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雖然清明上河圖的繁華不在,為何後人都記起的是靖康之恥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開封,古稱汴梁,自從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成為自長安,洛陽後,有一座新興的帝都。

和漢唐不同,北宋建國起就重文抑武,漢朝自立國後雖然殺了不少功臣,包括韓信,彭越,周亞夫,但一直重用武將,名將輩出,特別是衛青霍去病大敗匈奴,犯我強漢,雖遠必誅。

唐朝自唐太宗開始,就對外使用武力,特別是到唐高宗時,擊敗東北的高句麗,降服突厥,疆域擴大到如今的中亞地區。

唐朝滅亡後,進入五代十國,藩鎮割據,只要有兵權,就有機會廢立皇帝或者乾脆自立。

甚至是宋太祖趙匡胤,本身就是武將,在後周做到了殿前都點檢,後來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開創了宋朝。

宋朝立國後,本身疆域不如漢唐,而燕雲十六州的丟失,更是宋朝面對北方強敵,沒有辦法有效抵抗。

不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宋朝依然存在了一百多年,開封更是成為了當時最繁華的帝都。

不過由於趙匡胤本身就是篡國得位,最怕的不是外患,而是內部的武將。

先是杯酒釋兵權,解除了開國大將的兵權,其實重文抑武,為了防止此類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統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並作為基本國策予以執行。

這些基本國策也為後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響貫穿整個宋代。

首先,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

即所謂:「重文教,輕武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八)。

具體措施,第一步是通過杯酒釋兵權剝奪中央及各地節度使的兵權;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職,剝奪節度使的行政權;第三步,派專人任轉運使,剝奪節度使的財權。

這樣就初步解決了自唐後期以來的武人專橫,藩鎮割據的問題。

進而對武將實行種種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時人曾這樣描述它的消極作用「而又移換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軍員仕伍未及識,吏民士俗未及諳,已復去矣」(張方平語),其結果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校往過正的結果是以後發展成為可笑的「恐武人症」。

開國之初,由於功臣宿將的存在,重文輕武政策的消極作用尚不明顯。

對兵力較弱的南方諸國,包括北漢,還能取得軍事勝利。

但在宋初的對遼作戰中,就顯出它的端倪了。

宋太宗戰前對將領賜陣圖,不信任他們。

所謂「權任輕而法制密」,使他們「不能奮於一戰」。

對於他們進行限制、牽制,最終導致高粱河、雙歧溝戰役的失敗。

在這樣的政權下,這樣的氛圍下,名將輩出確實是怪事。

有宋一代,名將也確實是鳳毛麟角。

象北宋初年的楊業,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雖被譽為宋初名將第一,也不過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瑋,在丁謂的排擠下,只能默默無聞地死去;狄青雖功勳卓著,位至樞密,但由於出身武將,最終也只能是外調;最冤莫過於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之死,「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正是因為宋朝的這種國策,導致北宋最後被金朝出兵擊敗,開封淪陷,因為發生在靖康年間,又稱靖康之恥。

正是宋朝的這個國策,後來到了明朝,朱元璋發揮到了頂峰,杯酒釋兵權根本不夠,乾脆通通殺了,在整個明朝,文官的權勢極大,加上宦官亂政,結果到了崇禎自殺的時候,留下了文臣人人可殺的評語。

開封,千年帝都,除了清明上河圖的繁華,靖康之難更讓人心痛。

那就是無論時候,都必須有強大的軍隊和武力作支撐,否則,即使你文化在繁華,經濟在繁盛,一旦外敵入侵,都會化為泡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領名單都有哪些人

杯酒釋兵權將領名單里有五位高級將領,分別是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在杯酒釋兵權的晚宴上,宋太祖趙匡胤同這五位高級將領喝酒,然後說出了自己的憂慮。這幾位高級將領聽後明白了宋太祖的意思。

宋太祖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的弊端有哪些?

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

歷史上的今天: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宮廷劇中經常會上演眾皇子爭奪「九五之尊」的劇情,似乎每個野心勃勃的男人都想要坐上那把龍椅。過往的歷史中,也不乏一些非皇家血統的人通過手段坐上那個位置。北宋開國皇帝就是其中一位。趙匡胤,原為後周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