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王朝大廈一朝傾---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歷史回望(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兩宋之交,隨著宋宗室南遷,大批中原人(包括開封人)南遷,據說歷經十多年,遷移人口大約有500萬,造成中華文化重心南移,宋朝由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朝代。

這次就是客家民系形成至關重要的客家人第三次大遷徙。

本報記者帶您走進宋朝,回望一代王朝的歷史,回望那些即將成為客家人的開封皇親國戚、大夫平民、將官士卒。

黃袍加身: 陳橋兵變天下定

周末,驅車東出開封城,過黃河大橋,不久就到了封丘縣陳橋鎮。

這裡是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地,宋代300多年基業由此奠定。

作為與開封歷史息息相關的一個鎮,在今天的行政區劃中陳橋鎮卻不隸屬於開封。

在開封文化產業風生水起、旅遊景點遊人如織的今天,古老的「系馬槐」還在,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陳橋驛卻有點冷清。

開封是八朝古都。

五代時期,開封建城史上又迎來一個興旺時期,除了後唐之外,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定都於開封,開封正式取代了洛陽成為那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被史學家稱為「五代第一明君」的周世宗柴榮駕崩,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柩前繼位。

「五代時期是一個驕兵悍將的天下,那些血戰起家的將士,往往桀驁不馴。

7歲的柴宗訓繼承帝位,威望與能力皆無,從其登基之日起,改朝換代的悲喜劇已經拉開。

」9月20日,市博物館館長、文史專家曾廣慶如是說。

趙匡胤,祖籍保州清苑人(今屬河北),出生於洛陽夾馬營。

年輕時注意學習文化與騎射,喜好結交朋友,對社會狀況與人情世故有較深了解。

趙匡胤初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即後來的周太祖)帳下,成為一名禁軍小軍官。

後周政權建立後,趙匡胤隨周世宗南征北伐,屢立戰功,升任殿前都虞侯、殿前都指揮使、殿前都點檢、定國軍節度使等。

趙匡胤素有大志,在後周軍隊中培植了雄厚的實力,足智多謀的文官趙普也被其收為智囊。

小皇帝登基終於給他帶來了機會。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元旦,邊關急報,契丹和北漢軍隊聯合入侵。

朝廷得報,不辨真偽,就立即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殿前司禁軍北上抵禦。

第二天,前軍首先出發,開封城內就傳出「將以出軍之日策點檢為天子」的流言,而朝廷渾然不知。

第三天,趙匡胤率大軍出城,當晚抵達陳橋驛。

當時軍內有人製造輿論,為趙匡胤登基作準備。

入夜,天寒地凍,趙匡胤手下的一些高級將領和趙普加緊謀劃,他們一面派人返京暗告趙匡胤親信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等接應,一面準備黃袍。

翌日清晨,陳橋眾將士「叫呼而起,聲震原野」,聚集在趙匡胤寢門前,請他面南而坐,把一件黃袍披在他的身上,然後三呼萬歲。

史載「或以黃袍加太祖身,且羅拜庭下稱『萬歲』」,趙匡胤遂率大軍南下回京。

由於事先都已經安排好,趙匡胤兵不血刃就當上了皇帝,時年34歲。

趙匡胤曾被封為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在宋州(今商丘),於是定國號為宋,改元建隆。

趙匡胤為宋朝的開國皇帝,他身後的廟號是太祖。

從此,趙匡胤開創了趙宋王朝立國319年基業。

歷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衛王共18位皇帝。

北宋時期趙氏分支漸多。

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記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

靖康之變後,隨徽、欽二帝北上的主要是太宗派,他們播衍在我國北方廣大地區。

南遷的多為太祖派和魏王派之後,趙姓族人如今已遍布東南方各地,後來又逐步開始向海外播遷。

他們中有部分成了客家人。

「重文抑武」:「弱宋」伏筆早埋下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一個獨特的朝代,經濟繁榮,文化繁盛,很多地方令人艷羨不已。

但是,宋朝在軍事上軟弱無力,特別是與周邊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對峙中屢屢處於下風。

宋代與遼、金、西夏、元等訂立了很多和議,幾乎無一不是宋朝廷妥協退讓、屈膝求和。

宋朝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經濟發達,擁有百萬軍隊,為何要靠屈辱換取和平?

「宋朝推行的『重文抑武』政策值得深思。

」9月20日,市博物館青年文史學者蓋偉說。

五代十國,軍閥割據,戰亂紛爭,將驕兵悍,斯文掃地,民不聊生,天子權威削弱,任何擁有強大武力之人均可稱王稱霸。

節度使安重榮公開宣稱:「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就是當時政治狀況的真實寫照。

宋朝建國後,親身經歷五代藩鎮割據、武夫跋扈的趙匡胤,從內心深處視武人為社會動亂、政權更迭的根源,遂進行了軍事制度改革。

趙匡胤通過「杯酒釋兵權」將中央及各級節度使的兵權統統收歸國家,最後集中在皇帝手中。

為防止禁軍仿效自己兵變,趙匡胤煞費苦心,降低了禁軍最高統帥的職位,任用一些資歷淺、軍功不高之人擔任禁軍統帥,使將官難以形成「犯上」威望。

同時,趙匡胤將禁軍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禁軍統帥只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最高軍事機關樞密院只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

此舉讓縱使有異志的將官也難以私自調動軍隊。

為了防止軍隊將領與士兵、軍隊與地方結成親密關係,宋朝在軍隊實行了「更戍法」,即不斷調換派駐外地的禁軍,不斷調換軍隊統帥,有的三年一換,有的兩年一換,個別地區甚至半年一換。

「更戍法」使兵將分離,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知將、將不知兵,徹底消除軍隊內部「小團體」產生的環境。

宋朝還實行以文馭武的任用制度。

宋太祖曾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民受其害,朕今選儒臣幹事者百餘分治大藩,縱皆貪濁,亦未及武人一人也。

」 選用文臣擔任軍事重鎮的知州府,賦予掌管軍隊的權力。

宋朝大力提高文官地位,出現戰事時一般委任文官為統兵主帥,武將出任副職。

這樣,能夠造反的武將就必須聽命於不懂軍事的文官。

宋太宗通過「燭影斧聲」即位,與他的哥哥趙匡胤相比,對武將防備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說「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就是說任何事情或制度都要互相牽制。

宋太宗不放心武將。

據說,為牢牢掌控戰場,他戰前將陣圖頒賜給將領,臨陣對敵,不依據陣圖從事,即便獲勝,回朝也要受到懲罰。

宋太祖公開宣稱:「宰相當用讀書人。

」宋太宗要「興文教,抑武事」。

太宗即位兩個月就舉辦科舉考試,一次性錄取近600人,還將宮中原有的「講武殿」改名為「崇政殿」。

與此同步,官場中強調「有出身」和「無出身」之別,通過科舉入仕者為「有出身」,這些人提升較快。

其他文官為「無出身」,更不用說武官了。

宋代以興盛的科舉制度,造就了發達的文官制度。

由此,北宋「重文抑武」的大政方針得以確立。

在「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的大環境下,宋代的社會風氣發生根本性變化,致使文官的地位越來越高,武官的地位越來越低,社會的優秀人才紛紛湧向文官一途,原本同樣重要的武將一途乏人問津,文臣更不願意改任武職。

經過宋太祖、宋太宗兩代皇帝的打壓,北宋初年,武將群體從崇尚武力征伐變得唯唯諾諾、循規蹈矩,幾乎失去了武將以征戰沙場為榮的本性。

定都開封,無險可據,北宋不得不強化京城駐軍。

《水滸傳》說「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就說明了當時開封所駐禁軍(正規軍)情況。

宋代實行募兵制度,類似於現在國外的僱傭兵制度,士兵一經招募入伍,可以帶家屬,且終生供養(到60歲退役,衣食供給減半),這樣優厚的條件致使軍隊數量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軍隊中既有精銳的少壯士兵,也有飽食終日戰鬥力很差的老弱病殘,其戰鬥力肯定大受影響。

嚴重的「重文抑武」國策持續整個宋代。

與士大夫治天下相比,宋代開創了崇文之風,其319年基業對文官禮遇有加,犯事之文官要麼降職,要麼流放,很少誅殺大臣。

對武官卻防備有加。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岳家軍」日漸壯大,朝廷唯恐生出「事端」。

但是,文官都是道德高尚、才華橫溢嗎?「文韜武略」、「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崇文」和「重武」並不矛盾,「崇文」不宜「抑武」。

在列國虎視眈眈之下,一個「重文抑武」的王朝該發生什麼樣的悲喜劇呢?

強敵壓境:藝術天才苦無方

宋徽宗趙佶是宋朝第八位皇帝。

作為亡國之君,在史書上他常被詬病。

宋朝在宋徽宗前的七位皇帝把宋家江山推向了一個輝煌時期。

宋太祖、宋太宗用武力基本統一了廣大漢族聚居地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歷史。

但是在收復燕雲地區時卻遇到了強大的遼國。

宋太宗時期,先後對遼進行了兩次北伐,但都以失敗告終。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遼訂立了著名的「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訂立之後,在100多年的時間裡,遼宋沒有發生戰爭。

收復燕雲十六州是自宋太祖趙匡胤以來歷代宋朝皇帝都立志收復的夢想。

宋神宗變法圖強,經絡西北,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打敗遼國,奪回燕雲十六州。

宋太宗、宋神宗壯志未酬,更加激起了北宋君臣心中的憤慨。

雖然訂立了和約,遼國仍然是宋朝的敵人。

滅遼,這個機會卻給了宋徽宗。

宋徽宗的確不同於一般的帝王,人們常拿他與南唐後主李煜比較,因為兩人都是無可爭議的藝術天才。

宋徽宗工於書、畫,更在書法上獨創了至今仍在使用的「瘦金體」,但是這些才能都與治理國家沒有多大關聯。

藝術家就藝術家吧,用藝術家的思維治國,豈不糟糕?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年僅25歲的宋哲宗駕崩,但他沒有留下子嗣。

誰來繼承皇位?繼承者只能從其兄弟中選擇,向太后看中了端王趙佶。

當時有大臣反對說:「端王輕佻,不可以君臨天下。

」但是反對無效。

年僅18歲的趙佶被推上大位,後廟號徽宗。

藝術天才趙佶當上皇帝之後,仍然保持著對藝術的濃厚興趣。

他在翰林圖畫院之外設立「畫學」,「畫學」成為世界最早的繪畫專科學校。

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在開封修建規模宏大的萬歲山(後更名為「艮岳」),這項工程耗資巨大,直至北宋滅亡前的10年間仍在建造。

史載萬歲山方圓10餘里,高峰八九十步,其中有芙蓉城、靈璧城、慈谿、景龍江等勝地,設計更為精巧,亭台樓閣、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我們熟知的 「花石綱」就是修建萬歲山時出現的。

給予宋徽宗「昏君」稱號的原因之一是他對蔡京的任用。

蔡京(靖康之變後,蔡京的後代遷往福建、廣東、海南和港、澳、台,部分成為客家人)是宋朝歷史上的書法名家,據說他深得書聖王羲之筆意,能寫一手好字,且自成一家。

蔡京在宋徽宗朝四次出任宰相,前後執政20餘年,是宋朝名副其實的第一權相。

蔡京工於心計,推行新法,黨同伐異,製造了聞名的「元祐黨人」案。

蔡京在推行新法時破壞了宋朝的經濟體系,為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宋金聯合進攻遼國。

宋派十萬大軍北上,欲收復燕雲地區,然而卻被遼兵擊潰。

隨後宋派大軍又一次攻燕,又一次失敗。

而金軍進展迅速,最後兵不血刃占領遼都北京。

夙敵既滅,雖然金國沒有按照約定把燕雲地區完全交還宋朝,宋廷仍然為勝利大肆慶祝,沒有防備金國的南犯。

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伐宋。

面對空前強大的金軍的進攻,宋軍一觸即潰,或不戰而潰。

金西路軍連克數城,但受阻於太原。

東路軍長驅直入,日益接近黃河,直指都城開封。

宋朝派兵去防守黃河,竟然有不少士兵不會騎馬,上馬後死死抓住韁繩,哪裡還能打仗?一聽說金兵來了,黃河守軍直接燒掉橋樑,望風而逃。

金兵到了黃河岸邊,竟然見不到一個宋兵,就搞了幾艘船渡河,慢悠悠幾天才渡完。

黃河天塹,等於通途。

金軍將領慨嘆:「南朝(宋朝)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輩豈能渡哉!」

金兵南下,宋廷朝野亂成一團,束手無策。

宋徽宗驚駭不已,急忙傳位於太子趙恆,自己逃往亳州太清宮燒香避難。

兵臨城下:一錯再錯江山失

按理說,北宋滅亡的責任不能完全由宋徽宗承擔,因為他畢竟已經退位。

趙恆繼位之初,取「日靖四方,永康兆民」之句,改年號為靖康,後廟號欽宗。

但是,歷史卻和他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

26歲的趙恆確實想做一番事業,但是他性格懦弱,缺乏決斷力,表現在對金作戰還是和談問題上游移不定。

原本準備御駕親征,當聽說東路金兵已經渡過黃河時就膽怯了,他想出逃。

後主戰大臣李綱(李綱後人亦有成為客家人者)說服宋欽宗不再出逃,加緊組織東京保衛戰。

此時,各地勤王之師源源不斷趕往京城,只要宋朝君臣精誠團結、全力以赴,是完全可以打敗金兵的。

然而,宋欽宗也畏敵,開始與金軍議和,雙方簽訂了城下之盟。

金軍不僅要得到大量財物,同時還要求宋主尊稱金主為伯父;宋朝割讓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三鎮之地,並以親王、宰相為人質。

三鎮是宋朝立國屏障,又是趙家祖墳所在地,宋朝皇帝要比金國皇帝低一輩,這樣的條件是對宋朝的羞辱。

但是,宋欽宗竟然答應了。

此時,各地20餘萬勤王之師已經會聚京城。

援兵已到,宋欽宗又復主戰。

金軍擔心宋軍數倍於己,久呆城外於己不利,又因宋答應割地賠款,又有人質在手,就不等賠款金帛全部到位,便匆匆向北退兵。

然而,宋欽宗並沒有履行和約。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下詔伐宋。

各地將帥接到勤王檄文後,趕緊率兵前往開封。

但主持議和的大臣擔心這樣會給金人以口實,影響議和,就命令各地軍隊不得妄動。

這是朝廷犯的一個大錯,直接導致金兵圍困開封時,勤王軍不見蹤影,開封就成了一座孤城。

開封之所以作為國都,城垣堅固,易守難攻。

當時到達開封城外的金兵只有七八萬人,只能從東和南兩個方向進行重點進攻。

守城待援未必不是一個好辦法。

宋欽宗君臣卻相信了妖人。

有大臣保舉一市井遊民郭京,說他能施六甲法,可以退敵。

宋欽宗賜他金帛數萬,令他自行招募7777人的所謂「六甲神兵」。

郭京以「生辰八字」為標準招募人馬,結果招來的全是市井無賴之徒。

在金兵攻城的緊要關頭,這伙「六甲神兵」打開宣化門攻擊金兵,哪裡是金軍鐵騎的對手。

金兵乘勢攻入占領了城牆。

開封外城被攻破。

在平原曠野,女真騎兵縱橫馳騁,但是開封城尚有百萬軍民。

國之將亡,大家同仇敵愾,「百姓欲巷戰,其來如雲」。

金軍擔心進城巷戰不敵,「蹬城」而 「不敢下」,就假惺惺地要議和。

對金人抱有幻想的宋欽宗答應要求,並親往金營議降,後奉上降表。

金人提出條件:要犒軍絹一千萬匹、金一百萬錠、銀一千萬錠(金銀每錠五十兩)。

宋欽宗下令在開封城內大肆搜刮財物,滿足金人要求,不足的部分甚至用婦女沖抵,但是仍然不夠。

金人再次威逼宋欽宗到金營,予以扣押,待交納足數後,方可放還。

開封城內能有多少金銀?這一次宋朝最高統帥成了人質,臣民不得不俯首貼耳。

宋欽宗嚴令軍民不許抵抗,違者殺無赦。

結果,金兵沒有遇到絲毫抵抗就進入開封城內。

後人評價,假如進行巷戰,金軍也未必是宋軍的對手。

金軍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六日下令廢掉徽、欽二帝,北宋就此滅亡。

一個建國百年、處於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文明之國,卻被一個建國10多年、剛剛步出原始社會、尚在奴隸制狀態下的國家打敗,北宋的作為令人費解。

曾廣慶說:「北宋的滅亡根本原因在於朝廷腐敗,軍備鬆弛,無法抵擋金人進攻。

朝廷大臣忙於內鬥,皇帝又在戰和之間不斷搖擺,造成許多決策失誤。

長遠說來,北宋國策『重文抑武』,重在防範內患,對外患認識不足,最終釀成了苦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重文抑武開創文官政府新時代

北宋是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立國的,因此他對武將、軍人掌權的危險有清醒認識。再加上五代時期國家被將領所左右的歷史經驗,所以趙匡胤立國之後非常重視對武將的限制,確立了以儒立國、重文抑武...

大學生應知應會的歷史常識——北宋

960年,後周的禁軍殿前都點檢(相當於總司令)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定都東京汴梁(開封),趙匡胤就是宋太祖。那時候,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還沒結束,他採取「先南後北」的策略,979年,他的弟弟...

為什麼「靖康之恥」被稱之為恥

北宋末年發生的「靖康之難」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北宋朝廷被金軍攻破都城東京(今開封),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被俘,東京城中所有財物幾乎被洗劫一空。所以「靖康...

靖康之恥竟導致兩位皇帝客死他鄉?

靖康之恥北宋國君被貶為庶民 北宋靖康年間,金兵再度兵圍京城開封。由於金兵人數眾多,且在圍城前做了相關充分的準備,加之康王趙構消極馳援,勤王軍隊進軍緩慢受阻。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開封最終被金兵攻破...

宋末女人的悲慘遭遇 竟被論斤賣掉

北宋末年,金兵第二次南下包圍了汴京城,為了苟延殘喘,宋徽宗、宋欽宗竟以上萬名宮廷宗室和京城婦女為抵押品,明碼標價地抵押給了金軍。在金軍的營寨中,她們遭到強暴和蹂躪。北宋政權滅亡後,金兵北撤,這...

岳飛一生所在乎的奇恥大辱,觸目驚心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

北宋男人為何愛戴花?男人戴花竟是國家禮儀

如果一個大男人頭上戴著鮮花招搖過市,大家見了也許會捧腹大笑。然而在北宋時期,我們的祖先卻樂此不疲。看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梁山好漢可謂「花團錦簇」——病關索楊雄本是看押犯人的牢頭,卻在鬢邊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