,寫詩表明自己離開家國的真實原因:「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
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在這首詩中,「小山」指的是耶律倍的弟弟耶律德光,「大山」指的是耶律倍自己。
那麼,他為何要「從此投外國」呢?原因是耶律德光當皇帝幾年來,作為兄長的耶律倍屢遭猜忌,連他那個無足輕重的東丹王也當得十分窩囊,形同軟禁。
而這難以調和的兄弟矛盾,還得從他們的父母那裡說起———
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契丹國,17歲的耶律倍被立為皇太子。
受父親的影響,耶律倍成為漢化程度最高的皇室成員。
據史料記載,耶律阿保機是聽從了耶律倍的建議才下詔建孔廟,並讓耶律倍在每年春秋兩季率領百官祭奠孔子的。
耶律倍酷愛藏書,其望海堂藏書達萬卷,據說某些醫學藏書就是在中原也很難找到。
926年,耶律阿保機滅亡渤海國,「得地五千里,兵數十萬」,隨即以其地建立東丹國,封27歲的耶律倍為「人皇王」,主持東丹國政。
他還賜予耶律倍天子冠冕,東丹成為契丹國的附屬國,國都襲用渤海舊京。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耶律阿保機班師還朝,卻於途中病死,太后述律平臨朝稱制。
大臣們認為應由皇長子耶律倍繼位,但太后堅持認為治理國家的合適人選是皇次子耶律德光。
耶律倍對此並無異議,並且表示自己無意於皇位,由弟弟繼位最為合適。
但耶律德光即位後卻對兄長處處防範。
當時,東丹國疆土北至松花江流域,南至鴨綠江流域,物產豐富,實力強大,耶律德光感到哥哥治理東丹對自己是個潛在的威脅,便開始有了打算。
東丹建國兩年後,耶律德光趁哥哥留居國都之機,把離國都較近的遼陽提升為契丹國的「南京」,並將東丹國的臣民由渤海舊京遷移到「南京」。
在這種情形下,耶律倍被迫遷到遼陽居住,實權被剝奪,東丹王的地位名存實亡。
處境如此艱難兇險,耶律倍心中發慌。
經過三年多的思想鬥爭,他終於下定決心遠離這是非之地。
他將自己所有的藏書裝上船,帶上愛妃高美人,偷偷渡海投奔了後唐。
這一年,他31歲。
他出走後,原渤海國的一些舊臣也離開遼陽,到長白山中重建渤海國。
耶律倍的性情與稍後的南唐後主李煜十分相似,確實沒有什麼治國能力。
而耶律德光則不同,他在中國政治史上寫下了驚人的篇章。
並且,耶律倍之死也與耶律德光有著直接的關係。
後唐明宗李嗣源死後,其子李從厚繼位僅四個月,就被李從珂(李嗣源的養子)奪了權並逼死。
李從珂還打算除掉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
擁兵太原的石敬瑭為了自保,竟請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出兵相助,代價是自稱「兒皇帝」,每年向契丹進貢帛三十萬匹,並割燕雲十六州給契丹。
耶律德光慨然應允,親率數萬鐵騎,長驅三千里,由雁門關直抵太原。
「大晉皇帝」石敬瑭兵臨洛陽,李從珂無路可走,只得率領李氏皇族集體自焚。
據說李從珂曾要求李贊華一起自殺,李贊華不肯,李從珂便派人將他殺害了。
這位37歲的出色畫家,在中原生活了將近六年,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離世了。
耶律德光扶持了石敬瑭的傀儡政權後晉,但十幾年後又出兵滅了後晉。
在昔日後晉的朝堂上,耶律德光宣布———從大晉滅亡之日起,大契丹改國號為大遼。
宣布完這件大事,耶律德光便覺身體不適,趕緊下令班師。
還沒走到燕山,他就病死了。
他的政敵趁此機會在朝中奪權,皇位最終落到耶律倍之子耶律阮手中。
不久,耶律阮追尊亡父為「讓國皇帝」。
從此,直到遼國滅亡,政權一直掌握在耶律倍的兒孫手中。
不管怎樣,李贊華最讓後人看重的,還是他留傳下來的那十幾幅「番族畫」。
古代此王爺有一殘忍怪癖,稍不滿足便開殺戒,逼的妻妾出家為尼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兵攻下古渤海國後,便把長子耶律倍留在渤海國封地上,封耶律倍為東丹人皇王,並給耶律倍配置了宰相百官,儼然成了一個國中之中。如果照此下去,耶律倍在東丹國享受皇帝待遇,慢慢終老...
此人原本能繼承皇位,但因母親偏心,最後流亡他鄉,死於非命!
在唐代中晚期,一支叫契丹的民族興起於中國北方蒙古高原。看過《天龍八部》的人都知道,契丹民族後來建立了一個國家叫遼,遼與北宋、西夏並立數百年,是個影響深遠的政權。很多人或許都知道,遼朝的開國皇帝叫...
遼太祖兒子表面文雅卻有怪癖,身邊女人全害怕,有一怪癖最奇葩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兵攻下古渤海國後,便把長子耶律倍留在渤海國封地上,封耶律倍為東丹人皇王,並給耶律倍配置了宰相百官,儼然成了一個國中之中。如果照此下去,耶律倍在東丹國享受皇帝待遇,慢慢終老...
此人借女色泄火而死,死後被做成「木乃伊」
中國的皇帝不論有能的還是無能的,沒有幾個不好色的。也許是古人太愚昧了,對於皇帝在兩性問題方面的不節制,誤以為是「采陰補陽」,甚至有的皇帝還覺得「泡美妞」能延年益壽。結果一個個死的死亡的亡,沒有...
把別國廢太子偷渡過來,欲有大用,誰知道竟是引狼入室,被滅國
我們可能都不太熟悉遼國歷史。其實,遼國玩到第二代的時候,皇位爭奪就異常劇烈。原本是遼國太子的耶律倍,在母親述律平的干預下,沒能按計劃登上遼國皇位,反而被「逼」不得不讓出皇位,這是多麼痛苦的事。然...
《遼代北鎮蹤涵》:遼太子隨父皇東征渤海國
耶律阿保機,契丹族,小名啜里只,漢名億。唐咸通十三年(872)生於契丹貴族家庭。唐天祐四年(907)正月,耶律阿保機通過部落聯盟選舉的形式,設祭壇,燔柴告天,即可汗位,成為契丹部族最高首領。遼...
話說契丹大遼國皇太子人皇王東丹國主耶律倍悲喜交加的人生
耶律倍(生卒899年—937年1月11日,926—930在位),遼義宗文獻欽義皇帝,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鄉耶律里(今中國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人,姓耶律,契丹文名圖欲(或作突欲、托雲等),大契丹...
這個皇帝死在回都城的路上,手下為了不讓屍體腐爛竟把他做成醃肉
自古以來沒有人不怕死,而掌握天下的皇帝更不想讓自己死,畢竟當皇帝的感覺可不是一般人能享受到的。所以皇帝們想方設法的想讓自己長生不老,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有的皇帝臨死前還做夢想自己可能還會活過來,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