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家族:我們憑本事拿的江山 你竟說全靠陰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如果認為司馬家族完全憑陰謀詭計就能夠得天下,是過於簡單了。

司馬懿本不屑於為宦官後代曹操所用,被迫出仕曹操幕府,採取了「潛龍勿用」的態度。

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司馬懿給曹操打工12年,只當過兩次軍師,而且還是與別人一起出的主意。

一次是215年打下漢中張魯後,司馬懿建議進一步直搗成都,曹操說人苦不知足,「得隴望蜀」,沒有採納。

據說曹操後來連腸子都悔青了。

第二次是219年,關雲長攻打襄陽,水淹七軍,活捉于禁,龐德戰死,中原震動。

曹操本人一直居住在鄴(今河北臨漳縣),擔心許都的漢獻帝會受到威脅,想要遷都。

司馬懿分析說,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樂意,我們可以聯絡孫權,讓他襲擊關羽的荊州後方,允諾封以江南之地。

曹操採納了這個意見,結果關羽敗走麥城,孫劉翻臉。

司馬懿這位軍師,端的了得。

僅兩次獻計,採納就贏了;沒有採納,就後悔了。

司馬懿給曹操打工12年,只當過兩次軍師。

軍師如何掌兵權?

208年六月,曹操為丞相,司馬懿來到曹操帳下。

其時郭嘉剛死不久,司馬懿沒有進入曹操智囊團的第一梯隊,處在歷練培養階段。

《晉書·宣帝紀》說,曹操讓他與太子(應該稱世子)游處。

司馬懿(179-251)時年30歲,比曹丕(187-226)大8歲。

曹丕被立為魏國世子,是司馬懿入幕9年之後的事。

只是當荀彧(163-212)、荀攸(157-214)先後去世,司馬懿才開始走到前台。

與司馬懿同時的謀士還有劉曄(?-234)、陳群(?-237)、蔣濟(188-249)等人。

陳群是曹魏九品中正制首倡者。

荀彧

前面提到的司馬懿所獻二計,從漢中取成都之計,是劉曄提到過的;聯絡孫權牽制關羽,是司馬懿與蔣濟一起提出的。

在整個曹操時期,司馬懿並不顯山露水。

所謂曹操說,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顯然是後人附會之詞。

司馬懿與曹丕的關係亦師亦友。

曹丕「四友」中,吳質、朱鑠,性格急躁輕佻,陳群長於內政,不懂軍事。

司馬懿為人持重,有文韜武略。

但在曹丕時代,司馬懿很少領軍出征。

對付東吳,先有大將軍夏侯惇(?-220),其後是征東大將軍曹休(?-228)領兵鎮遏;對付蜀漢,中軍大將軍曹真(?-231)獨當一面。

諸葛亮(181-234)六出祁山,前四次都是與曹真對陣。

魏文帝曹丕給司馬懿的任務是,「內鎮百姓,外供軍資」(《晉書·宣帝紀》),還說,曹參雖然軍功很大,高祖最重視的還是蕭何,有你在後方,使我無後顧之憂。

把司馬懿比做蕭何。

司馬懿帶兵出征,是在魏明帝曹叡(204-239)時期。

在曹休、曹真病死戰場之前,司馬懿已經參與部分軍事行動,比如,226年迎擊東吳的來犯,227年奇襲降而復叛的蜀將孟達。

在曹叡對於東吳和蜀漢的主動進攻中,司馬懿也曾受命配合二曹(曹休、曹真)作戰。

二曹去世之後,司馬懿才獲得挂帥出征、獨當一面的機會。

諸葛亮最後兩次北伐中,司馬懿鎮守關中,使蜀軍求戰不得,活活把諸葛亮拖死。

在曹魏軍中,司馬懿的地位驟然上升,被任命為太尉。

最終奠定司馬懿在曹魏軍中首出地位的,是平定了遼東公孫政權的戰爭。

遼東地區在曹操和曹丕時代對於中原政權就是若即若離,從漢末的公孫度到公孫淵,公孫家族控制遼東,已歷三世,與曹氏家族在曹叡時正好經歷三世相對應。

公孫度當年的遼東太守,還是董卓任命的。

官渡之戰後,繼承父位的公孫康,把袁紹兩個兒子袁尚、袁熙的首級送給曹操,得以立功保全。

公孫康死後,因嗣子公孫淵年幼,讓弟弟公孫恭繼位,220年,曹丕繼位,封之為車騎將軍、平郭侯,羈縻而已。

228年公孫淵長大後,叔父不生育無子嗣被迫退位,公孫淵奪回權力,魏明帝也睜一眼閉一眼,雙方相安無事。

公孫淵曾試圖聯絡東吳孫權,聯合起來對付曹魏,魏明帝已經不耐,只是吳蜀乃是大敵,尚且容忍罷了。

237年,公孫淵居然自稱燕王,就超出了曹叡的忍耐極限了。

拔掉遼東這顆釘子,是曹魏幾十年來想做而沒有下決心去做的事情。

現在,司馬懿被賦予了這個任務。

238年正月,司馬懿被從關中前線調來,前往遼東。

行軍途中,淫雨不停,十分艱難,許多人提出撤銷這次軍事行動。

但是,曹叡卻對司馬懿信心滿滿。

魏軍連行軍進擊到平定凱旋,一年搞定,就像出發前陛見魏明帝曹叡時,司馬懿所承諾的那樣。

曹真(左)與司馬懿

託孤與政變

239年正月,司馬懿凱旋途中,被要求直接回到關中前線去,無需來洛陽陛見。

立了這麼大的功勞,連接受皇帝嘉獎的機會都沒有,這不是很蹊蹺嗎?蹊蹺就蹊蹺在魏明帝病重,曹家人大約已經忌憚司馬懿了。

魏明帝身邊的託孤之臣是燕王曹宇(曹操之子,與曹叡關係特別親密),以及曹肇(曹休之子)、曹爽(曹真之子)、秦朗(其母杜氏為曹操之小妻,秦朗本人在曹府長大,受到曹操特別的喜愛)、夏侯獻(與曹家有特殊關係的夏侯氏之子)。

這些人建議司馬懿從遼東回來後直接到關中去,不必來京。

這說明,司馬懿一開始是被排除在中樞顧命大臣之外的。

但是,半途中,曹叡又突然下詔召司馬懿,火速進京陛見。

司馬懿前後接到兩份不同的詔書,知道朝廷情況有變。

日夜兼程趕到洛陽。

《資治通鑑》記載說,是孫資、劉放這兩位「大內高手」(二人是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擔任侍從秘書之職),改變了曹叡的主意。

曹操(中)與曹丕(右)

具體細節,本文無法討論,但有一點卻可以確認,儘管最後時刻曹叡決定啟用曹爽、司馬懿合作模式,輔佐年僅8歲的養子齊王曹芳繼位,但是,曹家人對於雄才大略的司馬懿有所疑忌,是毫無疑問的。

幾年之後,隨著齊王曹芳年齡的增長,罷黜司馬懿的兵權,就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遺憾的是,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曹爽所重用的幹部中,如何晏(其母也是曹操的小妻,從小在曹家長大,娶曹家公主為妻)等人,荒誕放浪,排斥異己,朝野側目,只會加速曹爽的滅亡。

曹爽的問題是什麼?

第一,他想排擠的對手,遠比他自己有本事有謀略。

第二,他信任的幫手,都是輕佻狂妄之人。

第三,有本事的人,如號稱「智囊」的桓范,曹爽卻不相信。

除了這些問題以外,還有曹爽本人並不過硬,他驕奢淫逸,貪戀富貴,大權在握,卻不懂得用權,自然就會給司馬懿留下翻盤的機會。

曹爽兄弟經常一起出洛陽城遊玩。

桓范提醒他,你們一起離開京城,一旦有人把城門關了,不讓你們回洛陽,控制不住局面,怎麼辦?曹爽說誰敢呢!

249年正月,真的就出事了。

十年前的正月,魏明帝託孤,十年後的正月初六,皇帝曹芳帶著曹爽兄弟,到城外高平陵去拜謁皇陵。

司馬懿在洛陽發動政變,史稱「高平陵政變」。

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名義,關閉城門,拿出武器,給城外的皇帝送去表文,指責曹爽,背棄顧命,禍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則專權,伺察至尊,離間二宮,傷害骨肉,天下洶洶,人懷危懼,要求皇帝罷免曹爽及其兄弟的兵權。

司馬懿還給了對方一個誘餌,說你只要交出兵權就可以了,保你性命無虞,並指洛水為誓。

司馬懿特地派曹爽信任的官員尹大目傳達這個信息。

曹爽就猶豫了,第一,魚死網破跟司馬懿乾的話,怕自己干不過;第二,死拼的話,我們在洛陽的嬌妻美妾、金銀財寶不都沒了嗎?曹爽猶豫了一宿,決定投降,以為若認輸的話,交出兵權,也許司馬懿會給他一條命,做個富家翁得了。

老謀深算的大司農桓范,號稱智囊,特地跑出城外,勸阻曹爽,並且跟他講,匹夫手握人質,還求活命呢,何況你跟著天子呢?像你現在這樣身份,你怎麼能夠投降,怎麼能回去過平靜的富家翁生活?你看看,這兒到許昌,不過半宿路程,許昌有錢財、有武庫,周邊有屯田,大司農軍印,我也帶著(大司農主管屯田)。

桓范要曹爽以天子的名義直接與司馬懿對著幹!可是,正如蔣濟跟司馬懿講的,桓范雖然有智慧,但是駑馬戀棧豆,曹爽一定不會聽桓范的。

所謂「駑馬戀棧豆」,是說曹爽不想吃苦拚鬥,他那點出息,就想守住現有的榮華富貴。

蔣濟是對的,桓范看錯人了。

桓范痛心疾首地哭著說,曹子丹(曹真)何等英雄,生你這幾個兄弟,真是豬狗不如啊!唐人趙蕤《長短經》(講謀略的書)曾多處引用桓范的言論,顯示出其有謀略智慧,可惜,他看錯了人,栽在了曹爽手裡。

最後,曹爽束手就擒,司馬懿沒有兌現不殺的承諾。

曹爽等人都以謀反罪被殺,桓范也搭了性命。

曹魏的大權完全掌控在司馬懿手裡了。

考察一下249年導致司馬懿上位的高平陵政變,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司馬懿能夠動員一切力量對付曹爽。

除了老臣蔣濟之外,永寧宮太后也為他背書。

「智囊」桓范與曹爽關係密切,但司馬懿最初仍然讓桓范占據中領軍曹羲大營,只是桓范聽從兒子的話逃出洛陽城追隨曹爽去了。

他還派曹爽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前往遊說曹爽歸降。

儘量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是司馬懿戰勝曹爽的重要原因。

魏文帝曹丕

淮南三叛

在司馬家族掌握曹氏政權的過程中,淮南有三次反叛。

第一次是司馬懿政權奪權不久的事情。

淮南駐軍統帥王凌反對司馬懿,甚至想擁立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195-251)為帝。

王凌的兒子王廣堅決反對。

他說,凡舉大事,應順應民情民意。

曹爽驕奢淫逸,何晏等虛華不治,他們提出的一些政改措施,不接地氣,得不到人民的支持。

為什麼他們權勢震天下,一朝被殺,「百姓安之,莫之或哀」,老百姓無動於衷呢?因為他們的作為失去民心了!

反觀司馬懿,雖然居心難測,但「事未有逆」,他能「擢用賢能,廣樹勝己,修先朝之政令,副眾心之所求」。

曹爽所為惡政,必加糾正,夙夜菲懈,以恤民為先。

何況其父子兄弟,並握兵要,要消滅司馬氏是不容易的。

王廣的話,很能說明問題。

那就是,司馬懿做事很靠譜,高平陵政變,儘管司馬懿誅殺了數以千計的反對派,但是,社會上秩序井然,因為曹爽集團不得人心。

第二次是司馬師執政時期。

此時,東吳方面是太傅諸葛恪執政。

253歲末,曹魏方面三路伐吳,東吳老將丁奉,利用魏將的輕敵,勇敢地擊敗魏軍東路人馬,魏軍其餘兩部也燒營而遁。

朝野上下都要求嚴懲失敗軍將,但司馬師引咎自責,只是削奪了擔任前線監軍的胞弟司馬昭的爵位。

當時,在北方戰場上,雍州刺史提出徵調并州兵力北伐胡人,引起雁門等地胡族造反。

司馬師也說是自己決策失誤,並不委過與人。

《資治通鑑》在這裡引用了東晉學者習鑿齒的評論說:「司馬大將軍引二敗以為己過,過消而業隆,可謂智矣。

」讚揚司馬師主動承擔過失,事業因而興隆。

「若乃諱敗推過,歸咎萬物,常執其功而隱其喪,上下離心,賢愚解體,謬之甚矣!」

作為執政官,如果把失敗的責任都推給別人,總是把功勞據為己有,掩蓋自己的過錯,就會失去人心,所謂「上下離心,賢愚解體」。

一個國家領導人,明白這個道理,即使暫時有失敗,最終會取得勝利的!

第三次發生在254年,淮南再一次舉兵反對司馬家族控制朝政。

這回領頭的是揚州刺史文欽、鎮東將軍毌丘儉。

結果是文欽投降了東吳,毌丘儉逃竄時被村民所殺。

次年,司馬師去世,司馬昭繼續控制魏朝的大權。

司馬氏取代曹魏的傳言也愈演愈烈。

有人以這樣的話去試駐守壽春(今安徽壽縣)的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諸葛誕斷然拒絕。

這引起了司馬昭的警惕,於是,調諸葛誕入朝為司空,明升暗降,奪其兵權。

諸葛誕立即起兵反抗。

257年,司馬昭奉太后及皇帝率領數十萬大軍前往征討。

東吳方面,派出文欽父子與吳將一起,領兵救援壽春。

在戰爭過程中,司馬昭能夠收回成命,改而採納前方司令官鎮南將軍王基的正確意見,取得關鍵的勝利。

文欽在叛軍內訌中被殺,文欽的二個兒子歸降,司馬昭不計前嫌,並且允許文欽之子以禮葬父。

《資治通鑑》仍然是引用習鑿齒的評論,分析司馬昭平定「淮南三叛」的成功之道,認為,創建基業,各有各的門道,各有各的路數,「故窮武之雄,斃於不仁;存義之國,喪於懦退。

」既不能窮兵黷武,也不應有東郭之仁。

這一仗,司馬昭能獲得巨大成功,關鍵是能夠剛柔兼濟,通權達變,以征服人心為上。

「功高而人樂其成,業廣而敵懷其德。

」以武力攻之,以文德恰之,以何種方式來經營天下,誰能夠阻擋呢?

影視劇中的司馬氏父子

司馬家族為什麼能贏?

公元263年,司馬昭運籌帷幄,摧枯拉朽般地平定了蜀漢。

戰前,東吳有人對能否成功表示懷疑,議論說,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百姓未服」(指淮南三叛等事),如今又勞師遠征,必將大敗。

有識之士張悌回答說:「不然。

」他從曹操數落起,「曹操雖功蓋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

」曹操的統治,崇尚智(詐)力,忽視文教,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

「丕、睿承之,刑繁役重,東西驅馳,無有寧歲。

」魏文帝曹丕只當了不到六年皇帝,自己不會打仗,卻熱衷於征戰,無有寧歲。

魏明帝曹睿統治的十三年,《資治通鑑》用大量篇幅,記載各位大臣從不同的角度,批評曹睿窮奢極侈,勞民傷財的種種行為,言辭十分激烈。

他們批評「陛下不戰戰業業,念崇節約,而乃奢靡是務」,提出「夫君有天下而不得萬姓之歡心者,鮮不危殆」。

可見張悌的言論是完全有根據的。

與曹氏家族三代無恩信於民相反,這位敵國的知識分子認為,「司馬懿父子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苦,民心歸之亦已久矣。

司馬氏父子是改革了曹魏三代弊政的人,所以,淮南三叛,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

司馬氏父子執政期間,「任賢使能,各盡其心,其本根固矣,奸計立矣。

」相反,蜀漢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窮兵黷武,兵民疲弊,不僅雙方強弱不同,而且智算謀略,也是司馬氏更勝一籌,因危而伐,殆無不克。

只是司馬氏得手,對我東吳未必有利,令人擔憂啊。

分析這些當時人的議論,我們得出什麼印象呢?

司馬氏家族能夠奪取曹氏政權,至少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方面是,曹家政權領導人有問題,曹操是有威而無恩德於民,在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的治國手段上,做得不夠完善,民眾畏懼而不懷德。

曹丕、曹睿不僅是吃父祖的老本,而且給人民帶來的是痛苦和殘政,積弊很深。

至於幾位小皇帝(曹芳、曹髦、曹奐)都是窩囊廢,曹芳「好褻近群小,游宴後園」(何晏都如此勸諫,可見不是誣陷之辭)。

曹髦魯莽行事,如同匹夫。

在集權時代,領導人的個人能力,對於國家安全與治理來說,具有關鍵性作用。

在另外一方面,司馬氏家族則表現得完全不一樣,他們在操作層面,懂得剛柔兼濟,懂得籠絡人心,革除弊政,贏得人心。

如果認為司馬家族完全憑陰謀詭計就能夠得天下,是過於簡單了。

(來源:南風窗)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喜歡夢中殺人的曹操,因「3馬吃曹」而夢中被殺

曹操愛猜疑,有一次,夢到三匹馬在一個槽里吃草,生性多疑的曹操把這個夢解釋為「三馬吃一槽(曹)」,對司馬懿父子三人戒心陡增,於是對太子曹丕說司馬懿很有才幹,難以居於人下,將來一定會破壞曹家的事業。...

三國魏明帝曹睿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6年-239年1月22日),曹丕與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孫。字元仲,史稱魏明帝,中國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之「三...

歷史軼聞:魏國為什麼會出現淮南三叛

曹魏末期,在淮南地區連續發生了三次叛亂,史稱「淮南三叛」。歷史上發生軍人想奪取政權的叛亂並不奇怪,可在一個地區連續發生叛亂,這就有點兒不太尋常了。從王凌、毌丘儉到諸葛誕,魏國淮南地區三次叛亂前後...

司馬家族的奪政之路

一說起三國時候的奸臣,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曹操,第二個就是司馬懿了 。這種觀念其實是受了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這畢竟是一本演義的書,是在歷史的基礎上加工而成,三實七虛,有很多是為突出主題意淫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