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曹魏四朝元老,高平陵事變司馬懿主要幫凶之一,事後悔恨不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蔣濟,魏國重臣,歷仕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官至太尉,為魏國出過不少有價值的建議。
陳壽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丕誇他「卿兼資文武,志節慷慨」,曹睿贊他「才兼文武,服勤盡節,每軍國大事,輒有奏議,忠誠奮發,吾甚壯之」。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幾代君王交口稱讚的大臣最後卻協助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充當了「亂臣賊子」。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駕崩後,齊王曹芳即位,蔣濟轉為領軍將軍,進封昌陵亭侯。
太尉司馬懿晉升太傅後,蔣濟又升遷為太尉。
當時,曹爽專權,曹爽黨羽丁謐、鄧颺等人經常輕易更改法度,蔣濟上疏:「今吳、蜀未滅,將士征戰在外已數十年,男女皆怨,百姓貧苦。
國家的法度,唯有濟世之才編改綱法流於後世,豈是平庸之輩可改之?最終不僅無益於治理國家,還損害百姓。
希望文臣武將各盡其職,那樣國家才可以太平祥瑞。
」但曹爽等人並不把他的奏書當回事,這也加深了蔣濟同曹爽等人的矛盾,自然把蔣濟推到了司馬懿陣營這一方。
正始十年正月(公元249年),魏國發生了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大將軍曹爽陪同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太傅司馬懿發動政變,封鎖各大城門,率兵占據武庫,並派兵出城據守洛水浮橋,向皇帝稟奏曹爽的罪責,要求曹爽認罪。
一時間洛陽城氣氛十分緊張。
大將軍曹爽,是大司馬曹真的兒子,魏明帝曹叡去世時的託孤大臣,手握重兵,而且還陪同著年幼的天子,實力不容小覷。
如果曹爽放棄洛陽,挾天子到許昌,調集軍隊反撲,這場政變勝負未可知。
然而,這時候蔣濟就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時候,蔣濟對局勢精準的判斷力和對人性深刻的洞察力再一次展現出來。
政變發動之後,大司農桓范單騎出城,投奔曹爽而去。
桓范這個人很聰明,人稱「智囊」。
桓范給曹爽的計策很毒辣:挾天子至許昌,調集各地軍隊,身為大司農他本人可以徵調糧食,有能力與司馬懿展開決戰。
司馬懿知道桓范出城之後,感嘆:「智囊往矣」。
蔣濟則很淡定:「智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
」
局勢的發展果如蔣濟所料,曹爽對桓范的計策猶猶豫豫不能決斷。
這時候,蔣濟拋出了殺手鐧,他以四朝老臣的身份寫信給曹爽,許諾他假如投降的話只罷免他的官職,保留他的富貴和性命。
在得到蔣濟的許諾之後,曹爽如預期般順利投降,政變結束。
我們試想,如果不是蔣濟出面向曹爽許下承諾,曹爽未必不會採取其他方式對抗。
甚至我們可以猜測,蔣濟料定曹爽不會使用桓范的計策時,可能對自己的招降已經胸有成竹。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看上去和司馬懿是「鐵哥們」的蔣濟、在高平陵事變中做出極大貢獻的蔣濟,事成之後,卻不願意接受加封晉爵。
他並不是象徵性的「推辭」,而是真的不願意接受,並且很誠懇地上疏給皇帝描述了拒絕的原因:冊封、寵信、慶祝、獎賞,一定要用在有功的人身上。
現在,論謀劃我不能事先知道,說戰鬥又不是我帶領軍隊。
這一番話,表面上是謙虛,其實是在撇清與政變勝利的關係。
雖然蔣濟不承認自己出謀劃策、帶領軍隊參與政變,但是誰都知道,如果不是他的所作所為,曹爽未必會那麼輕易就範。
蔣濟的推辭皇帝當然沒同意,因為皇帝還很年幼,此時皇帝的旨意基本上就是司馬氏的旨意。
換句話說,蔣濟在違背司馬氏的意圖。
曾經並肩作戰的親密戰友,現如今竟然因為分贓發生了分歧,更諷刺的是分歧原因竟是其中一方不願意參與分贓。
這就好比,我們兩人一起殺人越貨,事成之後你卻不要贓物,這讓我不得不懷疑你的動機。
這還不是最悲劇之處,政變之後,蔣濟不僅遭到司馬氏的猜忌,還受到了來自曹魏宗室的排擠和冷眼。
原因是他曾經對曹爽許下的「惟免官而已」的承諾。
高平陵事變之後,司馬懿並未尊重蔣濟的意願,而是毫不手軟地將曹爽及其黨羽誅殺,洛陽城內因此而死達到五千多人,一時間滿城血腥。
直到這時候,蔣濟才明白過來,曹爽被他騙了,他自己被司馬懿騙了。
曹爽雖然被殺,曹氏仍然還有很多宗親,他們不僅輸掉了政變,還在失去整個帝國。
他們的仇恨,除了司馬懿,就只能投向蔣濟,這個曹魏帝國四朝元老,曹操時代就登上政治舞台,出彩了四十多年最終卻如此幼稚地將曹氏推向深淵。
蔣濟本人對此十分羞愧,變得鬱鬱寡歡。
另一方面,他侍奉了曹魏四十多年,年老體衰,這件事對他心理上的衝擊實在太大。
不久,蔣濟就死了,在司馬氏得意的笑聲中和曹氏的憤怒咒罵中死去,帶著對曹氏的慚愧和被欺騙的遺憾死去。
「固辭,不許。
是歲薨,諡為景侯。
」這冷冰冰的數十字,是對臨終前的他的全部描述,這時候已經沒有人在意他了。
正直的人不適合政治,信任他人是一種危險的政治的舉動,曹爽死於此,蔣濟亦死於此。
諷刺的是,到了西晉咸熙年間,司馬家還再念叨蔣濟的功勞,封蔣濟的孫子為下蔡子。
蔣濟若是泉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虎嘯龍吟後三國,曹爽為何干不翻司馬懿?
繼《軍師聯盟》之後,《虎嘯龍吟》又給三國迷們奉獻了一道硬菜,各路人馬的評分不錯。在《軍師聯盟》里司馬懿對著曹操是百般的隱忍和躲藏,而在《虎嘯龍吟》里,司馬懿開始展露雄風,厚積薄發,這時候曹操不在...
三國有一人智謀比肩諸葛亮,司馬懿對他大加讚賞,差點挽救曹魏
三國中有一個人,才能毫不遜色諸葛亮,司馬懿稱他為「智囊」,對他的智商大加肯定,還差點幫曹爽集團滅了司馬懿集團。這是怎麼回事呢?此人又是誰呢? 正始十年(249年),曹爽忽然腦袋抽筋,竟然帶著兩兄...
曹氏無能,司馬懿輕鬆消滅曹氏一黨,為後來建立晉朝奠定了基礎。
公元239年正月,一道緊急詔書,催促魏國太尉司馬懿星夜兼程趕回洛陽,他預感到,魏國的局勢即將發生重大改變,急招司馬懿趕回洛陽的正是病榻上的魏明帝曹叡(rui),他決定在自己臨死之前將八歲的太子曹...
為什麼說高平陵之變後,曹操當初幻想的畫面徹底破碎了呢
公元249年這一年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再是平常不過了,不過這一年對三國時期的魏國來說卻是影響改變其國運的一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魏國已不再是曹操、曹丕父子創建的魏國,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曹操、曹丕父...
高平陵之變曹爽為何不願挾天子去舊都許昌、再謀跟司馬懿對抗?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逝世、年僅8歲的養子曹芳繼位,任命大司馬曹爽和司馬懿為託孤大臣,這埋下了高平陵之變的誘因。後來,曹爽逐漸利用其自身的地位排擠司馬懿等重臣、打擊世家貴族勢力,這讓隱忍多時的...
歷史的輪迴——曹操後人被司馬氏挾天子以令諸侯
高平陵政變,表面上是司馬懿在和曹爽的權力爭鬥中獲勝。實質上,已經是司馬懿完全把占據曹魏政權的政變事件,此後,軍中和朝中曹氏只是一個代號了,夏侯家當時也只有夏侯玄這個還沒成氣候的人物而已。曹操若是...
高平陵之變中,若曹爽聽從桓范的建議前往許昌,能否戰勝司馬懿?
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取代曹氏的轉折點,從此之後,司馬氏掌控了曹魏的大權。雖然在中樞有李豐、夏侯玄等人挑戰司馬師,外鎮先後有淮南三叛,但都無力對抗司馬氏,慘遭失敗。最終司馬氏成功篡位,建立晉朝。
他號稱「智囊」,如曹爽對他言聽計從,司馬懿政變未必成功
三國時期,有許多出名的謀士,他們胸有韜略,指點江山,替公主定鼎天下。其中在三國末期,有一個著名的智囊,他滿腹才華,甚至令司馬懿都對他非常忌憚,只可惜他選錯了主公,主公對他信之而不用之,這也導致了...
曹爽有機會挫敗司馬懿造反嗎?有,可惜他錯過四次機會
曹爽和司馬懿都是曹睿的託孤大臣,雖然從權謀和資歷上講,曹爽都比司馬懿差的遠,但曹爽畢竟是曹氏宗親,手握大權,按理不至於在高平陵之變中輸的那麼慘。可歷史就是歷史,曹爽明明有至少四次機會挫敗司馬懿造...
高平陵之變,為何曹操的舊臣都支持司馬懿,卻不幫曹氏後代?
三國時期,司馬懿成功熬死了一個又一個死對頭,又熬死了自己的主公,熬死了主公的兒子,主公兒子的兒子,最終笑到了最後,成了最後的贏家。然而高平陵之變時,尚有不少曹操的舊臣在世,他們為什麼會坐視不理,...
高平陵政變曹魏軍政大權歸司馬氏,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定根基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並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輔政。曹爽重用何晏、鄧颺等人,排斥司馬懿;且不久即晉升司馬懿為太傅而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後又任命...
高平陵之變的兩個關鍵人物:一位是當朝太后,一位是四朝元老
高平陵之變實際上是司馬懿絕地反擊的一場政治大冒險:魏明帝曹叡臨終以幼子曹芳託付給兩位託孤大臣,一位是曹真之子大將軍曹爽,一位是太尉司馬懿。兩人以曹爽為主,但司馬懿歷經四朝,執掌軍權良久,所以朝中...
249年2月5日,司馬懿發動政變奪取曹魏軍權,是為高平陵之變
高平陵之變,亦稱高平陵政變、高平陵事變或正始之變,發生在三國時期的魏國,是魏國建立以後的一次重大政變。事件源自曹魏宗室大將軍曹爽和朝中重臣太傅司馬懿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司馬懿趁著曹爽與魏帝曹芳到...
高平陵政變對後世政局的影響
公元249年2月,曹魏帝國重臣司馬懿利用魏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等人外出都城祭謁高平陵之機,剷除了曹爽一黨,消除了由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為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打下了基礎,並對魏晉南北朝的政...
司馬懿為什麼沒有自立為帝呢?
在漢末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司馬懿不僅是一流的謀士,也是頂級的將軍。在漢獻帝在位時期,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
高平陵事變前司馬懿都做了哪些準備?
魏明帝曹叡於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逝世,遺詔由年僅八歲的皇太子曹芳繼位,司馬懿乃與大將軍曹爽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少主。曹芳即位,司馬懿任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和曹爽各統精兵三千人,...
三國後期最能消滅司馬懿,拯救曹魏的方法,若採納,司馬懿必敗!
說到司馬懿,相信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個人,作為曹魏集團的高級軍師,對內給國家出謀劃策,對外領兵作戰,對陣諸葛亮,剿滅公孫淵,征討東吳。可以說此人為魏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晚年更是憑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