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史料說話,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如果沒有病逝會滅掉魏國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先來看下最後一次北伐的分析
關於這一次戰爭諸葛亮的戰略方針,我的觀點是在隴右和魏軍相持,但是避免攻堅戰,
而這一次戰爭,司馬懿則採取了較為保守的戰略方針,不斷防守與諸葛亮消耗。
《三國志.郭淮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並田於蘭坑。
是時司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必爭北原,宜先據之,議者多謂不然。
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
」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
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
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文中並未出現諸葛亮兵敗的字樣,而眾所周知,魏書以曹魏史料為藍本,夸勝諱敗是其習慣。
「淮逆擊之」雖然並未道明結果,但是估計郭淮也不會占到多大便宜,而「有備不得上」也最多說明諸葛亮沒有達到攻拔城寨的結果,但是兩軍交鋒,必有死傷,郭淮傳卻迴避了兩次戰爭的結果,可見縱然諸葛亮沒有大勝,郭淮也占不到什麼便宜。
《三國志.辛毗傳》記載「青龍二年,諸葛亮率眾出渭南。
先是,大將軍司馬宣王數請與亮戰,明帝終不聽。
是歲恐不能禁,乃以毗為大將軍軍師,使持節;六軍皆肅,准毗節度,莫敢犯違。
」由此可見,司馬懿無論因為什麼原因,一直沒有出戰。
而諸葛亮則不斷的發動試探性的進攻,但魏軍卻決不應戰。
這也側面說明,魏軍對於與諸葛亮野戰並沒有十成的把握。
而且朝野對於諸葛亮的這次北伐極為重視,因此魏明帝屢次強調司馬懿不得出戰。
魏明帝也立下了這樣的詔書:「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志,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
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當然,觀其後來的戰局,諸葛亮既沒有「久停則糧盡」,司馬宣王面對一個死諸葛仍然不敢「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可見魏軍對於諸葛亮是有一定畏懼的,生不敢交戰,死不敢追擊。
結合三國志中魏蜀兩方面的史料來看,可以看出如下幾點
1. 魏軍的對於諸葛亮有一定畏懼,以至於不敢交戰
2. 戰爭中兩方主要相持不下,但是根據魏書夸勝諱敗的習慣來看,郭淮兩次交戰也不會占到多大便宜。
如果諸葛亮沒有病死五丈原,分兵屯田與魏軍相持,或許真有可能擊敗司馬懿收復秦川。
諸葛亮和司馬懿誰更厲害?打了兩仗留下了三句諺語,結果說明一切
諸葛亮和司馬懿打起仗來究竟誰更厲害,關於這個問題的探討由來已久。在古代時,幾乎清一色的回答是諸葛亮厲害。即便幾個小角色跳出來吠吠幾聲,也無足輕重。與諸葛亮和司馬懿幾乎處在同一時期的東吳大鴻臚張儼...
三國時魏延的奇謀為什麼沒有被諸葛亮採納?
魏延的計劃確實很有氣魄,如果按照魏延的計劃,蜀軍便可一舉奪得關中,這也正是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標。但是諸葛亮又是怎樣看的呢?《三國演義》中是這樣寫的:「孔明笑道:『此非萬全之計也。汝欺中原無好人物...
諸葛亮得知司馬懿軍中多了一個老頭後,仰天長嘆:我將命喪於此!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實現其興復漢室的夙願,先後六次率軍北伐,但都因各種不同因素而失敗。公元234年,諸葛亮親率數萬大軍出祁山,最後一次北伐。蜀國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取渭水之濱。消息傳回魏國首都,魏...
深度分析:231年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打敗了誰?
眾所周知,三國時候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執政期間,曾經六次北伐曹魏。其中五次是諸葛亮親自帶兵,第四次是魏延和吳懿帶兵。其中五次戰爭的大致過程和勝敗得失都比較清楚:228年春第一次北伐,一開始蜀漢軍威震...
戰場上諸葛亮司馬懿誰厲害
軍師聯盟已經完結,下部虎嘯龍吟即將開播。從名字來看,下部的主角將會是司馬懿(冢虎)和諸葛亮(臥龍),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人到底誰厲害?從這部電視洗白司馬懿的節奏來看,下半部讓司馬懿完勝孔明恐怕也...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贏過諸葛亮,史書上的這個記載,讓人誤會了千年
司馬懿到底有沒有打贏過諸葛亮,這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話題。先前蘿蔔已經談論過,史料上記載,司馬懿和諸葛亮只對決了兩次。第一次,231年,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運糧,出兵岐山。司馬懿親自督率張郃、費曜、戴...
因果循環?晚年諸葛亮常受氣。能氣到諸葛亮的居然是他
【郭淮一氣諸葛亮】諸葛亮一伐,自身出祁山。馬謖據守街亭,打擊魏援軍。趙雲以疑兵於其谷拖住曹真主力。經常會以,馬謖違亮節度,不下據街亭城,而舍水上山,為曹魏名將張郃所破,一伐終究雷聲大雨點小的,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