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和張昭因為一事爭的面紅耳赤,張昭據理力爭就是不妥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孫權,字仲謀。

公元229年稱帝。

稱帝後群臣都對他十分尊敬,只有張昭對他還是像原來一樣,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就直諫,絲毫不給他留臉面。

由於張昭是孫策臨死時欽點的輔佐大臣,因此孫權在表面上對張昭還是很尊敬的。


孫權酒量很大,不僅他自己愛喝,他也喜歡和自己的大臣一塊喝。

有一次,他和群臣在武昌攀山的釣魚台喝酒,大家都醉了,只有他還有些清醒。

他便吩咐下人提來了一桶涼水,用涼水把喝醉的大臣澆醒陪他繼續喝酒。

他說,今天大家要喝到天明,不醉不歸。

張昭聽到這話後,立馬坐車就準備離開。

這時孫權喊人把他叫回來,有點不高興的說:「不就是喝酒這點小事嗎?你為何生氣呢?」張昭凜然回答到:當年的紂王建造酒池肉林,夜夜笙歌,號稱「長夜之飲」,當時他也認為只是喝酒和吃肉的小事,後來呢?孫權被他說得沉默不語。

後來北方的公孫淵向東吳稱臣,孫權想派遣特使封公孫淵為燕王。

由於事關重大他便招群臣商議,大臣們都說:公孫淵主動稱臣,這是一件好事情,如果北上伐魏我們可以和他來一個南北夾攻。

孫權又單獨把張昭召來問,張昭冷靜的分析道:公孫淵雖然向我們稱臣,但並無誠意。

如果他能將他的一個兒子送過來當人質才是真心稱臣。

現在派特使過去有點言之過早。

如果他臨時變卦,害怕曹魏,那麼就有可能殺了我們的特使向曹操邀功,所以還是等等再說吧。

孫權原以為張昭會欣然同意的,沒想到張昭不同意不說,還架子十足的擺了這麼多道理。

於是按捺不住怒火,拔出自己的佩刀放到桌子上說;「吳國的讀書人,進宮的時候拜我,出宮的時候拜你,我讓他們如此做,是因為我尊敬你的威信,然而你卻總是當面頂撞我,經常駁斥我的意見,我怕我一生氣真的會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

說完做出要舉刀的樣子,張昭聽了後,看了孫權一眼說;「我知道我說了你也不會採納,但是我又不能不說,因為太后臨終時對我交代的話我時刻都記在心中」。

孫權很孝順,他母親死後他常常思念自己的母親。

聽張昭這麼一說便早已涕淚直流,把刀拿起來摔到了地上,羞愧的低下了頭。

不過後來孫權並沒有聽張昭的建議,執意派了兩個人去冊封公孫淵。

張昭氣的聲稱自己得了重病,拒不上朝。

孫權看他這樣,自己也很生氣。

便派人用泥土糊住了張昭家的大門。

張昭令家人也用泥土從裡面把門糊了一層,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後來公孫淵懼怕曹操,果然殺了孫權派出來的兩個特使,而且還留下了東吳一千多名士兵。

孫權知道後很憤怒,想想當時張昭說的話又很羞愧。

於是便找人向張昭示好。

張昭呢,還是繼續稱病不再上朝。

於是孫權便親自去請,孫權到張昭家門口後,張昭在裡面喊話說自己大病未愈,不能上朝。

這可把孫權氣壞了。

孫權放了一把火,把張昭家的門都燒著了。

過了一會,孫權冷靜下來,覺得自己做的有些過分了,就派人把火給滅了。

好在張昭的家人終於把張昭勸動,主動走出門來見孫權。

孫權感覺自己很有面子,於是就讓張昭和他同坐玉攆回去了。

孫權從此對張昭言聽計從,一直到張昭臨終孫權都對他一直保持著尊敬之情。

張昭不懼王威,直言上諫,在歷史上也留下了忠言良臣的美名。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原因值得深思!

公元200年,孫策終於平定了江東,為東吳立國奠定了基業。正當他躊躇滿志地鞏固和拓展勝利成果時,卻不幸遭遇刺客重創。臨終前,他把弟弟孫權託付給長史張昭輔佐。張昭不負重託,「率群僚立而輔之。上表漢室...

愛頂牛的孫權,碰上比驢還倔的大臣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中,孫權最年輕。當上東吳首腦那年,還不到二十歲。由於年紀輕輕就當了主公,孫權偶有急躁不沉穩的時候,甚至會耍耍小脾氣、愛頂牛。

張昭和孫權抬槓,逼得孫權燒張昭家的房子!

當初孫權哥哥孫策臨死前將孫權託付給張昭,有這麼一句話,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足見張昭在東吳的影響力。 但張昭名氣在東吳眾謀士之上,但終其一生,實際地位並沒有做到文臣的第一把交椅,就是當...

三國里酒德最好的君主,醉而不亂的是他

在《三國演義》中,對孫權的著墨不是太多,對其喝酒的描寫就更少,但事實上,孫權是個著名的酒鬼,而且多次因為喝酒差點誤了大事。幸而,孫權酒醉心明,及時改正,才沒有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最嚴重的一次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