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三國名將:曹魏、東吳人才輩出 蜀漢名將寥寥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為將者,應指揮千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應象韓信那樣指師百萬縱橫弛騁於沙場,攻城撥寨無堅不摧;如霍去病那樣千里閃擊漠北王庭,殺敵於臥榻之中。

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名將雲集的時代,前後近百年,這個舞台讓許多名將大放異彩。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這段時期的十位名將。

十、夏候淵

夏侯淵是曹操的連襟,他是曹操非常信任和極度重用之人,隨曹操征戰四方時已戰功卓著。

任別部司馬、騎都尉,後為陳留、潁川太守。

建安五年,以督軍校尉參加官渡之戰,獲勝後受命督兗、豫、徐州軍糧,保障了供給。

繼與于禁、張遼等平定東海郡昌狶,又率泰山、齊、平原郡兵擊破盤距濟南等地的黃巾軍徐和部,奪其軍糧。

十四年,擊破廬江叛將雷緒。

次年,又以征西護軍督徐晃等攻克太原,平定商曜之亂。

十六年,參加渭南之戰,隨曹操擊敗韓遂、馬超軍。

次年,攻殺關中軍梁興,居功封為博昌亭侯。

十九年,馬超進犯,不等曹操回復,當即率張郃等從陳倉狄道救援祁山,擊退馬超。

繼輕裝疾進,北焚長離羌屯,誘韓遂軍來救破之,又克高平、興國,平定河西諸羌,次年七月,與曹操會師休亭,攻降張魯,占領漢中,升都護將軍,督張郃、徐晃等進攻巴郡。

二十三年,劉備進軍陽平關,夏侯淵被任命為征西將軍,與劉軍相持一年多。

次年,劉備軍擊敗張郃,夏侯淵把自己帶領的精兵撥出一半援助張郃,結果,夏侯淵冒險急進,被伏兵於定軍山的黃忠部所襲,措手不及,被黃忠殺死。


夏侯淵被後人評為三國時的飛將軍,軍事才能遠遠高於夏侯敦、曹洪等人,比守城名將張遼、郝昭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的絕招就是兵貴神速,善於速戰速決,經常放棄攻堅戰,堅決襲擊對手弱處,用兵靈活。

因其運動作戰迅速,同時也極為注重後勤保障,經常襲取敵之軍糧,作戰獲勝後也首先取糧。

由於戰功顯赫,於是和孫堅一樣,多了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太過恃勇輕敵。

曹操常告誡他「為將當有怯弱時」,但本性難改,最終中計而亡,可惜可嘆。

九、姜維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姜維升為鎮西大將軍,並任涼州刺史,獨立擔當在西北邊陲抗魏的重任。

延熙十年又升為衛將軍,位次上卿,與大將軍費禕同時錄尚書事。

時值汶山郡平康縣少數民族反叛,被姜維平定。

又出兵隴西、南安、金城三郡交界地,與曹魏大將郭淮、夏侯霸等人在洮河以西地區交戰屢勝。

但費禕與之政見不同,多次節制姜維,每次姜維出徵兵不過萬人,不得長駐,只得獲眾而還。

費禕去世後,延熙十六年夏,姜維率領數萬人馬出兵石營,經過董亭,圍攻南安。

曹魏的雍州刺史陳泰率軍前來解圍,到達洛門,姜維因糧草不濟兵退。

第二年,他再次出兵隴西。

駐守狄道的李簡投降。

姜維進一步出兵圍攻襄武縣,與魏將徐質交戰,斬其頭,破其軍。

姜維乘勝追擊,遷徙河關、狄道、臨洮三縣的百姓回蜀。

延熙十八年,姜維再次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一同出兵狄道,在洮西大敗曹魏雍州刺史王經,迫使王經退守狄道,姜維進一步追擊,卻逢曹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不得不兵退鍾題。

延熙十九年春,他受命大將軍,再次整頓軍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相約會師上郡,但胡濟失約,因此姜維在段谷被鄧艾打敗,潰不成軍。

姜維謝罪,引咎自責,自請貶官削職,任後將軍,同時代行大將軍職事。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諸葛誕在淮南郡反叛,關中部分兵馬被分派向東進軍平叛。

姜維想乘虛向秦川進軍,於是又率領數萬人馬出兵駱谷,徑直進兵沈嶺。

但司馬望拒險固守,直到諸葛誕兵敗,鄧艾回師,姜維仍無法攻取,只得撤回。

這段時期,姜維與曹魏軍多次激戰,互有勝負。

北伐秦川,其軍已到達華陰、蒲城一帶,直接威脅到中原,深入敵境的程度非諸葛當年可比。

景耀五年,姜維與黃皓正面衝突,寫信給後主求斬皓。

後主反而指責維多管閒事,維恐遭黃皓的暗算,駐軍沓中屯糧。


魏景元三年(公元262年),鍾會攻蜀兵進漢中,分兵攻打漢、樂二城,自率主力直趨陽安關口。

守關副將蔣舒叛敵,主將傅僉戰死。

鍾會見陽安關已克,置二城不顧,親率魏軍主力長驅直進,準備急襲劍閣,直逼成都。

姜維心急如焚,迅速擺脫鄧艾軍的糾纏,向陰平方向撤退。

這時諸葛緒軍已占領武街和陰平橋頭,切斷了歸路。

姜維見狀立即調頭北上,向諸葛緒側後方向運動。

諸葛緒中計,以為維斷其後路,退軍北擊,姜維率軍趁機折返南歸,通過陰平橋頭順利撤回,先鍾會一步據守劍閣。

鍾會大軍到達後,屢攻不能下,糧盡思退。

蜀漢剛開始轉危為安時,誰也沒料到鄧艾突出奇兵,偷渡陰平,越過劍閣天險,降伏江油,攻占涪城,屯兵成都城下,劉禪投降。

但姜維不死心,看準了鄧艾、鍾會不和,進行挑撥,鼓動鍾會發動兵變,據蜀叛亂。

但曹魏將士不從,群擁而起,殺了鍾會、姜維被迫自殺。

姜維以他傑出的軍事才能使蜀漢在諸葛死後殘喘近三十年。

但是在對手發展之時而蜀漢卻停止不前,故亡於實力而非無將才。

八、孫堅

孫堅十六歲時,隨父乘船去錢塘,遇海賊掠奪了商人財物,正在岸上分贓。

船人畏懼,孫堅卻操刀上岸,用手東西指揮,佯做部分兵士以包剿賊的模樣,海賊望見,以為是官兵來捕,趕緊捨棄財物,往海岸奔逃。

孫堅追上前去,砍殺一人,提其首而歸。

孫堅這種果敢機智的行為很快便被傳播開來,名揚一方。

漢靈帝熹平元年(172年),會稽郡發生了道教徒許生的叛亂,許生自稱陽明皇帝,鄰近各縣農民踴躍參加,共達萬人。

那時孫堅任吳郡司馬,他召募精勇壯丁千餘人,與州郡官兵聯合,平定許生之亂。

孫堅因功,以後相繼為鹽瀆、肝胎、下邳三縣縣丞。

靈布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發生,漢朝派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率軍鎮壓,朱儁以孫堅為佐軍司馬。

孫堅原有鄉里少年數百人,又募得商旅及淮、泗精兵千餘人,跟隨朱儁征戰,指揮所部率先攻克南陽城,立下首功,官至別部司馬。

黃巾起義發生不久,邊章、韓遂在諒州起兵,中郎將董卓征討無功。

中平三年,漢朝又派司空張溫前往鎮壓,張溫令孫堅參軍事。

邊章、韓遂聞孫堅至,不戰而退。

此時長沙郡又發生了區星的叛亂,官軍屢平失利。

朝廷以孫堅為長沙太守平叛。

堅一月內便平定區星叛亂,因功被封為烏程侯。

群雄討伐董卓的戰爭中,孫堅並不是什麼先鋒官,遠在長沙。

此時關東諸候已被打得一敗塗地,袁術急召孫堅。

孫堅連夜進軍,斬殺拒不供糧的南陽太守張咨和董卓任命的襄陽刺史王睿,一路所向披靡,但進軍至梁縣,人困馬乏之際被徐榮偷襲,**受損。

但毫不氣壘,次日招集部眾,誘敵設伏擊敗徐榮,使之折兵過半,並射殺令關東諸候喪膽的勇將華雄,二戰全殲胡軫部。

在皇陵與董卓主力激戰,先鋒呂布不敵敗退,旋即董軍全線潰敗。

董卓見洛陽不能守,放火棄之。

董卓畏懼他的兵鋒,試圖以結親來誘惑他時,他嚴正申明:「董卓逆天無道,盪覆王室,吾欲夷其九族以謝天下,安肯與逆賊結親耶?」

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袁術使堅往荊州擊劉表,劉表將黃祖拒戰,兩軍戰於樊城與鄧縣間展開決戰,孫堅連戰皆捷,長驅直入,渡過漢水,包圍襄陽。

正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輕身偵察敵情,頭上紅巾暴露身份,被暗箭射殺。

孫堅是一個驍勇善戰的人,他的軍隊戰鬥力很強,乃因他善於撫恤士卒。

裴注引《江表傳》言:

堅歷佐三縣,所在有稱。

吏民親附。

鄉里知舊,好事少年,往來者常數百人,堅接撫待養,有若子弟。

裴注引《山陽公載記》述董卓之語:

關東軍數敗矣。

皆畏孤,無能為也。

唯孫堅小憨,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

二袁與劉表是當時的大世家,大諸候,而孫堅只是一個將軍。

可見,孫堅的威名遠播。

但孫堅性格上有缺陷,孫堅之娶吳氏,頗有逼婚性質,(不過我希望沒女朋友的網友要學他,大膽沖啊!)「吳氏親戚嫌堅輕狡」,「輕狡」,即欠穩重與躁急橫暴之意。

孫堅所以遭暗算,即吃了這種性格的虧。

七、司馬懿

曹操對司馬懿的才能非常賞識,但很猜疑。

司馬懿敏感地察覺到了,為此,他多次提及內政,極力打消曹操對他的猜疑。

建安二十三年,司馬懿向曹操提出了實行「軍屯」的建議。

他說:「昔箕子陳謀,以谷為首。

今天下不耕者蓋20餘萬,非經國遠籌也。

雖戍甲未*,自宜且耕且守。

」此後,又修廣漕渠,大興屯守,開渠灌溉。

使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經司馬懿的努力,每年可得軍糧500萬斛。

魏國的東南邊防得到了鞏固,使東吳無懈可擊。


吳舉兵西進荊襄。

曹丕及群臣認為,東吳此次興兵意在攻取樊城、襄陽。

兩城難以抵禦,因火速棄城,退居皖城。

只有司馬懿反對,認為吳剛剛打敗關羽,必然擔心劉備會伺機報復,不敢冒然犯境,樊、襄二城千萬不能放棄。

但曹丕固執己見,命曹仁焚棄二城,退居皖城。

果不出司馬懿所料,吳並未侵擾二城。

曹丕聞訊,懊悔不迭。

太和元年(227年),曹丕病逝,與孟達關係密切的桓階和夏侯尚兩位大臣也相繼死去。

魏明帝曹睿派司馬懿領兵駐屯宛城,以驃騎將軍之職主管荊州、豫州的軍事事務。

孟達擔心被廢,於是想反魏投蜀。

諸葛亮想要孟達速反,為此派郭模詐降,故意將孟達要舉兵反魏的消息泄露,以迫使孟達早投。

司馬懿卻將計就計,假意寫信給孟達,說郭模的降魏及其所送的情報完全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目的是想借魏軍之手殺害將軍。

孟達也沒看出這是緩兵之計,反而覺得應先做好準備再起兵。

太和二年正月,司馬懿親自率領一隻精兵從宛城出發,大軍偃旗息鼓,晝夜兼程,僅用八天時間,便兵逼上庸城下。

東吳、西蜀急忙派兵援助。

司馬懿亦分出兩支人馬,分別阻擊東西兩線的援軍,使其無法接近。


而孟達的城防布置剛剛開始,只好倉促抵抗。

上庸城三面環水,孟達在水道設置了木製的柵欄。

但被一舉攻破。

接著魏軍晝夜不停地輪番攻城。

孟達軍心動搖。

戰到第十三天時,城池將破,孟達的外甥鄧賢、部將李輔等人打開城門投降。

魏軍攻入城中,殺死了孟達,結束了戰鬥,然後班師歸皖。

諸葛亮四出祁山,因糧將儘自帥眾將欲取上邽之麥。

眾將認為諸葛兵已先至,麥將其獲,懿曰:「亮慮多決少,必安營自固,然後芟麥。

吾得二日兼行足矣。

」於是*甲晨夜赴之。

亮只能望塵而遁。


諸葛亮攻上原,將北渡渭,懿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

」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此戰射殺蜀將吳班。

司馬懿知道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艱難,無法長期對峙,於是在五丈原堅守不出。

終使諸葛亮也徒喚奈何,含恨而逝。

由於阻擊蜀軍有功,青龍三年(235年),司馬懿被提升為太尉,成為主管曹魏全國軍事的統帥。

對於公孫淵的遼東叛亂,司馬懿胸有成竹地對曹睿說:「四千里地,住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約一年足矣。

」曹睿見司馬懿對如何作戰的方案瞭然於心,非常滿意,便派司馬懿率軍四萬前往遼東平定叛亂。


景初二年(238年)三月,司馬懿從洛陽出發,六月,魏軍到達遼河西岸。

這時,卑衍、楊祚已在遼河東岸築起防線,修建了堅固的營寨,企圖隔河對峙。

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之計,先大張旗鼓攻南翼,見燕軍往南援救後,便立即親率大軍從燕營北部偷渡遼河。

過河後,隨即在遼河燕營旁構築工事後,做出率眾繞開燕營直撲襄平的姿態。

卑衍、楊祚萬分驚慌,生怕老巢空虛不保,立即率領全軍回援襄平,企圖堵截魏軍。

回軍途中遭到司馬伏兵,大敗逃回襄平。

時值雨季,不便野戰,司馬懿見敗卒多集於城中,城中糧少,故揮軍圍城。

百日過後糧盡,軍心浮動。

司馬懿抓住戰機猛攻,楊祚開城投降,公孫淵欲奪路而逃,被魏軍殺死於亂軍之中,餘部全部投降。

司馬懿用兵著重分析對手,對於諸葛亮遠道而來,後勤運輸不濟,實行堅壁清野,不戰而勝,謂之高明而非怯戰。

對於孟達無備,則兵貴神速,攻其不備,謂之速戰速決。

對於襄平大軍在外,設計擊敗野外之敵,截去糧草,縱敗敵守城,造成城內兵多糧少,困敵迫降,此欲擒故縱之計也。

故司馬懿用兵善詭謀。

六、關羽

光和六年(183),因斬殺惡豪,關羽逃離家鄉。

5年後結識劉備、張飛。

時值黃巾農民起義的風暴席*全國,關羽即隨劉備在涿縣招募鄉勇,組織武裝,先後參加了幽州太守劉焉、中郎將盧植、校尉鄒清和校尉都亭侯公孫瓚的軍隊,同黃巾起義軍作戰。

獻帝初平元年(190),劉備依附公孫瓚,被任為平原縣(今山東省平原縣)令,後領平原相,關羽、張飛並為別部司馬,統領郡屬軍隊。


漢興平元年,曹操與陶謙爭徐州,劉備帶關羽援救陶謙,被派為豫州刺史。


漢建安元年至四年,關羽一直隨劉備轉戰南北,在奪徐州時力斬車胄,占領徐州。

劉備命羽鎮守下邳,行太守事。

建安五年,曹操攻擊劉備,備敗逃依附袁紹,關羽及劉備妻室被圍於下邳,羽降曹,詔為偏將軍,待以厚禮。

同年四月,曹操與袁紹戰於白馬,關羽率部於萬軍叢中斬殺河北名將顏良成名,被封為漢壽亭侯。

七月,羽探知劉備在袁紹部下,遂掛印封金,拜書告辭,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隨之與劉備奔往汝南聯絡劉辟擊曹。

袁紹官渡兵敗。

建安六年九月,劉備汝南兵敗,歸附荊州劉表,駐軍於新野達七年之久。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擊劉表。

八月,劉表病卒,次子劉琮降曹,劉備離開樊城奔往江陵。

關羽率水軍至江夏劉琦處求援,後與備會合於沔江共同奔夏口。

是年十一月,經諸葛亮、魯肅等人多方協商,孫權、劉備聯合在赤壁大敗曹軍,劉備得乘機詐得占荊州江南四郡。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東吳軍事統帥周瑜病死,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江北諸郡,任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帶兵屯駐江陵。


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請率軍西征入川,留關羽鎮守荊州。

次年,曹操率大軍擊吳,羽執行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方針,與曹將樂進、于禁戰於青泥,擊退了曹兵的進攻。

建安十九年,劉備進攻雒城失利,急調張飛、諸葛亮、趙雲等入川支援,留關羽獨守荊州。

是年六月,劉備攻克成都,自領益州牧,正式任命關羽都督荊州事務。

建安二十年,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備藉故推託,吳蜀矛盾加劇,孫權派往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官吏盡被關羽逐之。

呂蒙襲取長沙、桂陽,備親率五萬大軍順江而下與之爭鋒,羽亦帶三萬精銳之師進至益陽與魯肅對峙,雙方劍拔弩張,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是年二月,曹攻漢中,備怕益州有失,即遣使與孫權講和,雙方商定以湘水為界,以東的長沙、江夏、桂陽三郡屬孫權;以西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屬劉備。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擊敗曹操占領漢中,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八月,關羽乘曹仁境內有百姓起義之機,率其主力北上攻打樊城、襄陽,利用夏雨傾盆之時,放水淹殺曹軍,斬殺曹將龐德,收降于禁,威鎮華夏。

就在關羽志得意滿之時,呂蒙抄其後路,襲取荊州。

羽腹背受敵,軍心渙散,處境危艱。

而新野劉封又不援救。

十一月,羽從樊城撤軍,企圖奪回荊州,途中連遭吳軍截擊,部卒走失,戰鬥力大減。

羽見奪回荊州無望,且戰且退,先抵麥城,欲逃往西川與劉備會合。

十二月,羽從麥城敗退臨沮章鄉,被伏兵所擒,與子平同時遇害,時年60歲。

荊州是吳、蜀方的命脈,沒有還不還的道理,只有勝者為王。

但是關羽一身自負,沒有處理好人際交際,以至被落井下石。

可惜一代武聖讀春秋只解其表不知其義啊。

很可惜,演義中的溫酒斬華雄,殺蔡陽,誅文丑均非關羽所為,過五關斬六將,與黃忠戰百合也是子虛毋有。

不然關羽聽到黃忠同列五虎將很不服要比試比試,按演義的說法不是比過了嗎,沒如此健忘吧?

不過歷史上的關羽可是真正的勇將,常親自衝鋒在前,免不了中箭吃失,呂布的勇名多半是吹出來的,可關羽之勇卻是名符其實。

在勇將中能排兵布陣,識天時地利,運用戰術的關羽卻是首屈一指的,故後人將其忠勇智並提成為我們的武聖。

陳壽評:「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

漢朝之後便有「稱勇者必推關張」。

五、陸遜

21歲始出仕孫吳政權,先為將軍府屬吏,後任海昌屯田都尉,並領縣事。

時逢海昌大飢,他開倉賑濟,解救災民,並勸督農桑,鼓勵生產,海昌得以大治。


在征討會稽、鄱陽等地割據勢力中,展示了他的軍事才能,孫權拜其為定威校尉,並把孫策的女兒嫁給這位年青有為的將領,以結秦晉之好。

丹陽地區又發生豪強叛亂事件,陸遜奉命討伐,在敵我懸殊的情況下,他多設營帳,遍布鼓角,虛張聲勢,以迷惑敵人。

然後,他乘夜領兵潛入山谷,鼓角齊鳴,向敵人發起突然攻擊,很快鎮壓叛亂。

接著,陸遜得吳、丹陽、會稽三郡的依附民。

以強壯者當兵,羸弱者補戶,共得精兵數萬人,既打擊了地方豪強,又增強了吳的實力。

建安二十四年,蜀漢荊州守將關羽出兵進攻曹操的樊城。

當關羽的大軍圍住樊城的時候,漢昌太守呂蒙為了麻痹關羽,突然聲稱舊病復發,並向孫權推薦陸遜為偏將軍右部督。


陸遜赴任後,為了進一步麻痹關羽,給關羽寫了一封措詞十分謙恭的書信。

水淹曹操援軍,殺龐德,俘虜大將于禁,陸遜又馬上去信祝賀拍馬。

關羽讀了這些信後,覺得陸遜謙虛、誠懇,彬彬有禮,於是就不把他放在心上了。

這時,關羽雖然在前線取得節節勝利,但留守江陵、**的將領糜芳、士仁軍資供應卻不及時,關羽聲言要嚴懲他們。

糜芳、士仁很是不滿。

這些情報,陸遜都了如指掌。

他見破蜀時機已經成熟,便建議孫權攻取荊州。

孫權當機立斷,命令陸遜、呂蒙為前部,攻打荊州,他自己也親率主力,向西挺進。

呂蒙、陸遜兵分兩路,直撲關羽的大後方。

呂蒙率軍攻打**、江陵;陸遜則長驅直入,攻打宜都郡,劉備所置宜都太守樊友棄城潰逃,其它據點長吏和蠻夷酋長都望風投降。

孫權拜陸遜領宜都太守,撫邊將軍,封華亭侯。

接著,陸遜水陸並進,攻破蜀將詹晏、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生擒陳鳳。

又擊敗秭歸文布、鄧凱的夷兵,並勸降了文布。

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西蜀的大門。

當關羽得到消息,勿勿忙忙從樊城撤軍的時候,**、江陵已經被糜芳、士仁獻給了吳軍。

蜀軍進退維谷,走投無路,只得領兵退守麥城,最終全軍覆滅。

在整個戰役中,陸遜指揮吳軍殲敵數萬人,孫權提升他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荊州戰後,劉備不聽趙雲等人的勸阻,親自領兵伐吳,再奪荊州。

並拒絕孫權合談,於是,歷史上有名的彝陵之戰爆發了。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率領大軍首先攻下巫縣,占領秭歸。

孫權只得命拜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餘人禦敵。

吳黃武元年一月,劉備到達秭歸,命令吳班、陳式的水軍沿長江東下,封鎖彝陵一帶沿江兩岸。

然後,劉備率領各路大軍攀山越嶺深入到猇亭,武陵地區的蠻夷等少數民族受到劉備使者的鼓動,也派兵參戰。

蜀軍進展神速,聲勢浩大,從巫峽到彝陵的長江沿岸,軍營連成一片,綿延七百多里。

整個形勢對吳軍十分不利,吳軍統帥陸遜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陸遜實行戰略退卻,退守彝陵。

他按兵不動,避開蜀軍的銳氣,不與蜀軍決戰,而冷靜地等待戰機。

一些吳軍將領沉不住氣了,紛紛要求出兵,陸遜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手按著劍對他們說:「仆雖一介書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負重故也。

汝只守隘口,牢把險要,不許妄動。

如違令者皆斬。

」劉備派將領吳班帶著幾千名士兵在吳軍陣前安營紮寨,向吳挑畔。

吳眾將按捺不住,主張出擊,陸遜非常沉著,他分析說:「前面山谷可伏兵,故平地設此弱兵,以誘我耳。

」果然不出陸遜所料,劉備見吳軍沒有上當,把伏兵從山谷中撤出,諸將心服。

閏五月,蜀軍無計可施,防備鬆懈。

陸遜決定反攻。

時值盛夏,蜀軍營寨多用木柵構築,且地處峽谷,草木叢生,利於火攻。

陸遜命令士兵人人帶上一把茅草,順風點火。

於是,吳軍將士沖入蜀軍陣地,放起火來,頓時蜀軍營帳化成一片火海。

陸朱然部突破蜀軍前鋒,與韓當部攻占涿鄉,切斷蜀軍的退路。

潘璋部攻擊馮習部,陸遜自己則親率吳軍主力,在猇亭向蜀軍主力發起進攻。

蜀軍前鋒潰敗以後,士氣一落千丈。

不久,蜀將張南、馮習等戰死,杜路、劉寧走投無路,被迫投降。

蜀馬良和沙摩柯部也被殲滅。

蜀軍的四十餘座營寨瞬間湮滅。

劉備慘敗,退守彝陵西北的馬鞍山。

這一仗,蜀軍所有的軍備全被吳軍繳獲。

陸遜又乘勝圍攻馬鞍山,消滅蜀軍萬餘人。

劉備在夜色掩護下拚死突圍,幸虧驛卒焚燒鎧甲,堵塞吳軍追路,才逃回了白帝城。

因此,他被孫權拔擢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劉備敗逃後,徐盛、潘璋等將領主張繼續追擊蜀軍,擒拿劉備。

陸遜是戰略眼光長遠,全局在胸的名將,言魏軍陳兵邊界,蠢蠢欲動,決計退兵。

九月,魏軍果然大出,因東吳準備充分,魏軍毫無所獲。

不久陸遜與司馬懿軍交戰,果斷否決了朱桓等冒進出戰的建義,放棄夾石,出擊石亭大破曹休軍。

陸遜作戰,審時度勢,謹慎選擇戰機,一旦進攻兵鋒所至無堅不摧。

四、周瑜

周瑜出身士族,少時與孫策友好。

東漢興平二年起兵助孫策占據江東立下大功。

孫策死後,周瑜和張昭全力支持和輔佐孫權,迅速安定了江東的局勢。

周瑜親自出面挽留魯肅,並推薦給孫權。

曹操於建安七年派人下書要孫權送人質給他。

面對曹操的訛詐,眾人多猶豫不決。

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

他認為,江東拒險,交通便利,兵精糧多,能割據,不必向曹操低頭。

送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制。

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贊同。


建安五年始,周瑜一直坐鎮吳郡,平亂討叛。

建安十一年,周瑜親自督討麻、保二屯的山越族,斬獲其部落首領。

建安十三年初,周瑜向孫權舉薦劉表的降將甘寧。

孫權接受甘寧的建議,擊殺黃祖,為孫權奪取荊州掃清了道路。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親率大軍進攻劉表,劉琮不戰而降。

劉備寡不敵眾,狼狽地逃到夏口。

曹操不但得到荊州的大批水師戰船,而且又據有糧食武器儲備豐足的江陵。

九月,劉備的謀臣諸葛亮也極力勸說孫權、劉備兩家聯合破曹;同時孫權收到曹操威脅的書信,張昭等人主降。

周瑜反對投降,極力主戰。

他說,曹操的致命弱點是有關西的馬超、韓遂的後顧之憂;兵多是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不善水戰,「舍鞍馬,杖舟楫」,與江東水軍交鋒,是舍長用短,曹操違犯兵家作戰的大忌。

又指出他十五六萬北方主力,因遠征,久戰疲敝,戰力不強。

荊州新降七八萬人,多有疑慮,士氣低靡。

周瑜表示只要五萬精兵,便可打敗曹操。

這樣使孫權堅定了破曹的信心。

當即,周瑜、程普被任命為左、右都督,分領大軍逆流西上,和劉備并力,迎擊曹軍。

在樊口,孫劉聯軍合計五萬人左右。


曹軍在赤壁,與孫劉聯軍相遇。

周瑜的推測成為事實,疫疾已在曹軍中流行,戰力大受影響。

結果兩軍交鋒,曹軍初戰失利,退到江北的烏林,上岸安營紮寨,與聯軍隔江對峙。

兩軍僵持的局面對人孤力單的聯軍不利。

周瑜的部將黃蓋建議說,敵眾我寡,宜速戰。

而曹軍針對北方軍士不習水戰的缺陷,採用方連戰艦,首尾相接的方式進行補救,這樣就為我們提供了可以用火攻打敗他的機會。

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

黃蓋按照與周瑜制定的計策,寫信給曹操表示願意歸降。

曹操沒有識破這是詐降計,答應接受黃蓋。

黃蓋選擇了一個東南風猛烈的夜晚,率領著船隊向江北衝去。

在離北軍二里的水面上,黃蓋命令各船同時點火。

火猛風烈,船行如箭。

由於曹軍沒有防備,結果小船點燃了他們的戰艦。

剎時間大火騰空而起,火舌向對岸舔去,很快延及曹軍的營壘,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曹操猝不及防,無心迎敵,帶著殘部向北敗逃走。

聯軍在劉備、周瑜的帶領之下,水陸並進,一直追到南郡。

赤壁一戰,曹軍損失過半,周瑜的英名傳揚天下。

周瑜到達南郡後,以數萬大軍圍攻江陵城。

江陵城內糧草充足,加之曹仁防守嚴備,周瑜一直未能取勝。

為分散消耗曹仁的兵力,周瑜派甘寧西上攻取夷陵。

曹仁果然分兵,企圖以五六千眾奪回夷陵。

周瑜留下少許人繼續圍困江陵,自己親率大軍去接應甘寧,擊破曹仁。

仁兵敗連夜撤往江陵。

周瑜也在長江北岸建起營壘,準備長期圍攻曹仁。

在一次混戰之中,他不幸為流矢射中右臂,受了重傷。

曹仁認為有機可乘,立即召集軍隊攻擊。

周瑜忍著箭傷,到各營鼓舞士氣,吳軍迎擊獲勝。

建安十四年十二月,曹軍因傷亡過大,被迫放棄南郡。

周瑜以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的職務鎮守江陵。

同年,孫權為表彰周瑜的功勞,特別把下雋等四縣封作他的奉邑。

周瑜的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周瑜文武兼備,有雄才大略,赤壁戰後積極籌划進圖中原。

但天妒英才,建安十五年卒於巴丘。

三、鄧艾

農政小吏,志向弘遠

其原是一文吏,在治水利時著有《濟河論》,論述如何開運漕解決豫中缺糧的方法,得到的司馬懿的賞識。

嘉平元年,高平陵政變後,夏候家族被清洗,夏候霸叛逃蜀國。

作為司馬懿的心腹,被派到前線。

真是無心插柳,鄧艾在與姜維的爭奪中展露才華。

此時的祁山防線已被姜維打得支離破碎。

鄧艾援兵一到便對麴城的蜀軍實行圍困,姜維引軍救援被擋在牛頭山,郭淮抄後路,迫其撤退。

郭淮準備討助姜維的羌族時,鄧艾對其說,「賊未去遠,或能復還,宜分諸軍以備不虞。

」於是淮留下來在白水北側防守,果然,姜維來了個回馬槍,受阻於白水。

姜維將計就計留廖化,自己遠襲六十里外的洮城。

鄧艾發現蜀軍兵多不應慢慢修橋,理應強渡的破綻,於是當機立斷回師洮城,擊退姜維。

此戰因功受封關內候。


毋丘儉反叛時,鄧艾充先鋒,在樂嘉架浮橋,又追文欽到丘頭,再立大功被進封方城鄉候。

後解被圍狄道的王經成功,受封安西將軍,成為一方封疆大吏正式開始了與姜維的對抗。

狄道解圍雖成功,而魏軍損失慘重,蜀軍卻未傷要害,鄧艾認為姜維必來襲,據險而守。

果真姜維進攻,不克欲擊上邽,鄧艾果斷在段谷截擊大勝。

此戰使蜀軍元氣大傷,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北伐。

鄧艾因此戰加封為征西將軍。

直到魏甘露元年七月,姜維最後一次北伐被鄧艾擊敗,從此開始了攻守互換,魏決定滅蜀了。

由於鄧艾功太大,司馬昭有點不放心,派鍾會當主帥節制鄧艾,當然艾是不服氣的,但看到鍾會的攻蜀方案無泄可擊時也無話可說,當然怨氣是不會消的。

攻蜀時便放走了沓中的姜維,讓其回軍在劍閣死守擋住了鍾會的大軍。

眼看魏軍軍糧不濟(的確山道運糧難不只是諸葛亮的難事),鄧艾見其表現的時機來了,「 冬十月,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餘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

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

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

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在天降奇兵面前油江守將馬邈大驚而降。

鄧艾乘勝攻擊成都最後一道屏障綿竹。

而守將諸葛瞻頭腦缺乏冷靜,被鄧艾的勸降信給激出城來。

鄧艾死戰獲勝。

至此劉禪無奈投降,蜀國滅亡。


鄧艾作戰不為假象詭計所迷,數敗名將姜維。

而自己又能針對那些沒有見過戰陣的武將施以恐嚇、激將的方式使敵或降或出城,避免了偷襲**攻堅不利的缺**可惜一代名將最後還是死於權術上的弱智。

二、孫策

興平元年(194年),袁術派遣孫策攻廬江太守陸康,並言:「今若得康,廬江真卿有也」。

可是當孫策攻克廬江後,術用其親信劉勛為太守,孫策頓感失望,於是想藉機擺脫。


揚州刺史劉繇是當時名士。

他將丹楊郡郡城曲阿作為州城,把袁術所用的丹陽太守吳景趕到江北,派遣樊能、於麋屯橫江津,張英屯當利口。

袁術遣軍攻打年余不克。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獲准前往援助,開始了他輝煌而又短暫的一生。

孫策原來只有兵千餘,騎數十匹,賓客願從者數百人。

但一路上得到眾人支持,當到歷陽時已眾驟增至五、六千人。

渡江後,一舉攻克劉繇牛渚大營,獲得了許多糧谷和戰具。

孫策抓住初戰告捷,士氣正旺之時,發起閃電般的攻勢,誘敵設伏擊敗笮融,屯據秣陵城。

繼打敗薛禮後趁勝進擊劉繇於曲阿,繇倉促應戰不敵,棄軍遁逃。

孫策進入曲阿後,勞賜將士,告諭諸縣:「其劉繇、笮融等部曲來降者,一無所問,樂從軍者,一身行,復除門戶,不樂者勿強。

」於是,旬日之間,四面雲集,得見兵二萬餘人,馬千餘匹。

策治軍嚴整,兵士遵守約束,雞犬菜蔬,一無所犯。

史稱策「美姿顏,能笑語,性闊達聽受,善於用人」。

是以將士用命,戰無不克,威震江東,江南百廢待興。

孫策與其父不同,不但有其父的勇,更有謀,在政見上有遠慮,非鼠目寸光的楚霸王可比。


此時袁術在淮南稱帝。

孫策果斷地斷絕了與袁術的關係,聯合曹操討伐袁術成功。

建安元年,部將朱治驅走吳郡太守許貢,許貢投奔吳郡豪帥嚴白虎。

孫策手下諸將主張先擊破嚴白虎。

策曰:「虎等群盜,非有大志,此成禽耳。

」策遂引兵東渡錢塘江,進擊會稽太守王朗,消除嚴白虎的羽翼。

王朗出戰失利後拒城固守,孫策攻城不下,當晚調整布署,以空營,溝火連遍固陵南道,造成增兵強攻的假象,連夜起精銳直撲查瀆、高屯,當晚攻取,斬殺周昕,獲全部糧餉軍械,第二天回師攻孤城,王朗棄城逃往東治,直至被擒。

孫策旋即引師全殲無所依託的嚴白虎,同年派呂范擊破海西陳禹(陳登兄),得淮南地。

建安三年,曹操畏其善於用兵,曰:「獅兒,謂難與爭鋒。

」故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為子曹彰娶策從兄孫賁女,以暫保無後顧之憂。


而此時孫策也抓住北方暫無威脅的戰機,連續發動對袁術殘部,劉表部的征討。

在得知劉勛向上繚太守借糧不得情況後,孫策遣使卑辭厚禮,致書,請其合攻上繚,自己願為後支援。

劉勛果真上當,親自率軍遠襲上繚。

孫策便悄悄溯江而上。

到達石城時,派遣孫賁等率領八千人進據彭澤設伏,親自襲取皖城,俘獲劉勛妻子及部曲三萬人。

劉勛聞訊率軍回救,行至彭澤,遭伏擊大敗,求救黃祖。

孫策趁勢全殲來援的黃祖軍,攻下夏口,迫使他退守沙羡。

取豫章郡時。

太史慈已察明豫章太守華歆是個膽小怕死的人,孫策便親率大軍進逼椒丘,再派虞翻去勸說華歆,曉以利害。

果然兵臨城下,華歆開城請降。

孫策不僅兵法卓越,而且胸懷寬廣,識人善用,並非三國演義中描寫濫殺豪傑之人。

祖郎曾襲擊募兵的孫策,差點使其喪命。

後又挑動山越,共圖孫策。

孫策西討祖郎禽於陵陽,即以郎為門下賊曹。

擒太史慈後,即署慈為門下督。

當策引軍還時,太史慈與祖郎都在前導引,均引以為榮。


劉繇在豫章病故時,留下部曲萬餘人。

孫策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還」。

策曰:「子義舍我,當復從誰!」餞送昌門,把腕別曰:「何時能還?」答曰:「不過六十日」。

慈行,議者猶言遣之非計。

策曰:「太史子義雖氣勇有膽烈,然非縱橫之人,其心秉道義,重然諾,一以意許知己,死亡不相負。

諸君勿憂也。

」太史慈果如期而返。

此事被傳為美談。

孫策用兵如神,似飄逸蕭灑的快劍,當覺察利刃至時,已見血封喉。

古人贊曰:「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

威振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一、曹操

曹操不畏豪強,舉免官吏,杖殺犯法的宦官蹇碩的叔父的事廣為傳誦。

《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有「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這應該是曹操年輕時的理想。

諸侯討董卓之戰,曹操仍然慷慨激昂:「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

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可關東諸侯都是東漢王朝訓練出來的老油條,只顧吃酒作樂。

曹操自己往西進攻,被董卓打得大敗,幾乎連命都丟了。

敗逃的路上,士兵譁變,「太祖手劍殺數十人,餘皆披靡,乃得出營」。

歷史只記載具體的事件,不會記載人物的心理。

在這些出生入死、艱苦倍嘗的經歷中,是不是逐漸完成了曹操從忠臣向梟雄的轉變?

曹操20歲時就任頓丘縣令。

黃巾起義爆發後,他受任為騎都尉,因鎮壓潁川波才所領導的黃巾軍有功,升為濟南相。

公元192年,他占據兗州,根據黃巾軍無後勤供應的特點,採取晝夜奔襲的戰術,破青州黃巾,收降後編精銳30萬,組成「青州軍」,勢力開始壯大。

初平四年,借為父報仇之名攻伐陶謙。

但殺戮過多,引起陳宮、張邈反感,聯合呂布占據濮陽,操回救失利。

後從荀彧計「根深固本以制天下」,三攻兗州,設伏在定陶打敗呂布,收復失地。

後因糧草不濟,遣散軍士20餘萬,使任俊屯田許昌,利用荒田命令軍隊從事耕作以自給,謂軍屯,召募流亡農民,施民屯,開始了北方經濟復興。

於公元196年將漢獻帝劫持到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優勢。

面對破敗的社會局面,他這樣就加強了他的經濟實力。

注意招收和提拔人才,三次發布「唯才是舉」的命令說,不論門第高低,只要有「治國用兵之術」的,都可以當官。

這使他招納了不少人才。

曹操依靠這些條件,開始發動統一北方的戰爭。

建安二年到四年內,通過三次討伐張繡,迫使其降。

誅殺呂布,趕走劉備,聯合孫策消滅袁術。

公元200年,他先在白馬派關羽斬殺顏良後,在官渡與袁軍對峙,得許攸獻計奇襲烏巢糧倉,獲勝。

此後,又用了幾年時間,利用紹之子不合,離間得手,繼而滅之,又在白狼山趁敵立足未穩搶攻得手擊敗烏恆,統一了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荊襄,劉琮歸降。

操進軍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因北方軍隊長途跋涉,不服水土,兵多疾病,荊州降軍心有顧慮,未肯力戰。

加上自己驕傲輕敵,在孫劉聯軍火攻之下大敗而歸。

造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建安十六年,曹操率軍與馬超等部對峙於潼關,操正面佯攻引關中軍向潼關集中,造成其後防空虛,派徐晃等偷渡蒲坂津建立橋頭堡,隨後引全軍渡河,壘沙凍冰為寨拒守,伏兵擊敗馬超的偷襲。

在離間韓遂得手後,便發起總攻,以輕騎誘敵再次伏擊得手,馬超大敗。

四年後討伐張魯攻占漢中。

但因定軍山主帥夏候淵輕敵被斬,不得不放棄漢中退守長安。

公元216年,受封為魏王。

曹操善用兵,通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著作。

他又善於詩文,現在還存有詩20餘首、較完整的散文40餘篇,都為後人所傳誦。

到這裡,小編一定會被罵,因為三國里還有一些人沒有上榜,那麼下面小編也把沒上榜的武將拿出來說說。

魏方:

張遼,守城名將,沒有指揮過大的戰役。

張頜、徐晃,良將,位在淵下,戰績也不如夏侯淵輝煌。

吳方:

呂蒙:考慮到平衡性,選用夏侯淵,不然吳方名將多了些。

甘寧:猛將,智勇雙全,但未獨立領軍指揮戰役。

蜀方:

張飛:良將,但鞭撻士卒,為將者之戒。

魏延:不是蜀漢自貶棟樑,應在前十名內,無奈只能等平反後再說。

黃忠、馬超:勇將,非良將,戰績或少或不佳故未選。

諸葛亮:作為軍師合格,但作為主將比他繼承者姜維差。

除平南戰役勝,其餘不勝或敗。

何謂不勝?戰役目的未達到。

趙云:箕谷以多打少,反被曹真敗,這可是諸葛親口說的。

其它方:

高順:勇將,沒有獨立指揮過大的戰役,故落選。

呂布:勇將,除力氣大點,樣子帥點,其它方面還不如部下高順,戰績也相當糟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志中的24名將應該都有誰—東吳篇(一)

想必大家都聽過這首「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槍神張繡和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和姜維。」的打油詩。可是古代的戰爭並不是主將動輒就棄身...

三國誰才是統兵能力最強的武將謀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江上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時期,名將謀臣輩出,帶兵打仗,不一定武力高的武將就厲害。比如呂布,武藝最高,但統兵能力卻不咋樣,相反,如司馬懿這樣的謀士...

司馬懿從「在野之士」到「出相入將」

司馬懿 字仲達,公元179年-251年,享年約72歲,性別男,(河內溫縣孝敬里(河南溫縣招賢鎮),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權臣。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

歷史千人冊(291-300)

291、呂蒙(178-219)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境)人。繼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迫曹仁離南郡,升偏將軍。十七年,隨孫權拒曹操於濡須水,並建議孫權夾水口立塢,塢成後吳軍在防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