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軍師聯盟之諸葛孔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千古良謀一武侯,萬世臣表唯孔明

三國時期,遍地狼煙,群雄並起,卻也湧現了一大批能人異士。

其中有一群人,他們胸懷鬼谷之策,各具王佐之才,臨陣有奇謀,縱橫矢石間,他們就是善於臨機決斷、解困紓難的"謀士"們。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些三國時期的"最強大腦"們,卻因戰亂頻仍而如魚得水,他們各為其主,腦洞大開,將平生所學變為形形色色的奇思妙想,雖隔千年,如今讀來仍讓後人為他們的聰明才智所折服。

三國謀士眾多,各具才幹,但以一生功過震古爍今的諸葛亮卻是其中翹楚。

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從後人給予他的這一長串頭銜來看,如果僅僅把他視為謀士,那就無法領略他淵博的學識和傑出的治國才能。

但本文作為三國謀士篇的開篇,主要討論作為謀士角色的諸葛亮的事跡,而對於其治國理政方面的政績只觀大概。

作為謀士,當時主要負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外交、二是軍事。

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其出山時,就在所獻的"隆中對"中為劉備今後應該採取的外交和軍事策略定了基調,那就是外交上聯吳抗曹,軍事上則分三步走:先取荊州,再圖益州,而後伺機攻取中原。

一番話讓劉備的榆木疙瘩腦袋頓時開了竅("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知道遇上高人了,立馬送上聘書和禮物,請諸葛亮出山做他的"首席CEO"。

諸葛亮也就此開始了他為劉備父子嘔心瀝血,苦心孤詣的漫漫人生路。

我們下面就從外交和軍事兩個方面來領略一下諸葛亮作為三國第一謀士的風采。

前文說了,諸葛亮在外交上一貫秉持的策略有且只有一個:外結東吳,共抗曹操。

因為當時劉備根本就沒什麼本錢跟已基本平定了北方的曹操來抗衡,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說白了就是一皮包公司。

所以要想抵抗曹操的強大攻勢,就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組成"抗曹統一戰線",而這個統戰對象的最佳人選就是東吳的孫權,原因有二:一是孫權有一定的"硬實力"(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二是孫權有抗曹的主觀願望。

有此兩點,孫權就成了諸葛亮倚為外援的不二人選。

外交方針既定,可如何去實現它也需要講究策略,因為東吳內部對於抗曹還是降曹也有不同的聲音,孫權本人也處於猶豫不決之中;另外一點,即使後來孫劉兩家正式建立了"抗曹統一戰線",但畢竟各家有各家的政治利益,難免各懷鬼胎,心存疑忌。

所以在貫徹統一戰線的外交方針時,諸葛亮就採用了既講團結,又對搞"磨擦"的頑固份子給予堅決的鬥爭的兩手策略,於是就有了諸葛亮舌戰群儒和三氣周公謹的故事。

在諸葛亮的親自操刀下,這一時期劉備集團在外交上取得了空前成果:促成了孫劉聯盟,並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劉備也藉機取得了荊州的南部地區(終於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了)。

並以此作跳板,後來揮師入川,占了西川四十一州。

之後由於諸葛亮隨劉備入川,荊州的防務交由關羽負責,諸葛亮臨行之前特地囑咐他牢記"外結孫權,北抗曹操"的外交方針,但由於關羽性格上比較傲驕,再加上孫權這邊沒完沒了地來討要荊州,關羽在處理同東吳的關係時缺少靈活的政治手段,沒有嚴格近照既定的外交方針來處理,使得孫劉聯盟產生了裂痕,並最終導致東吳偷襲荊州,關羽戰敗身亡。

即使這樣,諸葛亮仍以大局為重,始終堅持"聯吳抗曹"的大方向,因為他知道,最大的敵人一直在北方。

說完了外交,我們再來看一看諸葛亮在軍事上的都有哪些成功戰例。

《三國演義》中讀者最愛看的除了戰將們的陣前鬥勇,還有就是看雙方謀士們誰的計策棋高一著。

諸葛亮自出山後,先後經歷了新野阻擊戰、赤壁之戰、襲取荊州、平定西川、七擒孟獲、六出祁山等重大戰役,充分展現了他高超的軍事謀略,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特別擅長火攻,《三國演義》書中記載了他多次用火攻克敵的經歷。

他出道的第一戰就是火燒博望坡,大敗曹將夏侯惇十萬大軍,從而一戰成名;繼而火燒新野城,大挫曹軍銳氣;後又"借東風",火燒赤壁,使曹操八十三萬大軍聞風喪膽;而他在人生最後一次的軍事行動中又火燒上方谷,差點使老對手司馬懿斃命於此。

此外,人們熟知的諸葛亮草船借箭、七擒七縱等橋段都讓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和生動,當然演義與史實有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神化了諸葛亮。

俗話說"人無完人",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作為神一般的存在,但也還是免不了有他的局限,如他在識人、用人方面有失誤,錯用了言過其實的馬謖,致使第一次北伐中原無功而返;留關羽官守荊州是否明智?這一點歷來爭論頗多,但從最後的結局來看,關羽的表現有負諸葛亮的期望。

還有就是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這當然是優點,但事情往往是相對的,謹慎一些並無大錯,但有時太過謹慎也會失去一些難得的機會。

如一出祁山時,大將魏延曾提出過兵出子午谷的大膽設想,但卻被諸葛亮以非萬全之策為理由而否定了,後來這次北伐中原終以失敗收場。

後人對此多有爭論:如果當時諸葛亮採納了魏延的計策,情況又會怎樣?只是歷史沒有"如果",猜測也始終是猜測,誰也無法讓猜測變為事實,但這個"如果"真的發生的話,雖很難從根本上改變魏蜀兩國的實力對比,但很可能會在局部取得一些優勢。

就是諸葛亮本人對此計策也不是完全否定的,大家請注意,諸葛亮的用語是"非萬全之策",那就是說這一設想並非沒有實現的可能,只是比較冒險而以,所以沒有被諸葛亮採納。

我們再來看一看諸葛亮自己的方案吧,一出祁山,諸葛亮是取道隴右,基本上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套路。

而這種比較常規的打法,對於人力、物力、財力均遠遜於對手的蜀軍來說,並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蜀軍幾萬人馬出川作戰,錢糧耗費巨大,所以利在速戰速決,時間一長,後勤供給難以為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均鎩羽而歸,有兩次失敗的直接原因就是糧草供應出了問題。

由此可見,魏延的兵出子午谷的方案雖然有冒險成份,但在當時情境下算得上是一個有可能出其制勝的良謀。

但諸葛亮是個完美主義者(他一定是處女座的),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都追求完美,所以他一生不肯用險,一切都要在自己掌控之中,他寧可選擇最費力的常規套路也不會劍走偏鋒,這樣有時候難免會喪失一些稍縱即逝的機會。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在對諸葛亮有"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的評價,也就是說諸葛亮在治理國家、安定百姓方面的才幹比較突出,而在帶兵打仗、出奇制勝的謀略上相對不足。

諸葛亮的老冤家司馬懿也對諸葛亮有過這樣的評語: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志向遠大,工於謀略,手握重兵,但卻不懂權變,瞻前顧後不能決斷。

這些評價雖說不一定完全屬實,但也能說明三國第一能人諸葛亮也是有他的軟肋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

鬼使神差,曹操為何兵敗赤壁?(原創)

三國中,有名的戰役赤壁之戰,講的是孫劉聯盟一起抗曹,結果火燒赤壁,把曹操殺得大敗而告終。而曹操失敗的原因,無非是中了黃蓋的詐降書,苦肉計,以及龐統的連環計。而這些計策之中穿針引線的人竟然是蔣干。...

三國演義里周瑜和魯肅哪個厲害

三國中,周瑜和魯肅都是孫權手下的大將。在東吳主孫策死後,孫權正是在周瑜和魯肅的輔佐之下逐漸強大起來,使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牢牢占據江東的。周瑜和魯肅都是江東俊傑,那麼這兩個人誰更厲害呢?請聽小湘仁...

三國第一謀士諸葛亮

三國時期「智聖」諸葛亮為三國第一謀士,具體分析如下:三國演義,神話了諸葛亮,把諸葛亮捧上神一級的人物,但是諸葛亮確實也算得上神一級人物了,我們就來看看諸葛亮如何能成為三國第一謀士:第一,諸葛亮未...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