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沒有沾染過政治 為什麼還會被歷史學家稱為三國第一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中國的歷史上,亂世總是能夠湧現更多名垂青史的人,三國時期就是一個例證。

三國時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大家各顯身手,諸葛亮的智謀、曹操的奸詐、呂布的驍勇、孫權的智勇……不過被近代歷史大家、中國史學泰斗錢穆稱為三國第一人的卻不是這些帝王將相,而是一位隱士——管寧。

管寧

管寧(158-241),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

管仲的後人,三國魏高士,自幼好學,飽讀詩書,一生講學,不慕名利。

年輕的時候和朋友邴原、華歆週遊天下求學於各地。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遂與邴原、王烈等人避居遼東。

他們在遼東講學、耕作,過著隱士的生活。


管寧與華歆、邴原合稱一條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東漢末年,中原大亂,管寧與邴原、王烈等人來到遼東避難。

遼東太守公孫度聽到天下聞名的一條龍來了大半條,連忙派人整理館舍,等候光臨。

管寧見到公孫度,拒絕了公孫度準備的館舍,自己到山谷建草房而居。

同行的人都住在郡南,只有管寧住在郡北。

後來不少人跟從管寧,居住在郡北,漸漸地形成了一個村落。

在遼東,管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身體力行,種地開荒,自給自足。

管寧在此只講儒家經典,不問時事政治,即使公孫度如何旁敲側擊,也不為所動,他給大家講授《詩經》、《書經》等儒家經典,教大家祭禮、儀表、禮讓等等,頗受人們愛戴。

一時間,遼東社會一片文明,禮讓成風。

管寧割席

管寧一生遵循禮法,無論講學還是吃飯,只要是「坐」,他都是規規矩矩地「坐」,從不「箕股」,幾十年如一日堅持著。

古人的坐就是膝蓋跪在榻上,臀部坐在腳跟上,這是有禮。

箕踞就是一屁股坐在榻上,伸展開腳,是無禮。

管寧有一個木榻,用了很久,木榻與膝蓋接觸的部位都磨穿了。

後來,人們常以「木榻穿」來形容高士之風。


黃初四年(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詔令公卿大臣舉薦獨行特立的隱士。

已經身為曹魏司徒、管寧的老同學華歆,推薦管寧。

隨著曹丕詔令的到來,管寧離開了居住了三十多年的遼東。

離開時,公孫恭親自相送,管寧也把多年來公孫家族贈送的金銀財寶全部還給他,一身輕鬆告別了遼東。

即使曹丕的詔令不來,管寧應該也會離開遼東,因為當時公孫康已死,因其兒子年幼而由其弟公孫恭嗣位,但公孫恭因病喪失了生育能力,身體虛弱不能治理,而公孫康之子公孫淵才智出眾,管寧預感禍亂將起。

果不其然,管寧走後,公孫淵果然襲奪公孫恭之位,最後蛇鼠兩端、反叛曹魏,僭號稱王,被司馬懿攻滅,遼東死傷上萬人。

隱居

管寧回到中原後,曹丕任命他為太中大夫,管寧堅持辭讓沒有接受。

黃初七年,曹丕駕崩,曹睿即位,華歆稱病請辭,願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朝中大佬司空陳群也上疏舉薦管寧,曹睿沒有同意,但還是下詔徵召管寧為光祿勛。

管寧依舊不應徵。

連續幾年的高官厚祿都沒有打動管寧,魏明帝疑惑不已,問青州刺史程喜,管寧究竟是守節自高呢,還是老病萎頓呢?程喜說:管寧常常戴黑色帽子,穿著布衣布裙,隨季節不同或單或夾,出入內室外庭。

只有在祭祀時換上莊重的衣裳,並親自動手布置祭祀用品。

平常拄著拐杖在村舍田園走動,在池塘洗洗腳洗洗手,在菜地瓜圃流連忘返。

臣覺得管老不是裝矯情,故作清高,而是認為自己生長在隱居潛逸中,年紀老邁,智力衰退,比較適合安於休息,所以每次都謙遜退讓。


公元241年,曹芳上台,再次詔命管寧,恰逢管寧去世,享年八十四歲,管寧終其一生沒有沾染過政治,成為了一個獨立純粹的人。

那近代歷史大家、中國史學泰斗錢穆先生為什麼稱管寧為三國第一人呢?大概是因為管寧在國難當頭之際,為保存和發揚中華文化所作的努力。

我們都知道,天下不可一日廢的是道,君子不可一日無的是學,一個國家的根本在於它的文化,在漢末三國的動亂時代,劉備、孫權、曹操爭奪的是權力疆土,即使是諸葛亮、司馬懿等智謀之士也不過是為君主謀天下,何以見得保護、發揚文化。

再說,錢穆先生本身是一位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頗深的歷史學者,所以從文化這個角度而言說管寧是三國第一人是無可厚非的。

(全文完)

轉載請註明「來源:百科解密AP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管寧,亂世中的精神標杆

在三國這樣動盪的年代。一些品行高潔的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他們雖然沒有赫赫的功業,但也同樣成為那個時代的亮點。南宋文天祥作《正氣歌》,其中有一句: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贊的就是三國時代的管寧。

歪讀三國40回 三國三大隱士的商業秘密(下)

「之前兩回我們分別介紹了三國時期的兩大隱士:司馬徽、胡昭。人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作為司馬懿的遠方親戚,卻為劉備推薦司馬家族一生當中最大的敵人諸葛孔明;而另一位三國時期的孔明先生(胡昭,字孔明),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