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最牛政權,三代雄主都未能消滅他!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代十國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繼續和發展,又是由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轉向統一的過渡時期.從表面上看,五代十國是我國歷史上一個混亂、動盪和黑暗的歷史時期,改朝換代如同走馬觀花,然而,這其中卻有一個小國,在四代雄主的打擊下,才最終滅亡,他就是北漢。

北漢國其實是五代十國中相對最貧弱的一個,只占據今山西中北部11個州。

但并州是春秋時晉國故地,有黃河、汾河、太行山相拱衛,號稱"表里山河",易守難攻,北面是蒙古草原,容易補充戰馬。

北漢又寄在遼帝國卵翼之下,遼國將其作為與中原政權的戰略緩衝,百般庇護,北漢本身也確實足夠頑強,故而周太祖周世宗、宋太祖都未能輕鬆攻克。

公元951年,後漢大將郭威因被後漢隱帝(劉承佑)猜忌,反叛。

漢隱帝為潰軍所殺。

郭威擁劉崇之子劉贇即帝位,後來郭威殺了劉贇,建立後周。

劉崇遂在太原稱帝,建立北漢。

然而,終郭威一生,他都未能消滅北漢。

郭威死後,北漢皇帝劉崇欣喜若狂,立即集結兵馬,並且向遼國求援,討伐後周。

劉崇親率三萬大軍,遼帝國則派出援軍約七萬人,由政事令、武定節度使耶律敵祿率領。

這一次劉崇其實是傾國而出,更兼有遼帝國的鼎力援助。

柴榮親征北漢,周軍「既入北漢境,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泣訴劉氏賦役之重,願供軍須,助攻晉陽,北漢州縣繼有降者。

」後周的「諸軍數十萬聚於太原城下,軍士不免剽掠,北漢民失望,稍稍保山谷自固。

」柴榮也曾「馳詔禁止剽掠」,但周軍敗退時,「軍中訛言相驚,或相剽掠。

」最終,也以失敗告終。

然後就輪到了趙匡胤出場了。

第一次在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北漢國主劉繼鈞身後因為繼位問題發生內亂,太祖認為有機可乘,遂在攻滅後蜀之後立即遣昭義軍節度使李繼勛率軍攻打北漢,但事先缺乏充分準備,只是一次試探性進攻。

雖然李繼勛初時作戰順利,一度兵臨太原城下。

三月,宋太祖至太原,徵發當地民工數萬人,修築長牆包圍太原,並築長堤,引汾水灌城,多方進攻,長達三個多月,無法破城,當時天氣酷熱,宋軍很多人患上破腹病,聽到遼軍出兵救援北漢的消息。

宋軍倉皇退兵。

遼與北漢聯軍追擊宋軍,宋軍大敗而逃,棄下大量軍事物資,為北漢所得。

宋開寶八年(975年)十月,南唐已平,宋太祖再興北伐之師,並準備收復燕雲。

次年八月,派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党進、宣徽北院使潘美等分率五路軍馬雲集太原城下,與北漢軍和來援的遼軍展開激戰。

不料,這時宋太祖趙匡胤死去,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因國喪之故,遂於十二月召回北伐之師,至此,宋太祖遣軍進攻北漢的戰爭,均因遼軍援阻,未獲成功。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光義先派大將潘美等揮師北上,圍攻北漢都城太原,趙光義於二月率軍親征,宋軍擊退遼國援兵,滅亡北漢,終於結束了自唐末黃巢之亂以來近九十年藩鎮割據混戰的局面,再次形式上一統全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後周、北宋為何會不遺餘力的想滅掉北漢

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北漢一直被後周的郭威、柴榮、北宋的趙匡胤所惦記,但他們終其一生都沒有滅掉北漢,難道是因為北漢的強大麼?為何他們都會心心念著滅掉北漢呢?這就不得不提北漢的建國史了。北漢的建國者劉崇...

晉陽城之五代十國北漢劉崇

與晉陽有關的歷史主要集中在北漢,北漢其實是託庇於契丹遼國羽翼之下的小朝廷,而遼國為自己生存以至南進計,也絕對不希望中原出現一個強大的王朝。

後漢北漢後周與宋的關係

這幾日趙匡胤心情很不好,心情雖然不好,但北漢還是要接著打的,於是派遣內客省使曹彬、通事舍人王繼筠分詣晉、潞州,與節度使趙彥徽、李繼勛會兵入北漢境,攻其邊邑及遼州、石州。 按照當初與趙普定好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