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的三國歷史:諸葛亮怕火之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字孔明)善於火攻,有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與周瑜共同定計火攻曹操於赤壁、火燒滕甲兵、火燒上方谷等,堪稱「火戰之神」,然而,歷史上的諸葛亮卻最忌用火。

1.背景

綜觀三國戰爭史,以火作為武器的人隨處可見。

目的各不相同:①為了進攻需要。

劉備與火有著不解之緣,是與火接觸次數最多的三國人物,也是用火進攻次數最多的三國人物,總計四次,其中用火進攻三次。

第一次是放火燒了博望坡,偽裝成逃跑假象,引誘夏侯惇追擊,用伏兵將其打敗。

第二次是配合東吳周瑜行動,在赤壁大戰中火燒曹操戰船。

第三次是「火燒圍鹿角」(《三國志·魏書·夏侯淵傳》),大敗張郃和夏侯淵。

劉備每次用火,均能達到戰略目標,誠可為是三國時代的放火專家。

②為了防守需要。

吳王黃武元年(222年),魏將夏侯尚率數萬之眾兵圍南郡,並分兵三萬做浮橋渡江,大舉進攻東吳。

東吳大將潘璋就地取材,砍伐蘆葦數萬束,「縛作大筏,欲順流放火,燒敗浮橋」(《三國志·吳書·潘璋傳》)。

說來也怪,東吳的上萬勁旅,夏侯尚毫不在乎,可是,這風吹草動的蘆葦卻抵上十萬雄兵,還未實施點火,夏侯尚便聞風喪膽,望風而退。

③為了逃跑需要。

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為了躲避關東義軍的追擊,「乃徙天子都長安,焚燒洛陽宮室」(《三國志。

魏書·董卓傳》),這是三國時代最早的一次放火。

④為了破壞需要。

董卓部將李傕與郭汜相鬥,戰於長安,「傕質天子於營,燒宮殿城門」(《三國志·魏書·董卓傳》),並實施搶劫。

李傕一方面是破壞都城,一方面以此為手段,搶劫財物。

用火作為武器具有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

其一,成本低廉。

用火材料可以是草,是樹木,是房屋或營寨等。

其二,實施方便。

無須使用其他工具,一點便著,即便是星星之火,也可以形成燎原之勢。

其三,容易達到目的。

用火進攻可使對方防不勝防,一旦著火,無法潑滅。

正因為如此,三國戰火也就越燒越旺,燒出一部獨特的三國放火的歷史。

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三次大戰都與用火有關,用火是決定這三次大戰勝利的關鍵。

漢獻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曹操親自率領輕騎,燒掉了袁紹屯糧之所烏巢,於是便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以少勝多,一舉擊潰袁紹,基本統一了北方。

如果火燒烏巢這把火燒得還不夠旺,那麼,數年後的赤壁大戰便是火燒最旺的一次大戰。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和劉備的軍隊與強大的曹操軍隊在赤壁決戰。

最先周瑜、黃蓋火燒曹操戰船,接著劉備也放火進攻曹軍,曹操為了逃跑,便也燒毀自己剩餘戰船。

三家都熱衷於放火,再加上風助火勢,當時戰場是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將赤壁燒成了真正的「赤」壁。

這場火燒出了三國一片新天地,也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蜀先主章武二年(222年),東吳大將陸遜命令將士各人手持一把茅草,以火攻之,在夷陵一帶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這是三國時代火燒範圍最廣的一場大戰。

2.忌火

用火作為戰爭手段,在三國時代具有普遍性和獨特作用,作為三國時代風雲人物的諸葛亮對此不會熟視無睹,無動於衷,而應是洞若觀火,投身於火攻之中。

可是令人奇怪的是諸葛亮從未用火進攻敵軍,只是隔岸觀火。

火燒博望坡是劉備所為,當時諸葛亮還未出山。

而火燒新野、火燒藤甲兵、火燒上方谷司馬懿,純屬子虛烏有。

諸葛亮不僅不用火,而且遇火也退避三舍。

火燒赤壁是劉備決定、實施放火燒船,而諸葛亮也置身戰場之外。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篇幅較長,可是在此傳記載中,沒有見到一個「火」字。

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用火攻敵呢?①是認為用火無意義?顯然不是。

其一,三國時期火攻都是成功。

其二,用火可增強兵力,增加聲勢。

其三,蜀漢國力較弱,用火可起到借東風的效果。

其四,著名人物和一般人物都能用火。

②是不善於用火?也不是。

諸葛亮是三國時代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長於巧思,曾發明連弩、木牛流馬等戰爭工具和運輸工具。

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不僅能用火,而且應該善於用火,超過常人用火。

③是認為用火太殘酷?當然不是。

戰爭是不得已的選擇,是你死我活的較量,不管採取何種手段,其殘酷性都是大同小異。

④是沒有機會用火攻敵?更不是。

諸葛亮經過的戰爭多種多樣,有大戰、小戰,攻城戰、野外戰,水戰、火戰等等,是三國中經歷戰爭次數最多的人物之一。

以上四條都不是諸葛亮不用火攻的真正原因。

那麼就只有一條,即:諸葛亮是忌火、怕火。

3.原因

諸葛亮為何忌火呢?不外乎有如下原因。

(1)蜀國與火的現狀不容樂觀。

其一,蜀漢舊臣麋竺,早年住在東海之家,曾被一場大火無情燒掉。

其二,呂蒙白衣渡江,使荊州沿江一帶烽火台未及舉火,便被東吳襲取,於是,關羽部將士仁在公安降吳,麋芳所在的南郡曾經失火,遭關羽深責,麋芳害怕也投降了東吳。

其三,劉備似乎對火情有獨鍾,是用火能手,但玩火者必自焚,用了一輩子火的劉備卻被一位白面書生陸遜燒得精光。

劉備將盔甲都扔入火海。

(2)經濟原因。

諸葛亮是投奔其叔父定居荊州的,由於其叔父已死,便失去了依靠,因而早年生活困難。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是實話實說。

哪怕只要生活平安,即使生活困難,即使住在茅屋也行。

俗話說:水火無情;日日防火,夜夜防賊。

以謹慎著稱的諸葛亮在隆中的這段日子裡,不能不對「火」有所敬畏。

因為茅屋經不起火燒,生活經不起折騰。

(3)木命原因。

諸葛亮生於181年,為辛酉年,屬白雞,為石榴木命。

在封建社會裡,封建與迷信仿佛是一對孿生兄弟,緊密相關。

在三國時代,幾乎人人都迷信。

董卓被殺前有預兆,「馬躓不前」(《三國志·魏書·董卓傳》注引《英雄記》)。

俗話說:大將犯地名。

孔子死於孔休庭,李密死於斷密澗,黃巢死於黃林,龐統(稱號鳳雛)死於落鳳坡(有的雖為傳說,卻廣為流傳,說明人們相信迷信的程度)。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派史渙追擊張楊部將睦固(字白兔),睦固「軍屯射犬。

時有巫誡固曰:『將軍字白兔,而此邑名犬,兔見犬,其勢必驚,宜急移去。

』固不從,遂戰死」(《三國志·魏書·張楊傳》注引《典略》)。

諸葛亮深知自己為木命,無論自己怎樣善於火燒敵方,都對自己不利,因為木能生火。

(4)運輸工具為木牛流馬,為木質材料,也十分怕火。

魏明帝青龍二年、蜀後主建興十二年(234年),魏國主帥司馬懿拒守渭南,郭淮據守北原,大敗蜀軍,接著,又堅守不出,逼迫諸葛亮從五丈原撤軍。

不知是病重糊塗,還是為了順應天時,諸葛亮臨行時放了一把火,將自己的營寨燒毀,以阻止魏軍的追擊,結果,也不利於自己。

「亮糧盡勢窮,憂恚歐血,一夕燒營遁走,入谷,道發病卒」(《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魏書》),於當年中秋八月,在石榴成熟的季節里病逝。

一個懸掛在石榴樹上、充滿閃爍睿智光芒點子的錦囊隕落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火燒赤壁功臣排名

三國火燒赤壁功臣排名  第一名,諸葛亮。可以說如果沒有孫劉聯軍的同仇敵愾,就沒有赤壁之戰的大勝。而促使孫劉聯盟的第一人就是諸葛亮。據《三國志》記載東吳就該投降曹操,還是和曹操決戰分成兩派。一派以...

「義釋曹操」背後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曹操兵敗逃至華容道,遇到關羽,曹操無力抵抗,訴說昔日情分,關羽不忍放過曹操。這個故事體現出關羽的大仁大義、義重如山,歷來為大眾所津津...

深度揭秘火燒博望坡細節 三國迷們不可錯過

火燒博望坡,是三國演義中的經典場景。很多電視劇和連環畫都十分著重火燒博望坡這一場故事。火燒博望坡,有人說是諸葛亮初出茅廬的第一個計謀。關於火燒博望波這一計謀有多妙?一起往下看。大家就知道了。

揭秘:被歷史忽悠了千年的三國曹操第一緋聞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題為《赤壁》的一首詩。公元842年,即唐武宗會昌二年,,杜牧出任黃州刺史。當時他遊覽黃州赤壁磯,在水邊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