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柴榮再多活幾十年,能建立一個穩定的皇朝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周世宗柴榮可以說是五代時期的十二個皇帝中最佳的。

在他的統治期間,勵精圖治,總體來說後周政治較為清明,中原開始復甦。

他還銳意改革,均定賦稅,招墾荒田,限制佛教。

他南征北戰,揭開了結束分裂,統一天下的序幕,還收復了部分被契丹人占領的領土。

柴榮

人們往往惋惜他英年早逝,以為如果他能多活些時間,他定能做到……(恕不抄寫那些推測之詞)。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通過理性推測可以說,如果柴榮多活幾年,他已經開始的一些事業,能會繼續下去,而且也會取得一些成就的。

但是,柴榮的一些明顯的弱點,會有嚴重的影響,即使他不早夭,他「寡人當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的雄心壯志也恐怕實現不了。

一,柴榮的部隊是一支慣於剽掠的軍隊

五代繼承晚唐,是一個軍閥橫行的時代。

這些軍閥的軍隊多是習慣於搶掠平民,軍閥們為了維持土氣,也縱容甚至鼓勵部下去搶掠發財。

有志於開拓天下的柴榮,似乎並沒有脫此窠臼。

由於當時大小軍閥多是對百姓橫徵暴斂,當周朝軍隊征伐時,時常受到當地百姓的歡迎,但是即使對這些歡迎他們的人們,周軍仍是搶掠不已。

《資治通鑑·顯德元年四月》:柴榮親征北漢,周軍「既入北漢境,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泣訴劉氏賦役之重,願供軍須,助攻晉陽,北漢州縣繼有降者。

」後周的「諸軍數十萬聚於太原城下,軍士不免剽掠,北漢民失望,稍稍保山谷自固。

」柴榮也曾「馳詔禁止剽掠」,但周軍敗退時,「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

」這是由於周軍惡行,使把自己看作解放者的人們由失望而反抗的一例。

《資治通鑑·顯德三年七月》:南唐的橫徵暴斂致百姓於痛苦,所以,「周師至,爭奉牛酒迎勞。

」可是,「(周)將帥不之恤,專事俘掠,視民如土芥;民皆失望,相聚山澤,立堡壁自固,操農器為兵,積紙為甲,時人謂之『白甲軍』。

周兵討之,屢為所敗,先所得唐諸州,多復為唐有。

」這已經不單是兵卒的紀律問題了,司馬光已經明確的指出是『將帥』們的事了。

這兩次因搶掠都是在柴榮親征時發生的,柴榮本人是難辭其咎的。

下面一例則是柴榮本人下令所致。

二,柴榮下令屠城

五代的君王們基本上是唐末藩鎮的延續,這些軍閥們多不把人命當回事,不少是以多殺人當為英雄的屠夫之流。

柴榮不屬於此列,在理智上,他明白要開拓天下,就絕不能嗜殺。

但是,因他成長過程中的大環境,不能不受到影響,也有不把人命當回事的情況。

顯德五年正月,攻楚州(在今江蘇淮安)之屠城就是一例。

據《舊五代史》「帝(柴榮)親攻楚州。

……拔之,斬偽守將張彥卿等,六軍大掠,城內軍民死者萬餘人,廬舍焚之殆盡。

陸遊《南唐書·張彥卿傳》記載更詳一些,柴榮親御旗鼓攻楚州,張彥卿為南唐楚州防禦使,誓死守城。

城陷,張彥卿猶結陣城內,誓死奮擊,謂之巷斗。

守軍皆死,無一人生降者。

「周兵死傷亦甚眾,世宗怒,盡屠城中居民,焚其室廬。

這次殺盡楚州百姓是柴榮自己下的命令。

當然這是他在長時間攻城,周軍傷亡損失甚大的情況下生氣的結果,但把怒氣轉移到婦孺老百姓身上是一個雄才大略的有開拓天下之志的英雄所不應該有的。

二,柴榮好殺

《舊五代史》在對柴榮的評價中,說了很多讚揚的話後說:「用刑失於太峻,及事行之後,亦多自追悔。

」古代專制帝王用刑太峻,大體上就是嗜殺的同義詞。

在《舊五代史》中列了他不少下令處死官員的事例,現舉些明顯錯不至於死的用刑不當例子:

顯德元年九月「斬宋州巡檢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於寧陵縣,坐盜掠商船不捕獲也。

」只因沒及時抓到盜匪。

顯德三年二月「斬前濟州馬軍都指揮使康儼於路左,坐橋道不謹也。

」這顯然也不是死罪。

顯德四年四月「斬內供奉官孫延希於都市,御廚使董延勛、副使張皓、武德副使盧繼升並停職。

時重修永福殿,命(孫)延希督役,上見役夫有就瓦中啖飯,以柹為匕者,大怒,斬延希而罷延勛等。

」其中『柹』是砍木頭掉下來的碎片。

看到役夫吃飯條件不好而怒,這是好事,只是就此而處人以死刑,太過了吧。

顯德四年十月「左藏庫使符令光棄市。

時帝再議南征,先期敕令光廣造軍士袍襦,不即辦集,帝怒,命斬之。

時宰臣等至庭救解,帝起入宮,遂戮於都市。

(符)令光出勛閥之後,歷職內庭,以清慎自守,累總繁劇,甚有廉干之譽。

帝素重其為人,每加委用,至是以小過見誅,人皆冤之。

顯德五年四月「翰林醫官馬道元進狀,訴壽州界被賊殺卻男,獲正賊,見在宿州,本州不為勘斷。

帝大怒,遣端明殿學士竇儀乘驛往按之,及獄成,坐族死者二十四人。

(竇)儀奉辭之日,帝旨甚峻,故(竇)儀之用刑傷於深刻。

」因一人死而族死者二十四人,無論如何也殺人過濫。

柴榮是顯德六年去世的,可見他在位的這些年,殺人過濫的事是貫徹始終的,砍了頭再不可能長出來,過後『追悔』也沒有用。

在洪邁的《容齋隨筆》中的續筆卷四及三筆卷九中還有柴榮更多的『好殺』的例子,其中有些不能判斷按當時的律法是否真該殺,故不舉。

這些不應是有別的該殺的理由,而藉故處死,如果是那樣,其中必『有料』,史書一般會說明的。

三,政治上柴榮是失敗的

他當高官及皇帝多年,卻沒有建立自己的統治班底。

在他逝世(顯德六年六月癸巳)前十天(癸未),他大約已經知道自己大限已近,立了七歲兒子為梁王,實際就是太子。

前五天(己丑)任范質、王溥、魏仁浦掌中樞大權,免張永德(郭威女婿)殿前都點檢職務,任趙匡胤任此職為禁軍統帥。

這是多麼失敗的後事安排。

范、王、魏並不是後周的忠臣,在趙匡胤手下仍任宰相,如果不免去張永德禁軍統帥職務,陳橋兵變未必會發生。

這些臨終付以後事的人中有不忠的,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全部都是這樣,就有些不妙了。

為什麼會這樣?大約柴榮不善於從政治角度,而更喜以技術能力方面去看人。

即使他能再活多年,但只會以這樣的眼光去看人,選人,他及他的皇朝前途都不會太妙。

趙匡胤政變之後,起兵反抗的只有二人。

一是李筠,一是李重進,但都迅速失敗。

從其過程中可以看出,二人反抗並未得到手下的中下級官員的支持,失敗是必然的。

柴榮南征北戰,有功於民族和社稷,但得不到官兵民眾的擁護,上層官員也只有極少數對他表示忠心,值得深思。

孟子說過:「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之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之視君如寇讎。

」柴榮動輒以小過殺官員,官員會如何看柴榮?

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和趙匡胤的關係都很好。

據說有『結社』為異姓兄弟之事。

無論如何,軍中高級將領確有結黨營私之事。

陳橋兵變後,趙軍回京未受任何阻礙。

武官們結黨是極其嚴重的事情,而柴榮或不知,或容忍,對一個最高統治者來說都是不合格的表現。

正如在開篇時所說,柴榮勵精圖治,中原開始復甦,銳意改革,均定賦稅,招墾荒田,限制佛教,南征北戰,開始了統一的序幕,收復了部分被契丹人占領的領土,可稱為『英雄』。

只可惜有前面所說的弱點,簡而言之,套用現代詞語,可以說他『政治敏感』度太低及五代陋習未改吧。

即使他再多活些年,他也未必能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皇朝。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五代十國第一明君,卻英年早逝

五代十國,在歷史上是一個稍稍被遺忘的時代,這個時代更像是三國,它沒有三國那樣有名,但是其歷史之紛繁複雜,較三國有過之無不及,五代十國的英雄豪傑,封王稱帝,如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但論起誰是天下第一...

古今一帝——柴榮的一生(12)

周軍連連報捷,淮河一帶南唐水軍所剩無幾了,水軍是南唐的殺手鐧,要依靠騎兵和步兵和柴榮對抗,結果是可想而知的。收編啦濠州的唐軍之後,柴榮攻至天長(今安徽天長),易文贇出降。柴榮對上次揚州的得而復...

五代十國最牛政權,三代雄主都未能消滅他!

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由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轉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從表面上看,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盪和黑暗的歷史時期,改朝換代如同走馬觀花,然而,這其中卻有一個小國,在四...

柴榮人生的巔峰——南征南唐與北伐契丹

接著昨天的聊,柴榮在興師動眾,頻繁南征的同時並沒有忘記關心百姓疾苦。有一次,他路過永福殿工地,發現工匠們吃飯連碗筷都沒有,用瓦片當碗,柿子皮做匕,大怒,立即處死監工的內供奉官孫延希,罷免了管理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