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支柱,十二虎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紀傳體史書中通常把地位和事跡接近的人安排在同一個傳記里,因而《三國志》中魏蜀的開國將領張樂於徐張和關張馬黃趙分別立為一傳,這便是五子和五虎的由來。

相應地,吳書里也有開國將領的並傳,當中一共記載了十二個人,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被稱為江表十二虎臣。

本文就專門從事跡和能力方面分析這十二人。

十二虎臣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

他是孫家將領中資歷排位最高的人,在黃巾之亂爆發前已經官至州郡吏,可見不會太年輕。

史料中記載程普容貌和計略出眾,從這個角度來看他與周瑜頗為相似,但在史書中程普表現得更像是一員猛將。

程普在隨孫堅征戰時,有身先士卒光榮挂彩的經歷,在隨孫策討伐祖郎時,也曾孤身營救被包圍的孫策,可見程普武藝高強,作戰風格硬朗。

程普一直受到孫策重用,在孫策起兵之初授兵二千,馬五十匹,這是當時孫策手下心腹將領的標配,像周瑜、韓當、呂范都是這個配置。

在孫策蕩平吳郡、會稽之後,程普出任都尉,開始鎮守一方,不久被拜為蕩寇中郎將,當時同為中郎將的人還有撫軍中郎將張昭、建威中郎將周瑜、折衝中郎將太史慈、征虜中郎將呂范、督軍中郎將徐琨,都是孫策軍中最核心的成員。

後來在赤壁之戰中,周瑜、程普被拜為左右督,職權相同,可見程普地位之高。

南郡之戰進攻曹仁時,也是這樣的配置。

戰後周瑜因功被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程普被拜為裨將軍,領江夏太守,周瑜死後程普轉任南郡太守。

從這可以看出,赤壁之後周瑜隱隱壓過了程普。

南郡之戰時周瑜因為官職和資歷無法壓過程普,在二人分歧時導致周瑜不能號令程普,還好周瑜以大局為重,處處忍讓,最終與程普一同擊敗了曹仁。

如果說「既生瑜,何生亮」是羅貫中虛構的感慨,那麼「既生普,何生瑜」用來形容周瑜程普二人倒是比較貼切。

同張飛類似,程普喜歡結交士大夫,但程普比張飛好的一點是他是文官出身。

張飛結交劉巴被認為是附庸風雅吃了閉門羹,相較之下,程普在士大夫那裡的大概不會這樣受排斥。

程普在周瑜死後不久也相繼去世。

程普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

黃蓋的資歷比程普要低一些,是孫堅擔任長沙太守後跟隨他的。

黃蓋和程普頗為相似,他也是郡吏文官出身,同樣容貌不凡,也是智勇雙全的類型。

同時不光是武將,史料中也記載黃蓋治理地方時頗有一套自己的辦法,算是個全能型人才。

孫策時期黃蓋出任都尉,開始鎮守一方。

赤壁之戰中他向周瑜獻上了火攻之策,並寄給曹操詐降信,親自實施火攻,最終大獲全勝,不過史料中並沒記載有苦肉計。

在火攻赤壁成功後,黃蓋中箭落水,最後靠韓當救了一命,可見這一計策的危險性之高。

後來黃蓋在擔任太守時武陵蠻起兵攻城,黃蓋手中只有五百士兵,敵我相差懸殊。

於是黃蓋打開城門,在敵人進入到一半時又將其關上,來了個關門打狗,最終大勝武陵蠻,討平了叛亂。

結合火攻赤壁來看,黃蓋確實謀略過人,用兵以奇勝,同時又敢於以身犯險,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黃蓋去世時間和程普應該差不多。

黃蓋

韓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

韓當和程普一樣都是幽州人,東漢時這裡是北方邊境,幽州人士以擅長弓馬著稱,在歷史上也盛產戰鬥力強悍的士兵,程普韓當都是擅長弓馬的武藝高強之人。

而程普韓當為何會跟隨遠在幾千公里之外的揚州人孫堅,史書里並沒有詳細記載,留給了人們很大的想像空間。

與程普黃蓋不同的是,韓當的出身並不高,因而軍中地位也相對較低。

雖然孫策創業初期他也是授兵二千,馬五十匹的重臣之一,但升遷的速度相當慢,也沒有被任命為都尉鎮守一方。

同時韓當缺乏軍事表現,很長時間裡都在吃著資歷,官位被晚輩們紛紛超越。

但孫權也並沒有有意打壓韓當,有記載孫權命韓當率兵接應天柱山陳蘭等人的叛亂,但韓當卻被臧霸所擊敗,可見韓當的能力確實不算出眾。

韓當的活躍時間很長,跟隨孫家父子長達四十年,還參加了夷陵之戰,一直活到和曹丕同年去世。

他在晚年統率吳國的敢死兵和解煩兵,估計韓當一直都是敢死隊衝鋒的打法。

韓當死後其子韓綜率家族投靠魏國,這一事件在魏吳兩國震驚一時,後來韓綜在東關之戰被丁奉所殺。

韓當

蔣欽字公奕,九江壽春人。

蔣欽是常常被低估的一名將領,受小說和遊戲影響,蔣欽總被認為只是一員戰將,實際上蔣欽的地位要比想像中要高。

蔣欽是孫策在袁術手下時依附他的,算是孫策自己提拔的將領。

後來蔣欽憑藉戰功成為了孫策手下的都尉之一,開始鎮守一方,後又在領地里討賊頗有成效。

等到赤壁之戰期間時,蔣欽已經是有權力督萬人的將領了。

後來呂蒙因戰功和才能受到孫權的重用,被火速提拔到和蔣欽相當的地位。

著名的孫權勸學的故事就是講述呂蒙地位顯要時,孫權希望他能多看書提升自己,但實際上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三個人,孫權是同時教導了呂蒙和蔣欽兩個人,後來他也讚揚了呂蒙和蔣欽二人的進步。

第三次濡須之戰時,蔣欽和呂蒙一同被任命為濡須督,率兵抵抗曹操大軍,並在戰後受封為左右護軍。

兩人地位相當,都是孫權手下的高級將領。

直到襲擊荊州時,呂蒙才成為了蔣欽的上級,不巧的是,這一戰里兩人都感染了瘟疫,最後雙雙去世。

蔣欽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

如果說蔣欽常常被低估,那麼周泰就屬於被高估的將領。

周泰也是孫策依附袁術時前往投奔的,他因為受到孫權的喜愛,被孫策任命為孫權的部下。

周泰出身不高,但作戰勇敢,曾經在宣城討賊時為了解救孫權而受了十二處傷。

不過在孫策時期,他的官職只是縣長。

第一次濡須之戰後,孫權任命周泰為濡須督,拜平虜將軍。

濡須是防禦曹操的前線重鎮,面對周泰官職的飛升,濡須守將中朱然和徐盛都感到很不服氣,於是孫權讓周泰展示自己身上的傷痕,最終令二人拜服。

但實際上周泰成為濡須督之後並沒有被記載有什麼表現,反而是朱然被記載有屯兵備敵,徐盛被記載有出兵斬獲。

而第三次濡須之戰時,面對曹操大軍來襲,孫權還臨時把周泰換下,讓呂蒙和蔣欽擔任濡須督,以應對曹操。

可以看出周泰是屬於因為孫權個人感情而被委以重任的將領,實際上除了作戰拚命之外,戰功上並沒有讓人眼前一亮之處,即使在孫權本人眼中,周泰的能力和威望也是不及呂蒙和蔣欽的。

周泰

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

有關陳武的戰功記載並不多,但他是孫吳不可忽視的一個人物。

陳武投靠孫策的時間和蔣欽、周泰差不多,不過他的出身應該很不錯。

陳武是孫策手下將領里很年輕的一個,投靠孫策時只有18歲,但卻頗有影響力,孫策將軍中廬江人列為一部,交由陳武統率。

孫權繼位後又讓陳轉督五校,漢朝時的北軍五校是鎮守首都的精銳部隊,孫權手下的五校記載不多,但可以推測應該是孫權的宿衛部隊之一。

陳武因為仁厚好施,很多人士都前往投奔,結合孫策讓其統率廬江人的部隊,可以看出陳武的家族在廬江應該頗有影響力,比較類似於曹操手下的李典。

後來陳武在合肥戰死,孫權親自前往其葬禮。

孫權稱帝後,陳武的兒子陳表與諸葛恪、顧譚、張休並稱為太子四友,可以看出陳武家族在東吳的政治影響力在陳武死後依然很高。

陳武

董襲字元代,會稽餘姚人。

董襲投靠孫策比前幾位稍晚一點,孫策渡江後在會稽擊敗王朗,於是董襲率眾投奔。

董襲身材魁梧,作戰勇猛,曾經在討賊時親自斬殺敵方將領。

董襲對孫家十分忠誠,孫策死後,他作為會稽本地人士,公開擁護孫家政權,得到眾人讚賞。

後孫權討伐黃祖時,董襲、凌統二人率領敢死隊冒著箭雨發起衝鋒,董襲親自砍斷了黃祖蒙沖艦的韁繩,令孫權的船只得以前進。

後第一次濡須之戰,因暴風襲擊,董襲所在的船隻將要傾覆,董襲叱令眾人不得逃走,最後因船覆身亡。

看來董襲與周泰比較像,雖勇猛,但不是大將之才。

董襲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

甘寧早年的經歷頗為坎坷,他本是南陽人,客居巴郡,在蜀郡擔任過郡吏,後又聯合眾人對劉璋發起過叛亂,失敗後招合一幫年輕人做了水賊。

當了一段時間覺得這樣的生活沒有意思,想有所成就,於是投奔劉表。

結果劉表並沒有什麼進取心,他便想去投奔孫吳,又被劉表的部下黃祖扣留,雖然他在黃祖手下立下了射殺孫權軍校尉凌操的功勞,但依然不受重用,反而黃祖還想辦法分化甘寧的部下,最終甘寧靠朋友蘇飛的幫助來到了孫吳。

甘寧經歷豐富,加上武藝高強,是優秀的將才,很快得到了周瑜和呂蒙的賞識,被推薦給孫權。

甘寧憑藉自己多年以來對益州和荊州的了解,為孫權規劃出統一南方的大計,加之他對黃祖在江夏的情況了如指掌,攜帶著諸多軍事情報,於是孫權馬上發起第三次江夏之戰,終於成功斬殺黃祖,得報父仇。

甘寧精通軍事,熟識地理,南郡之戰時向周瑜獻計先奪夷陵,並率領千人防禦曹仁六千人進攻,戰鬥中談笑自若。

又在建安二十年的荊州爭奪戰中率領千餘人馬把守淺瀨,令關羽五千人馬不能渡河。

皖城之戰中甘寧手持鐵索攀爬城牆,為破城立下大功,第二次濡須之戰時率領百騎劫營,令曹操大驚。

在智勇雙方面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屬於一流人才。

但甘寧的缺點也十分突出,多年的盜匪生活令甘寧身上沾染了不少江湖習氣,不但滿口髒話,而且不聽軍令,喜好殺戮,常常惹呂蒙和孫權發脾氣,但因為甘寧能力出眾,兩人也只好忍著。

甘寧官拜折衝將軍,前部督,領西陵太守,但沒有封侯。

甘寧

凌統字公績,吳郡餘杭人。

凌統的父親凌操是孫策手下將領,作戰勇猛,身先士卒,官拜破賊校尉,最後在討伐江夏黃祖時被甘寧所射殺。

凌操死時凌統只有15歲,於是少年凌統便統率起父親的舊部,開始了征戰。

後江夏之戰時,凌統和董襲一同擔任先鋒敢死隊,斬殺了黃祖手下將領張碩,因功受封承烈都尉,此時凌統20歲。

同年,凌統在赤壁之戰中立功,又得到呂蒙賞識,在江陵之戰中,甘寧在夷陵被曹仁派兵包圍,周瑜呂蒙前去營救,凌統受命留守周瑜本陣。

建安二十年,孫權兵敗逍遙津,凌統帶領三百人營救孫權,身殺數十人。

最終孫權得以逃離,而凌統的部下卻盡數戰死。

凌統悲不自勝,孫權親自安慰他。

戰後凌統的官職為偏將軍、右部督,領沛相,已經超過了老將韓當,此時凌統27歲。

兩年後,凌統因病早逝。

凌統雖年輕,但頗有國士之風,親賢接士,輕財重義。

如前文所述,孫權對於這樣的人是十分看重的,例如周瑜陳武都得到了孫權的親待,孫權還親自教導呂蒙蔣欽,對於甘寧這樣的人他只能又氣又用。

而凌統作為烈士後人,根紅苗正,又屢立大功,還兼有國士之風,自然令孫權十分喜愛,若是能活到孫權稱帝,凌統的地位應該不會在全琮之下。

凌統死後孫權痛惜不已,收凌統兩個兒子為養子,親自撫養。

此外,雖然演義里有凌統和甘寧冰釋前嫌的故事,但歷史上並沒有這回事。

凌統

徐盛字文向,琅邪莒人。

徐盛和周泰有些類似,都是近年來因為各類遊戲的宣傳而人氣陡升的一名將領,實際上有點名過其實。

徐盛是徐州人,避難江東,被孫權所提拔。

徐盛擅長防守,他在擔任柴桑縣長時曾率領不到兩百人大敗黃祖之子黃射率領的數千人馬。

在濡須之戰和洞口之戰中,徐盛也有防守反擊和收散卒固守的戰績。

相比之下,徐盛在進攻方面則顯得不是那麼出色,合肥之戰時徐盛的部隊被張遼率領的敢死隊衝散,徐盛在逃跑途中甚至把武器都弄丟了,顯得比較難看。

而徐盛最出名的事跡則是廣陵之戰中向孫權獻計沿著江邊修建數百里假城牆(實際是籬笆),當曹丕在長江對岸觀望時,以為是真牆,嘆息道: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

便放棄了渡江。

所以徐盛也算一名頗有謀略的將領。

但觀其行事,能力在東吳將領中並不算頂尖。

徐盛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乾人。

潘璋跟周泰一樣都是孫權擔任縣長時就追隨身邊的老部下,他的性格和甘寧頗為相似,都是不太遵紀守法的人。

潘璋年輕時喜歡嗜酒,常常借錢買酒喝,後來當了將軍之後,還在軍中開市場,等到缺錢的時候又找藉口殺幾個發了財的部下,奪走財物,可以說算是個人渣了。

但另一方面,潘璋卻又很有能力。

合肥之戰時,面對張遼的襲擊,前鋒的陳武、宋謙、徐盛三人都狼狽不堪,還好潘璋在他們之後沒有亂了陣腳,才讓吳軍稍微緩過了神來。

後來在襲擊荊州以及夷陵之戰時,潘璋所部先後擒獲關羽,斬殺馮習,立下不小的戰功。

在江陵之戰里,潘璋面對魏軍的攻勢,沒有直接前往救援,而是計劃在上游利用蘆葦順流火攻夏侯尚等人,成功將其嚇退。

潘璋雖有謀略,又頗善用兵,但畢竟性格方面的缺陷實在太大,最後官至右將軍,地位在全琮、朱桓等人之下。

潘璋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

丁奉在這十二個人里是最奇怪的一個,他並不適合與這些人同傳,無論資歷還是地位,他都更適合放到別的傳記里,唯一相似的大概就是他和前面十一個人一樣屬於一位有勇有謀的將領。

丁奉是靠戰功一步步從基層混上來的將領,分別從屬過甘寧、陸遜、潘璋等人,經驗豐富,作戰勇猛。

直到孫權去世,他還只是一名雜號將軍。

不過孫權去世第二年的東關之戰,成了丁奉命運的轉折點之一。

這一戰魏軍上山進攻吳軍修築的城池,丁奉則率領三千人火速前往救援,在戰鬥開始前丁奉命令士兵解鎧甲奮短兵,在漫天大雪中趁敵人意志鬆懈時發起猛攻。

最終魏軍潰不成軍,損失慘重,逃跑時還被吳軍斷了浮橋,無數人馬跳入水中被凍死。

這一戰政治意義重大,剛輔政的諸葛恪得以成功立威,同時還斬殺了二十多年前叛逃的韓綜,是繼石亭之戰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吳國舉國歡慶。

魏國方面則因為死傷過多,甚至連棺材都不夠用,還因此一度改變了守喪的制度。

丁奉自此成為吳國的主力將領之一,憑戰功一路升官到左將軍。

孫休繼位後,與手下張布合謀誅殺權臣孫綝,這是丁奉命運的第二個轉折點。

也算丁奉運氣比較好,他因為沒什麼文化,但又計略過人,被二人選中,最終成功斬殺孫綝。

有此擁立大功,丁奉的地位已是遠非普通將領所能比擬,一躍成為孫休的親信,進入了核心圈子,官拜大將軍,加左右都護,在武將中的地位僅次於朱然之子施績。

在這之後丁奉在軍事方面反而沒什麼見樹了,倒是吃了不少敗仗,大概他也並不適合作為一名統帥參加戰鬥。

孫皓繼位後清洗了一波中央,但丁奉作為靠軍功混上來的將領,倒也沒受什麼影響。

當時他官至右大司馬、左軍師,並在施績死後成為了吳國地位最高的將領,但只過了一年也因病去世。

丁奉

縱觀這十二人,皆為能征善戰之士。

這其中,勞苦功高有黃蓋、忠心耿耿有董襲、經歷傳奇有甘寧、年少有為有凌統,他們為孫吳政權赴湯蹈火,立下赫赫戰功,是孫吳政權的一大支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歷史上英勇驍戰、功勳卓著的江東十二虎

三國時孫吳方面十二位將領的合稱,這十二人以英勇驍戰、功勳卓著而為人稱道,按照正史《三國志》為其列傳的順序依次是: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字承淵)。...

徐盛是否有資格並列十二虎?(三國風雲)

文/小關平有幸讀了羅肇前先生的《三國征戰史》,對其若干歷史疑點的分析深為敬服,但他也有許多觀點語出驚人,比如對董卓、麴義等人的軍事能力評價過高等等。本文暫不爭論那些問題,就談談其中一個觀點:「徐...

說三國:江東十二虎臣

蜀漢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八虎騎:曹仁、 曹洪 、 曹純、夏侯惇、夏侯淵、曹真、曹休、夏侯尚。而東吳除了四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