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嗜酒如命,經常闖禍,美酒雖好,可不能貪杯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孫權曾經獲得「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誇讚,但他是個十足的酒鬼,並且不止一次喝酒誤事。

好在他身邊的大臣們清醒,這才沒釀出悲劇。

要說孫權喝酒闖禍,最嚴重的一次是差點把張昭給殺了。

張昭何許人也?孫權的老師是也,又是託孤大臣。

試想以張昭的身份和地位,東吳的文武官員哪個對張昭不是恭敬萬分,可孫權卻要殺了張昭,這可嚇壞了朝中眾臣。

當然,孫權要殺張昭也並不是無緣無故的。

這天,孫權喝酒喝得很開心,突然傳來遼東公孫淵請求歸順的消息,在酒精的刺激下人往往容易喪失判斷力,孫權也不例外。

聽到公孫淵前來歸順,孫權競然想都沒想就封公孫淵為燕王,還一併賜予了許多金銀珠寶。

此時,雖然孫權不夠清醒,可公孫淵到底是否誠心,其他人卻是明明白白的,但誰又敢頂撞孫權,指出他的錯誤呢?批評孫權這件事其他人不敢,可張昭這個帝王師沒什麼好顧忌的,於是直接指出公環淵假降的事實.

孫權詔令都已經下了,可張昭卻堅持要求孫權撤回封賞公孫淵的命令。

孫權越是不聽,張昭越是勸,並且仗著自己是託孤大臣,語氣也重了許多。

孫權一下子火了,拔出寶劍斥責道,「為什麼你總是跟我過不去?」

張昭做夢也沒想到孫權會對自已拔劍相向,但他沒有示弱,而是繼續堅持道。

「無論你聽不聽我的諫言,我都必須盡職盡責。

因為我是太后遺詔的顧命大臣!」這話說得孫權心也軟了,兩個人的爭執總算過去了,

可是張昭離開之後,孫權還是把公孫淵封為燕王。

華竟「一言既出。

駟馬難追」,要讓孫權否定自己先前的詔令,他實在覺得有些小家子氣。

可張昭不理會孫權的面子問題,得知消息後被氣得要死,本來以為孫權聽從了自己的建議,誰知還是無視自己的想法,於是張昭開始稱病不朝。

師生二人本來已經沒什麼事了,可張昭公然無視孫權的詔令再次惹惱了孫權:既然張昭稱病不出,那索性就別再出門了!

孫權派人用土將張昭家的大門堵住。

張昭眼見孫權如此,派家丁在裡面也用土把大門堵住,表示不再讓孫權踏人張家。

師生二人就這樣互不退讓。

然而,不久之後,果如張昭所料,公孫淵造反了,這也成了孫權、張昭師生二人緩和關係的轉機。

孫權平定了公孫淵以後,親自到張府賠禮認錯,可張昭卻不肯接受,硬是待在家裡不出來,既不給孫權開門,也不搭理孫權。

張昭不出來,孫權又覺得沒面子了,就命人用火燒張府的大門,想要把張昭逼出來。

誰知張昭竟然誓死不見孫權,嚇得孫權急忙派人滅火。

然而,孫權到底是一國之首,如此低三下四地對張昭,張昭再不領情實在有些過分了。

張昭的兒子擔心這件事情最終會不可收拾,就命人強行把父親扶了出來。

孫權見到張昭終於出來了,趕忙把張昭請回宮中,大擺酒宴,還當著文武百官滿飲三大杯,表示給張昭賠罪。

這件事情總算告一段落。

有一次,孫權又喝多了,酒興之餘,竟然直接將酒潑在群臣的臉上,一邊潑著一邊還說「今天務必一醉方休!」孫權這樣說了,誰敢不聽、群臣只好硬著頭皮陪孫權飲酒。

可張昭不高興了,黑著臉就走。

孫權一看,趕忙追了出去,估計這時候他還沒酒醒,忘了張昭的脾氣,竟然還嬉皮笑臉地說:「不過一起樂樂而已,老師何必發這麼大火呢?」

張昭說:「是啊,不過樂樂而已!你想過沒有、普日紂王作糟丘酒池、夜夜沉迷酒色,當時也說只是樂一樂,結果呢?"一句話說得孫權滿面慚愧,酒宴也因此不歡而散。

想看的更過癮、方便,關注公眾號kongbugushi1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愛頂牛的孫權,碰上比驢還倔的大臣

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和孫權三人中,孫權最年輕。當上東吳首腦那年,還不到二十歲。由於年紀輕輕就當了主公,孫權偶有急躁不沉穩的時候,甚至會耍耍小脾氣、愛頂牛。

孫策的託孤大臣為何當不上丞相

帝王死的時候,因為繼位者年幼,往往會讓一些信得過有能力的大臣輔佐這個繼位者,這就是所謂的託孤大臣。三國時期,三國都有一個這樣的大臣,東吳的張昭和周瑜就是孫權留給弟弟孫權的託孤大臣。又因為周瑜早...

三國里酒德最好的君主,醉而不亂的是他

在《三國演義》中,對孫權的著墨不是太多,對其喝酒的描寫就更少,但事實上,孫權是個著名的酒鬼,而且多次因為喝酒差點誤了大事。幸而,孫權酒醉心明,及時改正,才沒有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最嚴重的一次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