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訪古:郟縣「三蘇墳」,一代文豪蘇東坡的魂歸之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到三蘇,大家都知道是北宋年間名震天下的大文豪蘇洵、蘇軾、蘇轍,其中尤以蘇軾成就最為突出,但「三蘇墳」在河南境內卻是鮮為人知。

原籍四川眉山的蘇軾,名冠天下,本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可他沒有葬在老家四川眉山,也沒葬在客死的常州,更沒有葬在他曾經被貶謫的地方,卻為何長眠於千里之外的河南郟縣?

在平頂山市郟縣縣城西北的27公里處,有座「峰巒綿亘,狀如列眉」的小峨眉山。

其山東麓,中頂蓮花山和兩座小峨眉山形成一箕形山坳,因安葬著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兩兄弟的遺骨和其父蘇洵的衣冠而聞名遐邇。


「三蘇墳」現在叫「三蘇園旅遊區」。

從郟縣縣城到景區有22公里。

過了薛店鎮,朝右轉向一條鄉間公路,路品有一座描金重彩牌坊,坊名是「三蘇園旅遊區」,為啟功先生題寫。

上了這條公路,我們發覺是一條慢慢向上遞升的緩坡路。

大約走了四、五公里,到了「三蘇園景區」門前回頭看時,才發現「三蘇墳」的地理位置非常高敞,極目遠望,前面是一大片空曠的窪地,查一下地名叫「天城窪」,「三蘇墳」所在的位置叫「小峨眉山」,後面不遠處有一座道教名山蓮花山,平地突兀,形如屏障。

東坡遠貶海南被赦,北返途中在常州去世,而且他在常州的陽羨(今宜興)早就置有田產,去世後為何千里迢迢葬到郟縣呢?這在我心中一直是個迷。

這次到郟縣看到了三蘇墳的地形,以及看過林語堂寫的《蘇東坡傳》中蘇軾的臨終囑咐才大概有所明白。

「七月十八日,蘇東坡把三個兒子叫到身邊說,『我一生沒有做過壞事,我不會下地獄。

』叫他們放心,還指名要子由(蘇轍)寫墓志銘,他要和妻子合葬在子由居處附近的嵩山。

」蘇轍晚年定居許州(今許昌),築室潁水之濱,自號「潁濱遺老」。

蘇軾、蘇轍兄弟感情非同一般,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時,蘇轍上書皇帝願納自身官爵為蘇軾贖罪。

郟縣地處嵩山南麓,「小峨眉山」則可能是後人尊重蘇氏家族出自四川峨眉山而為當地不知名的土山起的暱稱,這與陽羨(今宜興)東坡買田處的一座小山被後人稱之為「蜀山」並成為天下陶都一樣的道理。

「三蘇園景區」門前是一個高大的重檐牌坊,坊名正額「三蘇園」三字為著名歷史學家、書法家劉炳森所書。

上額為「千古風流」,柱聯是「一門三學士

如天如月如日;四海五大家無左右無前」,評價算是至高無上了。

邊門的柱聯是「在天為星辰朗照千秋萬代;在地為河嶽滋潤萬樹千花」;牌坊背面的坊額是「氣高天下」,下額是「千秋景仰」。

看了這些匾聯不禁讓人心潮激盪。

進入園區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碧波蕩漾的湖面,名為「東坡湖」。

是2003年擴建「三蘇園」時人工挖成的,面積66畝,據說與蘇軾享年66歲切合。

過了「東

坡湖」便是一大片新栽的樹林,說是「東坡林」,面積有600畝之大,樹木都是新栽的,尚未成蔭。

我們行走於林間小道,四周空無一人,頗感寂寞。

行至中

心部位,見立有一尊東坡塑像,是河南大學美術系師生的作品。

雕塑是一尊蘇軾中年的布衣像,但見雕塑線條粗獷奔放,昂首挺立,手握書卷,面向西南。

設計者想讓這位一生宦遊四海的遊子眺望故鄉。

其實蘇軾宦海一生,漂泊無

定,幾度遠貶,四海為家。

他的思緒早就飛出地球,問津蒼穹,對話明月了。

在東坡林園中繞了一大圈,總算到了「三蘇墳」前。

這是一處歷史久遠的建築,尤其是門前的幾棵大樹,華亭如蓋,枝杆數圍。

門前兩排石柱、石馬、石

羊,雖無帝王陵前的高大壯觀,但製作得也算精緻到位。

山門匾額「三蘇墳」三字,為啟功先生手跡。

門前的對聯「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與進園時看到的一樣。

原來是三蘇園擴建時,把三蘇墳門聯

抄將過去的。

不過近看時才知此聯為易行先生所撰,但不知易行先生為何朝人士。

進入墓園,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古老的花崗岩石坊,坊額為「青山玉瘞」,

瘞為埋葬的意思。

柱聯是「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石坊旁邊立有幾塊石碑,一塊是當代著名詩人臧克家題的「仰望東坡」,一塊是「詩魂」,看不出為誰所題,還有一塊是一個叫張自謙的人捐的碑刻,上面刻有蘇軾《獄中遺子由》詩一首「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情。

」讀完詩篇,不禁淚滿眼框。

這可是詩人在獄中寫的絕命詩啊!豈不是「此地已埋東坡骨,無人到此不傷神!」

那麼,我們這位可敬可愛的詩人為什麼會寫絕命詩呢?林語堂在他寫的《蘇東坡傳》中說:「在神宗熙寧元豐二年(1079年)六月,一個御史把蘇東坡謝恩表中的四句挑出來,說他蔑視朝廷而開始彈劾他。

數日之後,舒亶,當時尚在御史台,找了幾首蘇東坡的詩,內容有關於農人青苗貸款,農人三個月無鹽吃,還有燕子與蝙蝠爭論的寓言。

他說寫的那種詩,顯示蘇東坡不但考慮欠周,也是不忠於君。

舒亶隨同彈劾表章,附呈上蘇東坡印出的詩集。

御史中丞李定隨後也跟上一表,說蘇東坡必須因其無禮於朝廷而斬首。

」於是,御史台派人前往湖州府逮捕蘇軾。

「官差到時,正式身穿官袍,足登高靴,站在庭院中,手執笏板,御史台的兩個士兵分立兩旁,身穿白衣,頭纏黑巾,眼睛裡凶光閃動。

太守官衙的人慌作一團,不知會有何事發生。

蘇東坡不敢出來,與通判商量,通判說躲避朝廷使者也無濟於事,最好還是依禮迎接他。

東坡與通判商量應當怎樣出來,因為蘇東坡心想自己既然被控,就不應當穿官服出來。

祖通判認為還沒正式被控,應當以正式官階出現。

於是東坡穿上官衣官靴,手執笏板,立於庭中,面向官差而立,祖通判與官衙人員則頭戴小帽,排立於蘇東坡身後。

兩個士兵手執御史台的公文,緊握一個包裹,似乎其中藏有刀劍。

官差面目猙獰,默不作聲,氣氛緊張萬分。

蘇東坡首先說話。

「臣知多方開罪朝廷,必屬死罪無疑。

死不足惜,但請容臣歸與家人一別。

」皇差皇甫遵淡然道:「並不如此嚴重。

」這時通判邁一步向前道:「相信必有公文。

」皇甫遵問:「他是何人?」通判回稟自己的身份。

士兵乃正式遞交公文予通判。

打開一看,原來只是一件普通公文,免去蘇東坡的太守官位傳喚進京而已。

皇差要蘇東坡立即啟程,允許出發前歸看家人。

根據蘇東坡筆記的記載,他到家時,全家正在大哭,蘇軾與家人說了幾句話之後,皇差就押著他乘船北上。

開船後不久,船停在太湖上修理船槳,蘇軾曾想跳水自殺。

等再一想,倘若如此,必給弟弟招來麻煩。

蘇軾在給文彥博的信里,說家裡燒了他大部分與友人的通信和手稿。

到了安徽宿縣,御史台派人搜查他們的行李,找他的詩、信和別的文件。

有些兵把船包圍起來,東西胡亂扔,女人和孩子們怕得很。

到了京城的監獄裡,有個獄卒心腸非常好,大概知道他是誰,對他十分恭敬,每天晚上給他熱水洗腳。

蘇軾的兒子每天到監獄去送飯。

蘇軾和兒子暗中約好,平時只送蔬菜和肉食,倘若聽到壞消息,才送魚去。

有次,蘇邁有事請朋友幫助送飯,忘了告訴朋友暗號,朋友送去了熏魚,蘇軾大驚,心想事情已經惡化,大概凶多吉少。

便給弟弟蘇轍寫了兩首訣別詩,其中一首就是刻在石碑上的《獄中遺子由》。

後來這首詩傳到皇帝手裡,皇帝看了大為感動,看到蘇軾在獄中對他還是如此忠誠,便指示御史台從輕發落。

加上皇太后對蘇軾的賞識,臨終時還對身邊的人提出要保護好蘇軾。

所以,沒過多久蘇軾就出獄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


在石坊橫匾的背面鑲有一塊石刻橫幅,細看為清道光四年郟縣縣令李虎臣重修三蘇墳時寫的「祭三蘇文」,文字雖已漫散不清,但仍能感到後來的人對蘇門三學士的敬仰之情。

走過石坊便是「三蘇祭殿」,祭殿內陳列歷朝歷代對「三蘇」的紀念性碑

刻。

其中有一篇新刻的落款李方叔的《祭東坡文》,「德尊一代,名滿五朝。

道大莫能容,才高為累。

惟才能之蓋世,致忌嫉之深仇。

久蹲登(加足字旁)于禁林,不遇故去,遂漂零於瘴海,卒志於行。

方幸賜還,勿聞亡鑒。

識與不識,罔不盡傷,聞所未聞,吾將安仿! 皇天后土,知一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

系斯文之興廢,與吾道之盛衰。

茲乃公議之共憂,非獨門人之私議。

」還有一塊鑲嵌在牆壁上的石刻悼念詩,石面已被遊客摸得烏光錚亮。

「少小頌公文,今來拜古墳。

青山隨處是,夜雨幾回聞。

名著何須

相,途窮不忘君。

挺然留大節,道學聽紛紛。

」落款北山李之英。

走出祭堂,後面就是三蘇墓園。

墓園裡柏樹森森,莊嚴肅穆。

在一方祭壇後面並排著三座墳,中間一座是「宋老泉蘇先生墓」,蘇洵去世後歸葬四川眉山祖塋,這裡是其衣冠冢。

東面一座是蘇軾之墓,墓碑上刻著「宋東坡子瞻蘇先生墓」。

西面一座是蘇轍的墓,墓碑上刻著「宋穎濱子由蘇先生墓」。

墓前石

案上放有一隻香爐,一隻瓷瓶,一對石花瓶。

遊客到了墓前一般都會鞠躬致禮。

在樹林深處,還有不少石碑,走近看了幾塊,其中有一塊石碑上刻著「宋老泉蘇先生曾孫箕、籌、符 、筌、簟、籥之墓,另一處樹林中還看到蘇轍次子

蘇適及妻子黃氏合葬墓,以及蘇遲妻子梁氏的墓。

陵墓東南側有一座「廣慶寺」,該寺始建於元至正十年(1350年),院內有

古柏幾十株,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古樸幽靜。

大雄寶殿後面有一座「三蘇祠」,與廣慶寺同時建於元代。

明清時均有修葺,1963年進行過大修,內有全國最早、保存最好的一組元代「三蘇泥彩塑像」。

其後面還有一座「蘇氏先賢祠」門前有付對聯「一門皆忠功德澤及百代;三才並秀文章雄視千秋」。

另外

、還有一座「仰蘇堂」,門前的對聯是「曾以忠直頂天地;故宜方正繼坡公」,人文氣息非常濃厚。

當地旅遊部門還在紀念蘇軾逝世900周年時搞了一個規模不小的「東坡碑

林」。

第一期工程於2000年12月竣工。

匯集了當代189位書法家以蘇軾詩文為題材的321件書法作品。

我們稍稍瀏覽了一下,見有啟功、劉炳森和海外一些著名書法家的作品。

人生有兩處頗值得紀念,一處是生地,一處是葬地。

一個是人生旅程的開啟,一個生命軌跡的終結。

人並不能擇其生地,卻可以選擇止歸之所。

蘇東坡為何選中郟縣為他的最終歸宿,不僅給後人留下了這個千古難解之謎,也給郟縣平添了一種厚重。

作者:晚霞客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郟縣蘇墳(三蘇園)

(三蘇園)位於郟縣城西北23公里,從禹州開車一個多小時左右就到了。此地宋朝時屬(汝州郟城鈞台鄉上瑞里),這裡安葬著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蘇轍兩兄弟的遺骨和其父蘇洵的衣冠。

蕭魯陽:蘇東坡安眠地考略

【編記】宋代大文豪蘇軾文章震古爍今,但宦途起伏,一生坎坷,逝世後未能歸葬四川眉山故里,而歸葬何處?現輯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宋史文化研究專家最近研究成果《蘇東坡安眠地考略》,供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